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司文等九土司家谱
蛮夷司文土司家谱
蛮夷司位于中都河与金沙江合流之处,为雷波、马边、沐川、绥江、永善等县商业交易之中心,亦屏山县西境之一重镇也。中都河原名夷都河,其下游入金沙江之一段亦名蛮夷溪,蛮夷司之名殆即由此而起。
余于三十三年九月七日至蛮夷司,小住数日,曾与驻军县参议员饶腾蛟君住宅甚近,破屋数间,闻已出卖,土司后裔仅沿街行乞之孤儿一人而已。承饶参议员之助,借得土司家谱写本一卷,卷首冠有北宋文彦博、南宋文天祥之列传,然此明系冒认祖先之一例,因谱中所载第一代文登至第五代文通年月虽已不详,然自第六代文仲魁以下年月皆甚详明,据以推算,则其第一代文登之年世当远在文天祥之前也。因据原谱节录一通,其有年月可考者亦补入之。
第一代土目文登,年月失载,据文仲魁以下所载年世推算,约生于南宋孝宗乾道间(西元一一六五至一一七三),宁宗庆元间(西一一九五到一二○○)为土酋,子甲乙,廷富,廷贵,如槐,如柏,如桧等。
第二代土目文甲乙,年月失详,约于南宋理宗宝庆间(西一二二五至一二二七),袭土职。妻夷氏,子应详、应谟、应谕、应记;侄应祯、应福、应禄、应禧、应祇、应祚、应姚、应祀、应昌、应伦、应纲等。
第三代土司应详,年月失详,约于南宋理宗宝祐间(一二五三至一二五八)袭土职,蒙古宪宗二年(西一二五二壬子)皇弟忽必烈率师平大理,五年西南夷尽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一二七六丙子)设马湖路总管府,领泥溪、平夷、沐川、夷都、蛮夷、雷波六长官司,以应详为蛮夷司长官、子承祖、侄光祖、裕祖、继祖、述祖、绍祖、纯祖、克祖、昌祖、振祖、肇祖、启祖、耀祖等。
第四代土司文承祖,年月失详,约于元世祖至元末(西一二八三至一二九四)袭土职。子文通、侄文远、文运、文适、文道、文选、文迈、文志、文忠、文佐、文朝等。
第五代土司文通,年月失详,约于元仁宗延祐中(西一三一四至一三二○)袭土职,元顺帝后至元二年(西一三三六丙子)并马湖路六长官司为三,蛮夷司与雷波司合为一。通妻罗氏、王氏,子仲魁、仲义、仲礼、侄仲玺、仲珪、仲仁、仲全、仲亨、仲珠、仲经、仲琛、仲珂、仲珠等。
第六代土司文仲魁,元顺帝至正四年(西一三四四甲申)袭土职,至正二十三年(西一三六三癸卯)明玉珍据蜀称帝,改元天统,复分马湖路为雷波、蛮夷、沐川、泥溪、平夷五长官司。仲魁仍为蛮夷长官司。妻胡氏、陈氏,子的保、侄光保、昌保、敬保、金鳌、金汉、金湖、金沙、金鱼、金玉、金富等。
第七代土司文的保,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随马湖路总管安济等投诚,诏授怀远将军,承直郎,世袭蛮夷司正长官。并以吕某为副长官。妻向氏、吕氏,子天宠、侄天宥、天章、天恩、天锡、天叙、天惠、天时、天禄、天朝、天饬、天位、天明、天定、天职、天爵、天申、天家等。
第八代土司文天宠,明成祖永乐元年(西一四○三癸未)袭土职,十二年进贡香柟。妻田氏、孙氏,子文臣、文锡、侄文著、(永乐九年辛卯举人)文连、(永乐九年辛卯殿元)文达、(成化二年知房县)文畿、(文秩)、文华、文采、文炳、文龙、文蔚、文虎、文豹、文琴、文海、文魁等。
第九代土司文臣、明宪宗成化二年(西一四六六丙戌)袭父职、无子,以弟文锡袭职。
第十代土司文锡,明孝宗弘治四年(西一四九一辛亥)袭兄职。子安民、侄先民、元民、庶民、黎民、岐民、国民、华民、宇民、奠民、定民、辑民、疆民等。
第十一代土司文安民、明武宗正德五年(西一五○九己巳)袭父职,正德十六年(西一五二一辛巳)病殁、(按《屏山县志》卷八《边防门》,《雷波厅志》卷二十八《边防门》均载万历十五年卬部撒假,黄螂安兴,雷波杨九乍叛,袭杀都司李宪忠等,总兵李应祥奉命往剿,副使李用监军,参将郭成奉监军李用令,遣土舍文安民谕安兴,许以不死。安民机泄,兴潜约雷波出西球,冲我师,幸侦得逆谋有备无患云云,可见土司家谱所载年代不无错误)妻吕氏,子化光、化邦、侄化大、化楚、化治、化成、化圣、化武、化神、化民、化孝、化极、化远、化雨等。
第十二代土司文化光,明世宗嘉靖元年(西一五二二壬子)袭父职,子宏运、开运、侄得运、鹏运、天运、承运、纶运、奉运、亨运、纬运、载运、世运、华运、泽运、钧运、世运、荣魁、华魁、灿魁、彩魁等。
第十三代土司文宏运,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一五五一壬午)袭父职,无子,以弟开运嗣职。
第十四代土司文开运,明神宗万历九年(西一五八一辛巳)袭兄职,子新命、诰命、侄勅命、诏命、君命、传命、士命、天命、荣命、华命、钦命、衔命、受命、知命、旌命、简命、拜命、宣命、顺命;宗尧、宗舜、宗禹、宗汤、宗文、宗武、宗臣等。
第十五代土司文新命,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西一六一九己末)袭父职。子凤鸣;侄凤来,凤仪、凤膺、凤瑞、凤兰、凤鸾、凤池、凤翔、凤翊、凤阳、凤舞、凤诏、凤岐、凤林、凤鳌、凤伦、凤山、凤伟、凤升、凤翥、凤朝、凤治、凤雏、凤哕、凤彩、凤岗;寿祚、昌祚、维纶、维纪、维纯等。
第十六代土司文凤鸣,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西一六四四甲申即清顺治元年)袭父职,清世祖顺治九年与泥溪、平夷、雷波、沐川各土官同赴嘉定州投诚,经亲王固山墨暨巡抚李某转奏,勅授昭信校尉,世袭蛮夷司正长官,颁给印信号纸,优免粮田八石,以折俸禄,及供先人祭祀之费,每逢三年一贡,纳马价银十二两。无子,以嫡叔诰命嗣职。
第十七代土司文诰命,清圣祖康熙十三年(西一六七四甲寅)袭侄职,时副长官吕蕤,见何源浚《勘木记》。雍正四年因病请致仕,子寿祚、昌祚。
第十八代土司文寿祚,清世宗雍正三年(西一七二五乙巳)入文庠,四年袭父职,乾隆二年上谕贡马银十二两减为八两。妻萧氏、吴氏;子文煜、文炀;侄文熇、文焕、文炳、文煌、文煊、文耀、文熞、文
、文炜、文灿、文炽、文照、文炷、文
、文烓、文炬、文焰、文训、文谟、文志、文谅、文详、文诲、文
、文让、文诠、文瑜、文琳、文珩、文瑛、文瑞、文瑀、文璇、文珮、文瑾、文琏、文坤、文俊、文渊、文美、文明(国学生)、文学(文生)、文谦(文生)、文魁(武生)等。
第十九代土司文煜,清世宗雍正四年入文庠,乾隆二年(西一七三九己未)袭父职,妻吴氏,子德厚、侄德辉、德元、德安、德纯、德重、德惠、德连、德年、德亮、德渊、德可、德秀、德宽、德顺、德富、德常、德武、德贵、德大、德盛、德重、德俊、德彰、德新、德广、德著、德才、德普、德霄、德先、德治、德昌、德义、德相、德祥、德全、德兴、德位、德树、德深、德久、德政、德阳、德魁、德扬、德长、德诣、德遥、德殷、德誉、德禹、德沛、德周、德洪、德忠、德北、德茂、德岐、德仁、德智、德裕(文生)、德明(武生)、德华(监生)等。
