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富豪和荣誉之王

心灵富豪和荣誉之王

袁隆平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长寿老人,很多人都想知道他的养生之道。一位杂交水稻之父,探悉了水稻的一个个生命密码,仿佛也掌握了什么健康长寿的生活秘密。其实袁隆平的生活很简单,更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他年轻时自由散漫,一辈子大大咧咧,一直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本色而活。科学问题那么深奥而复杂,生活上越简单越好。人这一生,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最想做一个简单快乐的老百姓,他最想过的日子就是像老百姓一样简简单单的日子,也可谓大道至简。

若要养生,先要养心。他说:“我想,一个人活这一辈子,首先心态要好,要乐观一点,开朗一点,豁达一点,不要为点小事情发愁、计较,也不要为了追逐名利去花心思,否则你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受不了。”有了这样的好心态,对许多是是非非就能看透与宽容,也就能抓住你最想干的那件大事,分辨出那个大是大非,从而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而工作,对于他来说,一辈子就是干一件事,而且是他觉得最乐意干的、最值得干的一件事,“我的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能为国家、为人民做自己应做的事情是最愉快的”。

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在科研探索上永不满足,但生活中的袁隆平,真的就像一个普通老农一样容易满足,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多吃米饭和红薯等粗粮。但他并非素食主义者,一天两个荤菜,补充点蛋白质,再就是吃些水果,补药从来不尝。这位八十七岁的老人,身子骨还真是杠杠的,一直保持着硬朗偏瘦的体型。

除了心态上、生活规律上和饮食上的良性循环,还要坚持锻炼。他从小就兴趣广泛,看见了什么新鲜花样都兴致盎然,很快就学会了。他去美国指导杂交水稻,忙里偷闲学会了踢踏舞。这种源自美国百老汇的民间舞蹈,随时随地都可以即兴表演,既开放又具有挑战性,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这还真是很适合他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天性,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如今依然跳得生气勃勃,激情四溢。对于他,这是一种保持生命活力的方式。他说,这家伙,特别来神!

当然,让袁隆平终身受益的还是游泳,近年来他很少游泳了,但只要有空,每天都会打一场排球。他们打的排球不是一般的排球,是袁隆平从广西引进的一种老年人打的气排球。在他的带动下,气排球已经成为风靡整个农科院的运动项目,他都打上瘾了,几天不打,手就发痒。每天下午下班后、晚饭前,他都要带上自己的“贤内助”打半个小时的气排球。当然不是老两口打,你会听见他用长沙话大声喊:“打球啰!打——球——啰——!”很快,那些老球友便下楼了,进场了。袁隆平是年龄最大的选手,可你瞧瞧他那精神气儿,那活力,虎虎生风,扣杀有力,这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忘记他的年龄。他是农科院老年排球队的主攻手,参加过好几次省里举办的气排球比赛。说到这里,他又有些得意了:“我在场的时候都赢,我一走了之后就输。十四个队,我们农科院总是第七名或者第八名,如果我一直坚持在那里,肯定是前三名都有希望;我不在那里,他们就名落孙山!”说起来挺有趣,有一次袁隆平在广西农科院参加比赛,比赛结束颁奖,奖品是袁隆平特意从湖南带来的五个精美白瓷碗,寓意着五谷丰登,人人有饭吃。

他年轻时就是个性格洒脱、无拘无束的性情中人,到老了,他又成了一个老顽童。除了游泳、打球,他还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如下象棋、搓麻将、打扑克,百般武艺他都会,而且都是高手,虽说是玩,他却特别较真。譬如说打扑克“争上游”,是他在安江农校那段单身生活的主要娱乐,一直兴趣不减。光打不成,没有点奖惩刺激一下还不行,有时候用香烟做赌注,有时候在脸上贴纸条、钻桌子。牌桌上无父子,无师生,无大小。赢了,他高兴得像个小孩,输了也一样要钻桌子,你不让他钻他还跟你急。他还挺得意地讲起:“有一次他们想把我钻桌子的镜头拍下来,可我身手麻利,一下子就钻过去了。”在给他当过多年秘书的辛会芸看来,袁老师“非常有生活情趣,直白一点就是特别会玩,他的性格里面还有一些喜欢挑战的东西,好奇心、好胜心十足,哪怕是玩象棋,也要赢才罢休,别人玩象棋有一方要输了,他立即接手再下。其实他是在有意识地让脑子轻松一下,也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大脑”。阅读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一直到现在,他每周有三天看业务书,除此之外,他还爱看外文书以及文史、地理类的书。他认为脑子要多用,人年纪大了最怕得老年痴呆症,而脑子越用越灵活,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

