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乡村神韵的鼓声
周远清
越过莽莽苍苍的乌蒙大山,穿过滔滔不息的昭通洒渔河,震天动地的鼓声,冲击着我们耳膜的“咚咚咚”声不时传来。
舞动大山,舞动河流,舞动我们厚重的历史。
粗犷、古朴、奔放的四筒鼓舞来了,剽悍的乌蒙汉子足蹬地头顶天,潇洒粗犷地舞出一路狂飙。
他们跳出太阳,跳出月亮,跳出一段历史。
那鼓舞来得迅猛,来得豪放,来得大江奔流,那是云南昭通汉族丧葬祭祀的集体舞蹈,那是带有雄性的勃发、夸张、张扬,只能由男性集体演出。
翻开尘封的历史篇章,在民国《昭通志稿》上赫然有载: “四筒鼓,形长,削木为之,两头蒙以皮,多丧礼用之,以为跳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昭通市“乐居坪子乡陈氏家族,明朝时从南京迁云南昭通定居,至今十四代。康熙二年(1664)九月建家祠时,就有四筒鼓置于祠堂内”。
这个记载,可推测,四筒鼓舞或许是在明代随移民流入昭通的。明朝移民带来农耕文化,带来生产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四筒鼓舞,带来了以集乐舞为一体的雄性之舞。
在众多打击乐器中,鼓是传统而重要的演奏乐器,鼓同时又是舞具,它与转鼓、红绫、锣、钹、铙、镲、铛、口哨构成四筒鼓舞乐,乐器演奏者同时也是舞者,乐是在舞蹈运动中随舞而奏,舞在乐声中进行。在整个四筒鼓的乐舞中,虽有其他乐器参与,但四筒鼓却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所以,便以四筒鼓为名。
在幽静的乡村,遇着白事,四筒鼓音色各异,和着其他打击乐,形成震耳欲聋的打击乐和声,把乡村掀动起来,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万人空巷,争睹为快。观那舞蹈,村民无不啧啧称奇:造型奇特,古拙生动,形式多样,共有数十套之多。一旦展演开来,乐声高亢激烈,地上尘土迎风飞扬,舞队似游龙飞凤敏捷,令围观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再查史书,有关四筒鼓的文字,在地方志书中几乎难觅其踪。《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这段文字说明鼓与舞为一体。鼓作为一种乐器,是古人在生活和劳动中最早发明和使用的,它的用途极为广泛,诸如庆典、祭祀、歌舞、军事、工商、农事、宗教等,早在殷商时期,鼓就由民间进入宫廷,登上大雅之堂。 《尚书大传·虞传》载: “易伯之乐,舞《整哉》,整乎鼓之,轩乎舞之。”说明在唐虞时期鼓便与乐舞连在一起,且有曲牌名称。 《易·系辟上》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说明鼓用于祭祀,以祈求风雨。这段文字说明在汉代丧葬祭祀已正式用鼓乐,且十分排场。
洒渔河畔,凤凰山旁,山在摇动,河在清唱。
四筒鼓舞的表演撕开了黑暗,敲碎了黎明,舞出一个艳阳天。
那一拨拨四筒鼓舞的表演,动作是那样的夸张、舒展、大方、奔放。
我们难以想象,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舞者,能携鼓弓身曲体在九十度以下击鼓舞蹈,头下垂与足形成四十五度,实在了不得。他们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外侧翘,鼓与小腿平行,随小腿向外,在小腿(左脚)收回时鼓随脚向右擦地而起。左脚为轴心,右脚向右外侧踢翘,快速急促的鼓点要求足踏节拍变快,这就需要身体的快速旋转来完成。难度之大,非一般体质可为。
四筒鼓中的“朝殇舞”“绕棺舞”“朝半山”几套具有这种特点。“串花”“编大篱笆” “编小篱笆”的队形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百看不厌。
其实,丧葬祭祀乐舞既神秘,又充满魔幻色彩,那种对死者的敬畏表演得淋漓尽致而神神道道。祭祀舞属于古老丧葬礼俗的一个部分,四筒鼓就是其中之一。古代,我国曾有丧礼举乐——使用乐舞浴表的风俗。然而,经长期演变,有的只保留下用鼓吹乐和咏唱挽歌来报丧、送丧、祭奠死者。但从大量的文物形象和文献记载来看,丧礼乐舞古已有之,古代若干丧葬礼仪的造型艺术作品,诸如葬址画、墓画、棺画,对此有充分的反映。