第二十代土司文德厚,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西一七五六丙子)袭父职,遵例颁换乾字第一万二千二一七号蛮夷司正长官印信,妻杨氏、罗氏;子印章、顺章、含章、郁章、灿章;侄焕章、玉章、麟章、瑞章、运章、成章、华章、宪章、有章、锦章、美章、义章、聚章、武章、贵章、秀章、联章、达章、茂章、世章、世良(文生)、世衡(恩贡生)、世钰(翰林待诏)、世钧(文职)、世礼、世泰、世杰、世北、世荣、世亮、世华、世贵、世崇、世举、世昌、世杰、世洪、世发、世秀、世美、世彪、世鹏、世儒、世悠、世祥、世才、世伦、世态、世金、世信、世佐、世侯、世优、世翔、世福、世德、世益、世林、世兴、世富、世贤、世栋、世禄、世美、世友、世盛、世相、世权、世玉、世元、世朝、世英、世臣、世雄、世错、世鉾、世铸、世镒、世钟、世铨、世镇、世纲、世鈵、世锦、世锐、世锠、世锡、世衔(恩贡生)、世应、世重、世济、世启、世楹、世干、世徐、世堂、世基、世高、世怀、世敏;安岐、安明、安秀、安楚、安国、安贞、安郁、安书、安全(武生)、安邦(文生)等。
第二十一代土司文印章,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西一七八八戊申)入文庠,乾隆六十年袭父职,无子,以弟顺章之子三乐嗣职。侄三敬(文生)、三枢(武生)、三凤、三星、三玉、三超、三发、三卿、三松、三福、三贵、三桂、三柱、三品、三富、三纲、三美、三联、三恕、三格、三喜、三宅、三庆、三序、三秩、三台、三峯、三彩、三光、三灿、三纬、三衡、三仪、三和、三祐、三炳、三煜、三林、三省、三善、三俊、三拔、三度、三升、三密、三成、三堂、三学、三吉、三志、三义、三杞、三业、三松、三极、三徵、三槐、三相、三楚、三枝、三楷、三模、三柏、三桧、三益、三贤、三良、三禄、三树、三棋、三恒、三孝、三达、三麟、三祐、三立、三哲、三哲、三垣、三泰、三在、三才、三爵、三卓、三瑞、三章、三瑞、三喜、三善、三崇、三耀、三琏、三训、三珍、三祥、三渭、三魁、三华、三明、三朝、三金、三银、三伦、三佐、三署、三智、三重、三彻、三鼎、三元等。
第二十二代土司文三乐,清仁宗嘉庆十九年(西一八一四甲戌)袭伯父职。子文濂,侄正学、正泰、正琳、正相、正宗、正儒、正昌、正武、正享、正兴、正位、正心、正楷、正田、正科、正银、正春、正品、正通、正万、正端、正禹、正维、正纯、正忠、正孝、正胶、正祥、正奇、正品、正禄、正声、正乾、正淮、正清、正治、正发、正鹄、正龙、正炜、正超、正印、正范、正直、正炳、正弼、正善、正廷、正宣、正宾、正嗣、正恩、正润、正芬、正科、正庚、正一、正棻、正芳、正裔、正初、正举、正字、正绳、正墨、正玺、正堃、正升、正行、正常、正经、正纲、正纪、正富、正贵、正荣、正华、正英、正才、正斌、正怀、正位、正海、正宽、正朝、正川、正喜、正善等。
第二十三代土司文濂,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西一八四八戊申)袭父职。子长祧、侄长安、长兴、长顺等。
第二十四代土司文长祧,清穆宗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甲戌)袭职,年幼由叔父二益护理土务。
按文土司家谱所载年日不免错误,如谱中所记文安民袭职年代即与《屏山县志》《雷波厅志》所载皆不合,容后考证。闻中都乡中和庄太平乡一带文氏子孙繁衍,必有家谱,余已托邓议长维纶、姚参议员腾蛟诸君代为设法征求,如有所得,当再据以补正。
蛮夷司副长官吕氏,见何源濬撰《勘木记》,其治所何在,后裔何人,均未探明。据平夷司、泥溪司副长官治所均在金河南岸之例推之,蛮夷副长官或亦驻金河南岸,容后调查有得时再行补订。
蛮夷司有万寿寺、万龙寺、保圣寺、与福寺、大佛寺、后山寺、观音堂、万寿宫、禹王宫、文昌宫、关帝庙、五灵庙、土主庙、川主庙、镇江王庙诸古迹,其中碑记或可据以补正家谱之误,容再访之。
中都夷土司家谱
中都为屏山、沐川、马边三县交界处之一重镇,原名夷都,土司亦姓夷氏,明万历十七年讨平邛部、黄螂、雷波诸叛夷以后,始改夷都为中都,夷氏为夏氏、东以夷都山(明时亦称神木山,今俗名五子山)与沐川为界。夷都河(今名中都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居中策外,形势天成,自来为夷人建都之地,故名夷都。相传皇城宫殿遗址犹存,庙宇特多,乡人至以中都四十八座庙门与成都四十八座衙门并称。
余于三十三年十一月过中都,小住乡公所,承士绅方来苏先生驻军曹鸿图排长暨王乡长等殷勤招待。今中都大族以王、方、朱、邓为著,夷夏悦文诸氏虽皆有之,然生齿不蕃。先是余住石角营职业学校时,该校董事长兼代校长邓维纶先生亦系中都人,余曾托其代觅夷夏土司家谱,渠即函请方来苏先生代为征求未得,至是来苏先生导游郊外楞严寺,天台寺,冰水寺,龙山寺,八方寺,万寿观,东岳庙,大王庙,川主庙,镇江王庙,诸寺庙及其他古迹,并访问土署及土司后人亦不得要领,兹据《屏山县志》卷五《人物门》所载明陕西按察使司富顺何钟撰《夷氏家祠记略》一文为主,而参以诸寺庙碑记,为述夷土司家谱概略一卷于次,其详则待方来苏、邓维纶诸先生访求有得时,再为补订。
第一代土司夷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一二七六丙子)设马湖路总管,领泥源,平夷,沐川,夷都,蛮夷,雷波六长官司,夷氏被封为进义校尉,夷都七村都大使。
第二代土司夷悦,元顺帝后至元二年(西一三三六丙子)并马湖府所领六长官司为三,夷都并于沐川,夷氏为世袭副长官,改封宣命银牌忠翊校尉。
第三代土司夷德珉,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随马湖路总管安济等投诚,仍袭沐川司副长官,封承直郎。
第四代土司夷德成(《屏山续志》卷上《职官表》误作悦德成),约于明成祖永乐间(西一四○三至一四二四)袭土职,改封承务郎。
第五代土司夷瓒(《屏山续志》卷上《职官表》误作悦瓒)约于明英宗正统间(西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袭职,明宪宗成化十六年(西一四八○庚子)同祖母文氏妙兴,母安氏妙观,祥佑,祥凤等,建造楞严寺大雄宝殿,装饰观音罗汉诸像,并置石香炉一座,开山祖师僧明聪题记于炉后。
第六代土司夷祥庆,约于明宪宗成化末(西一四八一至一四八七)袭职。
第七代土司夷镇,约于明孝宗弘治间(西一四八八至一五○五)袭职。
第八代土司夷太平,明武宗正德间(西一五○六至一五二一)袭土职,豪宕不羁,亦娴韬略,时值寇变,简用从征,早卒。妻安氏时年二十八,守节二十余年,抚养其子夷靖、夷
成立。女嫁某氏,夫早卒,亦遵母教,守节不二,抚子成人,赐坊旌表。自是夷氏一门遂多孝子节妇,为乡里所矜式。
第九代土司夷靖字怀德,明世宗嘉靖初(西一五二二壬午)袭父职,嘉靖十五年(西一五三六丙申)二月同夫人王氏,文氏,杜氏、孙氏,荫袭舍人夷臣宾,服宾,成章,成华等,铸铜钟献楞严寺。捐俸置学田,建家祠,值岁歉,捐谷百石账济饥民,四川巡抚张某,夷部赵某,各表彰之,其师陕西按察使司富顺何钟为撰《夷氏家祠纪略》。其弟夷
字怀政,县廪生,郡庠生。堂弟夷端,武举,夷瑞好学不倦,专意养亲,不求仕进,以孝行称。
第十代土司夷臣宾,约于嘉靖末(西一五五六至一五六六)隆庆初(西一五六七至一五七二)袭职,弟服宾,成章,成华,咸用拔贡生。万历十五年平安兴杨九乍、撒假之乱,诏改夷都为中都,夷氏为夏氏。
