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屏山沐川等县土司家谱
余于民国二十七年春入蜀,二十八年夏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之聘任川县科学考察团社会祖专家,与团长、组长、专家,邵逸周、黄国璋、韦润珊、丁道衡、叶雅谷、伍启元、吴文释、冯汉骥等诸先生,暨团员梁瓯第、谭英华等三十余人同赴西藏之雅安、康定、宁远三属各县,考察地理、地质、农林、工程、社会、经济各方面之状况,以为建设边区之依据。历时半载。然为经费所限,调查既未周备,报告书亦迄未刊行。至三十三年夏,复应乐山警备司令之邀,并得教育部之助,再赴川边之雷波、屏山、沐川、马边等县继续考察,冀以完成几度未竟之业。为期又经半载。
以上两度考察期中,余之工作目标,除注意边区少数民族之一般生活现况外,对于各地土司之起源、演变、消灭之胜亦曾加以调查。
我国近代治理方针,约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羁糜政策时期,亦可称为以夷治夷政策时期,唐宋时代对于边地蛮夷酋豪之降附者,往往授以官卫,俾其自辟属吏,自为治理,谓之羁糜州县,对朝廷不过奉正朔,修职贡,受爵命而已。盖古代以边区荒远,政令难及,流官不悉夷情,政教难施,因而边地部落特多,各君其属,各子其民,独立自专,不受中朝钤辖,自羁糜政策实施以来,于是前此独立不羁之部落,得稍受中朝文化之熏染,此种现象自属边政史上之一大进步,雷波、屏山、沐川等地在唐宋为殷驯骋浪四羁糜州,亦即羁摩政策下之一边区也。蒙古宪宗二年皇弟忽必烈率师征服大理,五年尽降西南夷诸部,对于降附各部落酋豪授以宣慰使(从三品)、宣抚使(从四品)、安抚使(从五品)、招讨使(从五品)、总管(从四品)、长官(正六品)等土职,令与流官共同管辖蛮夷之地。于是土司制度规模粗具矣。明初踵元旧规,“凡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而稽其土官士兵,及赋税差役驻防守御之制,但定铨选,不立征调,其定铨选法,凡土官名号曰宣慰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初皆隶吏部验封,而后以土兵相称,半隶武选(嘉靖九年复祖宗之旧,令该府州县正贰、经历、巡检、驿传三百六十隶验封,布政使司领之。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都指挥使司领之。文武相维,机权攸寓,细大相关,股掌易运),每袭替,则必奉朝命,其无子弟者,即妻女皆得袭替。虽数年之后,万里之远,亦必赴阙受职。”(见毛奇龄《蛮司合志叙》),盖明初土官原无文武之别,后以土兵相制,乃以宣慰司(从三品)、宣抚司(从四品)、安抚司(从五品)、招讨司(从五品)、长官司(正六品)等为武职,土知府(从四品)、土知州(从五品)、土知县(正七品)等为文职。凡夷人多于华人之区,则设宣慰等司;而华人多于夷人之区,则置土府州县。而宣慰等司之佐贰如签事、都事、知事、经历、照磨、司狱、吏目等,及土府州县之佐贰如通判、州判、主簿、推官、经历、典史、驿丞等多规定为流官。或同一土府州县而土官流官并置共治。土官虽得世袭,然铨选黜陟功罪赏罚,一如流官。行之既久,收效渐著,乃普遍推行,遂成一代定规,于是土司制度正式确立,前代之羁縻州县,至此乃渐比于内地。