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的那片庄稼地
曹卫华
一
天刚亮,张顺东和李国秀就起来了。
开春以后,下过几次雨,庄稼地里的草长起来了,夫妻俩商量好,今天要到庄稼地里除草。
张顺东收拾好农具,放在电动三轮车上。这辆电动三轮车,既是他俩的小轿车,又是他们的生产工具。
李国秀穿了个坎肩,从堂屋里出来,张顺东把她推上车,就发动起车子,开出院门,朝村外山坡上的庄稼地开去。
早晨的空气特别清新,微风吹在人脸,像一只滑腻的小手在脸上抚摸,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张顺东、李国秀,就是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扶贫攻坚表彰会上夸赞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那对身残志坚的夫妻。他们夫妻俩只有一只手、两只脚,却顽强地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顺东!你说,我俩就一对农民夫妻,值得习主席拿到全国的大会上讲!”李国秀坐在车斗上大声冲张顺东说。
昨天,习主席在全国表彰会上夸赞他俩的话,他俩在电视直播节目中都听到了,这使得他俩特别兴奋。
“习主席那是号召大家向我们学习呢?”
“我们有哪样值得人家学习的?”话虽然那么说,但李国秀内心的喜悦还是不由自主地表露了出来。
“我们还要努把力,把日子过好了,才对得起习主席的夸赞呢!”
“是呢!”
二
张顺东1974年出生,6岁那年,放羊时不小心被高压电击伤,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他的右手和双脚先后被截肢。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张顺东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他什么活都争着抢着干。
虽然残疾了,可他还是想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十九岁那年,张顺东与李国秀相识。李国秀也是个残疾人,生下来就没有双手。李国秀也不认命,她用脚夹着笔写字,用大脚指头翻书,读完了初中。她还用一双脚练习做家务事,用嘴叼东西,用下巴和脖子夹杯子、瓶子。长大了的李国秀不但生活能自理,家务活农活样样能做,还能用脚穿针引线、缝衣裳、绣花朵。
两个苦命人一见钟情,可李国秀的哥哥怕他们在一起吃苦受累,还过不好日子,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
张顺东并不气馁,他用自己的勤劳打动李国秀的哥哥,他俩最终走到了一起。
那个年代的山区农村,正常人的日子都过得苦不堪言,何况两个残疾人。但张顺东李国秀却十分乐观。一间土屋,两亩薄田,开启了他们的婚后生活。
女儿出生,又煮饭又住人的屋子烟熏火燎。怕影响女儿的健康,张顺东筹划再盖一间小屋。
天刚放亮,张顺东就起来,到村外挖泥,一点一点挑回来,打成土基。
今天干一点,明天干一点,一间小厨房就盖起来了。里面再打个矮灶,李国秀就可以坐在板凳上,用脚做饭炒菜。
“要是能有个地方养点鸡猪就好了!”
李国秀随口一说,张顺东马上又动起来。
东川气候炎热,白天不好干活,张顺东就早起晚歇。个把月,他又把鸡圈猪圈砌起来了。
李国秀高高兴兴地买了几只小鸡一头小猪养起来。
李国秀脸上的笑容,就是对张顺东极大的鼓舞。他跟李国秀商量,又在家门口砌了一间土屋,开了一个小卖铺。
三
栽秧的日子到了,张顺东头几天就要到村里去请人犁田。田犁好了,自己插秧。
好在张顺东人缘好,虽然家家都忙,但他请到谁,谁都会挤点时间帮他。
张顺东栽秧比别人难,两条假肢深陷在泥里,迈一步都非常吃力。一只手栽秧,也比正常人难出几倍。他要弓着腰,一边栽秧一边往后退。
李国秀则坐在田埂上,用双脚把秧苗捆成把,一只脚勾起秧把,送到张顺东身边。
早上十点多钟,太阳太辣,栽秧的人就撤了,要到太阳落山才会回来再干一会。
张顺东不行,他慢,怕误了时节,必须顶着热辣辣的太阳继续栽。
田里只剩下他们夫妻俩。
中午饭是带来的,找个阴凉处,沟里操水洗把脸,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吃。
下午的气温36度以上,张顺东光着膀子继续栽秧,背上的皮晒脱一层又一层。
太阳落山,气温降下来,有丝丝凉风吹来。
李国秀心疼张顺东,朝他喊: “顺东!算了,明天栽了!”
