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以来中国步犁发展问题试探

战国以来中国步犁发展问题试探

世界上凡使用耕犁和畜耕的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他们的耕犁和畜耕起源和发展的一定过程。耕犁的起源和发展一般可分为踏犁阶段、步犁阶段,乘犁和机犁阶段。 (1)

中国是耕犁和畜耕起源和发展的最早地区之一。从跖耒而耕的踏犁阶段开始,发展到利用牲畜力拖拉的步犁阶段,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于耕犁和畜耕的起源问题,拟另文讨论,这里只就战国以来我国步犁的发展问题试作初步探索。

战国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创造了利用牲畜力拉车和拉犁的丰富经验。《周礼·考工记》曾经总结了这些经验。当人们驯服了牲畜以后,既然能利用它们为拉车的动力,当然也能利用它们为拉犁的动力 (2) 。世界上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有些就是畜力拉车和畜力拉犁出现的时间相差不远的 (3) ,有些利用畜力拉犁还出现在畜力拉车之先 (4)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畜力拉车的经验可能比畜力拉犁要早一些,所以《周礼·考工记》总结我国先民造车的经验就比造犁的经验要丰富得多。考古学证明,至少在三千多年以前的殷代已经有了用四匹马拉的车 (5) ,用一头牛或一匹马拉的简单的车一定要早得多 (6) 。我国先民所创造的畜力车是多种多样的 (7) ,但大致可以分为比较笨重的大车和比较轻便的小车两大类。大车多用直辕和双辕,小车多用曲辕和单辕。直辕双辕者称为辕,曲辕单辕者则别称为辀。《周礼·考工记》载,车人为辕,辀人为辀。无论从制造工艺和制造工人的分工上说,都有显著的差别。王筠说:“辕直而辀曲,辕两而辀一。辕施之大车以驾牛,辀施之小车以驾马” (8) 。朱骏声说:“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辀,亦曰轩辕,谓共穹隆而高也” (9)

辀的构造,一端为方形,置于车轴的中央,其面凸起,入于舆底所开双孔,与左右两伏兔齐平者,称为当兔。自舆底前出,渐曲为穹隆形,方棱亦渐刓,束缚之以为固者,称为楘。楘的前端置横木者,称为衡。衡的两端作缺月者,以夹贴马颈者,称为轭 (10)

古代的单辕曲辕犁可能就是劳动人民从单辕曲辕的小车的结构中摸索创造出来的,而直辕双辕犁则是从直辕双辕的大车体制中模拟创造而来的,只不过用犁头和犁架代替车轮和车厢就是了。

战国以前的步犁,目前还没有发现,仍有待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战国步犁已出现的也只有河南辉县固围村大墓中所出土V字形铁制犁铧(图一,2)和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V字形铁制犁铧(图一,1)可供研究。

辉县铁犁铧重465克,其大小为斜边长17.9、中央尖部宽6、两侧宽4厘米,铁刃顶端上下两面都起脊线。犁锋的角度很大(120°左右),两角的铁叶不及10厘米 (11)

有人认为这种V字形铁器的形制既小且轻,而且它的夹木双叶张度很小,只能纳入很薄的木板,经不住牛拉。也有人认为这种V字形铁犁铧角度过大,如果像汉代步犁一样的装置,似乎不易破土划沟。这些意见都值得引起注意。解决的办法只有用实验的办法试一试。看看它的实践效果如何,再作结论。

1. 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铁犁铧

2. 河南辉县固围村2号墓战国铁犁铧

图一 1.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 2. 采自《辉县发掘报告》图版陆肆,5

战国以来,铁制生产工具不断发展。到了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比战国时期更为普遍。特别是汉武帝及其以后,冶铁工业收归国家垄断,铁器的传播更加迅速。这时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也多使用铁器,有的边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冶铁业。随着新中国考古工作的大发展,汉代铁器出土者已遍布全国各地,根据已发表的材料,西汉铁器出土地点早已达到六十多处,东汉则达到一百多处。铁制生产工具的出土数量和品种,比战国时期大为增加。代表社会生产力标志的先进的新型农具也在不断出现 (12)

