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独立思考的魅力在于“得之不易”。如果一切都来得太过容易,就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或遗忘,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读一篇文章,发现里面有不认识的生词,不理解什么意思,跑过来问你时,你会怎么做呢?
是为了节省孩子的学习时间直接告诉她,还是让她自己思考一下,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难题呢?毋庸置疑,前者容易获得,但很快就会遗忘,再遇到同样的词,她还是不会读;而后者则会记忆深刻。为什么呢?因为为了学会这个生词,她会去翻词典,查完之后势必要仔细阅读字典上的内容,顺便记一下,然后再放到文章里再记一遍。她也可能选择去学校问同学和老师,在咨询的同时和他们探讨一番,这无疑会增强记忆。这就是独立思考和做事的魅力。
有些时候,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守拙”,孩子的进步会更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的邻居思扬是如何“守拙”的吧!
一天晚上,思扬检查儿子的数学作业,发现有两道判断题做错了。这两道判断题的题目分别是:①小红家距奶奶家20千米,她最好步行去;②黑板擦的长度是10厘米。第一道题,他打的“√”;第二道题,他打“×”。于是她问儿子:“这两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呀?”
儿子看着题目想了想说:“我去奶奶家就是走路去的,我想20千米也不远,步行去完全可以吧。另外,我觉得黑板擦应该是10米,10厘米太短了。”
思扬哭笑不得,不敢和他继续探讨,也没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是说:“啊,原来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咱们先出去玩儿吧!”
提起玩儿,孩子自然高兴,兴致勃勃地和思扬往外走。他们来到小区外面的运动公园,她对儿子说:“咱们先慢跑一圈,简单锻炼一下。”
儿子点头,跟着思扬跑了一圈,停下来休息时,他说:“妈妈,这一圈还挺长的,好累,我要休息一下。”
思扬笑着说:“咱们刚才跑的一圈是400米,1千米需要跑两圈半。而你刚才做的那道题,小红家距离奶奶家是20千米,你确定能走过去?”
儿子笑着挠挠头,说:“好像不行,得坐车。”
接着思扬拿出卷尺递给儿子:“你自己量一下1米有多长,再思考下黑板擦那道题。”
儿子按照妈妈的要求量了一下1米的距离,这下明白了1米到底有多长,10米的黑板擦根本拿不动,教室里也放不下。
思扬说:“做这样的题要多思考,不能想当然,可以将厘米、分米、米的测量单位都实际量一下,这样你在做题时就能做对了。”
当孩子问思扬问题时,她不会直接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主动思考,先独立解决,实在不行再寻求帮助,她会和孩子一起探讨怎么做,放手让他自己动手去做。她认为父母不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也不要有完美主义心理,担心回答“我也不会”时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无能。只有父母“守拙”,放手锻炼孩子独立去做事,孩子才能快速成长。
此外,思扬认为反馈问题同样重要。举个例子,孩子问她一道题,她说不会,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等孩子学会如何解题后,她会拿着本子去找他:“刚才你问我的那道题是怎么解的?可以给我讲一遍吗?下次你再问我时我就会解答了。”这也是对费曼学习法的实践,让孩子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
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做,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优秀。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给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才会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