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妇》《缀网劳蛛》的批评

《商人妇》《缀网劳蛛》的批评

文学批评的任务和目的:一方面固在提出文学创作品的优点,鼓励作家,使其努力向上,和规正创作品的谬误思想,指导作家,使其改良进步;而他一方面则在把文学创作品的内容,分析或比较地将作品的根本用意所在,介绍读者,提醒社会对于文学的注意,供给读者对于文学的理解的方法。所以创作家必赖着批评家做向导,才能产生最新的作品;而社会又全赖着批评家的帮助,才能鉴赏作品的真相。

近代西洋文学创作品非常发达,所以文学批评,也极丰富,甚且批评文学比纯粹创作的文学更加发达,往往一种作品有许多批评,而批评又有批评。差不多把文学批评成立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因之西洋文学的进步月异而日不同,而社会上鉴赏的程度,也就日益增高,以致有今日西洋文学的现象。中国民性本来缺乏研究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所以真正的作品从来很少,而批评文学更不曾多见。

批评文学本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不但对于作品的中心思想,要贯彻了解;而且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东西的时代价值要辨别明晰;和其中的力和美的质素,要分析清楚。中国几千年来养成了一种虚伪矫饰的习气,一般号称文人者,大都竞尚虚饰,毫没有觉悟。忏悔的精神,即称一有批评文学发现,便耍弄出孩儿气的笑柄。“感情”和“面子”的魔力,使面孔熟的人,不能负批评的责任。然而在中国现在的文学界,批评文学,又是万分紧要,迫不及待的事,所以我很希望国内的批评家,能应批评文学的急需的要求,破除一切顾“情面”的旧习惯,急起直追,勉作国内创作家读者的南针。

我本来不是专攻文学的人,在此不过想把个人的一点直觉,和片面的感想,不量力地来讨论一下。或者使我个人理解谬误的地方,能得大家的指教,那更是我分外的幸福呢。

《小说月报》上所发表的创作这样多,那末我为什么必先提出这两篇呢?因为我是想选两篇事实与意味相类似的作品来比较一下的,而这两篇同是描写一个可怜的妇人,被无情的凶残的丈夫弃掉,伤害着的事实,而且这两位妇人又都很有觉悟,毫不悲观绝望,厌世轻生,能拿奋斗不倦的精神,从荆棘丛中找着生路。

《商人妇》里表现的人生的悲哀,有几处很明了,容易看得出来:

写惜官口述他们起初夫妇间的爱情:像荫乔因赌博失败,倒闭了糖店回家的时候,惜官的哭泣以代慰劝;荫乔过番时,又典当手镯以作盘费;以及荫乔安慰惜官哭泣的谈话,和出厦门后复回家叮咛的情形与言辞;是何等浓厚缠绵呵!谁能料到后来竟会被他反眼相待,而且竟把伊卖掉的毒举呢?

写阿噶利马待惜官的仁厚亲爱:像教伊学习文学,劝伊日用装饰,和安慰伊,体贴伊,临产时帮助伊的许多事实和言辞,都足令人非常感动!却不幸因救恤邻妇哈那被其丈夫瞥见,即因此被丈夫休弃;其次写惜官脱离苦海后,却因财产的恶魔势力,引起家中人的鬼蜮心肠,使惜官多方受窘迫,不得已抛弃应得产业而逃走,当惜官别阿噶利马,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整路长大癞’,这两句话实是人间生活的常例。”这段话何等沉痛!末尾描写到鸿渐,去打听良姆的消息的话:“那橄榄树下的破屋,满被古藤封住,从门缝儿一望,隐约瞧见几座朽腐的木主搁在桌上,那里还有一位良姆”,这一段虽轻轻淡淡的下笔,却非常动人!

但这篇虽密布着人生悲哀,却又下了许多解答,所以不致引读者陷入悲境,且足令人于忧虑后得着安慰。惜官的话“你必定疑我为什么不死。唉!当时我也有这思想。……久而久之,我底激烈的情绪过了,不但不愿死,而且要留着这条命往前瞧瞧我底命运到底是怎样的。”作者自己说“我只对她说:你在那漂流的时节,能够自己找出这条活路,实在可敬……”这两段都可为笼罩在悲观厌世,自杀轻生的消极的人生观的浓雾中的青年底兴奋剂,救命汤。

篇末惜官回答的话说“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若是我自己想起来,久别,被卖,逃亡等事情,都有快乐在内。……”这段话便是本篇的根本思想。现在一般青年的头脑,充满了热烈的纯洁的细胞,蕴蓄一生无限的希望。可是因为平日对于社会的敬礼太高,自己想像的兴味也太浓厚;所以一旦闯入社会里,遇着恶浊的势力所打击,于是渐渐看破了“人生之谜”,于是平日敬礼社会的热忱,渐渐地云消雾散。这时他们失了希望的目的,只剩下自己独往独来,孤寂凄凉地在这生命途中翻转,于是世界是虚伪的,人生是痛苦的观念沸腾脑海中,因此走错了人生的正路,往消极的方向摸索。假使大家都有“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的都是快乐”的观念,那末一时的挫折与失败,有什么可消极的危险发生呢?