汉代铁犁铧和铁耧脚出土的,东北地区有辽宁省的三道壕前汉遗址 (13) ;华北地区有北京市郊区清河镇 (14) (图版玖,10),河北省承德县和保定县 (15) ,武安县武汲古城 (16) ,石家庄市东冈头村 (17) ,赵陵铺镇 (18) 等;西北地区有陕西省宝鸡县的斗鸡台 (19) ,甘肃省天祝县(原为古浪县)黑松驿陈家河台 (20) 等;中南地区有河南省洛阳市西郊遗址和西北郊烧沟工地 (21) ,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 (22) ,陕县会兴镇刘家渠 (23) 等;华东地区有山东省东平县 (24) ,滕县 (25) ,临淄县齐故城 (26) ,安丘县 (27) ,江苏省徐州高皇庙遗址 (28) ,安徽省寿县 (29) ,福建省崇安县 (30) 等共达几十处。

汉代步犁的构造形式已有出土的四幅汉代犁耕图可供研究。这四幅汉画就是山西平陆县枣园村张店人民公社出土的前汉晚期墓中壁画的犁耕图 (31) (图二)、陕西绥德县西山寺出土的后汉永元十二年王得元墓画像石刻犁耕图 (32) (图版玖,6)、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的后汉画像石刻犁耕图 (33) (图版玖,5)、江苏睢宁县双沟出土的后汉画像石刻犁耕图 (34) (图版玖,4)。绘画中所表现的器物虽然比较简单,不一定能代表真实器物的全部结构,但是从它们所反映的大体构造中,仍不失为研究实物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二 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采自《考古》1959年9期图版壹,4;463页图二)

从出土的四幅步犁图和一幅耧犁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下列各点:

1. 汉代步犁的犁头显然都是铁器,但只有起破土划沟作用的犁铧或犁镵,都还没有起碎土松土作用的犁壁或犁镜。因此碎土松土和起垄作亩,仍须依靠锄类农具或铲类农具的帮助。

2. 犁辕虽有双辕(如滕县犁和睢宁犁)和单辕(如平陆犁和绥德犁)的分别,但它们都是长辕和直辕(平辕),还没有发现曲辕和短辕,使用时回头和转弯时都不很灵便。特别是在山谷或有涧水的地方更不合用。

3. 犁梢(犁柄)和犁底(犁床)还没有分开,仍然保存着原始的踏犁(拓耒而耕的耒耜)的遗迹。犁铧或犁镵的稳固性还不强。

4. 犁辕前端驾于牛颈上的横木,即车上的衡。衡的两端各有木槅以驾牛,即樊绰《蛮书》的所谓格(格即槅的误写),还没有发现犁盘的装置。

5. 犁架的装置还很简单,只睢宁犁的犁柱下面有一个横木,似乎相当于压镵。还没有可以控制犁土深浅的犁评。由于没有犁壁,所以也没捍卫犁壁的策頟。

6. 犁铧或犁镵有的较短,成等边三角形,如前汉平陆犁;有的较长成二等边的锐角三角形,如后汉绥德犁和睢宁犁。

7. 滕县犁前面牵引者有一牛一马。牛驾于辕首,而马则用绳索的一端驾于马颈,另一端系于辕首。这就为后世短辕犁开辟途径。

8. 平陆出土的前汉耧犁,与后世的三脚耧(图版玖,7)近似,但播种器还不很明显。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的一段长时期内,步犁的发展如何,考古工作者提供的材料还不很多。

新疆天山南路拜城县克孜尔175号石窟甬道中发现的一幅相当于晋代的犁耕图中画出一个相当宽大的二等边的锐角三角形犁头,但是步犁的结构如何,由于画出的形象过于简单,不能得出明确的印象 (35) (图三,1)。据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述,当时山东地区通行的是一种“蔚犁”和一种独脚耧犁;而山东以西各地(指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则通行长辕犁和双脚耧犁。所谓“蔚犁”的构造如何,贾氏没有说明。但贾氏认为:“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便也。”由此可见所谓蔚犁既与长辕犁相对称言,似乎是一种比较轻便的短辕犁。短辕犁必须用绳索驾牛。前述后汉时代山东滕县犁虽系长辕与直辕,但犁辕前既有一牛,又有一马。牛驾于辕端,而马则以绳索驾之。山东蔚犁的装置可能就是从后汉滕县犁的体制中发展而来的。

