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魂

龙川魂

李天永

龙川江发源于南华。云南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南华第一颗红色种子——张舫,就出生在这里。

一张发黄的民国时期的照片吸引了我的视线。居中的是张舫的母亲。左旁站立的女子穿旗袍;右侧女子戴手表着短面襟穿裙子。背景是洋楼前端圆水池构成的时髦图片,配有印花的布帘子,这显然是在照相馆照的。陈诗,系张舫外公,张舫的母亲是陈诗的长女,清瘦的脸,五官精致,挂着淡淡的愁容。她额头的头发干净地被包头往后束住。身着深色印花的大面襟,黑裤,三寸金莲。坐在白色椅子上,一只手紧抓手绢,另一只手轻扶一旁的桌沿,显得有些拘谨。桌面摆放着一个闹钟与一盆花。三人没有佩戴耳坠及首饰,古朴中透出清新,打扮得干净利落,有一种非凡的气质。

南华陈氏土司到了张舫母亲这一辈,只是名誉上的土司了。从产生发展到消亡历经六百年风雨,产生过南华第一位进士陈封舜,留下《平桥烟柳》诗章。陈氏土司家还有明清举人六人,明代岁贡生十一人,明代廪膳生员一名,清代塾师一名,清代恩贡五人,清代州学增广生员(秀才)两人,镇南州知州六品顶戴赏戴蓝领一人,也属于张舫的家族人氏。陈佐韶,字予应,镇南州末代土州判,光绪间因功加同知衔,在任时曾支持南山区地下革命。其子陈育德,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毕业,参加北伐,官至营长;陈育秀,黄埔军校毕业,抗战中牺牲于贵州盘县;侄陈育兰,参加抗美援朝,牺牲于朝鲜。孙陈天龙,毕业于镇南师范学校“国教师训班”,曾任永宁乡副乡长,边纵八支队“三抗队”副大队长,六十年代就职大理州地质队,南华县第一和第二届政协委员。

张舫母亲的这个大家庭,可谓是满门忠烈,让后人肃然起敬。

张舫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走出南华,考上北京大学,接受了革命教育和新思想。当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在被敌人抓捕后,面对敌人的枪,大义凛然,血洒大地,留下史诗般的英雄足迹。

关于张舫,有关史料的记载实在太少,只有简单的记述。张舫,云南籍中共早期党员,文经北大,武略黄埔,革命烈士。读昆省立一中,承新文化运动,同撰《缘起》一文,声援五四。参大同社,编辑出版进步刊物《滇潮》,此其文才;上北大,组织云南革新社(后改为新滇社),早期云南革新社成员。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滇社广州分社负责人。辗转昆明、北京、广州、上海,数次遇险。回云南工作后,在中共云南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云南省临时委员会常委,分工负责军运工作,策动兵变,散发《告云南士兵书》等传单,后叛徒出卖被捕,就义于昆明模范监狱,此称武功及初心之志。

据陈氏土司后人陈志国回忆:陈诗一辈有两兄弟,老大是陈诗,老二陈词幼故。陈诗有三子,分别是老大陈熙韶(幼故),老二陈赞韶,老三陈佐韶是张舫三舅。陈诗长女张舫母亲还有两个妹妹,二妹嫁祥云云南驿宗棚钱家,钱家祖籍江苏昆山,明初随沐英南征,定居云南驿,世代经营马店,是曾经云南驿规模最大的马店。三妹嫁大理凤仪红岩镇上,现在属弥渡县辖。陈佐韶有二子四女,老大陈育德,老二陈育智,长女陈顺珍嫁祥云下庄街李家、老二陈宝珍嫁西街盛建勋家,老三陈顺珍嫁沙桥段丕振家,老四陈白秀嫁一街草甸发邱文辉大哥,与张舫是表兄关系,陈育秀父亲陈赞韶是张舫二舅,与陈育秀也是表兄关系,陈天龙是陈佐韶长孙,与张舫算是表侄关系,陈育兰算是本家近系,隔得有点远,算堂表兄。张舫母亲名字,我找不到记载,以前我祖父在时也没听他说起过。张舫这边亲戚原来在我老爹在世时还有来往,我常听他说起昆明顺城街的姑奶家,上世纪80年代还有来往,后边老人家没在了,也就断了来往,具体的一些情况也就无从了解了。据同时期的云南老乡弥勒人张永和回忆,张舫入党的时间是1926年,即入黄埔军校以后。

张舫的母亲是一街保马夸陈诗的大小姐,嫁给镇南县城西街鲍家巷对门家庭殷实的张瑞赢,生下张舫。张舫在家排名老三,自幼聪慧,好学上进。陈氏土司府门庭旧时有一副楹联:廿载西征克奏夫功承祖绶;九重诰命荦应世爵绵春秋。说明他们家在当地是一个功勋家族。

张舫传记相对完整的是在《楚雄青年运动》上的那篇,还有他侄女回忆他被捕前后的情况,后来姚安审判一犯人时,又获得一些证据,曾经摘抄录到党史研究室。后来有些资料便不知所终,也无人再予以整理补充。据周能汉说,再后来看到一些写张舫的文章,都是重复的抄写,有少量想象内容掺入。对此,陈志国也有同感。他说,以前看过一篇张舫之兄张艇写的纪念文章,对张舫身世及遇害的经过写得比较全面,应该是可信度非常高的,其他方面的记载确实比较少,看到的内容基本都差异不大。

张舫从遥远的边疆走向革命,并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在故乡作为红色榜样在传扬,我们要学习他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对初心的坚守,今天弥足珍贵。

出生于龙川江流域的张舫,离开故乡走上革命道路后,就没有再回到这片土地。早在170万年前, “元谋人”便生活在龙川江流域的末端,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生生不息地养育着两岸人民,也许,在张舫的梦里,或是在哪个时节,张舫是回到过龙川江的,龙川江是有魂的。张舫就像龙川江里的浪花,日久不息地在故乡人民心里奔涌向前。

原文发表于《云南日报》(花潮)2021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