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这是一次追溯真相的写作,这也是一个奇妙的写作过程,一路追随着我们的主人公在时空中穿梭的身影,他在前行,我在追寻。我时常会置身于一种当下与回忆交错的情境,而回忆的力量往往让时间遁形,让两者之间发生直接呼应。而我所追溯的一切都已是既定的事实,没有任何悬念,但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那个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我必须搞清楚并诚实地向读者报告的。

在体裁上,从一开始我就把本书定位为报告文学,而非传记文学,尽管都是非虚构类文体,但我觉得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中国有悠久的史传体文学传统,而“生不立传”又是中国史志传统之一,袁隆平先生对给他“立传”也有许多的无奈,我觉得没必然让他老人家勉为其难。而作为报告文学,诚如行家所谓,当你给自己的作品签上“报告文学”的时候,你就同读者签订了一份契约,承担了一种允诺:“我的作品是完全真实的。”作为一部时空跨度如此之大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头到尾可以说就是对我们的主人公一生的历史追踪,但作为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我的立场一直相当明确,哪怕是对过往的叙述,也必须从当下的视角切入历史,以抵达现场的方式去回望历史,我觉得这正是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的一个鲜明区别,而我对文体的选择,也决定了本书不是为了给袁隆平先生树碑立传,而是为了还原袁隆平。曾经有人把袁隆平和杂交水稻谓为“袁隆平的神坛和江湖”,其实,袁隆平既没有神坛,也没有江湖,如此形容还真是把他看扁了,我觉得只能用世界来形容,这也是我以“袁隆平的世界”给本书命名的原因,也是意义之所在,那就是真实地揭示他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

袁隆平的世界首先是人生世界,当他作为个体生命而存在,他的人生之路,他的血肉之躯,他的人之常情,都必须从人的立场上去体认。但袁隆平无疑已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他已不完全属于自己。关于他,关于杂交水稻,早已是家喻户晓却又难识庐山真面目,既有太多的传奇和神话,亦有不少的偏见与误解。褒之者,将他过分拔高、进行过度美化和演绎,在他身上附着了太多的意义,然而那只是他者的赋予,而这非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贻人口实,让他这个“主人公”感到很尴尬、很被动,甚至陷入是非争议。而贬之者,或一知半解,或全然误解,或别有用心。又无论褒贬,皆有过度诠释带来的遮蔽。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是是非非,我不作先入为主的判断,只有先撇开这样的语境,才能呈现出一个作为平常人、有着平常心的袁隆平。面对这样一个人,无论你在内心里多么崇敬他,都不能仰望,只能平视。我也一直让自己的叙述在平静和诚实的状态下进行,如此你才可能真正正视他,从而矫正一些由来已久的历史错讹和记忆偏差,如他的出生年月,如他的血缘谱系、师承关系,还有关乎他人生抉择与走向的一些细节,我觉得都要竭尽所能的还原真相。

还原袁隆平,其实也是袁隆平先生本人的愿望,他可以迅速还原自己。他总是自揭其短,来矫正和弥补那些失实的文字。还有的作品一味强调他奋不顾身的科学钻研精神,却又恰恰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对这种“袁隆平版”的励志故事,袁隆平一半是好笑,一半是苦笑,他不得不一再澄清事实,他觉得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典型”将会误人子弟。科学攻关也绝非“奋不顾身”就能攻克的,而是一些更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其成败的关键又往往取决于人生境界。按哲学家冯友兰的分析,可以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然境界,人只是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然而他“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第二层次为功利境界,“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第三层次为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一个人,能达到这等境界已经非常难得了。第四层次为天地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袁隆平先生无疑已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他也是一步一步抵达这个境界的,他从雪峰山下的山沟里走向世界,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疆域里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无人登临的世界之巅,给世界带来一次次震惊,这是一个“一生都在抵达”的过程,也是我在本书中追踪和还原的过程。

袁隆平开创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其实就是一位科学家给我们揭示的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是他基于人生世界而构建起的科学世界,他的人生道路和科学探索之路是一脉相承的,也可谓是一条主线之中的两条高度契合的复线。我一度想以“天职”作为书名以统驭全篇,哥白尼尝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就是一个探索真理的过程,而“民以食为天”则是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天职。在科学的世界里,袁隆平用毕生心血,履行了他作为科学家和农业科学家的双重天职。其实,对于“天职”还有一种解读,如在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和推广上功不可没的华国锋同志也曾说过:“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指袁隆平)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正是这从不同视角又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天职”,让中国人解决了“吃饭比上天重要”的“天下大命”。