这就是袁隆平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他不光是身体好,而且是体魄好。体魄和身体是不一样的,除了体格,在强壮的体格里还必须蕴藏着充沛的精力。他对自己的体魄一直挺自豪的,他认为这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而成才,在他看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凡是诚实的劳动者,无论你是干什么的,都是人才。他觉得现在的教育有误区,就是对“人才”认知上的误区,以为人才都是干大事的大人物,如此一来,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小小年岁就把身体压垮了,这让他很痛心。2002年春天,他在武汉与中小学生交流,一个中学生说自己看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袁隆平如何刻苦攻关,直到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这让他非常敬仰。袁隆平一听就赶紧摇手“辟谣”:“你们可一定不要受到误导啊,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他的话,引起师生们一阵大笑,在笑声中,也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个人,活到了这样真实的境界,已经活得相当通透了,在别人看来很重要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身外之物,早已无所谓了,甚至没什么概念了。有人说,袁隆平有两个没概念:一是他对年龄没有概念了,二是他对金钱已没有什么概念了。

先说年龄。人渐入老境后,时常会陷入时间的困扰之中,岁月不饶人啊!可同袁隆平先生一比,这实在是庸人自扰之,他没有这样嗟叹衰老,从不为岁月所困扰,只因他能以豁达的心态解脱自己,这让他进入一种岁月无羁的自由境界。你看他活得多么自在,多么健康。当他年过古稀时,他曾风趣地说:“我是七十的年龄,五十岁的身体,三十岁的心理,二十岁的肌肉弹性。”当他年过八旬时,他自称“80后”。过了八十五,他又改称“85后”,接下来他就要奔“90后”了。这么多年来,他从未老过,却是越活越年轻了。学农的人三句不离本行,一个人老年身体好,用他们的行话说叫“后期落色好”。稻子到了成熟的时候色泽金黄,没有一片枯败的叶子,看上去仍然生命力旺盛,那就是“后期落色好”。而袁隆平就是一个“后期落色好”的人,一个奔九十的老人,除了听力有些下降和一些小毛病外,他的身体还十分硬朗,思维仍清晰活跃。很多老人都耽于回忆,而回忆也被看作一种衰老的表现,但袁隆平很少回忆,他更多是在思考,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干什么。

再看袁隆平的第二个没概念,他对自己有多少钱没有概念,但很多人都盯着他有多少钱呢。像他这样一个被媒体追着的人物,一举一动自有人盯着,而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财富梦想的时代,一个杂交水稻之父拥有多少财富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1998年6月,湖南省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的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宣布:“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一千零八点九亿元,为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最大的一宗项目。这一消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一笔“无形资产”在很多人眼里变成了真金白银——袁隆平不但搞出了超级杂交稻,还是一个价值超过千亿的超级富翁啊!1999年5月,中国第一家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农业高科技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股票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关于他的财富传奇再度被放大,在网上反复热炒。对这两大财富新闻,袁隆平一脸幽默,笑着说:“价值千亿啊,可我没拿着一分钱啊。隆平高科我只是挂名,并没有实际参与经营,说是给我七百万股,每股市值二十多元,数字算起来不少,但是变不了现,不能抛,我要抛了股票就跌了,所以说我是‘精神富豪’,实际没钱。”

其实,多少亿对他而言还真是一个概念,一个数字,一千亿、一千万乃至一千元,他感觉好像差不多。他也曾透露过,用他的名字成立一个上市公司,一开始他是挺勉强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的劝说,他最终才答应,主要是从两点考虑:第一就是隆平高科上市有利于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第二是担心科研经费断炊。当时他是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责任专家,应该说,国家拨给他们的科研经费还是有保障的,但他担心自己退下来之后,科研经费没有保障了,那就麻烦了。这也并非多余的担心,毕竟目前在杂交水稻领域还没有谁能超过他的影响力,他坦言:“无米之炊呀,我非常担忧。唉,我成立股份公司就有一条,保证我的科研经费哟,得到一个许诺,我就不怕,还有一个股份公司给我做后盾。”

但他也有另一种担心,“到底是个好事坏事,现在我还很难断定,要靠实践来检验”。

如果说袁隆平对隆平高科上市还只是比较勉强,他的贤内助邓师母则很不是滋味。每次看到电视上的股票行情,她就一脸不高兴地说:“今天袁隆平涨三分,明天袁隆平跌两分,这多难听啊!”

尽管如此,但只要袁隆平走到哪里,就会有媒体记者揪着这个问题不放。

有人问:“您的身价有一千多亿,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的?”

