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壮猷年谱简编

方壮猷年谱简编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岁

6月28日(阴历五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十四都环山乡(今青山桥区分水乡)葫芦村。父母皆为贫苦佃农。

1912年,11岁

3月8日,始入私立明伦小学读书。该校为方氏族学,从本族各大小祠堂祭田租谷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族学经费,每年聘请教师一二人,工资以谷计。教师多从私塾转来,每天上午讲国文、算数,下午读四书五经。

1916年,15岁

7月,毕业于明伦小学。

8月,考入湘潭县第七区立振铎高等小学堂。该校学科略为完备,但仍以国文课为主。校长方宗辀(字鹤卿,1851—1930)是湖南近代教育家,本族曾祖。振铎高小有教师五六人,国文教师多是秀才或举人,理科教师多是初级师范或中学毕业生。此为接受新式教育的开端。

1917年,16岁

学习成绩优异,得到校长方鹤卿的赏识,帮助从祠堂祭田学谷中,每年借贷数石,作为学费。族长方春汀、祠堂经理方春堂,亦予以方便。方鹤卿还照顾半工半读,白天上课后,晚上替学校刻写、油印讲义,赚取补贴。

1918年,17岁

7月,毕业于振铎高小。

8月,到荫棠村地主方薰生家教蒙馆(私塾)。此时家境极蹇,经常无米为炊。每天只吃两顿饭:一顿干饭,一顿稀饭。中午学生吃午饭(带饭去蒸热吃)之时,不好意思坐在一旁,只好回家走一趟,挨过午饭时间再回去上课。一直要到下午放学回家才有饭吃。

1919年,18岁

7月,赴长沙,入私立岳云中学附设工场为学徒。是年原振铎高小校长方鹤卿应聘为岳云中学国文教员,带其孙方华新去该校附设工场当学徒。方华新为高小同学,故带引方壮猷同去。

10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编在一年级第十八班。学膳费由公家供给,仍得到家乡族学借谷的补助。同时通过同班同学朱起鹏的父亲、长沙大公报经理朱峤的帮助,利用夜间为该报做抄写、校对,以补生活学习费用。

1920年,19岁

此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学生爱国运动高涨之际。方壮猷受时事影响,曾代表一师学生会参加湖南省学联,负责宣传工作编辑学联周刊。毛泽东时任一师附小主事(校长),方壮猷积极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反对本省军阀赵恒惕的联省自治运动,反对湖南省议会的自治制宪运动,抵制日货运动等。

1922年,21岁

是年,《〈商人妇〉〈缀网劳蛛〉的批评》,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期,署名方兴。

1923年,22岁

7月,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得曾祖方鹤卿支持,继续北上求学。

8月,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原名北京高师)预科。

1925年,24岁

7月6、7、8日,参加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招生考试。

8月1日,公布被录取。研究院的指导教师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之等,学制一年。

1926年,25岁

3月18日,参加爱国学生游行。

6月,清华国学院奖励优秀学生每人100元奖学金,方壮猷在列。获奖者可留校继续研究一年,因此方壮猷第二年后才正式在上海找工作。

6月25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学生举行毕业典礼。

是年,《中国文艺的起源》,发表于《清华周刊·十五周年纪念增刊》。

1927年,26岁

2月,任北京农科大学、美术专科学校中国文学讲师。

6月2日,国学院导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的纪念活动。

8月,经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兼开明书店编译所所长、原湖南一师国文教师夏丏尊介绍,任暨南大学历史社会系中国古代史讲师,复旦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文学史讲师,中华艺术大学中国戏曲史讲师。

是年,《词的起源和发展》,发表于《一般》1927年11月第3卷第3号。

编纂《王静安先生年谱》,成稿本两册,现存。

1928年,27岁

任上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南洋大学(后改为交通大学)讲师,同时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中国戏剧之起源》,发表于《一般》第4卷第4号,1928年4月。署名方欣庵。

《白话小说起源考》,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10月24日第5集第52期。

与徐中舒合编《尚书学讲义》(在暨南大学兼课期间),现存暨南大学1929年10月铅印本,全一册,共184页。

1929年,28岁

1月19日,国学院导师梁启超病逝。

7月,经夏丏尊介绍,与张芹芬女士订婚。张芹芬(字近芬),1905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汉庐,毕业于振闺女学和绍兴女子师范学校,此时为上海开明书店校对。

