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的包子
刘朝聪
我从小就喜欢吃包子,有机会我就想尝一尝不同地方的包子。不过我生活过的地方不算多,让我倍感难忘的,主要还是云南的包子。
云南的包子,我认为最佳者当属我的家乡云南省巧家县的破酥包子,面皮酥软,入口易化,肉馅色醇,口感香浓。
虽说昆明的破酥包子名气较大,但是我尝过多次,口感实在一般,尤其面皮的破酥感觉,不知是破酥的程度不够,抑或是破酥的工序没有做到位,口感明显不如巧家的包子。大抵人间至味常存于民间,装饰华美的煌煌酒楼,有时不如矮桌短凳的野村社店。作家汪曾祺就深谙此道,他曾和林斤澜到四川乐山旅游,为了一品四川豆花的真髓,专选挑夫打尖之处、行人暂憩之所的乡野小店,一碗白汤,一碗用筷子夹起蘸“味碟”的豆花,就着米饭,两位大师对此的感觉就两个字:很美。
巧家的包子也是一样,虽出自路边小店,滋味却实在是很美。
巧家包子的第一大特色,是破酥的面皮。据说需选用低筋的白面粉,经过发酵、兑碱、揉匀、擀成面皮和抹上猪油等工序,形成一个油层,然后再包成结构简单的包子。制作包子的师傅应该都熟知这些流程工序,显高下之处在于“揉匀、擀成面皮和抹上猪油”这几个环节。首先,如若揉得不匀,擀面厚薄不均的话,厚者入口难以软化成渣,自然影响口感。另外,分层涂抹猪油是一道颇为费时费力的工序,如若偷懒少涂抹两层,破酥的“破字诀”效果不能完全展现出来,想要入口酥软易化自然是难以做到的。正宗的破酥包子一掰两半,可以看出一层层的面皮分层,犹如戈壁滩上风化的砂岩一般结构清晰。巧家有几家极受欢迎的早餐店的包子,即是如此,面皮入口即化,老少人等皆不觉难以咀嚼。
巧家包子的另一特色,自然是包子馅。
最常见的包子馅是猪肉馅。选取肥瘦适中的猪肉,剁细成为肉末,于大铁锅内放适量红辣椒炒至六七分熟,放入一定量的绿色葱末然后出锅,肉末用来做包子馅,锅内的猪油则供破酥之用。有些包子铺会应顾客要求,在肉末之中加入辣味适中的青辣椒,助提鲜味,此类肉馅为好辣之人必选。
巧家包子还有两种常见馅料,皆是甜味馅。
一种是豆沙馅,本地也称“洗沙馅”,其原材料是晒干的四季豆豆粒。此种馅料香甜可口,余味绵长,且几乎不需咀嚼,为老人孩子的最爱。
另一种甜味馅料是糖馅,我们本地人称之为“糖包子”。实则面皮内里所包,不只白砂糖一种。具体而言,以去皮的五香花生舂碎捣细,加以芝麻,辅以白糖,有些店会再加少许肉末,糅合成为馅料。此种馅料又香又甜,入口顿觉齿舌生津,堪称美味。我非常喜欢这种“糖包子”,小孩子们也极喜欢,而老年人虽则喜欢,奈何花生和芝麻极易硌齿塞牙,只能少吃。
我曾吃过省外一些地方的包子,大多是灌汤包,可能属于北方做法。灌汤包的肉馅别有一番风味,我也是很喜欢的,可惜面皮或柴或硬,入口咀嚼颇为费劲,也许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同的原因吧,不是特别喜欢。
在云南,无论在我的家乡巧家,还是省城昆明,早餐吃包子是非常常见的。清晨之时,行人于路旁的一爿小店,要上两个包子,就着豆浆,既饱腹又解馋。另外,用搁少许红辣椒的酸菜汤配包子,我觉得亦是极其爽口的美食搭配。
原文发表于《春城晚报》2021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