此种土司制度在我国边政史上,较之羁縻政策,其进步之迹,尤为显然。雷波、沐川、屏山等县当元世祖至元开始置马湖医线管府,领雷波,蛮夷,夷都,沐川,平夷,泥溪,六长官司,以土酋安氏世袭总管,杨氏世袭雷波司长官,文氏世袭蛮夷司长官,夷氏世袭夷都司长官,悦氏世袭沐川司长官,王氏世袭平夷司长官,王氏世袭泥溪司长官。然元代马湖路华人总管之可稽者尚有舒策、仟翔二人,教授训导之可稽者亦有鲜桂垠、鲜友□二人,(《屏山县志》)明清更多,不远枚举焉。
第三阶段为改土归流政策时期,亦可称为以华消夷政策时代。自明中叶以后,凡土官之得罪伏诛者,往往废除土官而改为流官。清代继之,或改土归流,或改土为屯。于是土司制度渐式微矣。使由土司、由归流,而完全同化,在边政史上,此种政策较之土司制度更进一步矣。马湖府自明孝宗弘治八年废土官知府改为流官知府后,复增设屏山县,清雍正五年又裁马湖府而以屏山县隶叙州府,雍正六年复置雷波卫,乾隆二十六年设雷波厅属叙州府,于是雷波、蛮夷、沐川、平夷、泥溪五长司名虽存而实亡矣。
要之,土司制度为羁縻政策至归流政策中间之一大桥梁,在我国边政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略加整理,然元明清三史之《土司传》《蛮夷传》《四川通志·叙州府志》《屏山县志》《雷波厅志》之《边防部》《土司部》等对于马湖府及雷波、蛮夷、沐川、夷都、泥溪、平夷诸司之传袭世系及事迹岁年等皆残缺不全,致边政沿革之迹,晦而不彰。兹编之辑,略可以补正史及方志之遗,治边政史者或有取焉。(关于西康之宁雅康三属各土司史料,余亦搜罗颇多,容后继续整理刊布之)
马湖安土司家谱
马湖为今雷波县境黄螂镇近郊之一淡水湖,宽约数里,长约二十余里,距金沙江十余里,四面皆山,水甚清冽。相传湖中曾出龙马,故称龙马湖,亦简称马湖。马湖为川滇间名胜,故金沙江下游亦有马湖江之称。蜀汉之马湖县,唐之马湖都,元之马湖路,明之马湖府等名悉由此起。
据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户部南溪刘忠为马湖土知府安鳌撰万寿亲铜像记谓:马湖府治泸水下流,守其土者历代建官虽殊,然皆安氏子孙,自汉至今五十八世矣,簪缨之远未有若此其盛者云云,可见安氏自有家谱,且上溯至五十余代之远也。案
族素重祖先世系及前代事迹之追述,今黑夷之能背诵其祖先系谱至数十代者固为习见,其且有能上溯至百余代者亦不乏人,丁文江先生之《爨文丛刊》中集载贵州大定县水西土司之家谱,追述先世至百十余代,其显例也。安鳌于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乙卯)因罪被诛,上距汉武帝始通西南夷之元光五年(公元前一百三十年辛亥)为一千六百二十五年。以三十年为一世而推算之,五十八代亦不过一千七百四十年。故知刘忠所述安氏所自称之祖先世系必有所据,自非全属虚构者可比也。惜自安鳌被诛以后,而安氏前五十代之系谱亦随之失传。吾人今日欲稽安氏系谱,仅见第五十代以后安济以下之少数世系而已。
余于三十三年九月一日至屏山县治小住数日,访安氏子孙渺不可得,仅据马湖路府各寺庙碑铭参以《屏山县志》《明史·土司传》等史料得其梗概而已。兹分世代述之如次:
第一代土司安某(即第四十九代)安济之曾祖父,蒙古宪宗二年(西一二五二壬子)皇弟忽必烈率师征服大理,五年西南夷尽降,马湖部土西安氏率其部属投诚,世祖至元十三年(西一二七六西子)设马湖路总管府于蛮夷司溪口之南岸,属四处等处行中书省。以安氏世袭土总管,领泥溪、平夷、沐川、夷都、蛮夷、雷波六长官司。
