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苏科举活动与科名

第四节 宋元江苏科举活动与科名

宋朝崇儒尚文国策一开,必然影响地方文教格局。天下之士,人自淬砺,以文章自奋。与北方深受战争之苦不同,江南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的繁衍,加上江南自古崇文重教的传统,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科举人群。据《都城纪胜·王教外地》记载:“其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 (248) 刘宰《故澹轩先生艾公及其妻李氏墓志铭》云:“先生开门授徒垂三十年……来学者肩摩袂属,既户外屦满,无所容席,则择其已成立者时其课程,使归而求之。” (249) 上述两则资料,鲜明地展示了宋代文治政策所带来的民间向学风气之盛。

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也可给家族带来荣光,是一件光宗耀祖之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250)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也成为每个家族举全族之力支持族人参加科举活动的动力。黄仁宇说:“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又在社会风气中得到反映。一个读书人如果不入仕途,则极少有机会表现他的特长,发挥他的创造能力;也极少有机会带给一家、一族以荣誉。所以一个人的进学中举,表面上似乎只是个人的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实则父祖的节衣缩食,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茹苦含辛,经常是这些成功的背景。” (251) 家族兴旺与否,除去本身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有没有宗族弟子出入官场文坛。作为实现人生理想最方便可靠的途径便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成败关乎全族人的利益,不可等闲视之,这不仅是家族成员的认知,更是广泛的社会共识。

一 宋元江苏科举活动的时空特征及成因

宋人所撰《登科录》,现存仅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两榜,残缺不全。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考》中载有《宋代登科记总目》,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登科总数及各榜状元、省元名录,但缺少了南宋末年的11榜进士数。浙江大学龚延明、祖慧教授筚路蓝缕、广采博收,编成《宋代登科总录》14册,辑录进士4万余人,籍贯可考者达38936人。所有人均有小传,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科年、科目、授官等,为宋代科举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笔者以《江苏省通志稿》5《选举志》为底本,参校《宋代登科总录》及《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中登科文献,共梳理出宋代江苏籍进士2442人,其中北宋1189人,南宋1253人。宋代江苏进士时空分布情况如下:

宋代江苏进士时空分布表 (252)

资料来源:民国《江苏省通志稿》5《选举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5页;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63—868页、第897—899页。

宋初循唐代故事,每次发榜进士不超过30人。太宗即位,始大量增加取士人数,每榜达数百人。南宋时按得解及免解举人数,进一步扩大进士录取名额。从平均榜取数看,北宋开科81榜,共录取正奏名进士19701人,平均榜取243.22人。南宋开科49榜,共录取正奏名进士23198人,平均榜取473.42人。两相比较,则可以见出南宋进士中额远比北宋宽松,几乎是北宋的2倍。朝均榜取数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徽宗朝680.44人/榜,度宗、恭帝朝576.75人/榜和哲宗朝537.4人/榜。排名后三的分别是太宗朝187.5人/榜,真宗朝146.75人/榜和太祖朝12.53人/榜。录取数最多的三朝分别是理宗朝6790人、徽宗朝6124人和宁宗朝4740人。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光宗朝953人、英宗朝213人和太祖朝188人。比较这两组数据可知,宋代进士人数变化与取中额、开科数有直接的关联。

江苏进士及第曲线与全国有些差异,进士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徽宗朝364人、高宗朝331人、仁宗朝266人。列后三位的分别是英宗朝44人、太宗朝24人、太祖朝2人。朝均榜取数列前三的分别是度宗、恭帝朝51.5人/榜,英宗朝46人/榜和徽宗朝40.22人/榜。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真宗朝4人/榜,太宗朝3人/榜和太祖朝0.13人/榜。从统计数据看,进士录取数最多、最少的朝代全部集中在北宋。个中原因,与北宋推行“三舍法”取士有很大关系。江苏官学教育十分发达,王安石曾在常州等地为官,得改革风气之先,提升了当地进士及第率。至于及第数最少,则与北宋初期中额过小有关。至于宋代江苏榜取数最多、最少的情况,北宋共占5席,南宋仅1席,这与南宋进士中额的增加有关。因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南宋扩大进士取额以笼络民心、稳定政权。

宋代江苏进士地理分布情况如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等8市,加上高邮军22人,共319人,占总数的13.56%;苏南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5市,加上江阴军223人,共计2123人,占总数的86.94%。苏南地区中,常州府、平江府、镇江府、江阴军,位列前四。宋代江苏进士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这与两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相吻合。

宋代江苏科举活动最主兴盛的地区,首推常州。“熙宁六年,神宗廷策士,擢余中为天下第一,与开封礼部第一人皆著籍常州。是岁,州举进士中第者四十余人,号称东南儒学之盛。” (253) 熙宁六年(1073年),曾布知贡举,朝廷共录取正奏名进士400人,常州举子取得佳绩:常州宜兴人余中取得一甲一名(状元);常州宜兴人邵刚,会试第一(省元)、殿试一甲三名(探花)。至于该榜常州进士及第人数,咸淳《毗陵志》以为36人,实际着录38人 (254) 。笔者根据《宋代登科总录》核查,是榜常州可考进士人数为30人,余6人不详。

