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昌教授事略

吴其昌教授事略

吴子馨先生文名播海内,交游遍朝野,一旦病逝,同深惋惜,多愿恤其遗孤,且欲知厥病原。函电纷询,势难遍复。余经营其丧葬事毕,因复撰次其事略于左,藉当总答。惟以时间仓卒,材料未备,阙所不知,留待君弟子臧之增订焉。

君姓吴,讳其昌,字子馨,浙江海宁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四月二十六日生于邑西北之硖石镇。自幼颖敏异常儿,五岁知书,十岁能文,乡里称为神童。天性至孝,民国四年乙卯,丁母忧,君年十二,而哀毁逾成人。家愈贫而学愈力,或夜以继日,或坐以待旦,以是成就早,而体质亦弱。八年己卯,君年十六,复失怙。不能续读,乃应聘赴广西某中学任国文教席。诸生年或长于其师,而莫不服其博辩,爱敬逾恒。自奉俭薄,积束修所得,复于十一年壬戌入无锡国学馆,从唐茹经先生游,学益猛进,成绩常冠伦辈。十三年甲子完婚,得内助贤能,家务有所付托,遂于次年复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从海宁王观堂先生治甲骨金文及古史,复从新会梁饮冰先生治文化学术史,备受二先生之奖掖。十七年戊辰,遂由梁先生之介,任天津私立南开大学文史教席。十九年庚午转任清华大学史学讲师,旋迎家属至燕,并送其弟世昌君入燕京大学,妻诸湘女士入美术专校。明年九月,沈阳事变爆发,东北数省相继不守。君“苦懑烦悲,不可忍堪”(引《金文世族谱自叙》中语),乃率家属绝食赴京谒当局,请求明令讨伐。虽经当局多方安慰而后复食,然自是国势日危,君之忧思亦日深。二十一年壬申,始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益肆力于甲骨金文之学,著有《殷契解诂》十卷,《金文历朔疏证》五卷,《金文年表》三卷,《金文氏族疏证》六卷,《金文世族谱》四卷,《金文名象疏证》四卷,拟撰而未成者有《金文方国疏证》,《金文职官疏证》,《金文礼制疏证》,《金文习语疏证》等若干种。其所著述,尝“自比于屈子《哀郢》,韩非《孤愤》之笺注”云云(《金文世族谱自叙》中语),可概见其志矣。体益弱而学益勤,忧益殷,积劳积忧,久而成疾。二十六年丁丑,肋膜炎发,虽经武昌同仁医院治愈,而医嘱必须长期休养。旋国难骤起,君则兴奋异常,讲演撰文,口诛笔伐,不遗余力。次年武汉大学西迁,君随校徙居蜀西之乐山,渐患呕血之症。常于吐血之后,发炎之际,工作不辍,偶或晕倒,而稍息即强起工作如常。家属友好有劝其节劳静养者,辄以“国难严重,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为辞。盖君实一热血沸腾,而不及自计之爱国志士也。三十二年癸未春,犹力疾赴陪都出席史学会成立大会,并参加青年团代表大会,病由是日剧,因以不起。三十三年甲申二月二十三日卒于乐山寓庐,年仅四十有一耳。三月五日,暂厝于乐山德胜门外武汉大学公墓。遗妻一女一,身后萧条,状极凄惨。

以君天资之敏,好学之笃,倘得享高龄,则其对于学术之贡献,将复何限?奈天夺其年,致君赍志以殁,岂非学术界之一大损失哉!嗟乎,使国难不作,则君或不病。使君病而常得静养,则或可不死。顾自入蜀以来,物价指数率增至三五百倍而有加无已,大学教授薪津所得,远不逮贩夫走卒之差足供温饱。学课之余,卖文售艺,力竭声嘶,犹不足糊口腹、赡妻子,更何暇乎节劳养疾之足云哉!更何暇乎节劳养疾之足云哉!

夫建国抗战,需才孔亟。政府培植后进,计划周详,而独于既成之才,弃之若敝屣,悉任其贫病潦倒,点缀国殇。前乎君者,既繁有徒(武汉大学教授先君而卒者为郭泽五、王进展、黄方刚三君,其余讲师助教死者尤多)。踵乎君者,恐更将接十连百而未已也!是岂国家前途之幸哉!是岂国家前途之幸哉!

(原载于1944年3月5日重庆《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