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梦
一份满意的答卷刚刚交出,接踵而来的又是一份新的试卷。从2012年起,袁隆平又率协作攻关的科研团队向第四期超级稻发起攻关,目标:平均亩产一千公斤!
是的,袁隆平又比农业部的正式启动时间抢先了一步,也可谓一个前奏。
每到一个关键点,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国家总是会出现高度默契的呼应。就在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突出的强调和重申:“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2013年4月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了以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农业圆桌会议,刚一散会,时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直奔三亚南繁基地超级稻育种攻关现场,与袁隆平院士共同宣布启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的攻关项目。随后,农业部又组建了“7+1”(七个科研单位加一个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攻关团队。作为牵头人(首席专家)的袁隆平,此时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岁月不饶人,也让人难免担心,他老人家还能否再创奇迹,实现中国超级稻的“四连跳”?不过,只要你亲眼看见了那个传说中的杂交水稻之父,就会发现担心是多余的,他身子骨还杠杠的,一张脸黑是黑,却闪烁着风尘不染的光泽,心态也越发年轻了,他笑称自己是“80后”:“带领一帮年轻人在从事超级稻这个年轻的、蒸蒸日上的事业,我觉得非常好!”
这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正在稻田里忙碌的袁隆平接到通知,赶紧洗脚上田,赶赴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4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微笑着走进会场,走向站在前排中间的袁隆平院士,他用两只手一上一下地握住了袁老的手,那不是一般的握手,而是用双手热乎乎地捂着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手。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总书记与劳模代表“共话中国梦”,袁隆平就是带着梦想而来,他拿出两张超级稻的照片递给总书记,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袁隆平的第一个梦,是一个早已被广泛传播的梦,也是所有采访过他的人都不愿割舍的一个梦想,但各有各的讲法,有人说是他儿时的梦想,有人说是他在杂交水稻刚刚研究成功时的梦想,还有人说是一个老人的梦想。而我亲耳听袁隆平先生说过:“我在年轻时做过一个好梦,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但他又说,这是他两次做过的同一个梦,年轻时做过,年老时也做过。一个有梦想的人,也许从未老过。每次讲起这个梦,他那双闪烁发亮的眼睛里,竟然闪现着孩童般奇异的梦幻色彩。袁隆平的第二个梦,他其实并未梦见过,他说:“前一个是我真实做过的梦,后一个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实现这两个梦是我终生的追求。”
在这次座谈会上,袁隆平从他的两个梦开始,很自然就谈到了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目标,对此他充满了底气和信心:“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我们有信心在三年内达标。”而这并非他的终极目标,“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在我有生之年,亩产一千公斤我也不满足,我还要向选育第五期、第六期超级杂交稻进军,直到实现我的‘禾下乘凉梦’。”为了实现第二个梦想,他还向总书记建议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允许两系法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扶持龙头种业企业,把长沙打造成杂交水稻的“国际种都”,早日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那将是人类的福音。
习近平侧耳倾听着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心声,他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袁老说:“感谢您作出的贡献,希望您再接再厉,再攀高峰!”