要描述袁隆平的科学世界,是我从一开始就预料到的一道难关。在此前的报告文学采写中,我也触及一些科技方面的问题,但采写一部以科学家为主角、以科学探索为主题的报告文学,这还是我第一次尝试。科学是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这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而文学则如同“倒行逆施”,必须从科学的理论认识层次又一步一步拉回经验认识的层次,还原为具象。这让我遭遇了一次最有难度的写作,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可以用文学笔法来描述,但要搞懂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对我这样一个“科盲”太难了,就算搞懂了,还必须找到一种文学化的科学叙述方式,把那些艰深而枯燥的科学术语、科学数据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两道难关堵在我前面,非常难。说实话,我也想以文学的方式绕过去,不谈科学,只谈人生。但要厘清袁隆平一路走过来的科学探索之路有多么艰难,这又是绝对不可回避的难题,越是科学难关,越是不能回避,否则你就无法把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最关键的、根本性的突破与创新揭示出来,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就会从根本上失真。我只能从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开始一字一句地“啃”,再就是带着问题去请教,而最好的课堂就在稻田里,那是袁隆平的科学现场,他的世界其实就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当我们探寻一粒种子内部的秘密时,不只是感受种子的复杂和奇妙,也是透过一粒种子去探悉一个人的生命密码,穿透岁月去触及一个人的灵魂,直抵他内心和生命深处,而他对种子的深刻洞察,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从而以科学方式获得人生的启示。

杂交水稻是中华民族继四大发明之后又一伟大发明,在中国和世界的稻田里掀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几乎成了同义词。从袁隆平在这一领域的科学贡献看,从三系法这一“经典的方法”到中国独创的两系法,直到中国超级稻连续五期攻关,他一直是首席专家和总设计师,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展之路上,一直以来,始终是他,在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个阶段他都站在制高点,在培育出一代代杂交水稻种子的同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科学理论上也作出了前所未有、填补这一领域科学空白的贡献,在数十年来的实践中,他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丰富和发展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这不仅对杂交水稻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触类旁通的借鉴。杂交水稻不仅让中国走向了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也是“中国创造”的一个经典范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与应用一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如今依然遥遥领先。

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是那样漫长,艰苦卓绝而又秘境重重,而当你逐渐揭示这一过程时,也会呈现出一条贯穿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脉络。如果这一背景被无意或有意遮蔽,袁隆平的科学世界将变得非常狭隘。这就要求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在揭示袁隆平的科学世界时,不仅要严格遵循科学事实,还要以科学精神为依归。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科学精神也是有层次的,有学者从结构上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这是最基本的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二是社会关系层次,对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了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还有一个最高层次——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袁隆平从来不是为科学而科学,在他身上有一种从中国古典士人精神中衍生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天下情怀,又加之幼承母教,他身上也有一种西方的哲学精神,如尼采对他的影响,让他有一种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的信念。在这双重的人文精神影响下,他的科学精神一步一步得以提升,如今他早已是一个登上了世界之巅的科学家,当他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同时达到了科学精神的“最高价值准则”,有人称“袁隆平是一个世界顶尖级的、战略性的农业科学家,也是一个世界的、中国的平民科学家”,应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

从人生世界到科学世界,其最高境界终将通向精神境界,也一直为精神境界所贯穿。人间食粮,原本就有精神属性。在世人的心目中,袁隆平早已不仅是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存在,他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和精神风范,早已属于一种精神存在,而这正是袁隆平的精神世界,只有身心合一,才能构成并还原一个完整的袁隆平。在追溯他的人生世界和科学世界时,我也渐渐觉悟到,任何一个科学家的成功都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是单纯的专业水平所决定的,还必须有高贵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做支撑。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袁隆平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进程结伴而行,而在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历史遭逢、时代际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态度、生活哲学、人生智慧,必然会有一个演绎和发展的、从模糊到清晰的精神脉络,如此才能还原和诠释他坎坷不降其志、风尘不辱其身的精神成长史。袁隆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只有将笔触深入他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可能对现当代中国演进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更广义的思考。