第十一代土司夏德制,约于明神宗万历九年(西一五八一辛巳)以前袭职,万历九年与沐川正长官司悦子乾土舍夷太坤、太明、太清、太智、太定、太宗、太伯、夷炼、夷锭。生员夷翊,安纶及其妻夷氏,安宜及其妻王氏等,同铸铁罄献中都楞严寺。
第十二代土司夏德润,约于明思宗崇祯初(西一六二八戊)袭职,崇祯二年与沐川长官司悦先民等同修中都天台寺。
第十三代土司夏宏奠,约于清康熙初(西一六六二壬寅)袭职,(见何源濬《勘木记》),按夏氏后人多徙居沐川之大村乡,余已托该乡陈乡长、夏队长代为征求夏氏家谱,如有所得,当再据以补正。
沐川悦土司家谱
沐川原为屏山之一乡,近年始独立成县,因沐水得名,沐水发源夷都山,北流一百五十余里而入岷江。沐川自元以来即为悦土司住地,今土司虽绝,而悦氏后人之住城内及城郊者尚有三四十家,底堡数家,中都十数家,宜宾数家。城内土司署现由悦公甫、明初、平斋兄弟三君继承。
余于三十三年八月十日至沐川,得识悦公甫、平斋二君及其侄进修君。土司署在县府之后,前进为食盐公卖店,中进为客堂,后进为住宅,经多方商洽,承悦平斋君出示《悦氏先祖历代职官纪略》一卷,并承其侄悦进修君代录一通相赠,其叙曰:
遐稽我,肇自汉朝,至宋时佛祖猎曲公,猎朴公,庭印公,得道为神,始都沐阳,护乡救民,利人济物。镇金江而妖氛全消,奠龙湖而孽焰永靖。汉封神,宋封佛,祀重千秋;显于明,盛于清,恩重百代。其佛祖以下先祖名讳渺不可稽,谨自大明太祖定鼎之初,我十五代祖德忠公首先投诚云云。
按
族素重祖先世系之背诵,悦德忠以前尚有十四世,以三十年为一世之例推算之,则其始祖猎曲、猎朴、庭印三人当在北宋初叶(西九六○庚申为宋太祖建隆元年)。
余于沐川小住兼旬,因得暇遍游城郊各古迹,如禹王宫,龙神祠(今县府),东皇宫,文昌宫(今中学),五皇庙(今党部),万寿宫(今中心小学),南华宫(今监狱),川主庙(今仓库),天后宫,镇江王庙,关帝庙,福圣宫,灵龟寺,解结寺,广福寺(龙门溪),土主庙,悦氏祠(土主场)等处,寻访石碑铜钟铭刻,但所见皆明清二代所置,尚未发见宋元间物,足以补订悦氏家谱十五代以前事迹者。兹录其职官纪略于次,并参以碑刻所得者。
第一代土司悦德忠(即第十五代),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随马湖路总管安济等投诚,授昭信校尉承直郎,世袭沐川正长官司,每年准折田米百石以充俸禄及祭费。
第二代土司悦褧(即第十六代),明洪武七年(西一三七四甲寅)袭父职。
第三代土司悦赵(即第十七代),明成祖永乐九年(西一四一一辛卯)袭父职,永乐十二年遣人贡方物。
第四代土司悦福德(即第十八代),明宣宗宣德四年(西一四二九己酉)袭父职,无子,以堂弟茂德之子,胞叔荣生之孙守全袭职。宣德中悦聚雅好浮屠,爱莲花山之胜,创佛堂,置田产,见御史王咏撰《慈云寺记》。
第五代土司悦守全(即第十九代),明宪宗成化九年(西一四七三癸巳)袭伯父职,子辅镇、辅绥、侄辅明等。
第六代土司悦辅镇(第二十代),明孝宗弘治二年(西一四八九己酉)袭父职。
第七代土司悦宝光(即第二十一代),明武宗正德六年(西一五一一辛卯)袭父职,世宗嘉靖六年(西一五二七丁亥)捐俸建慈云寺前莲花桥三洞石坊(见《慈云寺记》),无子,以嫡叔辅明之长子宝靖嗣职。
第八代土司悦宝靖(第二十一代),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西一五四二壬寅)袭堂兄职。无子,以嫡弟宝辉嗣。
第九代土司悦宝辉(第二十一代),明嘉靖二十五年(西一五四六丙午)袭兄职。明穆宗隆庆间(西一五六七至一五七二)越嶲邛部长官司撒假叛,僭号西国平天王,雷波土司杨九乍,黄螂夷首安兴助之,刧掠荣丁赖因烟溪等处,杀军民数千,掳男女数万,抚军委宝辉戍守之。子子乾,子坤。
第十代土司悦子乾(第二十二代),明神宗万历五年(西一五七七丁丑)袭父职。万历九年与副长官夏德制等同铸铁罄献中都楞严寺。无子,以弟子坤之子天恩为嗣。
第十一代土司悦天恩(即第二十三代),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西一五九三癸巳)袭伯父职,无子,侄先民,爱民,崇仁,有仁,以仁等,以弟天禄长子先民为嗣。
第十二代土司悦先民(即第二十四代),明熹宗天启二年(西一六二二壬戌)袭伯父职。明思宗崇祯三年(西一六三一年)率副长官页德润,土舍悦承国,悦宝章,生员悦能举等培修中都楞严寺(见《碑记》),张献忠之乱,其党卢名臣等盘踞渝叙马湖一带,清世祖顺治六年(西一六四九己丑)梅勒章京葛朝忠,总兵陈德杨正恭等讨平之。先民妻罗氏,长子宏瞻早卒,次子峣瞻、三子岠瞻(迁居大村)、四子岐瞻。
第十三代土司悦峣瞻(第二十五代),清世祖顺治八年(西一六五一辛卯)袭父职。九年与泥溪、平夷、蛮夷各司土目同赴嘉定州投诚,经亲王固山墨,四川巡抚李某转奏,十七年奉旨咨查明确,颁给印信号纸,勅授昭信校尉,承直郎。康熙十九年吴三桂余党破永宁,掠马湖一带,次年将军冯弥勒等讨平之。二十二年以老病奏请致仕。妻王氏,子宗孔,宗曾(妻张氏)、宗孟(妻徐氏无嗣),侄宗仲(妻蹇氏)、宗言(妻唐氏)、宗闵(妻李氏)、宗卜(妻徐氏)、宗禹(无嗣)、宗舜(妻王氏,子孙迁居中都)、宗樊(妻徐氏)、宗文(无嗣)、宗武(妻唐氏)等。时副长官夏宏猷,见何源濬撰《勘木记》。
第十四代土司悦宗孔(即第二十六代),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西一六八癸亥)袭父职,以年幼,由叔父岐瞻护理土务,三十年岐瞻卒,始正式任事。妻萧氏,长子泽长,次子泽永,侄泽升(妻王氏)、泽丰(妻赵氏)、泽和(无嗣)、泽泰、泽久(妻蹇氏)、泽厚(妻陈氏)、泽宽(妻夏氏)、泽扬(妻张氏)、泽周(无嗣)、泽达(妻郭氏)、泽隆(妻冯氏舒氏)、泽通(妻邓氏)、泽普(妻张氏)、泽伟(妻王氏)、泽昌(妻罗氏陈氏)、泽大(妻潘氏)、泽盛(妻章氏)、泽广、泽寰、泽新,文纪(妻李氏)、之吉(妻罗氏)等。
第十五代土司悦泽长(即第二十七代),清世宗雍正元年(西一七二三癸卯)袭父职,子悦忠,悦恕(妻聂氏)、悦忍(妻余氏)、侄悦意(妻王氏)、悦德(庠生妻罗氏)、悦思(妻王氏)、悦懭(妻谢氏)、悦桂(妻张氏)、悦殷(妻黄氏)、悦宪(妻郭氏)、悦惠(妻王氏)、悦恩(妻杨氏)、悦悊(妻李氏)、悦忽(曾倡建宗祠及佛殿,妻夏氏、王氏)、悦仁(庠生妻廖氏)、悦惇(妻王氏)、悦熹(妻任氏)、悦敏(庠生妻李氏、胡氏)、悦俊(妻刘氏)、悦秀(妻赵氏)、悦恺(妻晏氏)、悦愀,悦宪(妻杨氏)、悦怀(妻罗氏)、悦懬(妻潘氏)。
第十六代土司悦忠(即第二十八代),清高宗乾隆间(西一三六至一七五六)袭父职,妻安氏,子安高早卒,族议由叔祖宗曾之第四子泽泰嗣职。
第十七代土司悦泽泰(即第二十七代),附贡生,清高宗乾隆间(西一七五六至一七九五)袭侄职,妻魏氏周氏、马氏,子宪。
第十八代土司悦宪(即第二十八代),清仁宗嘉庆初(西一七九六至一八○六)袭父职,未及奏请而卒,妻郭氏,子世秀、世俊,侄世超(妻吕氏)、世兴(妻刘氏)、世升(妻张氏)、世位(妻余氏)、世海(妻罗氏)、世杰(无嗣)、世清(妻周氏)、世佐(妻胡氏)、世弼(妻罗氏)、世隆、世贵(妻姚氏)、世才(妻吴氏)、世官(妻韩氏)、世安(妻杨氏)、世宁(妻王氏)、世守(妻张氏)、世宏(妻宋氏)、世卿(曾修家谱为本文所取材,妻王氏)、世材(妻廖氏)、世模(妻童氏)、世栋(妻侯氏)、世珍(妻马氏、高氏、李氏)、世荣(妻王氏)、世琮(妻曾氏)、世昭、世时、世矅、世廉(妻夏氏)、世寅(妻王氏)、世文(妻钟氏)、世福(妻李氏、林氏)、世修(妻周氏、陆氏)、世先(郑氏)、世彦(饶氏)、世富(曾氏)、世贤(徐氏)、世祥(黎氏)、世朝(杨氏)、世代、世德、世聚(杨氏)、世惠(梁氏)、世麟(罗氏、杨氏)、世朋(吕氏)、世玺(祝氏)、世元、世棠、世泰、世学等。