河南洛阳王湾遗址曾出土北朝铁犁铧,刃为三角形 (36) ,河南三门峡市郊出土的唐代铁犁铧也是三角形(图三,3)。新疆焉耆县也曾出土唐代铁犁铧 (37) 。但这些犁铧的形式都和《陶斋吉金录》所载的唐代原造犁有所不同。

唐代原造犁的特点是:铧底的平面飞出,形成两片单翼,空窍相对地向内缩小,因而凸面窍板向内移动,凸出更大的棱角。平面和凸面之间对称构成三角锥形的空壳。通体成一个二等边的锐角三角形,构成近代犁铧的基本形式(图三,2) (38)

由于中国地区辽阔,土质不同,要求不同,步犁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平衡的。直到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步犁结构同汉代步犁的形式基本上没有很大差别。从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三幅壁画上的犁耕图(图版玖,1~3)中可以鲜明地看出这种情况。虽然壁画所绘的器物都很简单,只能表达大体结构形式,不一定可以作为考证实物的主要依据;但是却不妨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1. 新疆拜城晋代犁耕图

2. 唐代原造犁

3. 河南三门峡唐代铁犁铧

图三

1. 采自《文物》1962年,7、8合期45页图七

2. 采自《陶斋吉金录》卷七页五七

3.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

以上三幅犁耕图中的步犁结构基本同汉代步犁相近似:第一幅盛唐犁 (39) 同后汉绥德犁相近;第二幅中唐犁 (40) 和第三幅五代犁 (41) 同前汉平陆犁相近。盛唐犁的长辕直辕与绥德犁相同;但盛唐犁似乎是双辕(只画出一辕,而另一辕则未画出),而绥德犁则明系单辕。中唐犁和五代犁也都是长辕和直辕,辕的前端有衡(横木),衡的两端有槅(木轭)以驾于两牛的颈上。但中唐犁的犁辕前端有一部分未曾画出,因此有人疑系短辕;但两头牛颈上所驾的衡和槅同五代犁完全相同,可以推知仍系长辕。这三种步犁的犁头都未画出,还不能断言是否已有犁壁的装置;但就已经画出的部分看来,它们同唐末陆龟蒙《耒耜经》所述江东犁的结构是有显著差别的。

曲辕犁是从直辕犁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进步的耕犁。直辕犁不但回头和转弯时都较困难,而且入土的深浅也不易掌握,起土费力,效率也较低。从汉代画像上的四幅犁耕图直到唐五代壁画上的三幅犁耕图中可以鲜明地看出都是直辕犁。只有唐末陆龟蒙《耒耜经》所记的江东犁才是曲辕犁。《耒耜经》谓:“前如桯而樛者曰辕”。《周礼·考工记》:“轮人为盖……桯围倍之”,郑注:“桯,盖杠也”。樛一作枓。《尔雅·释木》:“下句曰枓,上句曰乔”。《经典释文》:“枓,一本作樛,下句即下曲也。古代大车、柏车、羊车用辕,小车、田车、乘车用辀。辀一作枓,木句曲也”。由此可知,江东犁确是曲辕犁。江东犁的特点很多,例如:

1. 它是犁镵和犁壁的复合装置。

犁壁的发明是步犁的一个重大发展阶段。没有犁壁的步犁就不能达到碎土松土和起垄作亩的目的,仍须依靠锄类农具和铲类农具的帮助。欧洲的步犁直到十一世纪才有犁壁的装置 (42) 。江东犁的犁壁在《耒耜经》中已有明确的规格,它的起源必然远在九世纪以前 (43)

2. 犁梢(犁柄)和犁底(犁床)已经截然分开。犁底板的前端嵌入犁镵的銎中,因而犁头的巩固性大为加强,完全消灭了过去用犁梢的尖端嵌进犁镵的銎中的踏犁遗迹 (44)