大观三年(1109年)是常州科举史上又一丰收年。咸淳《毗陵志》卷十一载 :“郡素号多士,熙宁三年第太常者三十有四人,六年三十有六人,大观奏名赐第又五十有三人。后罢三舍法,复科举定额四十有三,江阴建军析额之九。” (255) 常州人费兖在《大观廷策士》记载:“吾州至三十有二人,为天下最;其用他州户籍而登名者,又不止是。徽宗大喜,命推赏守臣、教官,下诏曰:学校兴崇,人才乐育……阅前日宾兴之数,校其试中多寡,唯常州为众。” (256) 根据《宋登科总录》所载,该榜常州正奏名进士及第共35人。两者相比,数据较为接近,咸淳《毗陵志》中的53人可能将其他渠道赐第人员一并统计的结果。

宋代常州科举活动的状况分成四个阶段: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到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为第一阶段,整体水平不高,总共录取28人,年均0.91人;从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到嘉祐四年(1059年),为第二阶段,逐渐呈上升趋势,进士及第人数达71人,年均2.73;从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到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为第三阶段,常州进士及第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达535人,年均4.78人。常州登科人数在治平、熙宁至元丰之间(1064—1085)达到最高峰。从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到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近百年间共有223人及第,年均2.23人,常州科举的及第数日趋没落 (257) 。此外,《宋登科总录》中尚有38位常州籍进士因及第时间不详,难以计入相关年份。

宋代常州科举发达与历史上两学者关系密切,一是著名学者、常州知州陈襄,另一是名儒王安国。嘉祐六年(1061年),福州侯官人陈襄(1017—1080)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知常州。叶祖洽所撰陈襄行状云:“六年,以祠部员外郎出知常州……郡庠下窄,不足以容师生,公勤于经始,成以不日,其规模气象遂为诸郡庠序之冠。公晨入其中,坐授诸生经义,旁决郡事。由是毗陵学者盛于二浙,每岁取士得常多于他处。” (258) 其任期内大力兴学,特别是兴建常州郡学,延请名师执教,并亲授经义,振兴了常州举业,尤为时人所重。另一名贤便是王安石弟弟王安国。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特赐进士第。治平四年(1067年)王说出守常州,延请其主持常州郡学。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废明经、诸科,进士科罢诗赋而改试经义。邹浩在《中大夫直龙图阁知青州军州事王公墓志铭》指出:“常州士喜学,公为延致名儒临川王安国平甫教授。平甫时虽布衣,义甚高,非贤有礼弗就。既从公游,士人慕乡,自远而至。未几,朝廷改科,专用经术。常之士试开封、礼部及策于廷皆第一。已而相属为从官、郎吏、二千石者甚众,世益以为美谈。” (259) 加之王安石曾于嘉祐二年至三年(1057—1058)间主政常州,熙宁四年(1059年)的改革当酝酿于其间,这也使得常州科考得风气之先。熙宁六年(1061年)常州科第之盛,当与王安石兄弟在常州施政、施教相关。正是地方官员的大力兴学重教,加之名师硕儒的执教,才使得常州府在宋代科举活动中成为全国的重心之一。

平江府是宋代江苏进士又一兴盛区域。据民国《吴县志》载,北宋时苏州城区考中进士205人,南宋进士237人,另有无科分可考21人。淳熙八年(1181年)、淳熙十一年(1184年),黄由、卫泾连续共两次分别在殿试中夺得状元 (260) 。与常州府进士及第有明显的高峰与低谷不同,苏州府及第情况并无明显的波峰浪谷之别。及第数量最多的几榜分别是绍熙元年(1190年)15人;隆兴元年(1163年)14人;嘉泰二年(1202年)12人;宣和六年(1124年)、建炎二年(1128年)、乾道八年(1172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均为11人;政和二年(1112年)、政和五年(1115年)、政和八年(1118年)、开禧元年(1205年)、嘉定十三年(1220年)、宝庆二年(1226年)各10人;皇祐元年(1049年)、皇祐五年(1053年)、淳熙十一年(1184年)各9人,其他年份大都在8人以下。从各榜中选数看,总体较为均衡,这与苏州府文教整体水平较高有关。无论是从经济表现的张力,还是从文儒兴盛的现象来看,苏州府都是江苏乃至整个东南地区中富有代表性的。