第十九代土司悦世秀(即第二十九代),清仁宗嘉庆中(西一八○一至一八二○)袭父职,因天性不能治事,由弟世俊护理土务,数年后归其妻悦魏氏代理之。子绍裔、绍庭、绍光、侄绍尧、绍周(夏氏)、绍程、绍全(罗氏)、绍荣(景氏)、绍康、绍祖、绍安、绍胤、绍先、绍仁(黄氏)、绍绅(彭氏)、绍纲、绍统、绍礼(范氏)、绍美(李氏)、绍府、绍庠、绍杰、绍盛、绍智、绍忎(杨氏)、绍德、绍义、绍有(刘氏)、绍祀(王氏)、绍桢(林氏)、绍贤(刘氏)、绍禄(罗氏、林氏)、绍魁、绍星、绍云、绍元(马氏)、绍清(王氏)、绍斗(田氏)、绍基、绍堂、绍学、绍才、绍曾、绍宁、绍美、绍银、绍理、绍文、绍武、绍增(罗氏)、绍儒(杨氏、王氏)、绍业(杨氏)、绍旦(熊氏)、绍丕(舒氏)、绍宇(董氏)等。
第二十代土司悦绍裔(即家谱第三十代),清宣宗道光间(西一八二一至一八五○)袭母职,穆宗同治七年(西一八六八戊辰)病殁,无子,土司遂废。侄应荣(刘氏)、应华(刘氏)、应先(廖氏)、应举(熊氏)、应试、应儒、应龙、应凤(高氏)、应舞、应旺、应名、应高、应中(王氏)、应和(龙氏)、应
(邓氏)、应昇(赵氏)、应发、应兴、应喜、应贵、应重、应寿、应山、应科、应春、应川(罗氏、董氏)、应照(徐氏)、应权、应衡、应聪、应华(胡氏)、应明(杨氏)、应钟(胡氏)、应铣(王氏)、应钿(罗氏)等因争继承财产涉讼云。
按悦土司绝后,家庭争嗣成讼,今居土署继承其家产者为底堡房之悦登庸君,颇读书,上述土司纪略,即出彼手。近年病故,其子悦公甫君现任县党部干事,孙光煦君现肄业成都某大学,侄孙进修君现肄业沐川县立初级中学。底堡房人数不多,而知识较高,故于继承之争,终获胜利。城郊房人数较多,相率务农,不事学业,故竞争继承失败(其被推继承之人失败后入灵谷寺为僧),中都等处悦氏后人亦多业农,无杰出者。悦公甫君尚藏支谱写本一卷,亦出其父登庸君所修,余曾见之,但不肯借录。
泥溪王土司家谱
余于三十三年九月一日自沐川经龙华寺而至屏山,往民众教育馆凡四日。时值暑假,屏山县肄业各大学之青年约二三十人,多已返里,组织夏光学会,出版学报,武汉大学政治系四年级生聂直谋君,哲学系二年级生聂敬熙君皆系该会主干,闻余至,特请为该会讲演四川边区之过去与将来一题,听讲者甚众。该会会员诸君并分别导游城内城郊名胜古迹,如城内之禹王宫、天后宫、南华宫、万寿宫、火神庙、五灵庙,东郊之万寿寺、万寿观、东岳庙、东皇殿、龙君庙、三神庙、潮音寺、镇江王庙,西郊之海镇寺、华光殿、桂香殿、回龙殿、五显庙、镇江王庙,两合乡之中峰寺、龙兴寺、三公乡之清凉寺、万福寺、解结寺、白云庵,王爷庙等处,寻访碑志钟铭等之可以供马湖府安土司、泥溪司王土司史料者。
泥溪司在今三公乡境,地名泥溪湾,居县治西郊泥溪沟之西岸,距城约四五里。九月三日由聂君之戚陈君导游出西城,渡泥溪沟而至泥溪湾,访土司署,则见破屋数间,污秽不堪,因土司无后,已成贫民窟。自咸丰三年王丕勋病故,土司即绝,今仅存丕勋侄孙家祥一房。家祥年逾六十,有一子一孙,子年约三十余,操舟为业,孙年尚幼。余出国币给其孙为饼饵费,老人及其妻媳皆喜,老人亲自检出满汉文泥溪长官司铜印一方相示,索纸拓印数份,彼欣然许之。复询以中元节烧蚨子时有无家谱为据,彼复检示一长约五尺宽,约二尺之皮纸缮家谱一幅,自第一代王祝水至王家详为二十三世。余商请照录一份,彼亦慨然允之。然录未及半,时近黄昏,其操舟之子工毕回家,见余抄谱,立加禁阻,声色俱厉,余即搁笔向之委婉解释,陈君亦力加赞助,其父母妻子均为劝解,商洽再三,始得完事,然不过一无年月无事迹之世系表耳。兹以此世系表为主,参以万寿寺、天宁寺诸碑志,及其他诸土司谱之与本司有关者,为订泥溪王土司家谱一卷如次:
第一代土司王祝水,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与马湖路总管安济等迎降,授武略将军承直郎,世袭泥溪正长官司。子如郎。
第二代土司王如郎,约于明洪武中(西一三七七至一三九八)袭父职,子继祖、昌祖、焱祖。(据王家祥谓昌祖世袭副长官,迁居河南之会仪溪,焱祖房迁居金河南岸之石龙甸,生齿不繁)
第三代土司王继祖,约于明成祖永乐中(西一四○三至一四二四)袭父职,子王凤,侄王辅、王弼。(王辅系昌祖之独子似袭副长官?)
第四代土司王凤,约于明宣宗宣德中(西一四二六至一四三五)袭父职,宣德间与马湖土知府安浚等同修清凉山天宁寺,见周洪谟撰《天宁碑寺记》。子明德、明性、明章、明顺;侄明忠、明伦、明臣、明泰、明儒、明龄等。(明臣系王辅长子,似袭副长官?)
第五代土司王明德,约于明宪宗成化初(西一四六五乙酉)袭父职,成化三年与马湖土知府安洪等同修万寿寺铜钟。子祥变,侄祥安、祥臣等(祥安系明臣之独子,似袭副长官?)
第六代土司王祥銮,约于明孝宗弘治间(西一四八八至一五○五)袭父职。子王麟、王麒、王卿;侄王燕、王相、王伦、王俊(岁贡生候选训导)、王莲、王韬、王宝、王贾、(巴东典史)、王侣、王俸等(王相系祥安之长子,似袭副长官?)
第七代土司王麟,约于明武宗正德间(西一五○六至一五二一)袭父职,子荣升、荣景、荣晨;侄荣乔、荣贵、荣奇、荣贤、荣煌等(王贵系王相之子,似袭副长官?)
第八代土司王荣升,约于明世宗嘉靖间(西一五二二至一五四一)袭父职,子承枝、承袭;侄承忠、承祖、承孝、承翰、承屏、承绍、承先、承恒、承礼、承纪、承统、承柱、承宜等(承恒系王贵之独子,似袭副长官)。
第九代土司王承袭,约于明世宗嘉靖末至穆宗间隆庆间(一五六七至一五七二)袭父职,子懋槐;侄懋奇、懋魁、懋祯、懋修、懋官、懋绩、懋员、懋才、懋柱、懋富、懋源等(懋绩系承恒之子,似袭副长官)。
第十代土司王懋槐,约于明神宗万历间(一五七三至一五〇)袭父职,子拱极、侄世极、映极、迭极(名赐鼎,清初举人,居合州)、执极、秉极、三极、居极、绍极、周极、光极、基极(字孝贤,号新运,诰封泥溪司忠臣,无子)等。(居极系懋绩之独子,似袭副长官?)
第十一代土司王拱极,约于明万历末至熹宗天启间(西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袭父职。子新民、侄奇民、仁民、德民、位民、恩民、爱民、富民、照民、养民、治民、临民、宽民、泽民、佑民、勤民等。王勤民系居极之长子,于清康熙二十二年(西一六八三癸亥)为泥溪司副长官,见何源浚撰《马湖府勘验柟木记》。
第十二代土司王新民,约于明思宗崇祯间(西一六二八至一六四三)袭土职,张献忠党卢名臣等盘踞渝叙马湖一带,清世祖顺治六年(西一六四九己丑)梅勒章京葛朝忠,总兵陈德、杨正恭等水陆兼进,直抵贼巢,擒斩无数,三府悉平。(见《屏山县志》卷八《边防部》),子嗣绩、嗣传;侄嗣兴、嗣奇、嗣宗、嗣昌、嗣颜、嗣荣、嗣华、嗣葵、嗣真、嗣弘、嗣臣、嗣远、嗣攸、嗣卿、嗣相、嗣仁、嗣辅、嗣弼、嗣朝、嗣应、嗣汉、嗣源、嗣徽、嗣武、嗣谟、嗣贤、嗣才、嗣听、嗣政等。(嗣汉系勤民之长子,似袭副长官?)