3. 犁辕已由直辕变为曲辕。曲辕比直辕回头和转弯都更灵便,而且入土深浅也较易掌握,起土比较省力,耕作效率较高。

4. 步犁的结构更加完备,增加了调节犁地深浅的犁评和捍卫犁壁的犁策,不但使步犁的装置更加稳固了,而且耕地的深浅也更易控制了。

陆龟蒙的《耒耜经》对江东犁(图版玖,8)的总结性记载,比欧洲十三世纪会计人员对于欧洲步犁的记载更为详明。欧洲十三世纪会计人员对欧洲步犁的记载,只有关于当时步犁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和部位 (45) (图四),而《耒耜经》的记载更有关于各部件的长短宽狭的规格,即:1. 犁镵长一尺四寸,广六寸;2. 犁壁长一尺,广一尺;3. 犁底长四尺,广四寸;4. 压镵长二尺,广四寸 (46) ;5. 策頟长一尺六寸,广四寸 (47) ;6. 犁箭高三尺;7. 犁辕修九尺;8. 犁梢修四尺五寸;9. 犁评高一尺三寸,10. 犁槃长三尺,11. 犁楗长广不明 (48) ,12. 犁的全长是一丈二尺。

图四 十三世纪西欧步犁结构图(采自《技术史》第2册90页图56)

1. 犁手 2. 犁梢 3. 犁柄4. 犁辕 5. 犁耳 6. 犁头 7. 犁柱 8. 犁铧 9. 犁槌(犁箭) 10. 犁刀 11. “犁评” 12. 犁链(犁索) 13. 犁杆 14. 犁衡 15. 犁轭 16. 犁栓(犁钉)

江东犁显然是中国步犁发展到比较完备阶段的典型。这种发展可能是从魏晋时期起,中原人民大量南徙,中原步犁大量应用于南方地区的水稻田以来,步犁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华中和华南地区的黏土水稻田同华北地区的黄土旱地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为着适应这些不同土质的不同需要,因而犁架的结构以及犁头的形式也不得不有所改进。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一个长期生产斗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创造的成果。

南方农业经济自东吴、东晋、南朝以来,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从唐朝中期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则大为发展。北方军民依靠南方粮食供应的程度越来越大。客观需要的刺激对于南方生产工具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短辕犁是由长辕犁发展而成的一种轻犁,也是步犁发展阶段中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形式。长辕犁不但回头和转弯时都不灵便,而且体量太重,非一牛所能负担。短辕犁改用绳索,不但体重减轻,而且回转也更灵活了。江东犁辕长九尺,显然仍是长辕。后汉崔寔《政论》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 (49) 。既然辕长四尺,应是短辕,何以回转相妨?不知是否由于双辕的缘故。后汉滕县犁和睢宁犁都是双辕。辽东地区的双辕犁,可能就是从山东地区传播去的。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篇》记当时山东地区使用的“蔚犁”是与长辕犁相对称的,也可能是一种短辕犁;但贾氏并没有说明它的结构,无从臆断。短辕犁的图样始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和明代的《农政全书》(图五,1、2)。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中关于步犁的文字说明,都照抄《耒耜经》原文,没有任何改变,但是所附步犁图样却和唐末江东犁有所不同。这里都是短辕犁,也是一牛所能负荷的轻犁。

宋元时代,社会生产力有显著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也更加多样化和更加合理化了。南方黏土水稻田用犁镵,北方黄土旱地用犁铧,播种耧犁用耧劐、耕种草莽污泽之地用犁刬(一名犁镑),开垦芦苇蒿莱等荒地用犁刀(刀或劙刀),耕种海壖之地用耧锄。元代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对此都有扼要的文字说明,而且绘制了比较准确的图样(图五,3~8)。

在王祯《农书》之前,南宋时代已有曾之谨的《农器谱》 (50) ,总结了南宋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农业生产工具所创造的丰富经验。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就是在曾氏《农器谱》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

宋辽金元时期的铁犁头、铁耧脚和铁犁壁出土的已有江苏、四川、河南、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许多地区。