文教兴盛是苏州科举活动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苏为吴文物之邦,自汉而下,历宋元以及本朝,设科取士,士之充贡登第者,已若干人,何其盛哉!” (261) 地方父母官也以创办学校、开启民智视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 (262) 这方面,作为宋代苏州教育的奠基者,范仲淹在开辟苏州府学上居功自伟。据《吴郡志》载:“府学在南园之隅。景祐元年,范仲淹守乡郡。二年奏请立学。得南园之巽隅,以定其址。元祐四年,纯礼持节过家,又请于朝,复得南园隙地以广其垣,卒父志也。” (263) 朱长文《修学记》云:“自景祐中,范文正公作学于吴,又创于润,滕子京建于湖。庆历之盛,文正公参豫机政,而石守道、孙明复首居太学。是时仁宗开天章阁,召辅臣八人,问以治要。文正公复以学校为对。于是,诏天下皆立学。……于是召安定先生首当师席,英才杂沓,自远而至。厥后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达。” (264) 为了兴学育才,范仲淹延请“宋初三先生”之一名儒胡瑗来苏执掌教事,使得苏州郡学成为天下郡学的典范。府学、县学、族校、家训等构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发达的苏州教育,为苏州科举活动的繁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北宋时,封建经济重心南移之势不可逆转,文化教育上南重北轻现象也成不争的事实。镇江与苏州、常州等地一样,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士。“平江、常、润、湖、杭、明、越,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 (265) 特别是两宋之交金兵南侵,引发的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对镇江影响很大。这次移民以河南、山东、淮南等地人口为主,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如镇江大港的赵氏,传为宋皇室赵德昭后裔,金兵南下时宋太祖六世孙赵子裭自东京开封移民京口(今江苏镇江)。又如京口草巷茅氏,原籍河南祥符,高宗时南迁渡江。南来的北方世族移民提升了镇江民众总体文化素质,也促进了镇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举活动的繁荣。严其林说:“一般情况是,被录取进士数量多少与经济文化发达与否相关,还与辖地大小及人口多少成正比。” (266) 相对常州府、苏州府所辖5县的规模与人口比例,镇江府规模显然逊色不少,但在宋元两代也有238位 (267) 进士及第,其数量在江苏境内排列第三,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从分布情况看,宣和六年(1124年)共有13人及第,其中洪元直、陈元巽、陈克举、章骧、杨镐等5人为丹徒人;都洁、张绚、诸葛松、王阳英、苏振等5人为丹阳人;张体纯、张普、邓国贤等3人为金坛人。这是宋代镇江科举及第人数最多的一榜。政和八年(1118年)共11人及第,分别是丁俊、李舜卿、周端礼、周端虚、刘丕、谭处恭、丁隽、洪造、徐时升、孙时升、汤鹏举,前7人为丹徒人,末2人为金坛人,丹阳、句容各1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11人及第,其中李巨源、陈榕、陈璘、陈寮、王彦举等5人为金坛人;范卣、张扶、张瑾、施士衡、丰渐等5人为丹徒人,苗昌言为句容人。咸淳十年(1274年)同样也是11人及第,其中林桂发、青阳梦炎、修谨、袁秀发等4人为丹徒人,诸葛梦宇、诸葛沃野、洪野等3人为丹阳人,胡传心、许埜、韦升太丰富3人为金坛人,徐柱子为句容人。政和二年(1112年)共有8人及第,庆历六年(1046年)有7人及第,绍圣元年(1094年)也是7人及第。此外,嘉祐六年(1061年)、大观三年(1109年)、淳祐四年(1244年)三年均为6人及第。综合来看,镇江府进士及第数,北宋以徽宗朝最多,次为仁宗朝。南宋以理宗朝为多,高宗朝次之。元代镇江右榜共有3人及第,分别是李质、何水和吉雅谟丁 (268) 。左榜进士9人——溧阳偰氏的“一门两代九进士”,进士及第总人数为12人,在省内无出其右。

宋代江阴军是除常州府、平江府和镇江府之外又一个进士“高产区”。“军”是宋时被广泛设置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单位,常于道路冲要、边关阪塞、山川险僻多聚寇攘之所设军,以控制形势。有宋一代,军这种特殊地方行政单位在经历了由县级军转而为州级军的变化。宋代江苏境有三军:一是高邮军,北宋开宝四年 (971年) 置,治所在高邮县(今江苏高邮),辖高邮及兴化境。二是涟水军,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年)升县置军,故城在今江苏涟水县北。三是江阴军,北宋淳化三年(993年)复置,治所在江阴县(今江苏江阴),辖境包括今江苏江阴市境。其间虽有过废军置县的经历,但“军”的建制一直得以存续。三军之中前二者属于县级军,而江阴军属于州级军。三个军共取进士245人,占全省总数的10.4%。其中江阴军成为进士盛产的沃土,排名列全省第四。

由于科举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相当多的平民子弟可以上升到士大夫阶层,而不少官僚家庭子弟可以降为平民。” (269) 这种流动在官僚政治彻底取代门阀政治的宋代非常明显。“宋代社会阶层之间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了。宋代统治者有意识地抑制势族而提升寒族,以强化这种流动,不断为自身补充新鲜血液。” (270) 开宝六年(973年)殿试,宋太祖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 (271) 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也有类似言说:“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实艺,以副朕心。” (272) 这两段史料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为了保护寒族士子的仕进之路更加顺畅,宋代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制定了许多措施,如糊名制、锁厅试等,以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提升寒族及第的概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宋世家大族的科举之路变得日渐艰难。祖宗的功德依然可以庇佑家族成员,譬如门荫入仕即是典型,这种情况在南宋很是常见。据贾志扬统计:“在哲宗统治时期以后,宰相和副宰相中具有进士学衔者所占的百分比已大大下降,在九九七至一一〇〇年平均为百分之九十,而在随后一个世纪中(一一〇〇至一一九五)仅为百分之七十二。……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一一二二年荫补者的人数占行政官员的百分之五十五,而进士仅占百分之四十一。荫补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显然已随着朝代的延续而提高了。” (273) 数据统计很能说明问题,但族人如果以“荫补”来实现长久维护家族社会地位的梦想,显然不太现实。毕竟,以此途入仕者,官阶低微,难以维系家族荣耀。