我们回到现实,四筒鼓舞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现在,流行在云南昭通的四筒鼓舞,一种特有的伴奏乐器是四筒鼓。四筒鼓以梧桐树材做鼓身,将长40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的梧桐木片箍成40厘米高、直径28厘米的“筒”,“筒内放两颗小石子,两端蒙牛皮,钉铁钉,再箍上铁环扣,系上鼓带;鼓槌是一根长20厘米的坚韧的细木棍,敲击时音色浑厚、洪亮”;另一种配以其他乐器,如锣、钹、铙、镲、铛、口哨等组合而成。
有句歌词是“别问我从哪里来”。四筒鼓舞表演者均为自发组成的业余人员,由4人挎鼓边击边舞,他们也许是一个村子的,也许是外乡外村的,但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舞动四筒鼓,为乡村带来欢乐,带来吉祥,让亡者早升天界。
昭通城乡有老人去世时,多数人家都有请四筒鼓舞表演的习俗。近年来,舞者已不再奇装异服邋遢上阵,他们着白衣白裤,白毛巾包头,系红腰带舞之。但这种舞蹈内容没有任何宗教意识,这和同样属祭祀性表演的法事演出大不相同。四筒鼓舞可以由丧家礼请,称“坐堂鼓”;也可以由死者娘家请,称“后家鼓”;或由女婿家请,则称“家祭鼓”;表演形式、内容则完全一样。舞蹈时,4人皆斜挎筒鼓于左胯前,边击鼓边舞蹈,鼓点节奏、音调可随意变化,大体与舞步、舞姿协调。舞者绕圆圈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也在行进间舞蹈。
查有关四筒鼓的记载,舞蹈按套路编排,有近百种套路,多为动物游戏型,技巧表现型。常见的有:“鲤鱼跳龙门”“喜鹊登枝”“仙鹅抱蛋”“老羊挥痒”“二龙抢宝”“新人坐轿”“苫竹盘根”“山羊打架”“猴子捞月”“犀牛望月”等。基本动作因流行地区不同而不同。流行于山区的四筒鼓舞,动作特点为高桩、弯腰、低头、顺拐,脱胎于山区农民生产劳动时的姿态。流行于二半山区的四筒鼓舞,矮桩、直腰、顺拐、平视。流行于城郊区的四筒鼓舞则提胯、甩脚、扭腰、甩头,显然吸收了花灯、腰鼓等外来舞蹈成分。传统的四筒鼓舞除四筒鼓外,没有其他伴奏乐器。
艺术需要的是兼容并举、去粗取精、吸收众家所长。
近年来,四筒鼓已有所变化,增加了镲、钹、彩锣等,舞蹈节奏、动作也由舞者心领神会的默契,变成由持锣者指挥,增加了形式感,丰富了表演,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四筒鼓舞粗犷、朴拙、不事雕琢的原始古朴的神韵。
20世纪80年代,四筒鼓舞被省文化厅民族舞集成办公室列为首批重点整理、发掘的民族舞蹈。当时在昆明召开的首届中国民族艺术节期间,以四筒鼓舞素材编演的《高原鼓舞》《乌蒙鼓舞》《龙鼓舞》在昆明和西双版纳演出,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同年, 《龙鼓舞》被特邀参加广州“欢乐节”演出,得到海内外舞蹈界人士一致好评,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云南省一位专家看了后大加赞赏: “在我省这个多民族的省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唯独汉族民间舞蹈在省内除昭通外,在其他地州市还未发现,因而,昭阳区的四筒鼓舞可以认为是我省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
其实,广泛活跃于我区的汉族民间舞蹈岂止只有“四筒鼓舞”,随便可以举出若干种来,比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板凳龙”舞、金钱棒、金钱火碗。这些舞不像腰鼓、扭大秧歌是来自北方的“进口货”,而是在昭阳区土生土长、道道地地的地方舞蹈。
粗犷大气动人心魄的鼓声,变化万千独具魅力的造型,古朴多样形式奇特的编排,无不表现出乡村一幅雄浑磅礴的动态写意画。
看四筒鼓舞表演,常常会遗忘现世的存在而走进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混沌未开的天地,那是一片幽幽沉睡的荒原。鼓声响了!万物颤动,朝霞飞升,大地和声,人神共舞,咚咚的鼓声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远古。鼓声是神秘的、悠远的、惊风泣雨的,是演绎乡村神韵的。
原文发表于《中国作家》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