这次座谈会,无论是总书记,还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不同时期的全国劳模,说是“共话中国梦”,但一个个都讲得非常实在。实现中国梦靠什么?靠实干,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一切都可归结于总书记的一句话:“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刚散会,袁隆平又匆匆赶回了他的试验田。他已经在总书记面前作出了承诺,他也深知自己将要攻克的是世界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超级杂交稻要跃上更高的产量,必须有更高、更壮实的稻禾才能承载,为此,他在攻关协作研讨会上提出了培育新型高秆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同时还要把以往的攻关中取得良好效果的“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等四良配套结合起来攻关。按照他设计的技术路线,随后在全国主要稻作区布置了二十多个示范片。
那个在第三期超级稻攻关中创造了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的羊古坳,这次又被选为了第四期超级稻高产示范点。这次选用的种子是“Y两优900”,该品种通过进一步塑造动态理想株型、扩大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而育成的超级稻新组合。在攻关的第一年,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再创历史纪录(988.1公斤),但还没有达到第四期亩产一千公斤的产量指标。从结果看,只能说是失败了,但袁隆平总能从失败的结果中看到成功的希望,“Y两优900”在首次攻关中就能达到这样高的产量,证明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2014年,袁隆平再次选择“Y两优900”作为攻关品种,在地处大湘西的溆浦县选取示范片。溆浦属怀化市,也就是原黔阳地区,袁隆平在黔阳安江度过了近二十年岁月,这一方水土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追溯溆浦一名,最早见于屈原的诗篇《涉江》,而这一古老的县域也被称为“楚辞的源头”,是湖湘文化的一个精神源头。袁隆平从二十多岁时进入大湘西,在此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深受屈原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精神影响,也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安江农校任教时,他就在溆浦搞过制种试验,对这里的地理、气候了如指掌。从第二期超级稻攻关开始,他就在溆浦县设立了兴隆、红星、黑岩三个超级稻百亩攻关片,在接连突破第二期、第三期攻关目标后,他又寄望于第四期超级稻攻关目标在溆浦率先实现。
转眼,又一个秋天来临,袁隆平在立秋后不久就从千里之外的长沙赶到了溆浦。
古人造字多与农时有关,一个“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秋阳似火,稻禾渐渐散发出成熟的味道,这个季节,对于一季稻子的收成,无论是气候还是田间管理都到了节骨眼上。对于天气,哪怕到了今天你也只能听天由命,种田就是这样,老天爷当了一半家,但田间管理则事在人为。这次袁老是抱病而来,上路时,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等病好了再去,但农时耽误不得,他怎么也放心不下,一定要去现场看了他才放心。
溆浦共布下了四个百亩示范片,分布在横板桥乡、水东镇等山区乡镇,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走过的路,我后来也走过,湘西的贫困一望触目,进村的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车轮卷起一阵阵沙石,打得车窗沙沙作响。但这条路再难行,也阻挡不住一个老人倔强的脚步。这已是他第三次来溆浦现场指导了。溆浦县农业局长张克松和技术组长舒友林陪着他一连转了好几个地方,还有一块示范田路途较远,路况又差,他们担心老人受累了,实在不忍心带他去看了。但袁老说什么也不肯放弃,这么多年来,越到最后一段路他越是锲而不舍。这是一个科学家认定了的真理,如果你已经花费了百分之九十五的功夫,为什么要放弃那最后的百分之五呢?而一件事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最后一刻,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很可能就会改变人生和命运,甚至可以改变历史。
一辆车又开始在山道上颠簸前行,天空如黑压压的锅一样扣下来,乌云几乎把整个天空都吞下了。到了那块示范片,袁隆平一下车就闻到了雨水的气味,也闻到了稻穗扬花灌浆的甜丝丝的气味。他踩着田埂钻进稻丛,那茁壮的稻禾比他的胸脯还高,一低头就看不见人了,只有他知道自己在哪儿。他弓着身子,拨开一株株稻禾,像一个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看这稻子有什么病症,该补充什么营养。还好,这里的田间管理很到位,稻子长势很好。他又数着稻禾上的谷粒,在心里默算着一株稻子该有多少收成,一亩田又该有多少收成。他一遍遍地数着,抚摸着,风飒飒地吹着稻禾,像风声,又像雨声。其实,当袁隆平钻进稻丛里时,细雨就开始飘落了,袁隆平全神贯注地察看着稻禾,竟然没有发现下雨了。等他从田埂上走出来,脚下的泥土已变成了泥浆,半截身子都已湿透。张克松和舒友林生怕他老人家着凉了,一个劲地催着他上车。临行前,他又千叮咛万嘱托,后期田间管理很重要,还有天气,这天气谁也没法改变,但要根据气候来搞好田间管理。一一交代过了,他才若有所思地说:“这个品种好,眼下这稻禾的长势也很好,只要后段天气正常,田间管理到位,亩产有望突破一千公斤!”