张顺东应道:“趁着凉快,再栽一阵!”虽然已经又累又饿,腰都直不起来,张顺东还是舍不得走。
月亮出来,又隐没在云层里。夫妻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大多数都是十点多钟了。
李国秀赶紧忙着煮饭。
薅秧、除草、施肥、放水,感觉还没缓过气来,稻谷就熟了。
张顺东下田,把稻谷割倒,送到田埂上,李国秀坐在板凳上,用脚把稻谷一捆捆扎起来。
四
还有点旱地在村外山坡上。种庄稼不赚钱,很多人家的地都撂荒了。张顺东舍不得,每年都要种点苞谷、洋芋。
点苞谷的季节,李国秀头晚就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天一亮,两人起来,随便扒拉几口冷饭,就背着背篓下地。
地请人犁过。
张顺东一只左手把小锄头高高举起,使劲挖下去,两下三下刨出一个塘。
李国秀脖子上吊着两个筐,跟在张顺东后面。一个筐装种子,一个筐装肥料。张顺东打一个塘,李国秀就一只脚金鸡独立,一只脚翘起来,夹几颗种子化肥撒进塘。
张顺东再用小锄头扒点土把种子肥料盖上。
干着干着,刮风下雨了,夫妻俩商量,路远,难得跑,就不回去了,顶着风雨把活干完。
洋芋从地里挖出来,堆在地里,一趟趟往回搬。
苞谷从杆杆上掰下来,堆在地里,一趟趟往回搬。
李国秀个子矮,却背个大背篓,一篓要背五六十公斤。
张顺东心疼妻子,要多背点,一次要背八九十公斤。
“顺东!攸着点,多背几趟就在了。”村口有个老人劝张顺东。
“没得事,大爹!”手脚不方便,中途不能歇,张顺东脸挣得通红。
每年这段时间,张顺东的双脚与假肢接触处都会发炎溃烂。晚上回去,李国秀烧一盆水,用脚趾夹着毛中,慢慢帮他洗、擦药。
第二天起来,他照样下地干活。
缝合的伤口又被撕裂,他忍着。
李国秀心疼得眼泪像滚豆。
生活如此艰难,却也简单快乐。
五
女儿放学回来,就乖乖地自己做作业。
张顺东看着女儿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的认真样,心里喜滋滋的。
女儿读书成气,张顺东心里高兴,对李国秀说: “不管咋辛苦,一定要供女儿读大学。”
儿子也在上学,成绩差,不像姐姐爱读书。张顺东想,管他的,能多读一天总比不读好。
供两个娃娃读书,开销大。张顺东今天弄一点,明天弄一点,把鸡圈猪圈扩大了。李国秀买了几十只鸡,四头小猪来养着。自己攒点,外面借点,又养了几十只羊,几条牛。
年龄渐渐大了,张顺东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血压也高,干活不像以前得劲了。
夫妻俩商量了几天,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农用三轮车的油门在右把手上,张顺东请人改在左边,他就能用左手操作了。
出门赶街,下地干活,张顺东开车,李国秀坐在车头上……突突突突,三轮车跑得欢,两口子心里也乐滋滋的。
六
张顺东开车来到沙场,装了一车沙。他刚准备发动车子,沙场的几个工人一齐朝他走过来。
都是早不见晚见的熟人,一个工人对他说: “顺东,包给别人干算了,你看你搞得那么辛苦。”
张顺东家被评为特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他家的老房子被评为C级危房,要推倒重建,政府补助了一笔钱。这是张顺东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钱拨下来了,张顺东舍不得花钱请人。
他开着三轮车,拉水泥、沙子、石头、砖头、钢筋……啥活他都自己干。李国秀帮不上忙,全是他用那只左手,自己上车下车。
备好材料,休息了两天,他就开始挖基础,自己动手盖房子。
张顺东虽然残疾,文化不高,但人聪明,肯动脑筋。村里人家盖房,他去帮过工,什么活计都一学就会。
砌基础、搬石头、拌砂浆、浇柱子、砌墙,盖房子都是苦活累活,还得要爬上爬下,张顺东都自己动手。
半年时间,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楼出现在村口。
七
屋檐下,李国秀种了几盆花,其中一盆德国兰,花开得红通通的。
张顺东坐在一把椅子上,伤残的右脚担在小凳子上,正低头摆弄膝头上一台手提电脑。女儿大学毕业,当了教师。儿子经过政府培训,被推荐到昆明打工。生活有所改善,张顺东、李国秀马上到镇扶贫办,把贫困户的帽子自己摘了。
张顺东的想法多得很,他买了台二手电脑,想学会操作,搞网络销售,卖山区土产。
伤残的右脚缝合口又一次撕裂、溃烂,不得不住院,接连做了两次手术,把溃烂的部分锯掉一截。
好在张顺东、李国秀都参加了新农合,报销后,政府其他部门又给了点补助,自己基本上没出什么钱。
李国秀倒了杯水,用下颔夹着给张顺东送来,督促他吃药。
虽然没有双手,李国秀什么都能做,家里活全是她用一双脚在做。
张顺东住院,也是她一个人在照料。
政府在城区办了一个脱贫攻坚展览,里面还展出了李国秀用脚绣的四幅十字绣,内容是张顺东想出来的, “爱党信党跟党走” “感党恩听党话”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永远跟党走”。
原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2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