这篇还有两层可以注意的地方:像惜官被卖后,觉得因自己不能写信,使荫乔有所借口,便愿意在那举目无亲的时候,学习些文字;当逃脱苦海,自营生活时,又不愿偷闲度日,即入女校念书。到处漂泊流离,艰苦备尝之后,犹有这种奋斗不懈的精神,真可以给一般因循苟安、因噎废食的人一剂兴奋汤呵!惜官说读《天路历程》和《鲁滨孙漂流记》,最受感动,得到许多安慰和模范。这也可见真的人的文学足以感人至深,文学支配人生的力量的伟大呵!

其次惜官因为怕中鬼蜮心肠的同家人的暗算,便毅然决然地弃产逃走;逃走后又觉得自己被卖的原故,虽由于荫乔之无情,却悔自己不应找到新加坡去依赖他,于是又决定独立生活的主意。这种觉悟,这种勇气,不很足给读者一个模范吗?

《缀网劳蛛》一篇描写一个不求人知道伊自己的行为,也不计较别人的行为的只求良心上的安慰的妇人,为伊凶残卑污的丈夫所妒忌和伤害的事实。却借蜘蛛结网的不免时有外力破坏,以喻人的命运途中的不免时有舛厄。但蛛网破了,蜘蛛却把它收藏起来,从不灰心,等有机会,再就破裂处补缀结成一个更好的,以示人在生命途中也该这样。看了劈头的诗和末后的比喻,便很容易明了。

在这篇中所表现人生是什么和人生究竟怎样的两个问题,还有两处很明显很正确地解答了。我们只看:

尚洁答史夫人的一段话“……我们都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住,往渺茫中去。若是怕在这条云封雾锁的生命路程里走动,莫如止住你的脚步;若是你有漫游的兴趣,纵然前途和四围的光景暧昧,不能使你赏心快意,你也是要走的。横竖是往前走,顾虑什么?”

尚洁到土华后的思想:“这采珠的工夫赐给她许多教训,因为她这几个月来常想着人生就同入海采珠一样:整天冒险入海里去,要得着多少,得着什么,采珠者一点把握也没有。……她见那些人每天迷朦朦地搜求,不久就理会她在世间的历程也和采珠的工作一样,要得着多少,得着什么,虽不在她的权能之下,可是她每天总得入海一遭,因为她的本分就是如此。”

这两段是对于人生是什么和人生应该怎样的解释。也就是作者人生观的表现。人生在世,究竟能够得到怎样生活,确是渺渺茫茫,一点把握都没有。但人既然生到了这渺茫的人世上,谁也不会没有漫游的兴趣,所以便不能因为前途茫茫没有把握而灰心。中途的梗塞虽是不能免的,我们还是要奋然前进,不断的搜求补缀。因为做了采珠者,每天总得入海一遭;做了蜘蛛,总得补缀重结。我们的本分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得不如此呵!现在一般青年因一时的挫折失望,便感着世界是空虚的,人生是梦幻的,于是发生悲观绝望,烦闷轻生的观念,如果他们读到“横竖是往前走,顾虑什么?”和“她每天总得入海一遭,因为她的本分就是如此”及“他是蜘蛛,不得不如此”这几处地方,不会感着一线光明照耀到他们心里,使他们重燃生命之火吗?