分析宋代科举活动盛况背后的因素,不难发现,家族传统成为地区科举活动兴盛的重要动力。江南地区本土家族加入了由北方及外地迁入“移籍”官僚家族,家族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骤增。家族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彼此联姻,通过科举考试来维护家族的社会地位,延续着家族的荣光。据吴仁安考证:“宋元时期入迁江东的著姓望族,有武进管氏、毗陵吴氏、无锡秦氏、丹徒陈氏、常州周氏、无锡过氏、常州徐氏、无锡丁氏、无锡三沙王氏、宜兴任氏、吴县管氏、常熟屈氏、苏州尤氏、江阴章氏、武进赵氏、阳湖周氏、武进袁氏、京江戴氏等等。这些著姓望族,大都是由中原等地渡江入迁江东之地的。” (274) 这些家族与江南世族杂居共处,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并逐渐演变为江南世族,并与江南世族一道培养出大量的科举人才。

宋代宜兴蒋氏延续了唐代以来的辉煌,成为江苏境内科举家族中重要力量。全族先后有23人进士及第。蒋堂(980—1054)字希鲁,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及第,是宋代宜兴历史上第一名进士。“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庆历初,诏天下建学。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官,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吏部侍郎。” (275) 蒋堂因官居二品,家族尊显,祖母史氏得封庆国夫人。从子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以伯父枢密直学士堂荫得官。擢进士第,中《春秋三传》科,至太常博士。” (276) 官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殿中御史,卒封魏国公。蒋之美(1036—1091)字叔彦,蒋之奇的胞弟。《宋诗纪事》称:“之奇弟,宜兴人,熙宁六年进士。” (277) 蒋津(1050—1117)字公济,蒋之翰之子。《茗岭蒋氏宗谱》载:“公字公济,宜兴人,朝请大夫之翰子。熙宁三年第进士,自兖州教授召为直学,迁太常博士……以直言忤时相蔡京,与世父之奇名列党籍。” (278) 蒋静(1057—1130)字叔明,蒋之仪子,元丰二年进士。《宋史》本传称“常州宜兴人。第进士,调安仁令。” (279) 蒋瑎(1063—1138)字梦锡,蒋之奇子。“元祐进士,以明经荐征宗,擢为大司乐,与梁司成议乐舞不合。” (280) 此外,蒋天麟,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蒋圆、蒋芊,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蒋之武,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蒋宁祖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蒋荣祖、蒋及祖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蒋蘩,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蒋志行,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蒋安仁,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蒋应新,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蒋芾(1117—1188)字子礼,晚号惟心居士,蒋之奇曾孙,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榜眼。蒋重珍(1183—1236)字良贵,蒋兴祖曾孙,由宜兴迁无锡胡埭。嘉定癸未科(1223年)状元。《宋史》本传称“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 (281) 蒋捷是蒋之奇的六世孙,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宋代宜兴蒋氏一族,进士不断,代有人出,可谓芝兰玉树满堂。

常州胡氏是宋代科举最为成功的家族,素有“天下甲族”“江左衣冠之冠”美称。根据《胡氏宗谱》所载《华林毗陵胡氏合谱序》可知,胡氏本自宿迁,在六朝时迁居豫章华林(今江西南昌),后分多支,其中一支便到毗陵(今江苏常州)。胡宿(995—1607)字武平,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宋史》本传载:“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282) 胡宿于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是胡氏家族在宋代产生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宋代胡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历知苏州、两浙路转运使、知制诰,拜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拜谏议大夫、枢密副使。《重修毗陵志》称:“胡宿,字武平,晋陵人。登天圣进士第,历馆阁,知湖州,广学舍,辟斋庐,增弟子员。湖学盛于东南,安定先生之教兴,皆其力也。与司马温公同为考官,二苏以直言应制科,时论翕然。博学通阴阳……官至枢密副使,以太子少师致仕。谥文恭。从子宗愈。嘉祐四年举进士甲科……胡氏自宿始大,及宗愈仍世执政,其后子孙至侍从、九卿者十数,遂为晋陵名族。” (283)

胡氏第六代中产生了9名进士,分别是胡宗阳,胡亶子,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任溧水县主簿。胡宗尧,胡宿子,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任朝散都官员外郎,赠金紫光禄大夫。胡宗炎,登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为国子大宗正丞,开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任中奉大夫,直龙图阁致仕,累赠太傅。胡宗厚,登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任秘书阁。胡宗回字醇夫,胡宿从子,用荫登治平四年进士,为编修敕令官,任述古殿学士,进枢密直学士,通奉大夫致仕,赠银青光禄大夫。胡宗原,登治平四年进士,任朝散郎提点开封县提镇事提举。胡宗哲,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任朝议大夫、陕西路转运副使,官至少保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胡宗师,胡寔子,登嘉祐六年进士,为审官院主簿,历两浙路监司、提点江浙等路坑冶铸钱、成都府路转运副使,知桂州、永兴军、郓州。胡氏第六代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胡宗愈。胡宗愈(1029—1094)字完夫,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及第。胡寔子,胡宿从子。神宗朝历官为光禄丞、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真州通判、提点河东刑狱、开封府推官司、吏部右司郎中,哲宗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官拜尚书右丞、资政殿学士,知陈州、成都府,不久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尚书。