第二代土司安某(即第五十代)安济之祖父,约于元世祖至元末(西一二八三至一二九四)袭土职,成宗大德四年(西一三○○庚子)县治泥溪司之东,即今屏山县治。
第三代土司安某(即第五十一代)安济之父,约于元仁宗延佑中(西一三一四至一三二○)袭土职,元顺帝后至元二年(西一三三六丙子)诏并泥溪、平夷、沐川、夷都、蛮夷、雷波六司为三。
第四代土司安济(即第五十二代)约于元顺帝至正间(西一三四○至一三六二)袭土职,至正二十三年(西一三六三癸卯)明玉珍据蜀称帝,改元天统,仍以安氏为马湖路总管,领泥溪、平夷、沐川、蛮夷、雷波五长官司。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济遗其子仁入朝投诚,诏改马湖路为马湖府,属川道道,隶四川布政使司。以安氏世袭土知府(从四品),加封中顺大夫(正四品),洪武六年济以病告,乞以子仁代职,诏从之。
第五代土司安德珉(即第五十三代),安济之侄,洪武七年(西一三七四甲寅)遗其弟阿穆上表贡马,廷臣言:洪武四年大兵下蜀,珉德叔安济遣子入朝,朝廷授以世袭知府,恩至渥矣。今珉德既袭其职,不自来朝而遣其弟,非奉上之道。帝却其贡马。洪武十二年珉德贡香柟木,诏赐衣钞。洪武十六年来朝,献马十八匹,赐衣一袭,钞三十锭,米二十石。
第六代土司安本(即第五十四代),约于明成祖永乐中(西一四○三至一四二四)袭土职,永乐四年成祖迁都北京,恢宏旧规,命工部尚书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之夷都山(今名五山子),遂封夷都山为神木山,诏有司建神木祠,岁时祀享,并命翰林学士胡广撰《神木祠记》。又赐诏褒封土司安本。
第七代土司安濬(即第五十五代),约于明宣宗宣德中(西一四二六至一四三五)袭土职,与泥溪司长官王凤等修清凉山天宁寺。(见周洪模撰《天宁寺碑记》)
第八代土司安某(即第五十六代),约于明英宗正统中(西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袭土职。
第九代土司安洪(即第五十七代),明代宗景泰初(西一四五○庚午)四川巡抚李匡以边事宁息,洪与有功,疏闻于朝,给赐冠带,袭授祖职,并加封中顺大夫(正四品)。宪宗成化三年(西一四六七丁亥)与其妻县君王氏徐氏,子含人安鳌安鲸安纶。及泥溪司长官王明德等同修万寿铜钟。(见万寿寺铜钟铭文)
第十代土司安鳌(即第五十八代),约于明宪宗成化九年(西一四七四癸巳,是年重修天宁寺碑记由土知府安鳌领衔,其父安洪称致仕官)以前袭土职,孝宗弘治八年(西一四九五乙卯)因罪伏诛,盖鳌性残忍虐民,计口以赋,岁入银万计。土民有妇女者多淫之,用妖僧百出魔魅杀人,又令人往杀平夷长官王大庆,大庆闻而逃,乃杀其弟,为横二十余年(按自成化九年至弘治八年凡二十三年),巡按御史张鸾请治之,得实伏诛。并改马湖府为流官知府(《明史·土司传》),先是英宗天顺末,诏许土官缴呈勘奏,即与袭替,于是控制稍疏,动多自恣。至宪宗成化中,又有“纳谷备赈,急公补授”之令,则规取日陋,离叛日生。孝宗发愤丛革之(见毛奇龄《蛮司合志叙》),并设宁戎巡检司于黄螂。属屏山县。
