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上的记载
我国史书《宋会要》上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嘉祐元年(即公元1056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段记录标明的时间相当于公元1054年7月4日,它所指出的那颗“客星”所在的方位,是今天星图上的金牛座。这段历史记载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就成了这样的内容:公元1054年7月4日,日出东方时,在天空金牛座的地方有一颗“客星”突然变亮,白炽的光芒四射,白天都能看得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达23天。之后,它越来越暗淡,到1056年5月完全消失。

天空中的一颗星突然变亮,意味着“爆发”,不过恒星的爆发比起地球上的火山爆发来不知要厉害多少倍。天文学家把这种恒星爆发现象称为“新星爆发”,在新星中还有极少数称之为“超新星”的星体,它们爆发时的能量比新星爆发还要大上千倍。这种超新星爆发是天文学上十分罕见的现象,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几百年才发生一次。当然,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也有这种超新星。上述《宋会要》中记载的金牛座客星,实际上就是一颗超新星。它爆发时大量物质被抛出来,形成一个不断扩张的气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著名的金牛座“蟹状星云”。它看上去像一只螃蟹,因此而得名。本世纪20年代,有人把蟹状星云的两张相隔12年的照片相对照,发现该星云正在膨胀。又有人根据两张照片上蟹状星云的大小和膨胀速度倒算出这种膨胀过程大约开始于900年前。1942年,有人把这一推测与《宋会要》上关于客星的记载联系起来,终于搞清楚900年前我国北宋时代看到的那颗客星,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蟹状星云。而超新星爆发就是普通恒星变成中子星的过渡环节。
中国的古代典籍中,保存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古代天文记录。《宋会要》关于超新星的记载,竟然为验证现代天体物理的理论作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