此时雨越下越大了,张克松和舒友林看着一个在风雨中迟迟不肯离去的老人、一张被雨水淋湿的脸,两人都感觉被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渗透了。
袁隆平走后,雨还在下,一直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谁也不知道,这阴雨连绵的日子还将持续多久。这稻田里的守望者几乎每天盯着日历和天气。在超级稻攻关中,除了袁隆平这个首席专家,还有许多人长年累月坚守在第一线,舒友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县农业局超级稻攻关办主任。说起来,他是安江农校毕业的,也算是袁隆平的学生。无论天晴下雨,他每天都蹲在稻田里,每隔不久就要给袁老师打电话,从稻子的长势如何到抽查稻穗颗粒有多少,还有天气,他都要一五一十告诉袁隆平。袁隆平连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一旦发现了什么问题就会进行技术指导。他最担心的还是天气,这样久雨不晴,日照不足,土壤温度低,空气湿度大,如果不及时排出积水或发生大水串灌,极容易发生稻瘟病,而这种可怕的病症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
幸好,到了9月下旬,老天开眼了,溆浦终于从淫雨霏霏的日子里走出来,对稻田里的守望者,那感觉真如重见天日一般,又加之田间管理和对稻瘟病的防治到位,袁隆平最担心的灾害没有发生。此时,离收割季节越来越近了,能否达标,就看最后十来天了。其实,关心超级稻命运的还不只是袁隆平这个首席专家,还有当时的湖南省农委。到了9月底,省农委便组织七位专家,按照国家农业测产标准来溆浦测算了三块田,毛谷亩产最高达到了一千三百公斤,但除水去杂后,离一千公斤大关还差十多公斤。这个结果让大伙儿心里打起了鼓,有人估计这一次又过不了关。袁隆平也有这个心理准备,但他根据测算数据和稻子的长势仔细分析了一番,眼下离农业部测产还有十天,稻子还处于生长期,他估计,每亩每天还可以增加五六斤,十来天还能增产三十公斤左右。当然,这只是他的预测,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
无论天算、人算,最终都将归结为农民常说的一句话:“一亩田的产量是高是低,秤杆子上面一见分晓。”2014年10月10日,要到了一个见分晓的时间,中国超级稻迎来了第四次大考,这次的验收组组长又是隆回县羊古坳乡第三期超级稻验收组组长程式华。此前,来自全国各地的验收专家已先期抵达溆浦,还有上百名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早已闻风而至。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自1996年启动以来,历经十八年攻关,一直备受国内外水稻领域关注,而这次能否攻克一千公斤大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能否再创一个“超级神话”,也就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但袁隆平这个焦点人物却差一点就来不了现场,就在验收的两天前,张克松接到袁隆平秘书的电话:“袁老师身体不好,不能过来了。”
张克松放下电话,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脸失落地告诉舒友林:“唉,袁老师不来了。”
对农业部这次测产验收,张克松心里一直没有底,一听袁老师来不了,更一下没了主心骨。没想到,第二天中午袁隆平的秘书又打来了电话:“袁老师决定亲自过来。”这让张克松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袁老师一来,这个一千公斤的重负就能卸下了。这其实是他的心理感觉,作为首席专家的袁隆平也改变不了那个最终结果,农业部的测产验收比高考还要严格,现场测产时,所有参与攻关的人员,哪怕沾了一点边的都不得参与其中,只能作为旁观者。这个,张克松自然知道,但袁老师一来,他莫名地就平添了一股底气,还有几分豪气。
那是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没有什么比阳光更懂得稻子,金黄的阳光映照着金黄的稻田,这其实是一种互相映衬,天地间都透射出金黄灿亮的光泽。在稻田边上,一块牌子高竖着,老远就能看见那牌子上被阳光照亮的大字:“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高产攻关示范基地;面积:一百零二点六亩;首席专家:袁隆平。”它的存在,仿佛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从春到秋一直竖立在这儿,此时又以此为中心,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但见人头攒动,却不见稻浪翻滚,那水稻宛如垂下来的瀑布一样,连风也吹不动,这让很多记者在一个结果出来之前就提前发出了惊呼:“天啊,这就是传说中的瀑布稻啊!”