第十一代土目安宇(即第五十九代),安鳌之子,本拟安置广西,以四川用兵,遇赦,暂留行间,因功授宁戎司巡检(从九品),世宗嘉靖二年(西一五二三癸未)奏称从征年久,累获首功,乞改注职官。兵部奏:宇本土知府安鳌之子,洪之孙,当置广西,因四川用兵,暂留行间,旧有功,例应给赏,而故辞之,阴为开复土官之地,则先朝岑猛岑濬可鉴也。上然其言,遂不许。(县志)
第十二代土目安兴(即第六十代),故土知府后,住牧黄螂,袭宁戎司巡检,貌雄杰,臂力过人,居尝自言“马湖我故宅,我必复之。”明世宗嘉靖末(西一五五一至一五六六)越隽卭部长官司叛,普书约伯自称鳄普王。至穆宗隆庆神宗万历间,普书约伯之子撒假踵恶不悛,僭号西国平天王。安兴与雷波土司杨九乍等助桀为虐,互相婚姻,自称三雄,万历十五年(西一五八七丁亥)袭杀都司宪忠,守备刘继祖,指挥尹崇寿等,总兵李应祥等率兵进讨,万历十六年四月俘安兴母安杨氏,五月俘兴及妻安沙氏,遂废宁戎巡检司。
第十三代土目安某(即第六十一代),约于明神宗万历中(西一五八九己丑)自袭土酋。
第十四代土司安某(即六十二代),约于明思宗崇祯中(西一六二八至一六四三)自袭土酋。
第十五代土目安某(即第六十三代),约于清世祖顺治中(西一六四四至一六六一)自袭土酋。顺治十八年(西一六六一辛丑)横江四屯夷人陈奎、郑士道等为乱,屏山知县王敬公等迎战东关,射死贼首邬学贤等。(《屏山县志》)
第十六代土目安某(即第六十四代),约于清圣祖康熙中(西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自袭土酋。
第十七代土司安保(即第六十五代),清世宗雍正六年(西一七二八戊申)云南米贴夷妇陆氏不法,提督黄廷桂等讨平之。安保投诚,授土舍职衔,无印信号纸,住牧雷波之天姑密地方。
第某某代土司安庆泰,清某某年袭土职。
第某某代土司安贞吉,清某某年入云南永善县武庠。
第某某代土司安国疆,清某某年以剿夷有功,授土千总职衔(正六品)。
第某某代土司安继鉴,清某某年以办理防夷有功,赏六品军工(以上均见《雷波厅志·土司门》)。
今云南永善县属桧溪乡尚有安土司子孙聚居,余本拟于回乐山时由雷波渡金沙江,绕道云南之永善、绥江二县,以便赴桧溪一游,但为时间所限,未能如愿。将来如再赴雷波、屏山考察时,将绕道赴桧溪一游访问安氏子孙,或能更有所得,亦未可料也。
雷波杨土司家谱
杨土司今已绝传,仅存寡妇杨安登良女士及其女杨黛蒂女士二人。余于三十三年九月中旬赴雷波小住两月,曾与驻军营长李熹君同赴杨公祠访问,时杨黛蒂女士肄业重庆边疆学校尚未归家,杨安登良女士系沙马土司安登文、安登俊之妹,年约五十岁,染有嗜好,貌颇清瘦,虽能汉语,然不识文字。杨公祠系纪念杨石金土司殉职而置,前进已毁,中进左侧为杨安登良女士住宅,右方则已招佃,后进为祠堂,中供杨石金神位,左右供石金子德寿禄神位。时近秋收,满室盈阶皆堆积豆壳之类,几无立足之地,杨安登良女士亦不肃客入室就坐,但立于门外与客对语。询以中元是否循俗焚化蚨子,答:然。询以缮写蚨子时,有无家谱为据,答曰:无之。更询蚨子由谁缮写,则以师爷李万钟君、贾成文君,管事苏占云君,比母胡占云君等为对。余等不得要领。辞出,后托县参议会秘书王雨庵君介绍与李万钟、贾成文、苏占云、胡占云四君相见于县署对面之茶社,由李、贾、苏、胡四君将记忆所及者,口授甘于天君录为土司家谱一卷。
先是余赴雷波之前已得《雷波县志》卷三十《土司志》所载杨氏家谱一卷,但首尾皆欠完备。又得毛筠如君调查所得之杨土司系谱一种,兹录如次:
