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确也是一场修行
昨天被麦可伪装在薯片罐里的“蛇”吓惨之后,满心以为他会安慰我。
没想到最淡定的人是“00”后。在遥远的威斯康星,他只忙着写作业,对我发给他看因此事而写的文章,只告诉我有时间了会看……
另外,还发现有一些写作者的子女似乎对父母写作这件事也很不以为然。
记得以前作家池莉也写过她女儿吕亦池对她身处的圈子丝毫不感兴趣。
她最红的时候,写的书被改编成热门电影、电视剧,合作者都是葛优、濮存昕、许晴等大腕。她也想让女儿认识并且熟悉这些喜欢她女儿的资源咖,无奈小亦池见到这些人根本不以为然,沉静自持。
后来高中去英国读书,虽然中途翻译了一本书《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但是硕士毕业后留在了英国,终究和这个圈子交融较少。她犹如自己翻译的那本美国人乔治·毕晓普的书,终归还是离家出走了……
艺术策展人、作家扫舍,有一儿一女,女儿罗衣在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学习新闻,用中、法、英三国语言进行小视频创作,在网上人气非常高,也是新生代的模特,气质知性,风格优雅,长了一张有故事的脸,非常可人。但在牛校伯克利读书的儿子却深惧曝光,在妈妈和妹妹的文字、镜头里,只有片言只语,踪迹难觅。
记得作家麦加有一次上节目谈到自己和儿子的关系,他儿子青春期非常反叛,长达几年不和他说一句话。直到出国之后,麦加给他写了一封长信,父子俩似乎才冰释前嫌。
而我儿子麦可也极不喜欢未经他许可的曝光。他们这一代人,自我意识、边界感和分寸感如此之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他们传递出的信息是: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私人附属,不要以为你生养了我,我就一切都听你的,我的人生大小事你说了算。
这也反过来促使做父母的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你认为的、你坚持的那些观念、决定是否都是百分百正确?
想起作家王芫的书《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的观点:
成长是成长者自己的旅程,是最自然、最普通、最不可抗拒的过程。围绕着成长者的一切人物关系 (特别是父母)都是背景,最多是互动,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干扰。不是只有成为社会大舞台上的主角才叫成长,也不是必须要经历过惊世骇俗的反叛才叫成长。成长最基本的定义就是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做到真正的平等,互相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不要动不动觉得受伤和不平等,我这么辛苦,你应该如何如何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话更是没有必要讲,因为这明显是气急败坏的说辞。
如果父母子女都能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臆想的误会和气恼便会烟消云散。
亲子关系,的确也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