胡氏第七代产生了4名进士,其中以胡交修为最有名。胡端修,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胡文修,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胡公修,政和七年(1117年)特奏名进士;胡交修,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胡氏第八代中产生了5名进士,以胡唐老和胡世将为著名,二人同登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胡经国,登元丰三年(1080年)进士;胡观国,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胡忱登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此后,胡氏还产生了5名进士,分别是第十代胡济,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第十一代胡熙载,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胡辅之,绍熙元年(1191年)进士;第十二代胡应发,绍定三年(1230年)进士;胡应炎,咸淳进士。 (284) 《宋史》认为“胡氏之世大”,是因为昔日胡宿在扬州时“脱万人于水死”的阴德起作用。必须承认,胡氏家风、家学对维系其家族的长久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宋代吴县范氏家族是唐相范履冰之后,由北方迁入吴县。富弼撰《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述范氏先世云:“公之先,始居河内,后徙长安。唐垂拱中,履冰相则天,以文章称,实公之远祖也。” (285) 唐末中原离乱,四代祖范隋举家渡江,子孙遂为吴县人。《宋史》本传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286) 天平兴国三年(978年),范氏坚、垧、墉、埙、埴、昌言等兄弟六人,从吴越王钱俶归宋。五代时,范氏是吴中望族,入宋后范氏子孙任职各方,家道中落。范仲淹父范墉,博学善文,累佐诸王幕府。其为学风范,沾溉后人,致使家族中有数名进士及第。范仲淹从兄范琪字希世,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开封府法曹,知鄞县,累迁通判泰州。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次子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尝从胡瑗、孙复学,仁宗朝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知汝州襄城县、侍御史、同知谏院,哲宗朝拜相,徽宗朝为观文殿大学士。从子范师道字贯之,范琪子,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天圣九年(1031年)中拔萃科,为抚州判官,后知广德县。历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擢侍御史,直龙图阁、知明州。从孙范世京字延祖,范师道子,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为海盐令,以秘书丞致仕。从孙范世亮,范世京弟,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五世孙范之柔字叔刚,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嘉定初拜监察御史,历官至礼部尚书。虽然范氏家族科举业绩不如常州胡氏突出,但其“修家谱、建义庄,置义田”等“敬宗收族”的措施,客观上推动了范氏家族成员走上科举仕宦之路。范氏义庄不但有利于团结家族成员,也提高本族子弟的科举命中率,更为家族成员在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中提供了一个避风港。

据魏峰《宋代迁徙官僚家族研究——以两浙路为中心》一文考证:“北宋官僚家族迁居两浙的目的地,以府州为准计有苏州(后改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润州(1113年改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常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迁往润州有8个家族,迁往苏州有12家,迁入常州有7家,迁入明州的1家。分析家族迁徙流向可以发现,迁往苏州、润州、常州的家族,是北宋迁往两浙地区家族的主体,润州、苏州、常州成为家族迁徙的主要目的地。” (287) 这些由省外迁入的家族,想要维持其社会地位,成为官僚系统中的一员,科举考试成为超越“荫补”方式进入官场的首要途径。否则迁居时显赫的家族地位,亦会迅速衰落。如宋代两浙地区迁徙官僚家族中,以北宋陈升之(1011—1079)为高,官至辅相,受封为秀国公,但后代却依靠旁系子弟的军功来维持。子孙无人科举及第,正是其家族迅速衰亡的主要原因。反之亦然。林概自福建迁居吴县时,仅为正七品官员,但其子林旦、林希相继考中进士,孙林虑亦于绍圣四年(1094年)登第,曾孙林光祖考中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林氏家族在吴中便显赫一时。“科举为两宋家族的崛起和长盛不衰,提供并创造了最为合法、便捷而且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得每个家族都十分重视科举;同时也为每个家族提出了保持竞争实力的要求,使得每个家族时刻都要关注与科举相关的教育。不仅要中举,而且尽可能得高第,成为不少家族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288) 在家族科举教育的严格要求和熏陶下,不少父子、兄弟、叔侄同榜或相继登第,使得科宦家族在两宋层出不穷,成为科举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现象。

由福建迁入苏州的官僚家族中以陈氏、黄氏最为典型。福建兴化军莆田人陈绛迁居苏州,咸平二年(999年)考中进士,景德四年(1007年)拔贤良方正科。陈绛之子陈说之、陈动之同中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陈绛之孙、陈动之二子陈侗考中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陈睦中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陈侗之子陈彦恭,考中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其家族祖孙三代6人,连中进士,成为远近闻名的官宦世家。福建浦城人黄挺,任职于苏州,遂定居于此。其二子黄彦、黄领同登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黄彦官至朝奉大夫。孙黄策,中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曾任严州通判,后授秘阁直学士。黄氏家族虽然进士及第人数不如前者,但同样祖孙三代都有及第,其家族荣耀亦是以科第维持。事实证明,在科举社会中,维系家族兴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举入仕。