第十三代土司土嗣传,清世祖顺治九年(西一六五二壬辰)与沐川平夷诸司土目赴嘉定州投诚,经亲王墨山固,四川巡抚李某转奏,勅授武略将军,世袭泥溪土司正长官。顺治十八年横江四屯夷人陈奎、郑士道倡乱,刼掠叙府,署州知府兼马湖推官霍焜,署宜宾知县董显明率家丁衙役出城缉捕,身受重伤,子侄被杀。同时贼党分犯马湖,屏山知县王敬公迎战东关,射死贼首邹学贤,身中五箭。永宁镇总兵高宗,遣游击王魁等赴援,贼众大败宵遁。马湖我兵尾其后,土官王嗣续亦出兵相应,内外夹攻,多所斩获,擒伪王朱奉鎗,伪道王应泰,伪参谋张最元等。陈奎败回巢穴,官兵追之,战于石灰窑,斩其枭恶,覆其逆巢,擒其渠魁,抚其余党,四屯悉平。(《屏山志边防》)子王训,侄王论、王谅、王询、王诚、王注、王诵、(以上系继祖房)王渭、王滨、王灏(以上系焱祖房)、王伸、王智、王朝、王畅、王鼎、王巨、王逾、王锡、王明、王聪、王宽、王曾、王义、王融、王炳、王学、王章、王昭、王锐、王星、王冕、王晨、王银、王伟、王恺等(以上系昌祖房,王炳亦嗣汉之独子,似袭副长官。副长官司治金沙江南岸之会仪溪,今属云南绥江县。昌祖房世袭副长官,第十四代以上见于土司谱者生齿蕃衍,为三房之冠,然至第十五以下即不复见一人,想系迁居会仪溪已久,与泥溪司分别立谱各自为政之故)。
第十四代土司王训,约于清圣祖康熙初(西一六六二壬寅)袭职。康熙十九年吴三桂余党破永宁后,掳掠马湖府地,二十二年将军冯弥勒提师率叙马营追贼,恢复湖城(《县志·边防》)。子久大,侄久禄、久梁、久佐、久思、久恩、久宁、久弼、久辅、久泰、久聪、久康、久圣、久治(以上系继祖房)、久清、久祯、久奄(以上系焱祖房,十六代以下不见后嗣,似已迁住绥江或他乡)。
第十五代土司王久大,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癸亥)为正长官司,见马湖知府何源浚撰《勘验柟木记》。子世臣,世卿、世屏、世侯、世翰、侄世荣、世禄(耆寿见县志)、世焱。(祖二房子孙即不复见于土司谱)。
第十六代土司王世卿,约于清世宗雍正间(西一七二三至一七三五)袭职,子王恒,侄王星(世翰子)、王相(世禄子)。
第十七代土司王恒,约于清高宗乾隆间(西一七三六至一七七九)袭职,子锡璋。
第十八代土司王锡璋,约于清乾隆末(西一七七九至一七九五)袭职,子之佐、之玉、之富、之兴,侄之藩,之垣(均邑庠生,以孝友称,见县志)。
第十九代土司王之佐,约于清仁宗嘉庆间(西一七九六到一八二○)袭职,无子,侄文治、文质、文儒等,以文治嗣。
第二十代土司王文治,约于清宣宗道光间(西一八二一至一八四○)袭职,子丕勋,侄丕振、丕成等。
第二十一代土司王丕勋,清文宗咸丰三年(西一八五三癸丑)病故,无人承袭,见县志引移交卷。但家谱则添载丕勋子振林、振才、侄振民、振富、孙家兴、侄孙家相、家华、家祥等名,字迹潦草,与以上诸代之字迹恭整者大异,家祥子孙之名谱亦未载,知王家祥所传之土司谱尚系百年以前旧物。
附 录 泥溪长官司印如次
平夷王土司家谱
平夷司为屏山县治西九十里一乡镇,位于金沙江之北岸,隔江即云南绥江县治,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八七五乙未)西川节度使高骈曾筑城于此,号平夷,故名。地势平敞,较屏山绥江蛮夷司石角营等处为佳,明代曾置泸叙兵备道于此,其地位之重要可知。绥江原系平夷司副长官王氏治所,故原名副官村,自设县以来,为鸦片公开市场,故商业繁荣,人口发达,遂夺平夷司之地位而代之。平夷司居民多移往绥江,致平夷司住户稀少,房屋坍圮,街店不过十余家而已。
余于三十三年九月五日自屏山至此,小休一日,与驻军周忠权团长,雷波李开第县长。专署龙松柟视察诸君同访土司署及诸古迹如报恩寺、福安寺、石佛寺、茶园寺、盘龙寺、白云庵、云台庵、老君庙、天官庙、川主庙、龙神庙,镇江王庙等多已残破,惟土司署尚完整,第一进为庙堂,第二进供历代土司神位,第三进为住宅。今平夷司王副乡长即土司嫡裔,出茶点殷勤招待,检示明清两代诰封原文多件及家谱二册,余索纸笔摘录一通,并参以诸庙碑志钟铭等,为平夷王土司家谱一卷如次:
第一代土司王元寿,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与马湖路总管安济等迎降,次年勅授承直郎,世袭平夷司长官,勅命原物尚存,文曰:“奉天承运皇帝圣旨,王元寿授承直郎平夷司长官,子孙世袭,宜令准此。洪武五年正月日”(硃印篆文“勅命之宝”四字),妻文氏,子王宣。
第二代土司王宣,明成祖永乐元年(西一四○三年癸未)袭父职,勅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勅曰,朕为帝王,以天下为家。故一视同仁,无间远迩。尔王宣籍居江南,缘自尔父率军入川,收复平夷,纳土归附。我皇考太祖皇帝特隆恩命,授以官爵,朕今统御华夏,尔父既殁,尔继承其职,尔今克绍先业,率职维谨,宜仍旧赐以勅命,授尔为武略将军,承直郎,世袭马湖府平夷正长官司,弹压边土。于戏,惟忠勤,可以事居,惟公平,可以服众,毋堕尔职,以副朕心。永乐元年月日”(原物尚存),永乐十年病故,无子,女满姐尚幼,妻安氏护理上务。
第三代土司王满姐,明成祖永乐十年(西一四一二壬辰)袭父职,年幼,母安氏护理印信。明宣宗宣德五年(西一四三○庚戌)母安氏病故,满姐始正式奏请承袭。勅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勅曰,朕为帝王,以天下为家,亦必顺天下之情以为治,故命官各因其宜。尔四川平夷正长官司王氏满姐,昔尔祖父王元寿当我太祖高皇帝之时,累建勋猷,赞襄朝政,荣膺官职,以守其地。传尔父以及尔母,咸能奉公守法,以尽其职。殁而无嗣,尔继承之,亦能敬修不怠,积有岁年。兹特锡之勅命,世授昭信校尉,承直郎平夷司长官,以为尔荣。尔尚益修职责,永坚乃诚,以迓光宠,钦哉!宣德五年月日”(原件今存)。招赘姑母子廪膳生寻懋德为壻,生子王佐、王佑、王俊、王杰、王偿。建报恩寺于署西,殁葬寺后。
第四代土司王佐,明英宗天顺六年(西一四六二壬午)袭母职,勅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勅云,朕今统御华夏,以天下为家,故一视同仁,无间远迩。尔四川马湖府平夷正长官司王佐,昔尔先祖王元寿当我太祖高皇帝之时累建勋猷,赞襄朝政。朝廷设分职,昭器使之无遗,锡类施仁,喜蒙思于伊始。尔王佐既承王元寿之宗祧,治克勤于庭训,亦当丕裕夫家声。尔祖母以及尔母,咸能奉公守法,以尽厥职。尔母既殁,尔继承之,尔能敬修不怠。兹特锡之敕命,世授昭信校尉,承直郎,以为尔荣。尔尚益修职责,以迓光宠,钦哉!天顺六年月日”(原件今存)尝捐俸培修报恩寺,补供祖像,添置祭田。妻程氏,生子大庆、大有、大贵。
第五代土司王大庆,明宪宗成化九年(西一四七三癸巳)袭父职,时马湖土知府安鳌叛,大庆奉命讨之,鳌令人杀大庆,大庆闻而逃,乃杀其弟大口。至孝宗弘治八年(西一四九五乙卯)诛安鳌,赐大庆武略将军,昭信校尉。妻安氏,子万钟、万镒、侄万化、万寿等。
第六代土司王万钟,明武宗正德元年(西一五○六丙寅)袭父职,无子,以弟万镒嗣。
第七代土司王万镒,明世宗嘉靖七年(西一五二八戊子)袭兄职。妻何氏,子功臣、伦臣、隆臣、侄藩臣、勋臣等。
第八代土司王功臣,明穆宗隆庆元年(西一五六七丁卯)袭父职,妻张氏、子光恩、侄光政、光尧、光选、光诏、光辉、光冕、光伦、光郎、光第、光弼等。光第系隆庆元年丁卯科举人,选任云南腾越州知州。光弼于明末张献忠扰蜀时,弃妻子,负八十老父星耀入山,为贼所掳,父被杀,光弼亦骂贼被杀,崇祀忠孝祠。
第九代土司王光恩,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西一五九三癸巳)袭父职,妻胡氏、子长世、侄长才、长秀、长仁、长基、长发、长祥、长先等。长祥系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举人,选任陕西西安知县。长先徙居葫芦冲牛堰坪。
第十代土司王长世,明熹宗天启元年(西一六二一辛酉)袭父职,妻孙氏、子忠贞早夭,叔父光政(伦臣之子)嗣职。
第十一代土司王光政,明思宗崇祯元年(西一六二八戊辰)袭侄职,妻赵氏,子长才。
第十二代土司王长才,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西一六四四甲申即清世祖顺治元年)袭父职,以年少,由叔父光诏护理土务。顺治九年与泥溪、沐川、蛮夷等司土目同赴嘉定州投诚,经亲王固山墨暨四川巡抚李转奏,勅授昭信校尉,承直郎,颁赐印信号纸。顺治十年光诏还职,妻萧氏,子忠廉、侄忠鼎、忠庆、忠恕、忠聘、忠义、忠仁、忠礼、忠智、忠弟、忠信、忠顺、忠雄、忠孝、忠国、忠勇等。忠勇系康熙四十九年辛卯科举人,选任重庆州学正。忠国亦系康熙四十九年举人,选任武陵县知县。忠孝迁宜宾。