夷人祖传,初有天地时,天地都变了颜色,天色白了,地色黑了,沟色红了。降下黑白红三色的雪。雪生人名娃支,二世名娃支娃五,三世名娃五卜勿,四世名卜勿绝木,五世名绝木略勒勒,六世名略勒勒古侯,七世名古侯日牙,八世名日牙树卡,九世名树卡六特,十世名六特立咡。(见《雷马屏峨纪略》)夷语谓怂恿他人作恶者曰竹,谓不赞成其事者曰瓦竹。古侯之咡为人正直,每遇人怂恿他人作恶时,即以瓦竹为言,久之遂得瓦竹之绰号。其后辈均以此名其家。惟子孙无多,雷波之杨土司家、朱家均其后裔(见《雷马屏峨夷务鸟瞰》)。
又获廖旭龄君调查所得之系谱一种,照录如次:
一世曰古侯,二世曰古侯麻病,三世曰麻病阿普,四世曰阿普麻按,五世曰麻按苏跨,六世曰苏跨落亨,七世曰落亨吽吽,八世曰吽吽阿着,九世曰阿着敌富,十世曰敌富普谷,十一世曰普谷普叶,十二世曰普叶普札,十三世曰普札吽咡,十四世曰吽咡捏基。
又承马长寿先生录寄其调查所得之杨土司家谱一种,如次:
雷波杨土司世系,弟于二十六年调查时颇感困难,一以杨氏后裔,只留一寡妇及一弱女;二以其族之世用毕母只胡氏一人。由文字记载之系谱已不可得,口头可传者,由胡毕母等人商议合缮一纸,兹照译如次:一曰穆鸟(天也),二日穆鸟底什(天上黄云也)。三日底什什鸟(黄云之下也,罗虽常托为天云所生,以上恐非人名),四曰什鸟尼维,五曰尼维孤纥,六曰孤纥马必,七曰马必素古,八曰素古拉烈,九曰拉烈底哦,十曰底哦补虎,十一曰补虎普姑,十二曰普姑普执,十三曰普执牛尔,十四曰牛尔几则,十五曰几则几虎,十六曰几虎尔普,十七曰尔普拉碟,十八曰拉碟烈烈,十九曰烈烈客比,二十曰客比那执,二十一曰那执几几,二十二曰几几韦牛,二十三曰韦牛觉波(即杨石金),二十四曰觉波何何(即杨德寿),二十五曰何何希朱(即杨忠廷),二十六曰希朱格兹(即杨先烈),二十七日格兹代弟(即杨黛蒂女士)。以上虽列为二十七代,但实际只有除去前三代之二十四代。以弟所知,由孤纥至今之其他各支系谱多在五十代至七十代之间,故知其间脱落颇多,兄调查所得之三十一代中喇哇阿弼吉趣诸名似皆音译,但于弟所得表上皆找不出。此其所谓各说尧舜,而尧舜不同也。
综合上列诸史料为订雷波杨土司家谱一卷如次:
第一代土司杨某,阿照之祖父,蒙古宪宗二年(西一二五二壬子)皇弟忽必烈率师平大理,西南夷尽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一二七六丙子)置马湖路总管,领泥溪、平夷、沐川、夷都、蛮夷、雷波六长官司,以杨氏世袭雷波正长官司。
第二代土司杨某,阿照之父,元成宗大德中(西一二九七至一三○七)袭土职。
第三代土司杨某,即阿照。元顺帝后至元元年(西一三三五乙亥)并泥溪、平夷、沐川、夷都、蛮夷、雷波六长官司为三,阿照以雄杰著马湖间(《雷波厅志》)。
第四代土司杨某,夷名阿照阿哟,阿照之子,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西一三六二癸卯)明玉珍据蜀称帝,改元天统,分马湖路总管所辖为泥溪、平夷、沐川、蛮夷、雷波五长官司。
第五代土司杨匹夜,夷名阿哟阿直,阿照之孙,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入蜀,匹夜随马湖路总管安济等投诚,授武德将军承直郎,世袭雷波正长官司,颁给印信号纸。初阿哟生六子,长曰阿哟母此,次曰阿哟阿此,均早死无后,三曰阿哟捏黑,住牧凉山施脚那达,四月阿哟鼠吼,住牧凉山连渣脑,五曰阿哟神根,住牧杨泗塌袁家溪,六曰阿哟阿直,袭父职住牧雷波为土司,盖夷俗原重少子承宗云。