在袁隆平赶来之前,现场测产验收就已经开始,那刚打下来的湿谷子太重了,连磅秤也压得颤颤巍巍,但这还只是毛谷,而按严格的现场测产程序,那可真是容不得一点水分、一粒沙子,还必须晒干水分,用风车去杂后,才能称重验收。每个人都在等待那个最终的结果。而在正式结果公布之前,时间变得特别漫长,就像一个漫长的悬念,又让人心情特别紧张,还有些莫名其妙地复杂。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了,见过的,没见过的,谁都认得他是谁。袁隆平还没走到田边,就被呼啦一下拥上来的老乡和记者们前呼后拥地包围了。
袁隆平一边亲热地跟他们打招呼、握手,一边问张克松:“收割完了吗?”
张克松凑近他说:“两个点已经收割完了,还有一个点正在收割呢。”
他压低声音把两个点的毛谷数量报给了袁隆平,又紧张地看着袁隆平的反应。
袁隆平淡定地笑了笑说:“过千公斤应该没问题。”
张克松听了,那紧绷的神经又稍稍放松了。
那三块抽签选定的测产田,用了一个上午才收割完。这顿午饭,袁隆平和大伙儿就是在田边上吃的,每人手里都捧着一个乡下人吃饭的粗瓷大碗,没什么菜,那米饭则是用这次攻关的“Y两优900”超级稻做的饭。一个杂交水稻之父追求的不仅仅是高产,还有稻米纯正的品质、香味和口感。在产量揭晓之前,那香喷喷的大米饭,每个人都美美地吃了一大碗,一边吃还一边竖起大拇指,用湖南话说:“好呷,真好呷!”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个老农吃光了一碗,拍拍屁股上的泥巴,又去添了一大碗,都堆得冒尖了。袁隆平一看乐了,上前问这个老农,这个种子好不好,没想到老农竟然摇了摇头。这就怪了,难道这大米饭不好吃?吃着不香?很多人都惊奇地看着那个老农,老农却不紧不慢地开腔了:“好是好,就是划不来啊。”袁隆平一听,更觉奇怪了,这个种子还没在大田里推广呢,还只是免费给他们试种的,是不是有人乱收费,收了他们的种子钱呢?袁隆平对农民的利益格外关心,如果有人这样坑农伤农,那可要追查。那老农连连摇头,没有人收他们的种子钱,但他却老老实实地说:“这米饭实在太好呷了,一碗不够啊,吃了还想吃呢!这么下去,一餐就要多呷两碗饭,这可划不来啊!”袁隆平和大伙儿一听,都乐了。
到了下午三点光景,最后一刻终于来临。所有人一下静了下来,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农业部验收组组长程式华几乎是一字一顿地宣布:“这次百亩片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六点七公斤!”那寂静的现场又持续了几秒钟的寂静,仿佛被一个结果震住了,又突然被一种蓄积已久的力量猛地一掀,顷刻间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惊呼声。那的确是一个足以让世界震惊的结果,就算把后边那个零头忽略不计,亩产达到一千公斤,也刷新了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这是杂交水稻之父的又一个巅峰之作。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新闻,一个小时后,农业部就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中国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攻关取得成功,这个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目标,提前六年实现了!
对这一结果,农业部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再次登上世界之巅,将载入世界农业科技史册,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一个世界奇迹”。
对这个世界奇迹,一向镇定自若、成败不惊的袁隆平也难掩激动之情,他感觉自己向“禾下乘凉梦”又迈出了艰难而坚实的一步。回首中国杂交水稻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稻,从超级稻的第一期到第四期目标,从最初的亩产五百多公斤,到现在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一千公斤大关,作为首席专家和总设计师的袁隆平,每取得一项科技上的突破,从未归功于自己,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支持和团队的力量,并从政策和科技这两大支撑予以诠释:“一方面是杂交水稻一直在国家的强大支撑下不断长大,一方面是参与杂交水稻攻关的科研团队非常优秀,非常有战斗力,敢于勇攀高峰!”
一直以来,他最不愿提到的就是自己,这是一个科学家虚怀若谷的谦逊,其实也是他真诚的坦言:“一粒种子再神奇也不可能改变世界,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中国杂交稻水平才能远远领先全世界,中国人才有能力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很多人都把功劳算到我头上,这是不对的,我充其量只是起到了部分带头的作用。”
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共话中国梦”时作出的承诺:“现在我可以向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报喜了,下一步,我要向每公顷十六吨目标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