北京市郊顺义县大固现村1958年出土宋金时期铁犁铧三件和犁壁一件。犁铧中一件长30厘米、宽23.5厘米,铧头为半圆形,后端与犁架相接之裤呈半圆形,刃部锋利。另一件长27.5、宽20.5厘米;又一件长28、宽21厘米,此两件形式相同,铧头近椭圆形而稍尖,裤部呈直角形,有二圆孔,为铆钉之处,中央凸起一脊。犁壁置四钮,钮上有孔,为穿绷绳索之用,中央有卍字形花纹 (51) (图六,5)。

图五

1、2. 犁 3. 刬 4. 刀 5. 锄耧 6. 劐 7. 镵 8. 铧

(2. 采自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1页49,万有文库本,余采自王桢《农书》卷12页154、卷13页188、卷14页215、卷13页195,189,185、186)

北京市郊房山县焦庄村1961年出土宋金时期铁犁铧七件(图六,4)和犁壁一件。其中犁铧六件形式相同,长13.5~14.5厘米,刃部呈三角形,与犁架相接之深裤呈三角形,正面中央有脊,背面突起一短柱。另一件形式特异,长24、宽21厘米,刃呈三角形,无脊,外加活刃,呈半圆形,可以更换。犁壁宽32厘米,与犁架相接之处呈半圆形,背面分置四钮,钮上有孔,为穿绷绳之处 (52)

河北石家庄市赵陵铺镇宋金墓1955年出土铁犁铧一件,铧体较长,刃端为三角形,刃端与犁架相接之裤呈半圆形 (53)

河南洛阳市烧沟工区与涧水工区宋墓1954年至1956年出土北宋晚期铁犁铧九件。器长20~24、后宽20~21、脊长13.5~16、銎高5~7厘米,分为尖头和圆头,有脊和无脊各类,銎腔庞大,形式与近代犁铧相近 (54)

江苏扬州东北郊凤凰河工地废井中1956年发现宋代铁犁铧一件,长29.8、宽22.7厘米,尖头,刃边钢质,有光泽,背面有安装犁床的痕迹 (55) 。叉扬州拆城时也发现了铁犁铧 (56)

辽宁新民县当前铺金元遗址1957年出土铁犁铧五件,其中一件残长23.5、宽23.5、厚6厘米,呈三角形 (57)

辽宁绥中县城后村金元遗址1957年出土铁犁铧、铁犁壁(图六,1)、犁头和犁牵引各一件。犁铧长30、宽26.5、厚6.7厘米,呈椭圆形。犁壁长33.5、宽23、厚1.1厘米。犁头长19、宽15.5、厚1.5厘米。犁牵引长54厘米 (58)

此外还有吉林长春市郊净月潭石羊石虎山出土金元时代的铁犁铧 (59) (图版玖,9),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出土金代铁犁壁 (60) ,四川綦阳县出土宋代铁犁壁(图六,3),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出土北宋铁耧脚(图六,2)等等。

以上这些铁犁铧的形式颇不相同,有的较短,呈三角形,有的较长,呈椭圆形,有的呈半圆形。这些不同,既可说明各地区制犁技术的不平衡性,也可以说明制犁范围的扩大。制犁范围的扩大,又可以说明开垦地区的扩大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市郊房山县出土的活动铁刃,如有破坏或磨损时,可以随时卸下刃部,另换新刃。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进步形式。

1. 辽宁绥中金元铁犁铧和犁壁

2. 河南禹县北宋铁耧脚

3. 四川綦阳宋代铁犁壁

4. 北京房山辽金铁铧

5. 北京顺义辽金铁犁壁

图六

(1. 采自《考古》1962年2期图版伍,7 2、3.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 4、5. 采自《考古》1963年3期图版四,3、4)。

辽宁绥中县金元遗址出土的铁犁铧呈椭圆形(北京市郊顺义县出土的铁犁铧亦有呈椭圆形的),这同吉林省博物馆以及吉林师范大学所藏的椭圆形铁犁铧大体上相同 (61) ,所不同的只铁铧后端的孔,既不是三角形,也不是长方形,而是椭圆形。由此可见吉林省博物馆和吉林师范大学所藏的三器也都是金元时代的遗物。