第六代土司杨某,阿照二世孙,约于洪武中(西一三七七至一三九八)袭土职,洪武二十六年(西一三九三癸)以雷波民少,省长官司为雷波乡,属屏山县(《雷波厅志·建置门》)。
第七代土目杨某,阿照三世孙,约于明成祖永乐中(西一四○三至一四二四)袭土职。
第八代土司杨某,阿照四世孙,约于明宣宗宣德中(西一四二六至一四三五)袭土职。
第九代土目杨某,阿照五世孙,约于明英宗正统天顺中(西一四三六至一四六四)袭土职。天顺末诏许土官缴呈勘奏,即与袭替,于是控制稍疏,动多自恣。至宪宗成化中(西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又有“纳谷备赈,急公补授”之令,则规取日陋,离叛日生云。(见毛奇龄《蛮司合志叙》)
第十代土目杨某,阿照六世孙,约于明孝宗弘治中(西一四八八至一五○五)袭土职,弘治八年(西一四九五乙卯)马湖土知府安鳌因罪伏诛,除土官知府改为流官知府,并设宁戎巡检司于黄螂。
第十一代土目杨某,阿照七世孙,约于明世宗嘉靖初(西一五二二至一五三二)袭土职。
第十二代土目杨某,阿照八世孙,约于明世宗嘉靖末(西一五五一至一五六六)袭土职。时越隽长官司叛,普书约自称鳄普王,僭住腻乃地方与马湖府赖因等处接壤,守土长官失于堤防,以致窥伺,继而勾通渔利,帅众杀掠。
第十三代土司杨九乍(似即马表中之第十四代牛尔几则),阿照九世孙,明穆宗隆庆(西一五六七至一五七二),神宗万历初(西一五七三至一五八六)越隽邛部长官司普书约伯之子撒假踵恶不悛,僭号西国平天王。九乍与黄螂夷首安兴共助之,互结婚姻,横行凉山,抄掠荣丁、赖因、烟溪等处,杀死军民三千余人,劫掠男妇数万余口,万历十五年(西一五八七丁亥)袭杀都司李宪忠,守备刘继祖,指挥尹崇寿等,总兵李应祥等讨之,十六年四月斩撒假,俘安兴母安杨氏,五月俘安兴及其妻安沙氏,惟九乍潜匿四山崖门间,未获。初其妻马氏曾阻九乍,及大军至,自度难免,乃率众投降,照旧管辖雷波。十七年抚院再檄速擒九乍,俾无余孽。监军,李用会参将郭成差人切责马氏,命将九乍出献,免致全家被戮。时杨马氏有一女,姿甚美,母所最爱,随父潜匿被获,至叙州府收禁,知府唐议欲得九乍,因结马氏心,遂以女还之。马氏益感励,密语耆把鸟雄叫卜等刻染血牌,前去河前窝,诱九乍出,至西宁伤重自死,以尸献(《雷波厅志·边防门》),设黄螂巡检司以治之(《厅志·建置》)。
第十四代土目杨某,阿照十世孙,明神宗万历十八年(西一五九○艮寅)自袭。
第十五代土司杨某,阿照十一世孙,约于明熹宗天启中(西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自袭。
第十六代土目杨某,阿照十二世孙,约于清世祖顺治中(西一六四四至一六六一)自袭。
第十七代土司杨喇哇,阿照十三世孙,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西一七○四甲申)赴省投诚,四川巡抚奏请授为雷波千万贯长官司,颁给印信号纸(《雷波厅志》)。
第十八代土司杨某,喇哇之子,约于清康熙末(西一七○五至一七二二)袭土职。妻某氏生子明义,继妻沙氏,生子明忠。
第十九代土司杨明义,喇哇之孙,清世宗雍正六年(西一七二八戊申)云南米贴夷妇陆氏不法,戕云南官兵,诱附近结觉阿路阿照平底等夷人作乱,明义阴助之,四川提督黄廷桂率军剿平之,并革去明义职衔,不准承袭,雍正七年改土归流,置雷波卫以治之。