镇江的官僚家族刁氏、陈氏、王氏虽迁入地不同,但同样崇尚科举入仕,其子孙中科甲连绵,声名显赫。刁衍(945—1013),在宋真宗朝,由昭信军(治所在今江西赣县)迁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其子刁湛(971—1049),孙刁约、刁绎,皆进士及第。晋江人(今福建晋江)陈汝奭,迁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宝元元年(1038年)考中进士。“陈汝奭,字公武丹徒人,自泉之晋江来居……擢进士第。尝以文谒范公仲淹,奇之。” (289) 子陈龙辅,字宝臣,中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孙陈孝友、陈孝威、陈孝恭皆中进士,成为丹徒知名的进士家族。王彦融,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人。任淮南转运判官后,留居金坛。其子王万枢、王万全同年考中进士。不久,侄王遇亦登第。宋代望族尤为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读书科举正是保持家族兴旺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年范仲淹科举及第后,在家乡办义庄与义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励范氏后人科举入仕,以延续家族荣耀。

由南方迁入常州、扬州的官宦世家中,其子孙文明蔚起者也不乏其人。浙江钱塘沈玉为官真州(今江苏仪征)时,定居此地。其子沈播,天圣二年(1024年)以进士起家。妻元氏,坚持教导诸子求学,长子沈季长、次子沈叔通皆考中进士。沈季长之子沈铢字子平,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沈氏家族的兴旺,与沈氏子孙连中进士,仕途顺畅不无关系。福建仙游人傅楫(1042—1102),自幼勤学,拜于陈襄门下。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进士。后傅氏家族定居于常州。傅楫之子傅谅友(1067—1118)、傅岩同中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子傅谊夫中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从孙傅知柔,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家族得以维持四代,不至衰落。“在宋代,许多杰出人物的家庭(家族),其族人当官的通常可维持五代之久。也就是说,其中许多家庭在连续五代中,至少每代能有一人科举及第。” (290) 其中薪火相传的,不仅是家学传统,更重要的是对科举入仕的信仰。如果没有科考的荣耀及庇护,家族将迅速沉沦。

在元代,由外省迁入江苏的“移籍”家族中出现了少数民族,其中以溧阳偰氏最为著名。偰氏以居偰辇杰河得名,其始祖暾欲谷本突厥人,因子孙为畏兀儿贵臣,遂成高昌畏兀儿巨族。至顺间(1330—1332),偰文质“买地溧阳州永成乡沙溪之上”,定居溧阳,成为溧阳偰氏之祖。杨镰先生说:“自入居中原的第三代偰文质(合剌普华之子)定居溧阳,成为江浙溧阳偰氏。终于元有‘一门两代九进士’之誉。” (291) 偰文质五子皆进士及第,“以文学、政事称于时”,“一门科举之盛,当时所希有”。 (292) 元朝皇帝曾下旨在溧阳沙涨村建“五桂坊”牌坊,以示嘉奖。有关偰文质五子的科第及仕宦,元人欧阳玄所撰《高昌偰氏家传》中有详细说明:“子五人,曰偰玉立,登延祐戊午第,今翰林待制、朝请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曰偰直坚,登泰定甲子第,今承务郎、宿松县达鲁花赤;曰偰哲笃,登延祐乙卯第,今中顺大夫、佥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事;曰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今承务郎、同知济州事;曰偰列篪,登至顺庚午第,今从仕郎、河南府路经历。” (293) 长子偰玉立(1290—1365)字世玉,延祐五年(1318年)进士,曾任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后擢福建行省泉州路总管,旋升任泉州达鲁花赤,后迁湖广佥事,官至海南道肃政廉访使等。次子偰直坚字世学,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历任清河县达鲁花赤、宿松县达鲁花赤、淮安路清河达鲁花赤、新昌州同知等。三子偰哲笃,延祐二年(1315年)中进士,佥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事、吏部尚书、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等。四子偰朝吾,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授承务郎、奉义大夫,循州同知、枝江县达鲁花。幼子偰列篪,至顺元年(1330年)进士,由翰林待制擢潮州达鲁花赤、河南府经历 (294) 。此外,偰文质侄子偰善着(弟越伦质之子),泰定四年(1327年)登第,授承务郎、天临路同知湘潭州事。侄孙偰正宗,至正八年(1348年)登进士第,将仕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照磨;侄孙阿儿思兰,至正五年(1345年)登进士第,将仕郎,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理问所知事;孙偰百僚逊(偰哲笃之子),至正五年(1345年)登第。《元代西域华人考》称:“其孙偰玉立、偰哲笃等六人,皆登进士第,其曾孙登进士第者三人,一门两代,凡九进士,时论荣之。” (295) 偰氏家族从元延祐二年(1315年)开始,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共有9人进士及第,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极为罕见。

