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艺术赏析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烛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尽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圆圆曲》出自明末清初一代著名诗人和学者吴伟业之手。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他既是崇祯年间的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为明臣子;后来又历经改朝换代,郁志事清,终不得展其翼翅。因为政治和身世之故,吴伟业的诗多歌咏明清之际时事,感时伤怀,抒发心绪。而《圆圆曲》则是这类诗作的代表之一。
吴梅村对陈圆圆的逸事有耳闻,加上他又留心于稗史的搜求撰述,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丰润明丽,使人沉浸其中。通过明朝名妓陈圆圆的颠沛流离、几经易主,反映了明末的乱世风云及兴亡大事。
明末清初颇有几个风尘名妓为古今士林所墨染不辍,李香君的凄艳刚烈,有清初孔尚任为之谱成《桃花扇》,演绎其柔其骨其气节。董小宛的奇丽流离,更是新赋旧诗趋之若鹜,种种传奇,流散于世,有冒辟疆亲撰《影梅庵忆语》回忆他们的爱情生活。柳如是有近人陈寅恪为之写成巨著《柳如是别传》。
据本诗讲,陈圆圆是苏州人,小名娇罗绮,曾经入选皇宫,但明眸皓齿无人怜惜,又复出宫,为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所得成为家中歌姬,在宴席上惊鸿照影般与吴三桂一见钟情。田遂赠圆圆为吴的小妾,又因李自成起义军逼近北京城,吴三桂被军书催走,圆圆被起义军所俘。当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闻之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降清领兵入关,扑灭了起义军的熊熊火焰。吴梅村通过讽喻的手法,把一个为了个人感情而置国家与民族于不顾的“多情英雄”付诸笔端,而把一个身不由己、凄婉幽怨、任人摆布的弱女子的哀音流传于世。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吴梅村的风格:“格律本乎四杰,而情绪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且文辞清丽,音节调谐,既委婉含蓄,又沉着痛快,构成吴氏诗歌特别是七言歌行的艺术特色。
《圆圆曲》全诗分为四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诗人一开首便用典故来交代整个人物故事的大背景,“鼎湖当日弃人间”,用《史记·封禅书》的典故,说明明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起义军的气势威逼下在北京景山自缢身亡之事。“破敌收京下玉关”,说的是吴三桂降清并扑杀起义军收复北京城的史实。
诗人用这两句交代了当时的整个时代风云,变乱流离,烽火狼烟。正在这四面楚歌之际,身为明朝重臣的吴三桂却“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话是全诗最精彩之笔,而得以流传后世。“英雄”率兵百万浩浩荡荡,气贯长虹。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瞬息覆亡的朝廷,而是为了一位美艳款款的女子。尽管他说自己是“哭罢君亲再相见”,但他引狼入室的叛徒行径却不攻自破。诗人在这里已将自己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了。
“相见初经田窦家”至“散关月落开妆镜”为第二部分,也是本诗的核心部分,主要描摹吴陈二人的爱恨离合。陈圆圆本是苏州的风尘女子,但是她像采莲女西施一样曾经入主宫闱,“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但又因为“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据史书讲,当时的田贵妃倍受皇帝宠爱,其父田弘遇气焰煊赫,不可一世。圆圆虽然入宫,但皇帝朱由检当时感慨朝廷存亡之际,无心面对闭月羞花的美人,因而她落入田弘遇之手。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陈圆圆虽然过着歌台舞榭、行云流水般繁华富贵的日子,但内心的凄苦却无人诉说。所以当她碰上“白皙通侯”吴三桂时便芳心大动,一往情深。无奈边关告急,聚少离多。“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都表现了这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
“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说的是起义军攻占北京,陈圆圆被起义军刘宗敏所得之事。这里几处用典,晋石崇之妾绿珠被赵王伦党徒孙秀强夺之事,说明陈圆圆命运多舛,几遭离乱。“绛树”,指汉末舞姬,这里也指陈圆圆。“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正是吴三桂的弃家国于不顾,才是陈圆圆安然匹马归来。虽然云鬓散乱,红颜衰残,但是“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美人在行军途中,征战之际,对镜帖花黄,精心装扮自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心刻画,更加表现了吴三桂这个“英雄”的狭隘和卑劣。他刻骨铭心的爱情建立在国破家亡、人民失所的基础上,怎么可能流芳百世呢?
第三部分“传来消息满江乡……无边春色来天地”,写陈圆圆家乡的人闻知这一段风流韵事的反响。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家乡的女伴只看到如今的陈圆圆显贵四方,却不知十年来她所遭受的种种苦难。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尽延致。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在诗人看来陈圆圆确实受声名所累,惹得豪门贵戚争相据为己有,才是她身不由己、饱经沧桑腰肢转细……她只受了一斛珠的赏赐,却引来万斛饮不尽的哀怨凄凉。她虽然得以与吴三桂暂时团聚,但命运流离,人生无常,落花流水一般稍纵即逝。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寄托了诗人对一代名妓陈圆圆命运深切的同情。
最后一部分,诗人直抒胸臆,流露出对吴三桂这个因女人而名气大增,声名远播得“英雄”的鄙夷。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三桂在他一家三十余口惨遭杀害,国家覆亡之际,却因为倾国倾城的美人而受重名。那么他和当年因迷恋采莲女子西施而丧国的吴王夫差有什么区别呢?“一代红妆照汗青”,更是辛辣的讽刺。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表现了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而这里,吴三桂却使一代风尘女子名垂青史,真是可叹可笑了。
在整首诗中,诗人一直把陈圆圆比作当年的越国浣纱女西施,文中的“夫差苑”“采莲人”“馆娃”“越女”都指陈圆圆。据史书载,当年西施至吴国,夫差为之筑馆娃于苏州灵台山,香径、渫廊都是吴王夫差给西施构筑的娱乐场所。然而,一瞬间,煊赫一时的吴宫花草如过眼烟云。“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指的是吴三桂在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的时刻还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他和当年的吴王夫差一样难逃失败的命运。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吴宫曲”指吴王夫差时的歌曲,据任昉《述异记》夫差时童谣“梧桐秋,吴王愁”,那么吴宫曲当是一首悲歌,这里指《圆圆曲》。诗人说这首新的悲歌将会像汉水向东南日夜不息流淌一样,为世人所传颂不已。诗人在诗的结尾再一次流露了乱世风云之际对吴三桂这个“英雄”的悲叹和讽刺。
清末诗人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云:“七言古学长庆体,而出以博丽,本朝首推梅村。”本诗的写实风格和叙述笔调师唐代长庆体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而其语言流利畅达,感情婉转缠绵,心理活动描摹细腻逼真,故事情节哀艳曲折,与《长恨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行文挥洒自若,如行云流水,又兼有民族特色,更显得风清月朗、哀艳动人,使史实和韵事浑然一体,读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愧是一代名士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