明清以来的步犁同解放以前各地使用的旧式步犁有许多是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解放以来,我国各种农业生产工具都在进行改革,除使用机耕、拖拉机逐渐在代替步犁外,也在试行各种改良农具。1958年农业部编辑的《农具图谱》收集各种农具3500多件中,就有耕作农具1500多件。耕作农具中有平原旱地犁103件,水田犁60件,山地犁26件。在这些耕犁中大部分都是解放以后的改良犁。

中国步犁同西方步犁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是相同的,例如犁头由木器和石器发展到使用铁器,犁架的结构由简单粗糙发展到复杂和完整,犁的装置由不巩固发展到比较稳固等等,都是步犁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但是中国步犁同西方步犁的发展途径也有一些不尽相同的特点。例如中国步犁的装置虽然鲜明地表明是从畜力驾车的经验中模拟创出来的;但是中国古代却不曾出现带轮步犁。西方则不然,高卢人在公元前就使用了带轮步犁(图七),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高卢人后,带轮步犁才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双轮步犁的犁辕可以安置在轮轴上。这就为后来西方的乘犁开辟了道路。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国南方水稻田使用的步犁,不仅比北方旱地使用的步犁发展较快,而且比西方步犁的发展也较为完整。欧洲十三世纪会计人员所记录的步犁结构虽同九世纪陆龟蒙所记的江东犁结构相近,但还不如江东犁的完善。由此可见江东犁确是当时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这是中国南方粮食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值得特别注意。

图七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耕地图

(采自朱龙华《古代世界史参考图集》196页460图)

(后记:这是受某农具厂的委托匆促写成的一个初稿。曾承夏鼐同志指正,特此致谢!并希望能得到更多同志的详尽指教!)

1. 敦煌莫高窟23号壁画

2.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画

3. 敦煌莫高窟61号壁画

4. 江苏睢宁双沟画象石

5. 山东滕县宏道院汉画象石

6. 陕西绥德王得元墓石刻

7. 三角耧的复原

8. 江东犁的复原

9. 长春石羊石虎山铁铧

10. 北京清和镇铁耧脚

汉唐以来犁耕、铁铧及耧脚

(1~3. 采自《考古学报》1957年2期68页后图版一、二第一、三、四图 4. 采自《江苏徐州汉画象石》图版六三图81 5. 采自《汉画》图版三三 6. 采自陕西省博物馆《石刻选集》8页,7 7、8、10.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 9. 采自《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69页图24)

(原载于1964年第7期《考古》)

(1) 所谓机犁指拖拉机。所谓乘犁是同步犁相称对的名词。所谓步犁指耕者手执犁柄,随犁步行。乘犁则指犁辕安装在两个车轮的轴上,右边装有司深浅的手摇机,后面装有座椅。耕者可乘在犁上,驱畜耕地。西方乘犁有所谓单坜乘犁、双坜乘犁和圆盘乘犁等各种类型。

(2)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科学出版社,1962年。

(3) 畜力车和畜力犁出现时间相差不远的,以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为代表。

(4) 畜力犁比畜力车出现更早的例证是古代埃及和苏美尔。

(5)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

(6)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45页。

(7) 《周礼·考工记》有兵车、田车、乘车、大车、柏车、羊车等各种类型。

(8) 王筠:《说文句读》。

(9)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0) 轭一作軏,又作軶,亦作槅。《周礼·考工记·车人》“凡为辕……,鬲长六尺”,孙诒让《周礼正义》:“鬲即槅之假借字。……《说文》木部云:槅,大车枙。段玉裁云:‘枙当作軶。车部日:軶,辕前也。’刘熙《释名·释车》曰:‘槅,扼也,所以扼牛颈者。’”槅亦误作格,樊绰《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篇》记南诏地区“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

(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1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75页,文物出版社,1961年。

(13) 李文信:《辽宁三道濠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1期。

(14) 苏天钧;《十年来北京市所发现的重要古代墓葬和遗址》,《考古》,1959年3期134页,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工作委员会:《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图录》图版二,1。

(15) 同注①,76页。

(16) 孟浩等:《河北武安武汲古城发掘记》,《考古通讯》,1957年4期。

(17) 《河北石家庄市两年来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二百余件文物》,《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9期145页文物工作报道。

