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 中
苏仁聪
以前下班,我喜欢坐公交车回家。从得胜桥坐到张家庙需要一个小时,中间要转一趟车。之所以选择坐公交,是因为我想利用路上这段时间读书。一开始,我读纸质书,后来我发现站着读纸质书很不方便,就读电子书,我就是在公交车上读完马尔克斯的大部分作品的。
我很喜欢坐公交车的感觉,通常我站在后门边,和许多下班的年轻人挤在一起,有时候我会观察他们的衣着和神态,推测他们的工作,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我旁边站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她穿着正装一直在低头玩手机,因此我猜测她应该是一位销售或银行职员,我运用我的想象构思她以后的生活,甚至想到她怎么结婚,怎么生儿育女,怎么老去,又怎么死亡。我还幻想她死后会埋在密集的杉木林间、蕨类植物中间,春天那里会开满各种花,像我逝去的大部分亲人。这很有意思,仿佛我们是活在电影中,电影结束,大家要么死了,要么获得平静与辉煌。但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低着头在手机上读书,沉浸在虚构的故事中,偶尔也会抬头认真看看窗外。
看窗外的时候总能看到落日,总能看到高楼与纵横交错的道路。但最美的,也最令人震撼的是大街上的车流,一半是机动车,一半是非机动车,当然还有些步行的人。他们混杂在一起,向前缓慢移动,如大江缓缓东去,真逝者如斯夫。昆明的天气很好,每天我都能看见夕阳抚摸他们,此时我的内心平静,即使在工作上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我也会治愈自己。昆明是一座治愈的城市,它的阳光永远那么充足。人们在太阳底下如此忙碌而又如此幸福,莱布尼茨说,上帝已经让这个世界处于最好的状态。
我常常是在小街换乘,那里在修地铁,所以街道很拥挤。通常要等十几分钟才能等到我要换乘的车,在这十几分钟里,我没有在看手机,我会留心观察来往的人群。这附近有很多城中村,住的大部分是外地人,他们都在昆明打工,他们属于骑电瓶车上班的那一类。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下班的工人,他的电瓶车后面坐着他的妻子,前面坐着他的儿子,他把红色安全帽给他的儿子戴着,他的妻子背着儿子胀鼓鼓的书包,他的身上糊满黄泥,看起来让人难受。这个城市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学历和家庭背景,靠自己的双手把生活维持下去,但我们不能因此推断他们的生活不幸福。这一家三口,其实就很幸福。
他们的生活过得也很简单,下班后在骑车回家的途中听也许我们觉得老土但真的感伤的音乐,回到出租屋后总是要约几个好朋友在烧烤摊喝酒划拳,不用考公务员也没有远大的理想,那是真正的简单和开心。
天黑了我才能回到张家庙村。张家庙也是一个城中村,但它属于大城中村,有很多人都住在这里,商铺和饭店也很多。这里也是脏乱差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到处贴满小广告,但我并不会因此感到烦恼,我来自农村,相比之下,这里已经比我长大的村庄好太多了。我就是这样一个容易满足的人,这时候我只需要在烧烤摊买一盒土豆、一只猪蹄,再买一瓶啤酒,回到家中坐在自己狭小的出租屋,幸福地享用我的晚餐。为了使生活有仪式感,我还会敬自己酒,同自己说话,告诉自己:你辛苦了呀,好好睡觉。
我通常是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睡去的,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灯还没关,书被我压得皱巴巴的。我感到精力充沛,又坐上公交车来到我的单位。
有一次我在北市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上课,发现坐公交车回家需要两个多小时,而骑车只需要一个小时,我就选择骑车回家。
那是一次难得的体验,阳光很好,我从穿金路一号出发,在落日的恩典中骑车穿梭在街道,耳机里传出美妙的音乐。我太爱这种感觉了,我夹在非机动车的队伍中,等绿灯,绿灯亮,大家集体往前冲。
骑车时,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建筑。快手的广告语说:看见每一种生活。其实在快手上是很难看见每一种生活的,而只有挤在大街拥堵的车流和人群中,你才能看到每一种生活。人群中,大部分人都是平静的,好像永远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蹲在公交车站哭的男生,他手里拿着黄色玫瑰,我猜想他在傍晚失恋了,他该是多么痛苦,但明天一切都会好的,不是吗?