这篇中似乎再三描写尚洁的顺乎自然的命运观,譬如:“……外间的闲话是听不得的。这事我全不计较。……我虽不信命定的说法,然而事情怎样来,我就怎样对付。毋庸在事前预谋什么方法。”

“……外间传说我和谭先生有秘密关系,说我是淫妇,我都不介意。……我并不辩白。……我不管人家怎样批评我,也不管他怎样怀疑我,我只求自己无愧……等到事情临到我身上,自有方法对付……”

“我底行为本不求人知道,也不是为要得人家的怜恤和赞美。人家怎样来,我就怎样受,从来不计较的……”

“他既规定他自己的行程,又何必费工夫去寻找呢?我是没有成见的,事情怎样来,我就怎样对付就是……”

这几段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带“逆来顺受”无预防、无抵抗的乐天的命运观。其实中间却含有很热烈的眼泪,对于人与人间的隔膜,有无限哀痛。我们只看“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把真心拿出来给人家看;纵然能够拿出来,人家也看不明白;那么,我又何必多费唇舌呢?人对于一件事情一有了成见,就不容易把真相观察出来。凡是人都有成见,同一件事,必生出异样的评判,……”这一段话便可知道尚洁并不是不想预防,可是伊深知人们都有“成见”,虽预防也是不中用的呵!这类赤裸裸的描写人间的隔膜无情,很可使热烈的人顿觉懊丧。但尚洁却迁居异地,对于前途,不但没有一点灰心,而且更加奋勉。这不是伊底“横竖是往前进,顾虑什么?”的正确的人生观的力量吗?我爱这类的作品,我爱这样能把人生真相毕露,而又不致使人悲观的人的文学!

还有一层可以注意的地方,便是对于“爱情”的见解。你看“……我从不会在别人身上用过一点男女的爱情;别人给我的,我也不曾辨别过那是真的,这是假的。夫妇不过名义上的事,爱与不爱,只能稍微影响点精神生活,和家庭的组织是毫无关系的。”

“他怎样想法子奉承我……然而我却没有领他底情,因为他从没有把自己的行为检点一下。……我常想着从不自爱的人所给的爱情都是假的。”

末后史先生的话“他是出于激烈的爱情所致。因为他爱你的缘故,所以伤了你。……”

尚洁说“爱情本是极利的斧子;用来剥削命运,常比用来整顿命运的时候多些……”

看了这几段,可见爱情的魔力的伟大,往往能支配人底生活和人生观。可是真正的爱情,必得要自己纯洁自爱,再推而及人,这样才有价值。假使自己犹放辟邪侈,无所不为,因己度人,对于所爱者便不怀好意,甚而竟加以伤害,像长孙可望这样的男子,晓得什么真的爱情,不过盲目的冲动罢了。伊说“从不自爱的人所给的爱情都是假的。”这句话何等真切!但在这层中我却有一个不能同意的地方,就是伊认“家庭是公的;爱情是私的。爱情只能稍微影响点精神生活;与家庭的组织,没有关系。”伊因有这种见解,所以不脱离长孙可望,这是我极不赞成的。因为我相信家庭的组织,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的生命,完全靠爱情维持。没有爱情的家庭,便是形式的,枯燥无趣的傀儡了,那末人与人间只用隔膜障蔽,没有了解之时,精神上只有痛苦而无快乐。这种生活,是人的生活吗?这种家庭不该破坏吗?像同可望这样不自检点,行为卑污而且凶残的男子所组织的家庭,有什么可维持的价值呢?尚洁这层思想未免太不彻底罢!

这两篇,大概已就个人的片面的直觉所感到的批评过了。现在且总括起来作一个结束:

事实——这两篇的事实,我觉得都很真实而且很普通。因为我读了之后,便仿佛觉得荫乔、可望、惜官、尚洁……这些人都曾在我眼中或耳中阅历过似的。一般的男子,往往远出家庭,因兽性冲动,在外边“燕尔新婚”,不惜把原来爱情浓厚的妻室弃掉的,不知道有多少呢?——尤其是商人、学生——我不知道他们看了惜官这样漂泊流离的苦楚和缠绵不尽的情致,也有动于衷否?而一般放辟邪侈的男子,往往以自己的行为,不以好意度人,怀疑,误会,甚且加以凶残的待遇,把女子当牺牲品,像尚洁这样被伤的事,更属夫妻间所习见常闻。我不知道他们看了尚洁这样的纯洁,也觉自惭否?至于因环境压迫而失志的妇女,读了这两篇,必能消除消极的观念,感着奋发的觉悟。但我尤希望一般遇着荫乔、可望这样无情、凶残的男子的妇女,不要痴情留恋!

立意——这两篇都是把人与人间的隔阂障蔽、冥漠无情,赤裸裸地写出来,以针砭一般过眼浮云,或放辟邪侈的人心。虽对于人生含着无限的悲哀与痛恨,却又处处含勇往奋斗的精神,于人生究应怎样的问题,以正确完满的解答。使人读了不但不因此悲观,而且足使一般对于人生怀疑,对于世界怀疑的,在生命之途中摸索,在烦闷厌世的浓雾中过生活的青年,大见光明,重燃生命之火!

(原载于1922年《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