第十三代土司王忠廉,清世祖顺治十七年(一六六○庚子)袭父职。其时副长官王佑鋐,见马湖知府何源浚撰《勘验柟木记》。妻赵氏、子嵩龄、鹤龄、呈龄、侄九龄、寿龄、耆龄、耊龄、祥龄、化龄、极龄、凤龄、遐龄等。遐龄系康熙五十二年丁酉科举人,选任万县教谕。凤龄迁居板厂。
第十四代土司王嵩龄,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西一六九三癸酉)袭父职,以年少,由叔忠雄护理土务。三十六年(西一六九七)忠雄卒,复由叔父忠鼎护理。三十九年(一七○○)忠鼎卒,嵩龄始正式承袭,雍正六年奉提督黄廷桂命随征黄螂、雷波、米贴、桧溪、吞都等叛夷有功。十三年以子举能征剿叛夷有功,诰封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闻之训。尔王嵩龄乃四川平夷司长官王举能之父,义方启后,谷式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有治;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钤。兹以覃恩,赠尔为昭信校尉,锡之勅命。于戏,锡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光宠,勿替成劳。制曰,怙恃同恩,人生勤思于将母;纠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四川平夷司长官王举能之母凌氏,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璃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兹以覃恩赠尔为安人。于戏,锡宠纶而焕彩,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永光泉壤。制曰,爱以劳成,式奖熊丸之教;母因子贵,载颁鸾诰之恩。尔四川平夷司长官王举能之继母张氏,赋质温恭,秉心柔顺。事夫恪慎,备四德以流徽;训子勤劳,展六韬而树绩。兹以覃恩锡尔为安人。于戏,洒丹潇之庆泽,锡以殊劳;播彤管之芳声,光兹遗范。雍正十三年九月初日”(原件今存)嵩龄擅长医术,活人甚多。妻凌氏、张氏、子举能、举善、举文、举武,举尧、侄举忠、举孝、举仁、举义、举聪、举廉、举任、举才、举蓁、举殿、举前、举用、举弼、举魁、举元、举亮、举舜、举智、举杰、举功、举卿、举彦、举业等,举文岁贡生,选任教谕。举武岁贡生,选任训导。举任迁绥江大兴里大坪上。举才迁绥江大兴里大窝背。举蓁迁绥江大湾头。举殿迁龙升坛。举前迁葫芦溪刘家湾。举用迁大岭冈。举弼迁香炉山。举亮迁云南永善县鸡瓜藤。
第十五代土司王举能,清世宗雍正九年(西一七三一辛亥)袭父职。雍正六年从父征夷有功,得赐“忠勇可风”四字匾额,十三年诰封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威覃布,尚勤鼙鼓之思;武备勤修,允重干城之选。尔四川平夷长官王举能材勇著闻,韬钤娴习。戎行振饬,具知仕伍无哗;军政修明,因见树楯有素。欣逢庆典,宜焕温伦。兹以覃恩,授尔为昭信校尉,锡之勅命。于戏,策幕府之勋名,祇承休命;荷天家之光宠,勿替成劳。制曰,策府疏勋,甄武臣之茂绩,寝门治业,阐贤助之徽音。尔四川平夷司长官王举能之妻张氏,毓质名闺,作嫔右族。撷苹采藻,夙彰宜室之风;说礼敦诗,具见同心之雅。兹以覃恩赠尔为安人。于戏,锡宠章于闺闼,惠闾常流;荷嘉奖于丝纶,幽光未贲。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原件今存,并载家谱)妻张氏、子锡爵、锡侯、锡位、锡禄、侄锡伯、锡功、锡成、锡吉、锡材、锡登、锡元、锡友、锡冕、锡祥、锡昌、锡安、锡俊、锡朋、锡寿、锡佐、锡有、锡品、锡禹、锡珍、锡华、锡璇、锡全、锡伸、锡绅、锡缙、锡书、锡藩、锡勇、锡诰、锡奖、锡照、锡章、锡远、锡列、锡明、锡光、锡瑜、锡美、锡贵、锡富、锡禄、锡福、锡纯、锡典、锡祚、锡玢、锡玫、锡聘、锡琦、锡仕、锡珩、锡璜、锡辉、锡恩等。锡恩任巴州千总,锡鼎举人。锡昌字心一,岁贡生,候选训导,以儒行称,迁葫芦溪大园。锡光例监生,锡瑜文生,锡吉武生,锡贵迁雷波。
第十六代土司锡爵字隐成,清高宗乾隆十年(西一七四五乙丑)袭父职。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从征金川有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奉委仗划马边界址,颇著劳绩。嘉庆二十四年追赠开武略骑尉,诰封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尔王锡爵乃四川叙州府屏山县平彝司长官王元臣之父,义方启后,谷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钤。兹以覃恩赠尔为武略骑尉,锡之勅命。于戏,锡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庥命,允贲泉墟。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罗氏乃四川叙州府屏山县平彝司长官王元臣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慈以覃恩赠尔为安人。于戏,锡宠纶而焕彩,用答劬劳;被嘉服以承庥,允光泉壤。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原物今存)妻罗氏,子元臣、首臣、大臣、栋臣、侄有臣、相臣、自臣、廷臣、美臣、辅臣、福臣、儒臣、汉臣、君臣、寿臣、喜臣、庆臣、仲臣、佐臣、佑臣、纯臣、用臣、治臣、孝臣、忠臣、良臣、富臣、清臣、好臣、禹臣、盈臣、鼎臣、荣臣、爱臣、助臣、坐臣、玉臣、世臣、卿臣、殿臣、远臣、文臣、应臣、鲁臣、思臣、京臣、晋臣、齐臣、定臣、支臣、智臣、光臣、仕臣、贤臣、永臣、龙臣、尽臣、公臣、社臣、内臣、帝臣、友臣、名臣、位臣等七十余人。名臣文生,位王臣例监生,福臣武生,纯臣迁葫芦溪二坝,治臣迁红崖背福坪。
第十七土司王元臣,清仁宗嘉庆四年(西一七九九己未)袭父职,捐廉修长官署、于公庙、东岳庙等。嘉庆九年得提督军门赐世守屏边四字匾额一方。道光三年呈请诰封,奉旨建坊,加恩封武略骑尉(勅文已佚)。妻文氏、子朝柱、朝桂、朝荣、朝楏、侄朝相、朝松、朝槐、朝朴、朝柏、朝桢、朝彬、朝杰、朝榜、朝椿、朝杞、朝枢、朝栋、朝桧、朝棣、朝杭、朝栎、朝封、朝恩、朝典、朝聘、朝清、朝才、朝英、朝钦、朝功、朝忠、朝海、朝龙、朝第、朝陛、朝莫、朝志、朝平、朝中、朝才、朝魁、朝贤、朝泰、朝智、朝福、朝光、朝全、朝九、朝扬、朝经、朝科、朝奉、朝兴、朝纲、朝隆、朝恺、朝有、朝金、朝品、朝珍、朝举、朝武、朝发、朝顺、朝泰、朝富、朝安、朝益、朝书、朝禄、朝盛、朝治、朝卿、朝喜、朝杰、朝俊、朝俸、朝绅、朝佐、朝品、朝谟、朝仕、朝德、朝元、朝星、朝伦、朝宗、朝先、朝吉、朝美、朝贵、朝阳、朝友、朝志、朝异、朝彦、朝斗、朝纶等一百二十余人。朝封字凤章,岁贡生,候选训导,擅文学,有孝行,曾率兵大破夷巢。朝恩字光武,武生,以武术称。朝典字徽五,岁贡生,候选训导,擅文学工书法。朝桂文生,朝荣武生,以孝友称,朝楏以孝友称。朝相岁贡生,选任仪陇训导。朝朴迁葫芦溪上普子,朝聘精医术,朝清迁冒水孔,朝才迁戏子房,朝英迁黑林子,朝模迁珍珠坝。
第十八代土司王朝柱,清宣宗道光五年(西一八○○庚申)袭父职,以孝友称,妻彭氏,子廷瑞、廷壁、廷玉、廷珖、侄廷璋、廷瑄、廷琏、廷玺、廷瑚、廷宗、廷昭、超廷、廷扬、廷学、廷表、廷弼、廷栋、廷华、廷师、廷梁、廷钟、廷尊、廷藩、廷拔、廷英、廷杰、廷琅、廷俊、廷安、廷产、廷勋、廷伟、廷芳、廷佐、廷柏、廷荣、廷泰、廷位、廷有、廷章、廷仁、廷才、廷福、廷仕、廷佑、廷伸、廷信、廷辉、廷彩、廷灿、廷钦、廷诰、廷训、廷封、廷襄、廷高、廷献、廷耀、廷亮、廷兴、廷楠、廷椿、廷樟、廷楷、廷模、廷银、廷元、廷益、廷清、廷宽、廷尉、廷书、廷选、廷芳、廷顺、廷喜、廷科、廷贞、廷久、廷贵、廷魁、廷寿、廷相、廷周、廷彪、廷标、廷康、廷光、廷春、廷文、廷武、廷宣、廷太、廷诏、廷富、廷孝、廷福、廷禄、廷寿、廷俸、廷裕、廷祐、廷祥、廷龙、廷辅、廷员、廷秋、廷秀、廷忠、廷学、廷隆、廷和、廷材、廷发等一百五十余人。廷玉例监生,廷壁例监生,廷塇以孝友称,廷宗以孝友称。廷昭字子融,文生,工书法,以孝友称。廷超文生,以孝友称。廷扬岁贡生,候选吏目,以孝友称。廷学文生,廷表文生,廷弼武生,擅武术,廷栋以武艺称,廷华武生,廷师武生,廷梁武生,精木工,廷钟擅医术,廷尊工书法,廷藩工文学善鼓琴。