8月,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师从白鸟库吉研究东方民族史。

12月3日,张芹芬赴日,在东京正式结婚。

1930年,29岁

2月底,只身归国,与北平师友商量学业和人生去向问题。4月中旬赴日。

6月,携妻弃学归国。本月30日,长子克强出生。

7月,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兼文史研究所研究员。

是年,《契丹民族考》,发表于《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6月)和第三期(9月)。

《匈奴王号考》,发表于《燕京学报》1930年12月第8期。

《鲜卑语言考》,发表于《燕京学报》1930年12月第8期。

《匈奴语言考》,发表于《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0年12月第2卷第4号。

《三种古西域语之发见及其考释》,发表于《女师大学术季刊》1930年12月第1卷第4期。

1931年,30岁

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兼职讲师。12月11日,次子克定出生。

是年,《室韦考》,发表于《辅仁学志》1931年9月第2卷第2期。

1932年,31岁

1月,受傅斯年委托,编成《东北史纲》第二卷《隋至元末之东北》,以应国联调查团之需,该稿本现已佚。

是年,《鞑靼起源考》,发表于《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2年6月第3卷第2号。

1933年,32岁

8月,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讲师。为留学法国做准备。

1934年,33岁

5月,入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和民族学院,师从伯希和研究东方民族史。留法同学有王重民、陆侃如、冯沅君、徐寿轩、刘叔鹤等。

是年9月,翻译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5年,34岁

6月,游英国首都伦敦。

7月,游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8月,游德国首都柏林以及埃森、科隆、波恩、科布伦次、威尔巴登、美因茨、法兰克福等莱茵河流域诸名城。

1936年,35岁

4月,游瑞士日内瓦,意大利罗马、那不勒斯、庞培、佛罗伦萨、威尼斯,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慕尼黑、柏林等城市。

5月,取道莫斯科、西伯利亚回国。

8月,应武汉大学之聘,任历史系教授。

是年,武汉大学排印《元史讲义》,共216页。

武汉大学排印《俄国史》,共34页。

1937年,36岁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本月,赴南京办理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事宜,评阅考生试卷和录取新生。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12月,送眷属自武昌回湖南湘潭原籍,为迁校作准备。

是年,武汉大学排印《金史讲义》,共98页。

1938年,37岁

2月,自湖南归武昌,武汉大学校务会决议迁校,成立迁校委员会,推定杨端六、邵逸周、方壮猷、刘迺诚、曾昭安、郭霖、叶雅各为委员,杨端六为委员长。

3月,跟随学校由武昌至成都。

4月,跟随学校由成都至嘉定乐山。

6月28日,三子克立出生于湖南湘潭县老家。

12月,被聘为武大历史系代主任。

1939年,38岁

7月,参加中英庚款董事会组织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任社会历史考古组副组长。考察团的团长是邵逸周,武大工学院院长,社会历史考古组组长为冯汉骥,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四川省博物馆馆长。考察团从四川乐山出发,到川西和西康省的雅安、芦山、天全、荥经、汉源、泸定、康定等县进行调查研究,历时半年以上。

9月,组织部分历史系学生开始编纂《宋史类编》一书。

12月,被正式聘任为历史系主任。

是年,武汉大学排印《元史讲义附录》,共61页。

1940你,39岁

1月20日,随川康科学考察团返校。

5月,妹夫唐景远护送妻芹芬和子克强、克定由湖南湘潭原籍到达四川乐山。因长江沿线日机轰炸,旅途极为艰难,幼子克立仍留老家,由其祖父母抚养。

是年,《从历史上观察中华民族复兴问题》,收入吴其昌主编《中华民族复兴论》,重庆黄埔出版社1940年出版。

《中国第一次奴隶解放运动》,发表于《责善半月刊》1940年12月第1卷第18期,署名方心安。

《四川的岩墓》,发表于《春秋月刊》1940年12月第1卷第7期。

1941年,40岁

卸任武大历史系主任一职,由清华国学院同学吴其昌接任。

是年,《所谓蛮洞》,发表于《星期评论》1941年3月14日第15期。

《中国社会基础的特质》,发表于《星期评论》1941年4月18日第20期。

《谈葬制》,发表于《说文月刊》1941年10月第3卷第4期。

1942年,41岁

8月,兼任武汉大学文科研究所指导教授。

10月6日,小女克明出生。

是年,《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抑商政策的实施》,发表于《黄埔季刊》第3卷第3、4期合刊;第4卷第1期。

《宋史类编及宋史校注》,发表于《斯文》1942年12月1日第2卷第23、24合刊;重刊于《说文月刊》1943年11月第3卷第11期,。

1944年,43岁

2月23日,吴其昌病逝。撰《吴其昌教授事略》发表于3月5日的重庆《大公报》,以志痛悼。

7月,参加边区建设研究会组织的雷波、马边、屏山、峨边、沐川、犍为、峨眉、乐山八县的彝族调查工作,任研究会副主任。本次调查研究持续了约半年时间。

是年夏,《宋史类编》编成,稿本十余册送重庆正中书局出版。抗战胜利后,此书稿不知下落。

是年,《辽金元科举年表》,发表于《说文月刊》1944年2月第3卷第12期;重刊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学报》1944年9月第7卷第3期。