昆明和其他许多城市是不一样的,昆明容纳了许多在底层求生的人,比如对拉客的摩的师傅,警察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在街边卖烤土豆的人到处都是,城管也不怎么会管。昆明的方言有时你会感觉很幽默,有时你又会觉得很粗鲁,觉得幽默时你会笑,会想起开心的事,觉得粗鲁时,你也会想起自己故乡的方言,也会陷入一种温暖的回忆中。
有时看到密集的高楼和车流,我会很感动,甚至会流泪。我生长在农村,直到初二才去过县城,还是因为生病,中学时代在十字路口我能站上半小时,我常蹲在路口数有多少车从那里经过。这使我养成了计数的强迫症,现在有时我连走路都会强迫数自己走了多少步,骑车回家我又会强迫自己数自己遇到多少辆哈啰单车,这令我苦恼,也令我完善。我对城市一向都有好感,我认为城市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有了城市,人类才有了多彩的生活。每天我都会看见阳光从红塔银行办公大楼泻下,抚慰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坐在玫瑰花坛边打牌的人,阳光会把恒隆广场照得金碧辉煌,又照亮日新路和官南大道的斑马线,最后它停在我的窗台,照着我那一朵和她一起从花卉交易中心买回的康乃馨。它已经枯萎了,只有那些干的小雏菊还迎着夕阳绽放,随后日落西山,月亮从郊区移到城中村头顶。那时我的平静是无法对你讲述的,我的愉悦也是。
有时候我会想,父亲或母亲正看着我在街上骑车,他们会惊讶,说如此复杂的道路我是怎么辨别回家的方向的。他们不知道我用了导航,他们也会担心我的安全,尤其是在我和另一辆车靠得很近的时候,他们甚至在祈祷,甚至想关掉电视。是的,我常常幻想,我的亲人们在电视里看着我。
我的父母虽然在外打工多年,但从来没有在城市生活过。我曾带母亲去过佛山的一个购物中心,她对升降电梯感到惊讶,她对大商场感到惊讶。我曾带我的父亲去过广州,在摩天大楼下我带他钻进地铁,他不敢上自动扶梯,他怕摔跤,的确,很多次他都差点摔跤了。
想到此我很心酸,他们供我读完大学,又供我读完研究生。但我一走了之,跑到省城来生活,电话也很少给他们打,他们已习惯故乡的生活,叫他们来省城是很难的,他们只有在故乡才能老去。
他们只有我一个儿子,但总是不在他们身边,即使偶尔回家,也和朋友们喝酒去了,很少坐下来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想到此愧疚就占据我的内心。我们为什么又一定要生活在城市呢?我常常这样想,其实对于我们追求幸福来说,生活在城市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城市生活总是能刺激人的各种欲望,而欲望是不幸福的根源。
骑车的时候除了想这些,我还会想我最近读的书,遇到的事。比如有一次,我在想人一旦陷入相对主义该是多么可怕。那样,一切知识和一切道德伦理都显得不可靠,我们因此也就陷入了一种怀疑主义,而怀疑必定导致虚无,虚无导致自杀。想到此,就吓我一跳,我必须承认世界上有确切的知识,有真理,有绝对正确也有绝对错误,这样想,我就会很高兴。因为骑车时虽然不能读书,但它把思考留给我了,很多读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现在全部想清楚啦。
有时候我也会想起我的那位朋友,之前我们常常观点不合,但依然是最好的朋友。他毕业后留在昆明工作,有一天骑车上班被另一辆电瓶车撞了,他在医院和故乡躺了半年就死了。我会想到命运无常,当年多么优秀阳光的一个男孩子现在尸骨都已经腐烂在泥土中,尘世不会再有他的任何消息,悲哀也是会有的。
有一回他居然和我一起在人群中穿梭,我看到了他因为车祸凹陷下去的头颅,我喊他他却没有答应,我猜想他去到下边之后就换了名字,人间的名字已经不再用了。但他看到了我,说我会长命百岁,因为他已经代替朋友们承担了不幸。后来我和他在幽暗的傍晚告别,他坐上一朵蓝色的蒲公英,向天边飞去了。此后我就没有见过他,我安慰说他已经回到了森林,已经成了那棵最大的杉树的树神。
因为骑车能给我许许多多灵感,所以在骑车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诗意的场景。比如有一次我在人民西路的一个十字路口闻到一阵洗衣液的清香,那是一种令人绝对愉悦的味道,它使我想起母亲,使我想起远在四川的女朋友,使我想起她们在阳台洗衣服的场景。她们的身上也常常散发这种味道,那是一种让人感到平静,感到清新和安全的味道,它也令人感到幸福。
这就是一种诗意的场景,过去和现在就这样在这个十字路口交汇,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
我认为诗意是来自我们身边的,一个真正的诗人绝对不需要刻意去采风,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成为诗歌中的意象,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有意境,我们要向生活索要诗歌。正是因为有这个观点,我才能细心留意身边的风景,因此我骑车路上遇到的许多人都被我记住了。戴银耳环的少女,长头发的男子,艺术家,泥瓦匠,外卖骑手;银行女职员,她的身材很好;学生,昆明十中的校服;有一个很像我的祖父但还没死去老头,他的烟斗和拐杖......
我很喜欢独处,下班后一个人骑着车在人群中走着,没有人认识我,因此我不需要对谁微笑,我只需要保持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就可以了。回家后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我能从中找到我自己,和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但生活总不会永远平静,大海扬波。
偶尔我会收到朋友们的邀请,晚上要一起喝一杯,聚一聚。我也会高兴赴宴,但常常在推杯换盏间我就感受到了孤独,这是一种远比独处时难受的感觉。在朋友们中聊天,我总是力不从心,词不达意,说出话就后悔。以至于后来我甚至越来越反感讨论诗歌,尤其是讨论我自己的诗歌。
我的诗歌永远有我隐藏的秘密,永远都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和感觉,它就像故乡的一片森林。我告诉他们森林,他们只想到树木,他们只想到阴森,他们不会理解我的诗歌,他们只看到了技巧和修辞。我当然也不会去解释,解释只会让诗歌越来越远离它原本的意思。
我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要过这样的生活,虽然孤独,但我喜欢,这就够了。我曾给学生说,对生活要永远热泪盈眶,其实当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我知道了,它的意思是说,要永远热爱生活,要在人群中发现你自己。热爱生活就是去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一种节制又激情的生活。
街道车流又拥挤,矢车菊和山茶花开在人民公园,阳光不紧不慢,大家都准备好了单车,好,现在等待命令。
我们往前冲。
原文发表于《散文百家》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