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发动机的理想循环
由上述理想工作过程的压容图可以看出,从压缩过程开始,经过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到排气过程的第一阶段结束,压容图上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曲线。如果假想气缸内的工质不必排出,也无须重新引入,即略去理想工作过程中的进气过程和排气过程的第二阶段,同时,把等容燃烧过程看成是等容条件下工质从外界热源吸热的过程,把排气过程所放出的热看成是等容条件下工质向外界冷源放出的热,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由可逆过程组成的封闭循环,这个循环叫作发动机气缸内工质的理想循环,简称理想循环。
活塞发动机的理想循环叫作奥托循环,又称定容加热循环,由绝热压缩过程、等容燃烧过程、绝热膨胀过程和等容放热过程四个可逆的工作过程组成,如图1-16 所示。
图1-16 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理想循环
在奥托循环中,工质首先被活塞压缩,即图中的1—2线。在这个过程中,工质获得外功,内能增加,温度和压力提高而比体积减小。接着进行等容燃烧过程,即图中的2—3线。在该过程中,热源对工质加热,由于工质不对外做功,全部加热量都转变为工质的内能,使工质的温度和压力升高,而比体积保持不变,为膨胀做功准备条件。所进行的绝热膨胀过程,即图中的3—4线。在这个过程中,工质推动活塞对外做功,致使本身的内能减少,温度和压力下降,比体积增大。为了使工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便再次做功,最后进行了定容的放热,即图中的4—1线。这时工质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和压力降低,而比体积保持不变,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样,工质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知道了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理想循环,就可以进而分析理想循环功和热效率。在工程热力学中已经阐明,1 kg工质完成一个理想循环所做的净功,叫作理想循环功,用L表示。转换为理想循环功的那部分热量与每一循环中加热量的比值,叫作热效率,用η热表示。
式中,,发动机压缩比,如图1-17所示。
图1-17 气缸容积
由式(1-1)可以看出,奥托循环热效率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压缩比。压缩比越大,气体被压缩得越厉害,加热后气体具有的膨胀能力就越强,可将更多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且随废气排出的散失到大气中的不可利用的热能越少,热的利用率越高,故热效率越高。
如果发动机压缩比=6.0,循环热效率=51%;
如果发动机压缩比=8.0,循环热效率=56.5%;
如果发动机压缩比=9.0,循环热效率=58.5%。
在定容加热循环中,热效率η热与压缩比ε及工质的绝热指数γ有关。当绝热指数一定时,热效率η热只与压缩比ε有关,其关系是随着压缩比ε的增加,热效率η热也随之增加。
发动机的实际工作过程较为复杂,如压缩、膨胀过程并非严格的绝热过程,存在散热损失;燃烧过程也并非严格的等容加热,实际加热过程是通过组织燃油与空气燃烧,释放出燃油中的热能而实现的,存在不完全燃烧及燃烧产物的离解损失等。所有这些损失最终都会使气体膨胀能力降低,气体对发动机所做的机械功减少,因此,实际发动机的热效率更低。为了提高其热效率,除应增加发动机压缩比外,还须尽可能减少发动机各工作过程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