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进行课前预习

和孩子一起进行课前预习


小学的三、四年级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成绩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主要科目“双百”的分数将很难达到。三年级要注意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先从关键点开始,再慢慢细化。

我曾经采访过100多个高考成绩超过600分的同学,让他们说说高效学习的经验。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总结出了“十二字箴言”,即“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只要做好这十二个字代表的内容,那就可以成为优等生。我们不妨仔细推敲这十二个字,做到这三点,看似简单,但想要做好,需得孩子付出诸多努力。

想要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努力势必要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先来讲一下课前预习。

这里所说的课前预习是指自主预习,而不是提前学习。很多家长怕孩子难以吸收和消化诸多新知识,喜欢让孩子提前学习新学期的课程。比如在二年级暑假提前学习三年级上半年的课程。让孩子早一点儿接触新课程,这无可厚非。对于小部分学生而言,提前学习很有效果,其中不乏跳级的学霸,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提前学习课本会有以下坏处。

(1)由于提前学过,等上课时,孩子会觉得自己都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

(2)被动听课,孩子思考的机会少,记忆不深刻。

如果家长把课前预习这件事完全交给孩子,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不妨在实践中好好观察一下,注意分析和总结孩子的变化。小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充足,好习惯可以慢慢养成,课前预习这件事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鼓励孩子自己预习,虽然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但不要紧,我们就是要让孩子在磕磕绊绊中慢慢成长,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我举一个例子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


小茹教育孩子很有耐心,很多事情她都让女儿自己去尝试,并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女儿进入小学三年级后,她发现女儿的好胜心挺强,上课喜欢举手发言。如果老师表扬她,她就会很开心。于是她问:“闺女,你想不想上课表现得更好呀?”

女儿点点头:“当然啦!我同桌可用功了,老师表扬她的次数比我多,我要超过她!”

小茹说:“那妈妈告诉你一个小窍门,晚上写完作业后抽出一点儿时间预习功课,提前做好准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女儿皱着眉头说:“那我应该怎么预习呢?”

小茹摇摇头:“妈妈也不知道,你可以试着自己预习一下,看看效果。另外,你也可以咨询一下同学,彼此交换一下预习方法。”

接着,女儿拿出语文书开始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她回想起老师讲课时的情景,决定先读一遍课文。之后她不知道该干什么时,就又读了一遍,还重点写了几个新词。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她兴奋地跟小茹说:“妈妈,老师今天夸我读课文流利,比我同桌都好,我好开心,预习好有效果呀!”

小茹说:“你真棒!那你要继续努力预习啊!”

女儿说:“我同桌跟我说预习时还可以先做一下课后题,然后将不会的标注出来,我也试试。”

小茹女儿的预习效果一天比一天好,学习劲头也比以前更强,课上和老师互动的机会也更多了。在这期间,她还和女儿一起总结了预习心得,女儿准备把这些心得分享给好朋友。


我们在引导孩子自主预习时也可以向小茹学习,先守拙,不直接将建议告诉孩子,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然后在恰当的时机跟他们分享经验,让他们查证是否对预习有效。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有效的预习方法吧!

(1)预习时要思考,培养独立做事的能力。

(2)预习笔记必不可少,要利用好课本和笔记。可以在书本上标记出疑难点,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

(3)学会简单地归纳知识点,将课本内容串联起来,方便记忆。

(4)课后的案例和习题要多研究,分析其解题方法。

(5)注意把控预习时间。预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孩子的预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形式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效果。我们可以将高效预习的方法分享给孩子,却不能强制他们一定得按照我们的要求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一定要杜绝。比如预习笔记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不是由家长决定的,而是由孩子决定的。如果他们认为在课本上直接做标记,预习效果也很好,那就不要拘泥于预习笔记本身。

总而言之,孩子的学习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预习也是一样。现在,就让孩子试一试吧!让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预习是否有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