《中国中古时期之门阀》,发表于《中山文化季刊》1944年5月第1卷第4期。

《南宋编年史家二李年谱》,发表于《说文月刊》1944年5月第4卷合刊本;重刊于《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1945年,44岁

5月,应清华国学院同学陆侃如之约,赴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兼课三个月,讲授宋辽金元史。期间与赵纪彬、杨荣国等左派教授相往还,初步接触到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史观,此后即力图贯彻到自己的研究和授课中去。

8月15日,日本投降。

9月1日,武大成立复校委员会,推举杨端六、刘迺诚、葛扬焕、徐贤恭、曾昭安、赵师梅、方壮猷、张宝龄、缪恩钊、熊国藻、董永森为委员。

是年,《雷波屏山沐川等县土司家谱》,发表于《边政公论》第4卷第4、5、6期合刊,1945年6月。

《蛮夷司文等九土司家谱》,发表于《边政公论》1945年8月第4卷第7、8期合刊。

《凉山族系谱(附图表)》,发表于《边政公论》1945年12月第4卷第9~12期合刊。

1946年,45岁

2月5日,离开乐山,随武汉大学复原。

3月21日,全家回到武汉。

5月,妻芹芬回湘,接小儿克立到武昌。

是年,《凉山族系谱(续完)》,发表于《边政公论》1946年12月第5卷第2期。

1947年,46岁

1月,回湘省亲。

5月至9月,应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和西北师范学院院长黎锦熙之聘,到二校任特约教授四个月。在兰大主讲宋辽金元史,在西北师院主讲中国社会史。

是年4月,《中国史学概要》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

1948年,47岁

7月,长子克强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8月,赴长沙,任湖南大学特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定期一年。

是年,油印讲义稿《中国中世社会史稿(附中世封建社会)》,此稿建国后续有修订。

1949年,48岁

4月10日,从湖南大学请假回到武昌,迎接解放。

5月16日,武汉解放。

6月中旬,武汉市军管会派工作组接管武汉大学。

9月,在武大历史系开“史部目录学”和“宋史”等课程。

11月,捐赠《汉州志》《嘉定府志》《崇祯存实钞》《夷门广牍》等书籍五百余册给武汉大学图书馆。

1950年,49岁

1月,参加武汉市高等教育联合会主办的寒假讲习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月,调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

7月,次子克定考上北京大学地质系。

是年,又捐赠一批书籍给武大图书馆。

1951年,50岁

9月1日,中南图书馆正式成立,兼任代馆长。

10月,赴湖南零陵,参加天字地乡的土改工作,任中南工作组组长。

是年长子克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时为武大化学系三年级学生)。

1952年,51岁

3月,从湖南零陵土改工作队回到武汉。

4月,参加中南文化部的“三反”运动,担任一个“打虎”小组的组长。

9月,赴广州、潮州考察文物工作。

10月,父方华崧殁于家乡。

1953年,52岁

2月,赴河南新乡、安阳考察文物工作。

4月,赴湖南衡阳、衡山考察文物工作。

1954年,53岁

2月,赴广东惠州、和泰、应州一带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9月,组织本馆工作人员分别赴东北二省三市图书馆参观学习。

1955年,54岁

2月,调任湖北省文化局局长。是月,在与钱运铎副局长共同视察湖北剧场建筑工程时,由于高度近视,不慎从三楼跌下来,所幸仅四肢受伤,但此后每遇天气变化,四肢即感疼痛。

1956年,55岁

3月1日,到应城县和黄滩区胜利农业社检查农村文化工作。

3月8日,到鄂城县和樊口区旭光农业社检查农村文化工作。

7月,三子克立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是年,曾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1957年,56岁

6月,上旬,赴天门岳口参加荆州专署文化科主持召开的农村文化工作现场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中的内部矛盾问题。下旬,回到武汉,参加湖北省委在东湖召开的鸣放座谈会,旋即又参加省文化局党组召开的文化系统鸣放座谈会,均未发言。

7月,陪同康生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是年,筹建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被指定为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被推选为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8年,57岁

5月,调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担任历史组负责人。

是年秋,张芹芬从汉口武汉市直属机关健康幼儿园,调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幼儿园主任,全家搬到小洪山8号楼1号门宿舍,结束了八年分别住各自机关办公室或宿舍的生活。