第二十代土司杨沙氏、杨明忠,雍正七年杨明义之继母杨沙氏率其幼弟杨明忠助顺杀贼,复赏给土千总(正六品)职衔,仍许住牧千万贯,管束夷人,每年认纳粮秣马匹,乾隆十四年(西一七四九己巳)杨沙氏病殁,明忠袭母职。
第二十一代土司杨阿弼,明忠之子,约于乾隆十五年(西一七五○庚午)以后袭土职。
第二十二代土司杨吉趣,阿弼之子,约于乾隆二十三年(西一七五八戊寅)以前袭土职,乾隆二十四年病殁,子纯武、继武皆幼,妻杨国氏护理土务。
第二十三代土司杨纯武,吉趣长子,乾隆二十四年(西一七五九己卯)袭父职。乾隆二十六年改雷波卫为雷波厅,设通叛以治之。
第二十四代土司杨成,纯武之子,乾隆四十八年(西一七八三癸卯)袭父职,年仅三岁,仍由其祖母杨国氏护理土务。嘉庆二年(西一七九七丁巳)祖母杨国氏病故,其叔杨继武当事,嘉庆七年凉山夷众滋事,焚燃东林乡等处民房,经四川提督丰绅,臬司董教增,会同建昌镇总兵张志林赴雷查办,饬土舍杨继武转首事夷匪扭扭等六名缚献正法示众,各支夷人畏罪输诚。杨继武以同平夷乱有功,赏给土千户执照,子孙世袭(按土千总正六品,土千户正五品,此千户似系千总之误)。
第二十五代土司杨应泷,杨成之子,约于嘉庆中(西一七九六至一八二○)袭土职,嘉庆十九年(西一八一四甲戌)凉山夷人庚掌家牵哈格勒鹿托钮克鹿磨塔哈四支夷首阿拉等,大阿六家双老一角亦泽格,特洛三支夷首玉结等,马甲家三岗地歪冷米塌易鸡角西巫甲五支首毕格羊杆等,阿苏家易西立堡二支夷首木足等,苏喝家六特支夷首孚鸡等,因歉收聚众滋事,四川提督多隆武等率军缴平之。
第二十六代土司杨荣耀,应泷之子,约于嘉庆道光间袭土职,无子,以族子杨文为嗣。
第二十七代土司杨文,字某某,夷名几几韦牛,约于道光十七年(西一八三七丁酉)以前袭土职。道光十七年马边夷匪滋事,黄缚司巡检王如芬辨理粮站,随防见夷妇七人经垒前,命缚送厅城,雷波厅通叛门崇亦不询明真相,即献俘大府邀功,而其实乃思札支黑夷妇女出外探亲者也,恩札支本凉山夷人中势力最雄厚者,夷俗又重妇女,闻讯愤甚,遂煽动各支,大举复仇,土司杨文密得贼信,以告参将李万春,万春连夜退营,而夷亚跟踪追至,先破粮站,杀王如芬,继逼厅城,门崇告急请兵,四川总督鄂山,令提督余步云齐慎,按察使司多欢等同赴雷波剿平之,又命庆符知县刘耀庚代门崇为雷波厅判。
第二十八代土司杨石金,字顺久,夷名韦牛觉波,杨文之子,文宗咸丰四年(西一八五四甲寅)袭土千总职,警敏多智,勤慎奉公,每遇夷情变动,或事先弥逢,或临时捍御,地方文武深倚畀之。咸丰十一年(西一八六一辛酉)以征滇匪功,赏给五品蓝翖。同治二年(西一八六三癸亥)随官军攻剿横江双龙场股匪,有功,赏换花翖。同治四年,奉论赏还千万贯正长官司原职,颁给印信号纸,以示鼓励。同治六年夏,恩札支夷匪大举犯牛吃水,天姑密,下窜黄螂,各乡纷纷告急。石金带家丁百人随参将韩廷贵出征至黄螂匡海场,战败阵亡,恤荫如例(见《厅志·忠节》)。舆尸归,寄殡城北大旗山内。夷俗,土司为诸夷所弒,不复仇,则不葬。石金死时,子德寿年幼,无力复仇。及长袭土司,号令不行于诸夷,家奴亦多散失,势益衰落,复仇愈难。光绪八年,张世康至雷剿平夷匪,德寿冤家恩札支请于世康,愿以千金及牛羊等物为解,世康询之德寿,德寿要求缴难民五百人,再议他款,事久不决。世康班师,德寿旋卒,子忠廷甫数龄,事决于德寿庶兄德禄,欲复仇则力仍不逮,欲久殡则心未安,因于光绪十六年改葬于殡所。(《厅志·坟墓》)