对于我,这不仅是一次难度极大的写作,也是一次特别漫长的写作,我从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开始,一直写到2016年岁末,如果加上对他父辈和先辈的追溯,时间跨度则更长。这部作品能够如期如愿完成,先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公,他一直想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一心只想“躲起来做点事”,对各种各样的采访避之唯恐不及。我要采访袁隆平先生也很难,但他还是抽出极为宝贵的时间三次和我见面,对我提出的对我而言非常艰深而复杂的科学问题,他都给予了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回答,他在讲述过程中随时迸发的灵感,还有在不经意间冒出来的一个个细节,也为我的叙述带来了灵感和细节,但他一直过于自谦和低调,不愿意过多地谈及自己。尽管我渴望有更多向他请教和交流的机会,但我深知,这样一位年事已高又极为繁忙的科学家,耽误他的时间无疑是在浪费他的生命,我也尽可能少去打扰他,更多的是循着他这条主线,去寻找一个个穿插于其间的人物,如他的贤内助邓则,他的学生和助手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谢长江、邓华凤、邓启云、李继明、戴牛松、辛业芸、方志辉、张昭东等,通过他们的讲述,从各个不同的视角、侧面去了解我们的主人公。从文学的意义上说,袁隆平是我想要写出的独特的“这一个”,但这些穿插于其间的人物,每一个都值得书写,我也一直在努力呈现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由于本书是一部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报告文学作品,在初稿完成后即提交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审读。经该中心原党委书记罗闰良研究员、袁隆平秘书辛业芸研究员审订,在真实性和专业方面对该书予以严格把关。此外,本书的一些重要篇章,也交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审订,如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方面的内容,由李继明研究员审订,杂交水稻在菲律宾以及东南亚的国际推广,由张昭东研究员审订。中心主任助理、国际处处长廖伏明研究员是袁隆平先生所带的博士生之一,也参与了对部分篇章的审订。这些专家都极为严谨,几乎是一字一字地“抠”,有的审读了四五遍。李继明先生说:“非专业人士介绍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很难拿捏到位。”但最终他对作品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评价,认为在专业性上已经过关了。罗闰良先生也给予了如此评价:“隔行如隔山,你已翻过了这座山。”另,本书第二稿(征求意见稿)分别提交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省宣传、出版部门的一些领导和专家审读,对他们的宝贵意见笔者在第三稿的修改中均已吸收。罗闰良、辛业芸以及我访谈过的谢长江、方志辉等人都撰写了多部关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专著,这也是我的主要参考文献,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当一段漫长的叙述接近尾声,又有捷报频传,袁隆平先生在2016年连创三项高产纪录:云南省个旧市一季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平均亩产一千零八十八公斤,刷新了2015年一千零六十五点五公斤纪录,再创世界水稻百亩片单产最高纪录;“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模式”在广东省兴宁市试点成功,双季早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平均亩产八百三十二点一公斤,双季晚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平均亩产七百零五点五公斤,合计亩产一千五百三十七点八公斤,创世界双季稻最高单产纪录;湖北蕲春县一季加再生稻“超优千号”百亩片亩产一千二百五十三点四公斤,创长江中下游稻区一季加再生稻高产纪录。

除了捷报,还有添彩之笔,2016年10月3日,由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创立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在香港举行了颁奖典礼,袁隆平获颁以“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及可靠性”为关注领域的首届“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以表彰他“在高产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科研成就,并成功为中国及其他饱受饥荒困扰的地区,提供可持续及稳定的粮食。袁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对促进世界粮食供应的安全性作出了杰出贡献”。另有“无国界医生”和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分别获颁“吕志和奖——人类福祉奖”和“吕志和奖——正能量奖”。这是迄今为止奖金最高的国际大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两千万港元的奖金,远远超过了诺贝尔奖,但它更重要的意义还不在奖金之高,诚如吕志和博士所说:“我衷心希望‘吕志和奖’这一颗缔造真、善、美的种子能茁壮成长,为世界加添一点色彩,推动世界文明及正能量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评委会决定将该奖项授予袁隆平教授,是对他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及稳定的粮食”致敬。每次获奖,袁隆平都一如既往,他很谦逊地说,“得到‘吕志和奖’我很高兴,对我是个鼓励,是个鞭策,勉励我、鼓励我向更高的高度攀登”,他要把奖金用在发展杂交水稻上,继续奋斗,实现杂交水稻技术的新发展和突破,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继续奋斗,这话对于袁隆平从未过时,每次他说这话时眼里就会闪烁出一种奇异的,甚至是神奇的亮光。我也深信,随着他向水稻超高产的极限、向人生与生命的极限发起挑战,一个人和一粒种子的故事还将续写。而我一度想要通过这样一次写作解决掉所有的疑惑,这部书从袁隆平诞生一直写到了2016年岁末,篇幅够长了,体量也相当厚重了,但仍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我所呈现的只是一个提炼或浓缩的世界,袁隆平的世界和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有着难以穷尽的秘密和无尽的解释空间,这样一部书,永远都不能画上句号,永远都在续写和添加中……

2016年12月于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