1959年,58岁

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下放到红安县七里坪区柳林河人民公社经堂岗生产大队王家洼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是年被推选为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59岁

7月,小女克明考上武汉大学化学系。

7月20日至9月5日,参加湖北省政协组织的东北参观团,先后到沈阳、抚顺、鞍山、哈尔滨、长春、永吉、大连、旅顺、天津、北京等城市参观学习。

1961年,60岁

7月20日至8月19日,参加湖北省政协组织的江西参观团,先后到九江、南昌、临川、南丰、瑞金、雩都、赣州、泰和、井冈山、吉安等地参观访问。

8月16日,母左重慈殁于武昌。

1962年,61岁

6月22日至29日,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蒙古史学术讨论会,作《从元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看忽必烈的重农政策》的发言,后收入会议论文集《纪念成吉思汗诞生八百周年蒙古史学科讨论会集刊》,1962年10月。

1963年,62岁

12月,参加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议,当选为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湖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是年1月,在湖北省历史学会年会上提交《宋代百家争鸣初探》一文,后发表于《中国哲学》第8辑,三联书店1982年版。

1964年,63岁

7月15日,调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是年7月,《战国以来中国步犁发展问题试探》,发表于《考古》1964年第7期。写成《中国学术史上的百家争鸣》《宋代中国人口发展问题试探》等论文。

1965年,64岁

4月1日,到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报到就职。

10月,赴江陵领导楚墓发掘工作。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有越王勾践剑一柄。

1966年,65岁

自去年年底开始,就江陵出土剑铭的辨识问题,致书郭沫若、夏鼐、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徐中舒、容庚、商承祚、罗福颐、苏秉琦、胡厚宣、王振铎、顾铁符、朱芳圃、马承源等专家,并附剑上铭文的临摹、拓片和照片,请求予以鉴定。2月,一致确定为越王勾践用剑。

是年1月,写成《初论望山楚墓的年代与墓主》,后发表于1980年《江汉考古》创刊号。

1970年,69岁

3月30日,病逝于湖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享年69岁。

5月28日,妻子张芹芬病逝于同一家医院,享年65岁。

1971年,过世1年后

7月20日,方壮猷与张芹芬合葬于武昌九峰山革命烈士公墓。

1987年,过世17年后

3月21日,中共湖北省文化厅党组做出《关于进一步为方壮猷同志落实政策的决定》(鄂文[87]第16号),确定召开纪念会,对方壮猷在“文革”中遭受的迫害,予以彻底平反。

3月30日,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方壮猷同志纪念会,中共湖北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许道琦、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重农到会并讲话。

启 事

20世纪初短暂存在过的清华国学院,已成为令后学仰视与神往的佳话。而三年前,本院于文化浩劫之后浴火重生,继续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更强调“中国主体”与“世界眼光”的平衡,亦广受海内外关注与首肯。

本院几乎从复建之日起,即致力于《清华国学书系》之“院史工程”,亟欲缀集早期院友之研究成果,以逼真展示昔年历程之艰辛与辉煌。现据手头之不完备资料,暂定在本套《书系》中,分册出版文存五十一种,以整理下述前贤之著述: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 济、吴 宓、梁漱溟、钢和泰、

马 衡、林志钧、梁廷灿、赵万里、浦江清、杨时逢、蒋善国、王 力、

姜亮夫、高 亨、徐中舒、陆侃如、刘盼遂、谢国桢、吴其昌、刘 节、

罗根泽、蓝文徵、姚名达、朱芳圃、王静如、戴家祥、周传儒、蒋天枢、

王 庸、冯永轩、徐景贤、卫聚贤、吴金鼎、杨筠如、冯国瑞、杨鸿烈、

黄淬伯、裴学海、储皖峰、方壮猷、杜钢百、程 憬、王耘庄、何士骥、

朱右白。

本《书系》打算另辟汇编本两册,收录章昭煌、余永梁、张昌圻、汪吟龙、黄绶、门启明、刘纪泽、颜虚心、闻惕生、王竞、赵邦彦、王镜第、陈守实等前贤之著述。

本《书系》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为使其中收入的每部文存,皆成为有关该作者的“最佳一卷本”,除本院同仁将殚精竭虑外,亦深盼各界同好与贤达,不吝惠赐《书系》所涉之资料、线索,尤其是迄未付梓或散落民间的文字资料、照片、遗物等。此外,亦望有缘并有志之士,能够以各种灵活之形式,加入此项院史编集工程,主动承担某部文存的荟集与研究。如此,则不光是清华国学院之幸,更会是中国学术文化之幸。

惟望本《书系》能继前贤之绝学,传大师之火种,挽文明之颓势,为创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收到守先待后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