(18)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石家庄市赵陵铺镇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7期。

(19) 黄展岳:《近年出土的战国两汉铁器》,《考古学报》1957年3期101页。

(20) 李文信:《古代的铁农具》,《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9期。

(21) 蒋若是:《洛阳古墓中的铁生产工具》,《考古通讯》1957年2期。

(2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考古》,1960年5期16页及图版玖,5。

(23) 俞伟超:《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4期。

(24)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清理东平县芦泉屯的汉墓五座》,《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2期文物工作报道。

(25) 《滕县古薛城发现战国时代冶铁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文物工作报道。

(26)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6期。

(27) 同注12,76页。

(28)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高皇庙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4期。

(29) 同注12,76页。

(30) 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考古》,1960年10期。

(31)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汉墓》,《考古》,1959年9期463页图二。

(32) 陕西省博物馆:《石刻选集》8页7,王得元墓室画像刻石之一部。

(33) 王襄:《滕县汉石画记》,《燕京学报》38期127页,段栻:《汉画》图版三三,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34) 《省(江苏)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汉画像石集中保管》,《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文物工作报道;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徐州汉画象石》图版陆三(图81),科学出版社,1959年。

(35) 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年7、8合期。

(36)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4期178页,图版肆,11。

(37) 黄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现》,《考古》1959年2期78页图一。

(38) 孙常叙:《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7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39) 敦煌莫高窟23窟壁画,系盛唐法华经普门品故事之一,见1)金毓黻:《从榆林窟壁画耕作图谈到唐代寺院经济》,《考古学报》1957年2期图版贰第三图;2)《考古通讯》1958年5期53、54页编者按语;3)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187页,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40) 安西榆林窟25窟壁画,系中唐早期弥勒变穿插故事之一,见注②。1)图版壹第一图;2)53页;3)466—468页,敦煌文物研究所:《安西榆林窟勘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11页。

(41) 敦煌莫高窟61窟壁画系五代画弥勒变穿插故事之一,见注②1)图版贰第四图,2)53页;3)131页。 

(42) C.辛格尔等:《技术史》(Charles Singer and Others,A History of Technology,Oxford,1956)第2册89页。

(43) 中国步犁的犁壁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不能得出结论。近年出土的所谓汉代铁犁壁的年代问题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44) 銎者,斧斤之孔,所以受柄者。

(45) 同P637注①90页。

(46) 原文长广失载,各本皆缺,但据下文“底过压镵二尺,广狭与底同”可以推知。

(47) 据下文“策减压镵四寸,广狭与底同”推知。

(48) 原文作“楗惟称”或“楗惟称绝”意义不明。按《韩非子·外储说》上篇引《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重,键小而所用者大矣”。可知楗是犁辕的前端同犁轭的横木(所谓衡)相连接处所用的木楗子,即木栓子或木楔子。楗子的长短大小可能是没有一定的规格,只要同犁辕和犁轭相称就行了。

(49) 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十六。

(50) 曾之谨,江西泰和人,南宋绍熙元年余复榜进士,曾官零陵令,见《泰和县志》选举门。曾之谨的《农器谱》五卷,分为耒耜、钱镈、铚刈、蓑笠、蒉、杵臼、仓庾、斗斛、釜甑、车戽等十门。周必大撰《泰和曾氏农器谱序》见《周益公文集·平园续稿》。陆放翁作《禾谱农器谱歌》见《剑南诗稿》。

(51)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出土的辽、金时代铁器》,《考古》1963年3期140页。

(52) 同上142页。

(53) 同注P632注⑦。

(54) 同注P632注81页。

(55) 蒋玷初:《江苏扬州附近出土的宋代铁农具》,《文物》,1959年1期。

(56)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省十年来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考古》1960年7期7页。

(57) 王增新:《辽宁新民县当前铺金元遗址》,《考古》1960年2期。

(58) 王增新:《辽宁绥中县城后村金元遗址》,《考古》1960年2期。

(59) 同注P636注①69—70页。

(60) 肇东县博物馆:《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2期。

(61) 同注P636注①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