第十九代土司王廷瑞,清宣宗道光十七年(西一八三七丁酉)袭父职,时雷波马边叛夷蠢动,绥江永善等县匪风亦炽。咸丰八年凉山叛夷扰及副官村,延瑞与其廷朝封等率团队击退之。妻黄氏、子泽均、泽宽、侄泽匀、泽广、泽树、泽源、泽膏、泽辉、泽溥、泽沛、泽澜、泽瀚、泽第、泽荣、泽纯、泽涵、泽涛、泽变、泽薰、泽厚、泽美、泽霖、泽中、泽照、泽煦、泽邦、泽昭、泽钧、泽敏、泽武、泽先、泽远、泽宾、泽培、泽桂、泽久、泽南、泽光、泽扬、泽鼎、泽湘、泽槐、泽钿、泽芝、泽相、泽昌、泽云、泽宇、泽干、泽坤、泽权、泽兴、泽利、泽盛、泽其、泽松、泽连、泽敷、泽晋、泽普、泽举、泽新、泽垣、泽大、泽永、泽嵩、泽文、泽饮、泽清、泽俊、泽茂、泽金、泽银、泽周、泽生、泽江、泽禾、泽锐、泽锐、泽柟、泽孚、泽达、泽川、泽惠、鳞泽、泽棠、泽淇、泽春、泽秾、泽林、泽邦、泽雨、泽云、泽高、泽科、泽联、泽聘、泽羽、泽培、泽均、泽润、泽恩、泽经、泽等、泽洪、泽钟、泽梁、泽栋、泽钊、泽波、泽思、泽星、泽伦、泽澎、泽登、泽基、泽明、泽华、泽全、泽善、泽唐、泽恒、泽福、泽禄、泽富、泽贵、泽华、泽渚、泽海、泽配、泽志、泽元、泽臣、泽发、泽友、泽柳、泽学、泽亮、泽和、泽盛、泽棋、泽顺、泽柱、泽横、泽扶、泽楷、泽孝、泽弟、泽忠、泽原、泽炳、泽淳、泽祥、泽洋、泽源、泽潼、泽淮、泽江、泽河、泽九、泽礼、泽铭、泽科、泽喜、泽贤、泽田、泽甫、泽系、泽凯、泽治等二百四十余人。泽匀武生,泽沛武生,泽瀚字蕴波,武生,倡建书院,培修沿金沙江道路,泽第例监生,擅鼓琴,泽荣例监生,泽涵例监生,泽纯尽先把总,寿八十余,泽涛、泽燮、泽薰均系中学毕业。
第二十代土司王廷珖,清文宗咸丰八年(西一八五八戊午)袭兄职,时洪杨乱起,兄卒侄幼,故被推嗣职。同治元年(西一八六二壬戌)发匪扰金沙江两岸,焚毁甚惨。同治十年殁,以兄廷璧之子泽民嗣职。
第二十一代土司王泽民,清穆宗同治十年(西一八七四甲戌)袭叔父职,妻钟氏、子国信、侄国初、国信、国荣、国华、国京、国全、国珍、国顺、国藩、国清、国林、国玉、国钧、国章、国治、国昌、国书、国光、国太、国宝、国正、国恩、国鼎、国铨、国祯、国华、国彬、国鳞、国卿、国元、国尊、国瑞、国钰、国馨、国平、国彦、国城、国辉、国戏、国权、国周、国晋、国干、国源、国熙、国垣、国钿、国基、国寿、国暄、国金、国贤、国宝、国龙、国义、国贞、国兴、国泰、国贞、国明、国超、国享、国庆、国桢、国祥、国铭、国富、国贵、国霖、国银、国鑫、国俊、国第、国润、国君、国尧、国徽、国森、国钦、国权、国绪、国志、国凤、国忠、国隆、国魁、国益、国嘉、国雄、国才、国安、国钊、国波、国新、国阳、国青、国行、国辛、国齐、国心、国发、国恒、国和、国能、国铭、国金、国鲜、国材、国科、国春、国柱、国仲、国庸、国美、国连、国林、国名、国福、国修、国霖、国海、国东、国伦、国基、国超、国汉、国田、国培、国有、国臣、国肇、国息、国享、国广、国周、国文、国锜、国济、国均、国品、国庭、国应、国政、国轩等二百四十余人。国铭例监生,国鳞例监生。国馨、国雄、国瑞、国钰、国基等皆中学毕业生,国尊、国隆等皆军官。
第二十二代土司王泽溥,廷玉之子,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西一八九六丙申)袭堂兄职,妻郑氏,子国荣、国华等。王氏谱载国字以下家字一辈凡二百余人,家字以下为“德厚承先烈,明清世代希”等字,生齿繁衍为其他诸土司之冠。
泸定县诸土司家谱
今西康省泸定县乃民国元年所置,在元明清三代则为沈边、冷边、察道、严州、咱哩诸土司所分辖。县境跨大渡河河谷,大渡河昔名长河,河以西为咱哩土千户所独辖,元初隶长河西管军万户府,明初隶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清代隶明正宣慰司。河以东为沈边、冷边、察道、严州诸土司所分辖,元初隶天全招讨司,明初隶天全六番招讨司,清初隶天全州。清末改土归流,土司遂废。
泸定今尚无县志,咸丰八年陈松龄等所修《天全州志》,嘉庆十年赵金笏等所修《雅州府志》,嘉庆二十一年常明等所修《四川通志》等,对于泸定诸土司之沿革记载不详。
余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一日与川康科学考察团社会组组长冯汉骥先生,组员梁瓯第,谭英华,张显丰,许学良,钱诚之诸君,自清溪县之泥头铁(即昔飞越县县治)过飞越岭,遂至泸定县境之化林坪,经龙巴铺(今名与隆堡)沈村、冷碛,而至泸定县治,小住二日。复经咱哩烹坝而抵康定县境之瓦斯沟。沿途所经诸土司界,莫不参观其土署故址,访问其土司苗裔,搜罗其土司系谱,颇有所获,兹辑泸定诸土司家谱如次,藉供治边政史者之参考及纂方志者之取材焉。
咱哩土司古氏家谱
咱哩土千户治泸定县治西北十五里之咱哩,地当大渡河西岸,元明清三代管辖泸属河西一带番民一百八户,其辖地东以大渡河为界,南至扯案,西至雪山,北至大藏桥,元初隶长河西管军万户府,成宗大德二年以后隶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宣慰司,明初隶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十年以后隶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长河即大渡河之旧名),清代隶明正宣慰司,至宣统三年改土归流,民国元年置泸定县,咱哩土司遂废。
余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六日至咱哩镇,由保长李某导游,参观土司署并访问土司后人。闻土司古氏苗裔之分局咱哩烹坝等处者尚有十数家,惟居土署之嫡系继承者则仅古廷益一人,古廷益君年约二十余,小学毕业,闻居守家。土署在市场之后,系一木建楼房,正门悬汉满双行竖书咱哩土千户署竖额一方,冯汉骥先生及梁瓯第君均曾摄影留念。询以中元节循例缮焚蚨子否,答曰然,询以缮写蚨子时是家谱为据否,答曰然。经多方商洽,始检出一简单祖先名册相示。又访咱哩后山白塔坪土司坟茔亦偶有简单墓碑可考。因据名册为主,参以墓碑方志所记,成古土司简谱一卷如次:
第一代土司安交(一作阿交),原系西番鱼通人,世为瓦部酋长,元代隶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先后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及龙仁寺僧智光入番招讨,诸部贪中国茶货赏品,纷纷款附,太祖皆假名爵以羁縻之。安交投降,授咱哩土千户,隶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十年(西一三九七丁丑)后隶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第二代土司呷马弯张,明成祖永乐间(西一四○三至一四二四)袭职,时藏番渐强,盘踞打箭炉,土司被侵,势渐不振。
第三代至第九代土司不详,清世宗顺治九年(西一六五二壬辰)收抚四川,川边各土司皆投诚,均依旧制授职。
第十代土司陆漆立(一作六七立),清康熙三十九年(西一七○○庚辰)打箭炉营官喋吧昌侧集烈杀害明正土司咤喏喳吧,侵扰长河以东岚州鸟泥察道嘉钦等处,四川总督钧尔达,巡抚贝和诺,提督唐希顺等会疏进剿,大兵三路并进,次年正月大军抵打箭炉口外,五十余土官投诚,分授咱哩土千户一员及其他土百户四十八员,统辖于明正宣慰司。康熙四十五年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昇龙等奏修泸定镶索桥,以通华番之路,并令咱哩各土司派工督造。五十八年准噶尔侵西藏,囚达赖喇嘛,岳钟琪等率军讨平之。雍正二年年羹尧岳钟琪等平青海。(清初明正宣慰司隶青海)
第十一代土司古天锡,清世宗雍正四年(西一七二八戊申)袭职。自此始以古为氏。五年西藏有阿尔巴布之乱,四川松潘镇总兵周瑛、云南提督郝玉麟等率军讨平之。八年西康瞻对土司复叛,四川提督李质粹派建昌镇总兵袁士弼,夔州协副将马良桂等讨平之。以上诸役,咱哩土司均从征有功。
第十二代土司古文远,约于清乾隆中(西一七五一至一七七九)袭职。乾隆十二年金川番叛,三十七年金川番复叛,将军阿桂等讨平之。明正宣慰司佳穆伯以功诏加屯巴名号。
第十三代土司古应洪,约于清乾隆末至嘉庆初(西一七八一至一八一一)袭职。
第十四代土司古云安,约于清嘉庆末至道光间(西一八一四至一八四一)袭职。
