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举史》简介
《江苏科举史》这本书是由创作的,《江苏科举史》共有31章节
1
绪 论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完备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有近1300年历史。作为封建社会的“抡才大典”,历代科举活动为封建王朝培养和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不仅夯实了统治基础,...
2
第一章 人才选拔与江苏古代进士群体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遴选官员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超越了此间任何一项典章制度。“作为对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和宗教政治的一个积极否定,文官政...
3
第一节 科举制与古代人才选拔
人才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成败的大事,“一国的大政,不外‘用人’和‘行政’二者。行政的良窳,全看用人的当否;而用人的标准,舍公平的考试制度以外,更没有再的好办法。”...
4
第二节 崇文重教与尚举入仕的传统
崇文是古代学宫的名称,如“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25) 。作为学宫的“崇文”“成均”,其功能在于教育人们修德立礼。重教即指重视教育,通过官学和私学等渠道...
5
第三节 江苏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
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风高下和教育水平高低的最基本、最客观的评价指标。考察江苏省进士时空的分布,可还原江苏科举史原貌,对于探讨进士群体乃至人才...
6
第二章 隋唐五代江苏科举的孕育与初创
古代取士之法,自汉至隋以选举为主,间用考试之法。自唐宋至明清,以考试为主,而间参用选举。“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开创了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新纪元。从此,科举取士成为...
7
第一节 历代选官制度演变与科举制度兴起
选士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关注的事。在“至公”理念的鞭笞下,历代统治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着选拔本朝“贤能”为官的策略,也形成了各具时代特点的人才选拔、官员任用制...
8
第二节 隋唐五代江苏文化教育
自东汉晚期以后,封建政权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流离迁徙,传统的州郡县分置已接近崩溃。开皇三年(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书隋文...
9
第三节 隋唐五代江苏科举活动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度。有关科举制度起源,学术界多有争论,但基本指向隋朝大业间。邓嗣禹认为:“炀帝大业二年,又师《周礼》,立进士科,其时举...
10
第三章 宋元江苏科举的发展与沉寂
赵宋王朝崇文尚儒的治国方略,催生了“与士大夫治天下” (1) 政治格局的形成。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乎出于士大夫之手者,...
11
第一节 崇文尚儒政策与“两榜”取士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混乱的局面,使得封建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如何治理朝政,并传至子孙后代,这是统治者所关心的问题。《涑水纪闻》卷一载:“...
12
第二节 宋元江苏官学与科举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时期,江苏经济的发达,交通的便利,特别是临近南宋都城的地理优势,使得区域之内人文荟萃,文化繁盛。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
13
第三节 宋元江苏书院与科举活动
书院俗称“洞学”,始建于唐,兴起于宋,复兴于元,盛于明清,是私学的重要形式。据唐人苏师道《司空山记》载:“司空宅在山之西,去观一十里。今殿宇有像,坛井基图,宛然...
14
第四节 宋元江苏科举活动与科名
宋朝崇儒尚文国策一开,必然影响地方文教格局。天下之士,人自淬砺,以文章自奋。与北方深受战争之苦不同,江南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的繁衍,加上江...
15
第四章 明代江苏科举的完善与成熟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到明朝时,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明代科举制度在前代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革,进入了鼎盛阶段。“秘举必由学校”“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
16
第一节 明代科举制的鼎盛与时代特点
作为明代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深知人才对立国的重要性。早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儒士许瑗就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建议:“阁下欲扫除僭乱,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
17
第二节 明初移民政策与江苏社会经济
明代的江苏经济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朱元璋定鼎南京到明成祖迁都北京(1368—1420),前后历时50余年,其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成为江苏经...
18
第三节 明代江苏文化教育与科举
明初统治者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强调:“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者...
19
第四节 明代江苏科举活动与科名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诏》:“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
20
第五章 清代江苏科举的鼎盛与变革
经过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最为完善的阶段,各项制度均呈现出集大成的特征。同时,从清初始,中国已开始迈向近代的进程,随着鸦片战争的爆...
21
第一节 承传与变革中的清代科举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基础,面对尖锐的民族矛盾,采取了镇压和怀柔两种手段。一方面对那些反抗者采取高压政策、实施野蛮征服;另一方面,为了笼络汉人特别是士人群体,平...
22
第二节 清代江苏科举的社会背景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亲王多铎率师征江南并占领了南京。面对明朝的陪都南京的处理,摄政王多尔衮召开御前会议,令“九卿、科道会议江南设官因革裁并事宜”...
23
第三节 清代江苏发达的教育体系
有清一代,江苏建立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府州县学数量众多,书院鳞次栉比,社学、义学、私塾等更是遍地开花。这些层次多样、体系完备的教育机构,覆盖了江苏全部区域和大...
24
第四节 清代江苏科举称雄天下
清代江苏教育的兴盛不仅造就了江苏学术昌盛、人才荟萃的格局,且使得崇文重教的传统因此得到空前的强化,更使得江苏作为全国科举大省、强省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科举人才...
25
第六章 历代武举与江苏武科进士
武科,又称武举,是科举取士中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科目。清人谭吉璁在《历代武举考》中说:“古之为学必取士,取士必以文武。教养之法,出于一礼,曰受成于学,出征执...
26
第一节 唐代武举与江苏武进士
唐代武举是通过考校武艺来选拔勇武之士,充实军官队伍的制度性措施。《新唐书·选举志》载,“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因“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
27
第二节 宋代武举与江苏武举鼎甲
赵宋王朝在建国后,大力发展文科进士,文科进士制度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关武举制度的完善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古代武举制度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许有根说:“...
28
第三节 明代武举与江苏武鼎甲
到了明朝,朝廷又重开武举,使武举在选拔将帅的多种途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武举制度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前后差异,立国前后至宪宗朝,武举制度形同虚设。公元13...
29
第四节 清代武举与江苏武鼎甲
清代武举基本沿袭明末的制度,但考试的分级管理却更为完善。“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
30
结 语
综观中国科举历史,江苏科举与全国一样,都经历了由欠发达向发达的转变历程。隋唐时期,大部分进士集中在以京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发达地区。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江南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