“自然界厌恶真空”

“自然界厌恶真空”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自然界厌恶真空。”他曾用飞行着的箭为例来说明这一论点。当箭在空中飞行时,它把空气向两边推开。然而,当箭又飞向前去的时候,箭原来所在地的空气马上就补充进来,因而不存在真空。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古希腊人认为无法把空气赶走,“自然界厌恶真空”就是这种认识的写照。

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采矿业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抽水机,以便把矿井下的水抽出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把一个容器用管子同矿井下的水连通,当把容器内的空气吸出时,由于“自然界厌恶真空”,总有东西要填补进来,现在唯一能填补的是水,于是水从下面被抽入容器内,把水排出,再重复这一过程,水就不断地被抽上来了。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抽水机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水抽到33英尺(约为10米)高。这一事实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受到挑战,他的信徒们无法解释自然界为什么只厌恶33英尺以内的真空,再高一些的真空难道就不厌恶了?

抽水无法高于33英尺的现象,引起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注意。他研究了这一现象后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这是因为空气有一定的密度,虽然它很小,大约只是水的1/400。正是有重量的空气把水压到33英尺的高度。如果对别的液体(例如油)进行抽吸,也只能抽到一个极限高度,这个极限高度由这种液体的比重大小来确定。不过,伽利略没有做实验来验证他自己的这一观点。

1643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领悟到:当水管下端浸入井内再把水管上端空气抽掉时,由于水管周围空气的重量压迫井里的水,就使水沿着水管上升。而空气的重量正好重到可以把水压到33英尺的高度。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想做一个实验。但33英尺的高度,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这么长的水管,对实验的操作和观察都很不方便。为此,托里拆利改用比重比水大得多的水银来做实验,这样,只要用短得多的管子就行了。

他选用了一根约4英尺(约1.2米)长的玻璃管,将管子的一端封闭,装满水银后用手指堵住开口的一端,然后把管子颠倒过来,放进一个满是水银的坩埚里。当他放开手指时,管里的水银开始下落,一直落到距离坩埚里的水银面30英寸(约76厘米)的高度。这表明空气加在坩埚中水银表面上的压力刚好等于30英寸高水银柱的重量。事实上,30英寸高的水银柱的重量刚好等于33英尺高的水柱的重量(当然这两种液柱的横截面要一样大)。托里拆利的实验生动而科学地证明了大气压力(大气压)的存在,以及这种压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