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外星人”发来的电报?
1967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新建成的一架射电望远镜开始投入观测。这是一个占地约2.1万平方米的天线阵,它由16排偶极天线组成,每排包括128个全波偶极子。所谓“偶极子”,其实就是一根普通的金属导线。根据所要接收的无线电波波长的不同将金属导线做成不同的长度,再用绝缘子将两端与支架隔开,就成为一个可以接收(或发射)无线电波的“偶极子”了。这个天线阵可以接收波长为3.7米(频率为81.5兆赫)的无线电波。
进行观测记录的是一个女研究生乔斯琳·贝尔。她每天要用30米长的记录纸不断地记下来自太空的各种无线电波信号。也许是出于女性的细心,几星期后她在几百米长的记录纸上那一连串杂乱无章的信号中,发现了一个规则出现的微弱信号:它每隔23小时56分(每1昼夜提前4分钟)就出现一次。女研究生立即向自己的指导老师休伊什教授作了报告。进一步的观测发现,这个微弱信号由一连串的脉冲所组成,每两个脉冲的间隔为1.337秒。这么有规律的脉冲信号的出现莫非是有人在发电报?他们立即向全英国的天文台发出询问,是否有人拍发过这样的电报?得到的回答都是“NO”。看来只能在地球之外去寻找“发报者”了。

地球之外是否有智慧生物,或者说是“外星人”?这是科幻小说的题材之一,也是许多天文学家正在探索的研究课题。于是,对于那个脉冲信号,种种假设应运而生。
一种假设是:在某个引力很大的行星上,也有高等生物存在,但引力太大导致生物组织较紧密,那里的“人”的个头很小;同时高度发达的文明使他们的四肢退化,而头脑却更为发达。这种大头小个子的“外星人”在发电报时,说不定正巧被我们地球人收到了。
不过,科学家是踏踏实实的人,他们可不是靠幻想来解决问题的。休伊什他们分析,如果真有“外星人”,那么,他们必定是居住在某个行星上(恒星上的温度高达几亿度,是无法存在生命的);而行星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太阳”转的,这样一来,“外星人”与我们地球之间的距离会有变化,他们发出的“电报”脉冲到达地球的时间间隔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但实际上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严格相等,毫无变化。后来,休伊什他们又发现了另外3个同样波长但处在太空不同方位的脉冲信号源。这样一来,“外星人发电报”的假设只得靠边站了。因为无法想象在宇宙中相隔十万八千里之遥的4个星球上的4种“外星人”,会约好使用同样波长的无线电波一齐给我们地球发“电报”。
最后,休伊什肯定这些脉冲无线电波是某种星体发射出来的,这种星体被称为“脉冲星”。1968年2月,当休伊什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全球掀起了一个找脉冲星的热潮,到1978年,人们已经找到了300多个脉冲星。脉冲星的发现大大加深了人类对星体发展的认识,休伊什因此而获得197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