家族迁徙有时也在省内进行,如通州静海人(今江苏南通)崔敦诗,在孝宗朝由静海迁常熟,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及第。其父崔邦哲,同年中特奏名进士。兄崔敦礼,绍兴三十年进士及第。子崔端学、侄崔端诗,俱进士及第(时间不详)。崔氏家族也因此成为常熟科举世家。宜兴人蒋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及第。致休后定居苏州,遂为苏州人。蒋氏家族也因此成为苏州科举世家。

科举考试改变了士人的命运,读书人一旦中举,就立即得到了荣誉、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种强大的示范作用,影响了社会风气的形成。两宋三百余年间共录取进士约为11万人,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除了与朝廷崇文政策相关外,更与科举改变人生的效应相关,两股势力共同催生了社会群体对科举的狂热迷恋。

二 宋元江苏的状元、榜眼与探花

读书人要经过层层筛选,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已实属不易,想要独占鳌头,就难上加难了。清人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八云:“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榜眼之名起于北宋无疑……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宋南渡后固以第三人为探花矣。” (296) 虽然有关状元之名起于何时学术界尚有争议 (297) ,龚延明先生据宋人记载考证:“以榜眼为进士及第第二人、探花为进士及第第三人之称呼,确始于宋。” (298) 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考证,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复试礼部贡院合格举人王式等于讲武殿,“始有省试、殿试之分,省元、状元之别云”。 (299) 从此后“三鼎甲”之说始兴于科场,举子们以能入三甲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和莫大荣耀。

综合看,唐代进士及第头名虽有“状头”之称,只是一种荣誉,并无特权。而这种情况到了宋朝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宋太宗一朝后,进士高科者“宠章殊异,历代所未有也”, (300) 不仅初除官职高,升迁快,且擢拔机会多。明代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中记载宋代全国状元总共118名 (301) ,其中,李景阳、张拱、刘察、刘寅、李肃5人籍贯待考 (302) ,而王整、李釜两人的籍贯尚存疑,可考状元共111人。其中,浙江23人,占总数的20.72%,位居第一;福建共19人,占17.12%,位居次席;河南共18人,占16.21%,位列第三;江苏共12人,占10.81%,排名第四;山东、江西都是10人,均占8.92% (303) ,并列第五。现将宋金元之际江苏境内三鼎甲名单、榜次、及第时间列表如次:

宋元江苏状元、榜眼、探花名录

续表

(304)

资料来源: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书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宋金元三代江苏共有状元13人、榜眼5人、探花10人。北宋时期,共产生69名状元(其中刘察、李景阳、刘寅、张拱籍贯待考),江苏有7人,占总数的10.77%。南宋时期,共产生49名状元,江苏有4人,占总数的8.16%。虽然江苏的状元数比不上北宋的河南、山东与南宋的浙江、福建人数多,但在宋代二十四路行政区中,依然是名列前茅的。金代状元1人、元代状元、榜眼各1人。从状元地理分布情况看,北宋时期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等首善之地和文风浓郁之地,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都城所在的浙江及邻省福建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占去状元榜中大半壁江山。

从表中统计情况看,宋代江苏11名状元中,扬州共有5人,超越苏州、常州,成为省内状元最多地区。苏州4人,常州、无锡各1人。榜眼5人中无锡、常州、扬州、苏州、高邮军各1人。探花9人中,无锡3人、苏州2人、常州2人、泰州1人、南京2人。三项累计,则宋代江苏三鼎甲排名如次:苏州7人、扬州6人、无锡5人、常州4人、南京2人、泰州1人。常州府依然名列第一(加上无锡共9人),苏州则显示出文脉深厚的优势,位居次席,扬州进步明显,名列第三。按区域划分,苏北7人、苏南18人,宋代江苏三鼎甲群体分布与进士群体分布态势相同,这也印证了三鼎甲的出现必定以庞大的进士人群为基础这一铁律。金代状元1人,徐州人;元代状元1人,常州人;榜眼1人,南京人。兹将宋金元江苏三鼎甲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吕溱(1014—1068)字济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科状元。《吕溱王昂李易传》云:“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徐、楚、舒三州。” (305) 《宋历科状元录》卷三亦载:“吕溱,字济叔,扬州人。泰和尹士元之子,有隽才,为欧阳修所重。御试赋题《富民之要在节俭》。溱对曰:‘国用既节,民财乃丰。故此,富民之要,率归节俭之中。’上览而悦之,擢为第一。时年二十五,除将作监丞。通判亳州,迁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出知蕲、楚、舒三州。……有俊才,尝作《鲲化为鹏诗》云‘九霄离海峤,一息到天池’之句,仁宗见之,曰‘此当作状元’。果首选。” (306) 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徐州、杭州诸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知池州、江宁府。旋入京,拜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再知杭州,改知开封府。为人正直刚毅,胆识过人,政绩颇佳。尝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豪恶敛迹。官终枢密直学士,追赠礼部侍郎。《宋史》有传。

