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火塘
周 菊
早起,淅淅沥沥的冬雨叮咚作响,需要打伞才能走在路上了。走在隆冬的雨地里,清冷的空气中,我拉了一下衣领遮挡凛冽的寒风,冷风中眼前恍然冒出来一个温暖的火塘,那是父亲的温暖火塘。
记事起,我家住在吊脚楼,楼下关牲口,楼上住人,另外一间楼下没有房屋的,便是全家人做饭活动间了。在靠近卧室的里间那壁墙,父亲就地势挖了一个火塘,在楼上钉一个铁钩用来挂铁吊锅做饭,这就是一家人的厨房兼客厅。记忆最深的,就是冬天的早晨,我和弟弟妹妹总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起床,而父亲总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在房屋后边,背一大背篼的板栗叶回来,将火塘烧得旺旺的,将我们的衣服烘暖和了再抱我们起床。那时候,作为老大的我,是享受不到父亲亲自给我穿衣服的待遇的,我得自己穿衣服,父亲一边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边将弟弟妹妹穿好抱出来,而我噘着小嘴自己穿衣服下床,开始一天的美好生活。
后边家里人口多了,之前一间卧室的吊脚楼不够一家人住了,于是父亲在1988年动手建了一个大大的“长三间”。说大是因为房屋的进深和开间都是当时在队上算最大的,并且普通的瓦房是十六板高,而我家的大瓦房是十八板。所谓“板”就是舂墙的时候墙板的高度,现在已经见不到用来建屋舂墙的墙板了,想起来可能是二十公分左右高吧。父亲在大瓦房建成后,依然在堂屋靠左的地方挖了一个火塘。火塘是高二半山的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因为全家人的饭食多数都是在火塘上做成的,或家人围坐,或一个人做饭,可以一边烤火一边就把饭做好了。我家新房子的火塘比吊脚楼的更大更气派,父亲将火塘四边用石板磡好,而吊锅用的铁钩也是从高高的楼上吊下来的。我们姊妹几个坐在宽大的堂屋里气派的火塘边,烤火、聊天、做作业,快乐地成长,别提有多带劲了。
过年,是每个农村家庭的大事。父亲常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寓意就是除夕晚上,家里火塘里要有很大很旺的火,烧得旺旺的,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于是在每年腊月里,家里再忙都要安排一两天时间,由父亲带着我们上山抠疙篼。所谓疙篼就是那些年砍柴烧火时,有的大树砍过后留下来的、深埋地下的树根子。父亲带着我们姊妹几个,用锄头和小刀将疙篼抠挖出来,背回家里备着,等到除夕晚上烧那堆大火用。每到抠疙篼时节,我们都晓得年关快近了,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有几顿可以放开了吃肉的时间;也是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有一件新衣或者心仪的新书包,所以过年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是每年最为期待的岁月了。除夕晚上,吃完饭后天还没有太黑尽,父亲便带着我们,将房前屋后的大疙篼搬进屋里的火塘边,将火塘里的火笼得旺旺的,等到火旺了,母亲也将家务做完了,于是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评说着我们当年取得的成绩,谈着来年的计划,父母还拿出为了过年准备的好东西分给我们几张塞不饱的小嘴巴,有甘蔗、橘子,有时候还有河坝里姨妈家拿给我们的“炒米糖”……小时候我们都期待过年,期待那几天可以“为所欲为”地吃食,期待三十晚上那一塘红红火火的柴火,更是家人围坐的温馨。等到深夜了,柴火燃尽,家人必是要将那堆火烤熄灭后,大家才会恋恋不舍地离开火塘边,进入到新一年的美好梦境里。也许梦里会是刚得到的花衣服,也许梦里会是得到奖状的我们……
对我家来说,火塘不仅是烤火的所在,也是爸爸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场地。每当我们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总是将家里人支开,在火塘边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亦还记得,咱家里温暖的火塘边,一堆熊熊燃烧的柴火旁,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映红一对深谈的父女。无数次的教诲,成就了今天不用再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我们……在我们那个高寒特困的山区,一家人五个孩子中,有四个上了大学,有三个成为国家干部,这些都是我们父亲的功劳,而其中很多的教育工作都是在家里的火塘边完成的。小的时候不懂事不听话,父亲教育我们一顿之后,让我们在火塘边用两个凳子叠起来,在凳子上用自己的作业本写下保证书,保证将自己的坏习惯纠正,并且在今后的时间里引以为戒。父亲历来重视我们的思想教育,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做得不好的加以学习改正。可以说我们姊妹几个的成长都是在火塘的陪伴下完成的,父亲也多是在家里的火塘边将我们教育成人。
在大瓦房建成十七年后,我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钟爱并付出了一生努力的我们。后来姊妹几个都相继长大离开了家,是母亲代替父亲守在大瓦房里等着我们的归来,母亲依然拖着日渐衰老的身子备好了年三十晚上笼火的疙篼,等着我们回家团圆。只是没有了父亲的火塘,没有了父亲的循循善诱,没有了父亲给我们指点迷津的温馨场景……我们都会在火塘边回味父亲在世时的画面,只是那些画面都是我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过往。
在父亲离开十年后,我们将母亲接走离开了老家,老屋的火塘于是孤零零地立于老家。每次我们回去,看到火塘边因为长久无人居住而霉变的霉点,心里总是充满了失落。父亲终其一生将我们教育长大,希望我们可以更有出息,我们长大了也能够自食其力,可是我们的心里总是有万般不舍,因为我们都离开了父亲亲手建造的老屋,离开了一屋子欢笑的温暖火塘,离开了父亲教诲的美好岁月,我们永远失去了这些美好。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父亲想要我们达到的,可是美好的生活与父亲无缘,老屋的火塘呀,依然独自在老家守望,守望我们的归来,幸好父亲就长眠在老屋的旁边,还可以和老屋的火塘作伴!只是每次回去,总有无尽的失落,我们都会从房前屋后抱点柴火,在老屋的火塘边点着了,烤完了再启程。就算时间再忙再赶,我们都要给老屋增加一点温暖,让老屋可以不再寂寞,因为老屋的火塘,是充满父亲温暖的火塘。
原文发表于《散文选刊(下半月)》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