有人问:“您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袁隆平笑呵呵地说:“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的一万多工资,间或还有顾问讲课咨询费,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过日子绰绰有余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五十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那件十五块钱一件的衬衫……”

2001年2月,袁隆平赴京参加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典礼时,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旧西服,坐下来时稍不留意,那里边的红色运动裤就露了出来。经不住大伙儿好说歹说,他终于慷慨了一回,买了一套西服,这就是他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的礼服,镁光灯一照,魅力四射,谁都以为那是价格不菲的世界名牌呢,其实他才花了八百多块钱,还是打折处理的。不过,他也很少穿西服,他最爱穿的还是那种棉质的、透汗透气的衬衣或T恤衫,别人说他朴素,他却是爱舒服。他还有一个“怪癖”:专拣便宜、打折的衣服买。有一回,老两口一起逛商场,袁隆平一眼就看见了十块钱一件的打折衬衫,这也太便宜了,便宜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便对服务员说:“加两块吧,十二块一件。”那售货员一听就笑了,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这老爷子却往上加价。结果是,他就按自己说的价一口气买了十多件,好像捡了个大便宜,冲老伴直乐:“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他不只有朴素的一面,还有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辛会芸说:“袁老师其实很‘潮’呢,在生活上一直引领时尚潮流。当年我们都没有自行车时,他就骑自行车下田了;当我们骑自行车时,他又骑摩托车下田了;当我们骑上摩托车时,他又开着小汽车下田了。”

说到汽车,又有一桩炒得热火朝天的新闻。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和老伴带着小孙女逛了逛车展,他在奔驰车旁看了一眼,就被人给盯上了,随即网上便开始热炒“袁隆平要买豪华奔驰车”。袁隆平笑着感叹:“不得了啊,就去看了一看车展,带老伴和孙女去放松一下,就说我要买什么奔驰高级车、敞篷车,哪里有这个事啊?我只有一辆私家车,原来是十一万买的,估计现在大概卖九万多块钱吧。”——这又是一桩新闻了,一个身价超过千亿的“隐形富豪”竟然开着一辆这么便宜的车,但袁隆平说:“穿衣,吃饭,开车,不是给别人看的,更不是用来显摆的,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实用,那钱就没有白花了,物有所值了。”如果真要买一辆奔驰跑车,他当然买得起,但买了他也派不上什么用场,那就是真正显摆了。

从一次无事生非的购车风波也能看出袁隆平的金钱观,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在他看来,超过了日常生活需要的金钱,无非是一个数字。一个人能够把金钱看得如此透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过了金钱关。

有人花自己的钱很心疼,花公家的钱却很痛快。袁隆平长期担任国家杂交水稻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过多个项目的首席专家,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可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抠门”。无论是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他都可以坐头等舱,但他从来都是买经济舱的票。有一次赴京参加一年一度的两会,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年岁已高,工作又累,为了让他在飞机上能够舒适地休息一下,就给他买了头等舱。登机前,袁隆平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换了经济舱。上机后,空姐又一下认出了他,打心眼里尊敬他,因头等舱还有空位,便过来请了他几次,要他去头等舱。袁隆平既感到盛情难却,又觉得头等舱里那座位空着也是浪费了,他就去了头等舱。下飞机时,有同事打趣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笑着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啊。”

为了给公家省下一点钱,袁隆平还真是在一点一点地抠。中心分子实验楼装修时,要铺地砖,袁隆平看了经办人交来的一份购物清单,一块地砖单价五十元,他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么回事,经办人解释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能防腐蚀,所以价钱就比一般的地砖贵。袁隆平一听,这个钱还真不能省,这才点头同意了。而当有人建议给他换个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他就怎么也不肯点头了:“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不过他,只好算了。

一向对自己特抠门的袁隆平,对别人、对社会却又特大方。1981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奖金共十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就由他来支配了,而作为中国研发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他多拿一点没有谁会说什么,但他只给自己留了五千元,就全都分给协作攻关的科研人员了。在杂交水稻协作攻关中,他没有把两任总理拨给的两千万元作为自己团队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2004年,他获得了世界粮食奖,又将价值超过百万人民币(十二点五万美元)的奖金一分不少地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他捐出来的钱,又岂止这一笔?从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奖开始,凡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金,还有他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的顾问费,他全都捐出来了,用来奖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和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功之臣。

很多事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用心。一位蜚声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一直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位小朋友的来信,袁隆平看了信才知道那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小孩,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这位小朋友还道出了自己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袁隆平立即铺拿起笔,给他回信:“……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美好。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失聪,却依然坚持创作,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有人说袁隆平是“隐形的中国首富”,也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富有的“穷人”。若从单纯的财富意义看,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哪怕给他再多的财富都不为过。袁隆平的学生邓启云说,如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申请了专利,那现在的首富非他莫属。而我则更认同社会评论家周孝正的评说:“袁隆平能够在阳光下积累财富,这也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有的社会环境。”实际上,袁隆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财富,他更多意义上是一位心灵富豪,2010年,他荣登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这是众望所归的。