第十五代土司古永干,约于清道光末至同治间(西一八四一至一八七一)袭职,早卒,妻古包氏节孝,建坊旌表。
第十六代土司古宗德,约于清光绪初(西一八七五至一九○一)袭职,早卒,妻古余氏节孝,建坊旌表。
第十七代土司古廷彦,字之邦,清光绪末(西一九○一至一九○八)袭职,宣统三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自打箭炉入川,奉旨改土归流,沿途收缴各土司印信,咱哩土司遂绝。廷彦于民国六年病殁,无子,以族弟廷益为嗣。
冷边土司周氏家谱
冷边土司治泸定东南之冷碛镇,管辖大渡河东岸上游一带番户。土司周氏自称系蜀汉金环三结之后,世为瓦述部酋长,元代受抚隶天全招讨司,明代投诚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清代款附属天全州,宣统三年改土归流,民国元年置泸定县,冷边土司遂废。
余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三日至冷碛,由周保长导游,参观土司署并访问土人后人。土署房屋尚完整,周氏子孙尚有二十余家,居土署之嫡系继承人有肄业县立冷碛中心小学高级部者出而招待,询以中元节缮焚蚨子时有无家谱为依据,答曰然,经多方开导后,出示祖先名讳一册,参以方志墓碑等资料,成周土司家谱一卷如下:
第一代土司巫他(一作恶他),年月不详,以三十年为一世之例推算约越南宋高宗绍兴末(西一一六二壬午)至孝宗隆兴初(西一一六三癸未)为土酋。
第二代土司达莫(一作大穆),约于南宋光宗绍熙间(西一一九○至一一九四)袭土酋。
第三代土司喳什木立,约于南宋宁宗嘉定间(西一二○八至一二二四)袭土酋。
第四代土司安松撇(一作阿松撇),约于蒙古宪宗时(西一二五一至一二五九)袭土酋。宪宗二年皇弟忽必烈率师征大理,道出金川,诸番悉降。世祖至元二年(西一二六五乙丑)授碉门安抚司高保四虎符,使之招论黎州沈村冷碛察道岚州等六部,并授高氏为招讨使,杨氏为副使,凡大渡河以东未置州县之地皆隶之,今天全实兴泸定等县皆是也。
第五代土司巫必巫苏(一作恶素),元世祖至元间(西一二七七至一二九四)袭职。
第六代土司达么,约于元武宗至大间(西一三○八至一三一一)袭职。
第七代土司达呷术撇,约于元顺帝至正间(西一三四一至一三六七)袭职。
第八代土司安支(一作阿支),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酉)汤和克蜀,先后遣能仁寺僧智光、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等入番招讨,诸部贪中国茶货赏品,纷纷款附,太祖皆假名爵以羁縻之。安支投诚,授瓦部哈工等寺都绸院院抚司。洪武三十年并天全宣抚司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隶四川都司,仍以高氏为招讨使,杨氏副之。
第九代土司奢纳他,明成祖永乐八年(西一四○一庚寅),出师白水有功,改授冷边长官司职衔。
第十代土司安他(一作阿他),明英宗正统三年(西一四三八戊午)岩州长官司让达叛,侵扰邻部杂道(即察道)诸土司,杂道长官司安白诉于朝,帝令四川土司往论之,皆归服(本纪)。
第十一代土司安莫(一作阿莫),约于明英宗天顺间(西一四五七至一四六四)袭职。
第十二代土司山哈(一作三哈),约于明孝宗弘治间(西一四八八至一五○五)袭职。
第十三代土司安日(一作阿日),约于明武宗正德间(西一五○六至一五二一)袭职。
第十四代土司聂莫(一作业莫),约于明世宗嘉靖中(西一五三一至一五五一)袭职。
第十五代挫巫结,约于明嘉靖末(西一五五一至一五六六)袭职。
第十六代土司雍中达结,约于明神宗万历间(西一五八一至一六○一)袭职。
第十七代土司朗令喳吧,约于明神宗万历末(西一六○二至一六一九)袭职。
第十八代土司安撇(一作阿搬),明思宗崇祯间(西一六二八至一六四三)袭职。时张献忠扰蜀,西番多故,冷边土司所属河西诸寨多被藏番侵占。清世祖顺治九年(西一六五二壬辰)收抚四川,川边各土司款附,均依旧制授职。安撇投诚,缴销明室所颁印信,新赐袍帽等物。
第十九代土司周长命,清圣祖康熙初(西一六六三壬寅)袭职。九年藏番通呷烈叛,进犯猴子坡,长命率土兵拒于泸河渡口,守土得力。自此始以周为氏。
第二十代土司周维新,清康熙中(西一六七一至一七○一)袭职,三十九年(西一七○○庚辰)打箭炉营官喋吧昌侧集烈叛,杀害明正宣慰司咤喏喳吧,侵扰长河以东岩州鸟泥若泥察道嘉钦等处,四川总督钧尔达,巡抚贝和诺,提督唐希顺会疏进剿,参将马尔植,李麟,游击魏国珍、张自成、沙虎等三路并进,斩喋吧昌侧集烈首级以献,喇嘛番民投降者一万二千余户,土官款附者五十余员,次年辛巳正月班师。冷边土兵从征有功。
第二十一代土司周至德,清康熙四十一年(西一七○二壬午)袭职,四十五年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奏修泸定铁索桥以通华番之路,至德被派拨工督修有功。五十一年始颁给冷边长官司印信号纸。雍正七年改天全六番招讨司为天全州。
第二十二代土司周述贤,清世宗雍正十二年(西一七三四甲寅)袭职。
第二十三代土司周珑,清高宗乾隆三十年(西一七六五乙酉)袭职。
第二十四代土司周廷栋,清仁宗嘉庆元年(西一七九六丙辰)袭职,嘉庆二十年藏番瞻对土司叛,四川总督常明派提督多隆武,重庆镇总兵罗思举等讨平之。廷栋派土兵随征。
第二十五代土司周永年,清宣宗道光二年(西一八二二壬午)袭职。
第二十六代土司周天恕,清文宗咸丰间(西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袭职,中年早卒,妻某氏节孝,建坊旌表。弟兴禄由勇目出师甘肃有功,保尽先总镇,任普安营参将。
第二十七代土司周宗洛,清德宗光绪初(西一八七五至一八九五)袭职。光绪二十年瞻对及霍尔章谷番民叛,川督鹿传霖派军讨平之。三十年泰宁惠远喇嘛反对采金叛乱,川督锡良派提督马杂祺等讨平之。三十一年巴塘丁宁寺喇嘛反对开垦叛乱,提督马维祺等讨平之。宗洛派土兵随征。
第二十八代土司周朝相,清宣统三年(西一九一一辛亥)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自打箭炉入川,奉命改土归流,沿途收缴各土司印信,冷边土司随废。
沈边土司余氏系谱
沈边土司治泸定东南之沈村,管辖大渡河东岸下游一带番户。土司余氏自称原籍江西吉安府,统军川边,盘踞沈村一带,元代受抚与黎州冷碛察道岩石州等部同隶天全招讨司,明代投诚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清代款附隶天全州,清末改土归流,土司遂废。余曾遇土司后人余兴禄君(任中政校康定分校教员)询其系谱,略志如次:
第一代土司余某,元世祖至元二年(西一二六五乙丑)授碉门安抚司高保四虎符,使之招论黎州沈村冷碛察道岚州等六部,并授高氏为招讨使,杨氏副之。
第二代至四代土司不详。
第五代土司余伯,明太祖洪武四年(西一三七一辛亥)汤和克蜀,川边土司皆降,余伯款附,授沈边土百户,隶天全六番招讨司。
第六代土司余期拔。明成祖永乐八年(西一四一○庚寅)出师白水有功,改授沈边长官司,仍隶天全六番招讨司。
第七代至十三代土司待考。第十四代土司余从国,约于明末清初袭职。清世祖顺治九年(西一六五二壬辰)收抚四川,川边各土司皆投诚,均依制授职。
第十五代土司余明奇,清康熙三十九年(西一七○○庚辰)打箭炉营官喋吧昌侧集烈叛,杀害明正宣慰司咤喏喳吧,侵扰长河以东岚州乌泥若泥察道嘉钦等处,四川总督钧尔达,巡抚贝和诺,提督康希顺会疏进剿,大军三路并进,斩昌侧集烈,诸部悉平。明年班师,并移化林营兵五百七十五名驻打箭炉,拨建昌镇标守备一员兵二百名汎守化林坪,调四川兵一千名,以五百名为一营驻沈村冷碛分守三渡,以五百为一营分驻岚州乌泥若泥嘉钦察道等处。四十五年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奏建泸定铁索桥,明奇被派征夫督修有功,五十一年颁给沈边长官司印信号纸。
第十六代土司余某,雍正六年为特参贪残土司案,添设口口巡检,雍正七年改天全六番招讨司为天全州,雍正十年为遵旨议奏案,巡检分驻泸定桥,管理沈村烹坝站务。
第十七代至二十代土司待考。
第二十一代土司余应尔,清宣统三年(西一九一一辛亥)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奉命改土归流,收缴土司印信,沈边土司遂废。然余氏子孙居沈村一带者则尚众云。
(原载于1945年8月《边政公论》第4卷第7、8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