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德寿,字某某,夷名觉波何何,同治七年(西一八六八戊辰)袭父职,年幼,庶兄德禄当事,号令不行于诸夷,家丁亦多散失。光绪元年(西一八七五乙亥)吴奇等支夷匪大举出犯,雷波厅通判徐浩闻警,一面会商医参将马怀珍调左右两营同雷威军往御,一面令士司杨德寿,土目国玉明等入贼中关说,谕令归巢,夷众不从,听文武会禀请兵,总督吴棠派邵永龄、胡国珍、张世康等剿平之。光绪六年夷匪大举出犯,直逼厅城,厅民或闭户号泣,或死亡流徙,无所控诉。厅文武会禀请兵,总督丁宝桢派总兵李培荣等赴雷剿办,至次年正月平之。光绪八年正月夷匪复大举出犯,继督丁宝桢派候补知府张世康赴雷督剿,至九年五月平之。丁宝桢奏赐杨德寿为国贤臣匾额一方,以褒奖之。
第三十代土司杨忠廷,字荩臣,夷名何何希朱,德寿之子。光绪四年(西一八七八戊寅)生,十一年袭父职,年甫数龄母杨安氏护理土务,十三年杨安氏病故,事决于庶伯父德禄。光绪十六年春夷患复炽,总督刘荣璋派马朝选等赴雷剿平之。光绪三十四年春夷人复叛,忠廷率家丁随续备军及普安营官兵同剿平之,母狗坡之役,忠廷出力最多。宣统三年(西一九一一辛亥)夏恩札等支夷叛,忠廷随续备军营官陈遐龄等往剿,忠廷出钜赀探得捷径,突入大凉山深处,各支夷众大惊,环跪请罪,认赔命价并缴还难民。时蓉渝等地组织川汉路保路同志会,是年十月同志军统领舒藩率众至雷波,前安阜营都司罗思科被裁后,因与通判王某系云南同乡,得充雷威军帮统,至是乘机响应。迨舒藩离雷后,恩科遂盘踞衙署,纵其党羽四出勒索绅民,官绅察其逆迹昭著,议请忠廷调集家丁发动于内,复请驻三稜冈之巡防军营长李守正围攻于外,十月二十日杀罗恩科,解除雷民倒悬之苦。雷民德之,民国元年宣慰使王某详其功绩于军政府,奖授中参军职衔。旋任雷威军帮统,民国三年随汉军统领张占鸿,雷威军统领王猷等剿办夷车河马耳红等地夷匪有功,班师后以积劳病故。(见《川边季刊·雷波调查》)
第三十一代土司杨先烈,字继动,夷名希朱格兹,民国三年袭父职。先是千万贯人张琴权原系土司属员,因愤土司专横,暗与屏山人苏兴福等商议联合恩札支等夷众,同控土司杨忠廷于四川省政府,事败。民国四年琴权谋得川南司令胡重义部下团长职衔,密集人枪百余,驻扎屏山中都镇,意图率领回雷推翻土司,以饷给无着,病变而卒。土司得以暂安。民国五年冬,绿林杨春芳受招安为汉军帮统兼屯殖军营长,率部驻雷,诱先烈进城扣留之,勒索数千金然后释归。六年春春芳赴西昌,以参谋何晃代领留雷部队,贪先烈财富,欲进取而瓜分之,六月十五夜分路向北栏外大旗山望坡城土司署围攻,先烈抱病,力不能敌,退避山后,上下两衙被劫一空,两院房舍拆充燃料,城内杨石金祠堂及住宅等亦被劫殆尽。先烈受此损失,意不能平,遂约集家丁及亲戚等谋报复。何晃等恐甚,乃贿调土司之冤家吴奇等支夷众分驻城内县署,及杨公祠,天堂庙,垂珠洞等处。先烈自度不敌,乃赴滇依亲戚暂居。八年先烈由滇回雷任戍边军第一营管带,十二年正月先烈在五关寨子一带搜索叛夷,将吴奇家黑夷菊格擒归,罚其出枪五十枝,做难民百人为赎。吴奇家未允,阴出银百两贿通先烈之弁兵暗中释出,先烈发觉后派人追还,吴奇家复贿先烈部下暗释之,终以饥寒逼死崖穴中,吴奇家闻而大愤,约集二千余劫掠顺城以为报复,先烈亦无可奈何。十六年雷波知事罗晃南倡办猈子村银矿,以先烈为沙马土司安登文之妹夫,约同前往为助,先烈患痢疾先卒,冕南旋亦被夷人攻杀(《雷波调查》)。先烈妻安登良无子,仅遗女杨黛蒂一人,土司遂绝。
(原载于1945年6月《边政公论》第4卷第4、5、6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