他是一位“心灵富豪”,也是一位“荣誉之王”。迄今为止,袁隆平获得了多少国内、国际大奖,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对于人类,所谓荣誉,所谓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从来就是难以抵御的巨大诱惑,“荣名厚利,世所同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若连这一点也不敢承认,那就有伪君子、假道学之嫌了。一个再理性的、再淡定的科学家,都渴望自己的科技成就被认可,对此,袁隆平从来都是君子坦荡荡:“我不是没有名利思想,说完全没有名利思想也是不实在的,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没有名利思想是很难的,但是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把名利看得淡一点,或者很淡,就不容易受到打击,就不会为名利所累,就不辛苦。如果把名利看得很重,就辛苦,为了名利去搞研究,你一遇到挫折就要泄气,就会有负担的。”——这其实也是一种看透,你要感觉名利老是在那里诱惑你,那就什么都干不成了。这样的名利思想,被马克思形容为恶魔:“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尽管袁隆平一次次地被推至聚光灯下,但他在光环之下从来没有眼花缭乱。他经历过大风大浪,见过那些红得发紫的人,多少人一觉睡醒突然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了,可结果呢,那些被捧得高高的又一个跟头从半天云里栽下来,摔得很惨。袁隆平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但他也一直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冷静的理性。当一片叫好声、赞誉声铺天盖地而来,鲜花,掌声,荣誉,光环,接踵而至,越是这时候,他越是清醒,始终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的常态。每每在一片赞誉声中,他就开始公开反省或检讨自己,他的获奖感言就像一篇篇自揭其短的检讨书。这让他可以从最高领奖台上直接走向稻田,没有任何落差,没有任何失重的感觉。

袁隆平既不视金钱如粪土,也不视荣誉如敝帚,他很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掏心窝子的话:“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这绝非空洞的说词,如果没有切身感受,也许会觉得他这话是冠冕堂皇的套话。那就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1997年8月,袁隆平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有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六百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有十二位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因为签证问题迟到了两天,在举行颁奖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匆匆到,咱们中国的科学家一看他来了,一个个喜出望外:“袁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原来,这次大会,有五名科学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其中四名都是美国人,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袁隆平。而作为中国人,多么希望有一个中国的科学家站在世界领奖台上啊,这又岂止是袁隆平一个人的高度,咱们中国的科学家,乃至中国,中国人,在举世瞩目中,都提高了国际形象。对此,袁隆平也深有感触地说:“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每次听袁隆平先生讲话,那都是一种享受,一半是玩笑,一半是箴言。有人称他为伟大的科学家,他风趣地说:“这个尾巴太大了,就掉转不灵,尾大不掉哦!”不过,他话锋一转,又来了一个辩证法,“尾巴大了呢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容易翘起来,不会翘尾巴,哈哈……”他时常感叹,“人怕出名猪怕壮啊,因为出名之后,我自由度越来越小,从事水稻研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弄得我好多地方不敢去,好多想做的事不敢做……”他最想过的日子,就是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自由自在的日子,可如今他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前呼后拥,他去武汉大学作演讲,由于来的人太多,演讲场地一换再换,最后只得在操场上进行,操场上全是人头,就像稻田一样,一眼望不到尽头。那个热烈场面让他不停地擦汗。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官员出来迎接,这让他盛情难却又无可奈何:“我就怕兴师动众,很麻烦。我喜欢到处玩,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走看看,谁也不认得你,该有多好啊!”

这就是袁隆平,一个最真实的袁隆平,从养生之道到人生哲学,一条脉络越来越清晰,也越活越明白,世事透明但绝非万事皆空,人情练达又绝不世故,名与利,得与失,皆已看淡,一切天高云淡,但生与死,又绝不能看淡。他一辈子从未在名与利中倾斜失重,此生唯一让他感到倾斜失重的就是饥饿与死亡,这让他做出了穷尽一生的生死抉择,那就是拯救饥饿,让人类免于饥饿的威胁与恐惧。对于人类,这并非什么崇高的追求,而是最低的生存或生命保障。当光环与荣耀隐去,一条生死攸关的底线凸显出了本质,这条底线正是一个农业科学家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守的,若要还原袁隆平,这就是其素朴的精神底色。

曾经有人对他说:“您是几代人都非常敬佩的偶像,您能给年轻人一些人生方面的建议吗?”这老顽童一听就笑了:“人生啊?这是哲学问题,我不懂,问哲学家吧!”乍一听,像是开玩笑,猛地一想,这还真不是开玩笑,而是他的心里话。他不想成为什么人生楷模,也觉得没必要把过来人的人生经验过早地强加于年轻一代,尤其不能让那些年轻人过早地为自己的人生定性。人生不是教科书,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切都有了现成答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而前辈只是给后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是不可复制的,未来的一切还处于未知的状态,将靠他们自己去探索,那是诱惑,也是憧憬。而作为长辈,他对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代沟,更没有对立与冲突,反而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年轻活泼、健康阳光的朝气与活力,这让他一直保持持久而健朗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