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年表
袁隆平年表
1929年8月13日(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出生于北平协和医院,后长期被误为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
1930—1936年7月 随父母辗转于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和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 在汉口扶轮小学学习。
1938年8月—1939年1月 随父母在战乱中流离,在湖南澧县弘毅小学学习。
1939年8月—1942年7月 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学习。
1942年8月—1943年1月 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学习。
1943年2月—1943年7月 在重庆赣江中学学习。
1943年8月—1946年5月 在重庆博学中学学习。
1946年8月—1948年1月 在汉口博学中学高中学习。1947年暑假,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 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高中学习。
1949年9月—1950年10月 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艺系学习。
1950年11月—1953年7月 在高校院系调整中,随相辉学院农艺系并入重庆新组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3年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十九年。
1961年 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鹤立鸡群”,随后根据其子代的分离与退化现象,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株,进而形成研究水稻“雄性不孕性”的思路。
1964年 在安江农校大垅试验田洞庭早籼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与邓则结婚。
1965年 相继在安江农校大垅试验田及附近稻田的南特早、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共计找到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四株繁殖了一至二代。
1966年 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国家科委九局致函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1967年 湖南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随后,由袁隆平与自己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 遭受“5·18”毁苗事件,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事发后的第四天,袁隆平才在校园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五根残存的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 赴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育不育材料,决定寻找野生稻,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寻找突破口。
1970年 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 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新成立的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2年 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国内科技人员协作攻关。袁隆平选育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A”。
1973年 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 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优势组合关。
1975年 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制种关。
1976年 赴海南指挥杂交水稻制种,任技术总顾问。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1977年 在《遗传与育种》和《中国农业科学》上分别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等两篇重要论文,总结十年来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的经验。
1978年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9年 首次迈出国门,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多种职务。
1980年 应邀赴美国担任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随后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办的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担任主讲人。其著作《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概况——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1年 领导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年 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3年 第二次应邀赴美国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84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任中心主任。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 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6年 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米兰附近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的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提出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
1987年 任国家“863”计划1-01-01专题组组长(责任专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将这次获奖的一点五万美元全部捐献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1988年 育成光敏核不育系。获英国让克(Rank)基金会颁发的农学与营养奖。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 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活动。
1990年 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91年 应邀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赴美国参加洛克菲勒基金年会。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2年 在《杂交水稻》发表解决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的论文《选育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活策略》。出席并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3年 获美国菲因斯特(Feinstein)基金会颁发的“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函(1993)种字113号”转发,对于稳定湖南粮食产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 在《杂交水稻》发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物类)。
1995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96年 在《杂交水稻》发表《选育水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策略》。农业部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这一计划由袁隆平院士总牵头。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中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中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奖”。
1997年 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在《杂交水稻》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1998年 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作《超高产杂交稻选育》报告。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质奖章,发表题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讲。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袁隆平星”小行星命名仪式。
2000年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一期目标验收达标,示范片亩产超过七百公斤(每公顷十点五吨)。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科研会议,宣读《超级杂交稻育种》论文,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在菲律宾的杂交稻试种基地进行现场考察。
2001年 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奖。
2002年 赴泰国曼谷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举办的第二十次国际水稻委员会会议。获“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称号。
2003年 赴乌拉圭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展》学术报告。被聘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
2004年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二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示范片亩产超过八百公斤(每公顷十二吨)。获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发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美国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泰国国王金镰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 在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6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开始组建攻关研发团队,按照“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配套的原则,选育出了一批亩产九百公斤潜力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2007年 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并作学术报告。他表示:在第一、第二阶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第三阶段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已顺势推出,目标是在2015年将每亩水稻产量提高到九百公斤,并达到“种三产四”,即种植三亩田、产出原来四亩田的稻谷。
2008年 出席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作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获“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001号火炬手。
2009年 出席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回母校西南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受到师生热情接待,上千名学子手捧鲜花、在雨中夹道呼喊着他的名字。
2010年 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指挥官级),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2011年 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纽约时代广场亮相。
2012年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三期目标提前实现,示范片亩产超过九百公斤(每公顷十三点五吨)。获马来西亚马哈蒂尔科学奖、中非友好贡献奖。
2013年 出席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在博鳌亚洲论坛作《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的报告。获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
2014年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四期目标提前实现,经专家组验收,超级稻“Y两优900”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六点七公斤,创造了最新的水稻亩产世界纪录。“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2015年 主动辞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向“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五期目标(初定产量指标为每公顷十六吨,后调整为十七吨)发起攻关。
2016年 请辞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获准。他表示,将把毕生精力会全部投入超级杂交稻的科研与推广。获“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该年连创三项高产纪录:云南省个旧市一季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再创世界水稻百亩片单产最高纪录,广东省兴宁市双季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创世界双季稻最高单产纪录,湖北蕲春县一季加再生稻创长江中下游稻区一季加再生稻高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