畲中(一作余中)字正道 (307) ,一字行老,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科状元。《宋历科状元录》卷四载:“畲中,字正道,宜兴人。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余贯试礼部,中预选,而贯黜。因荐兄以自黜退,有司虽不许,士论嘉之。次年,廷对第一。绍圣初,使虏还,奏河朔城隍堕圮,乞从密院行下葺治,以戒不虞。宣靖间,金人长驱,城守多不固。议者始思其言。官国子直讲,至知湖州府致仕。是岁宜兴一郡畲中魁大廷,邵刚魁南宫,邵材魁开封,于是称多士矣。” (308) 神宗间,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受到嘉许。历官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王安石辞相,奏请畲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后,官拜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年),奉使出辽国,后进言加固边防,未受重视。宣和、靖康间(1119—1127)官国子直讲,以湖州知府致仕。

霍端友(1066—1115)字仁仲,号诚斋,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癸未状元。《宋历科状元录》卷四载:“霍端友字仁仲,武进人。弱冠入太学,通六经,举进士第一,授昭庆军幕官。不阅月,召见便殿,擢置册府,由内史转中书舍人,服金紫。” (309) 状元及第后,授宣义郎,旋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郎、起居郎、中书舍人。颇受恩宠,徽宗赐穿金紫服。针对朝廷重内轻外的用人政策,建言改革,并身先士卒,自请外任,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陈州。为政简易,深得民心。后被礼部召入京都,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病逝后获赠宣奉大夫。霍端友治家有方,子孙出众。子霍文炳、霍蠡、霍支伸均为朝廷要员,孙霍超龙,少中进士,获宋理宗亲书“早科坊”牌匾。常州郡守李余庆精地理之术,在疏浚常州城内后河时说:“自此文风浸盛三十年,当有魁天下者,后郡人畲中、霍端友果擢状元。” (310) 《宋史》有传。

蔡薿(1067—1124)字文饶,仪征(今江苏扬州)人。一说河南开封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科状元。因对策时颂扬熙宁、元丰新法,被擢为榜首。《宋历科状元录》卷四载:“蔡薿字文饶,开封人,又云仪真人。以诸生试策,揣蔡京且复用对策迎合……于是擢第一。上甚喜其文,以御宝封试卷,付国子监颁示天下。甫释褐,即除正字,未几,为中书舍人。自布衣至侍从,才九月,前所未有也。” (311) 又《挥麈录》载:“蔡文饶薿帅维扬,郡庠有士子李者,不拘细行,以豪自任。文饶闻其名,呼与之言,遂延致书室,以教诸子,且不责以课程。已而文饶易镇青社,携与俱行。邦人疑之。经岁辞归,文饶赠遗甚厚,又惠槐简一云:‘此薿释褐所赐。足下不晚亦当魁天下,官职寿数,与薿悉相埒。’后皆如其言。李即顺之易,建炎龙飞第一人也。” (312) 状元及第后,授秘书省正字,迁起居舍人,旋升中书舍人,进给事中。一意谄附蔡京,尊为叔父。因抗旨不遵,贬知和州、杭州,后升翰林学士。后因妄议政事被贬知建宁府,后官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宣和(1119—1125)中,复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杭州。因事夺职罢归。《宋史》有传。

莫俦(1089—1164)字寿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湖州归安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状元。侯福兴《中国历代状元传略》载:“莫俦,湖州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朋。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809年),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状元。” (313) 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也持此说。《宋历科状元录》卷四载:“莫俦,湖州人。及第时年二十二。靖康二年二月,帝如青城。莫俦时为吏部尚书。金人遣王时雍与俦入城,拥立异姓,且邀上皇出城。金人又索太子为质,吴开与俦督胁甚急。……百官惨沮,俦与王时雍等欣然,以为有佐命功,邦昌以俦权签枢密院事。邦昌伏诛,俦全州安置,再安置广南,再贬湖州。” (314) 莫俦22岁即状元及第,授官承事郎,任议礼局检讨官,迁起居郎兼国史编修官,移太常寺少卿。因为附会权臣,贬为提点南京鸿庆宫。后召为光禄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年),为给事中兼侍读、直学士院、吏部尚书,寻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因投靠金国立张邦昌,贬死于潮州。

王昂(1090—1132)字叔兴,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神宗朝宰相王珪的侄子(一说侄孙)。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状元。《吕溱王昂李易传》云:“王昂,扬州人。少以文学知名。政和八年,徽宗策进士。时嘉王楷,考在第一。上不容,令魁多士,昂以第二升榜首,除秘书省校书郎。” (315) 又,《宋历科状元录》卷四载:“王昂,江都人,字叔兴,以文章称于时。举进士第一,时年二十九。除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时除起居舍人、秘书少监。三月癸巳,令嘉王楷赴廷对。有司以嘉王第一,帝以亲王为嫌,不欲楷先多士,遂以第二王昂易之。” (316) 此榜王昂本为榜眼,状元为嘉王赵楷,徽宗为笼络士子,擢王昂为状元,赵楷次之。状元及第后,初授秘书省校书郎。绍兴二年(1132年),任起居舍人、秘书少监,以疾辞不拜。改秘书阁修撰、台州知州,主管江州太平寺观。 

王俊乂(1036—1103)字尧明,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观、王觌堂侄。如皋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乂,一作义。《宋史·王觌》载:“俊义字尧明,游学京师,资用乏,或荐之童贯,欲厚聘之,拒不答。……以太学上舍选,奏名列其下,徽宗亲程其文,擢为第一。及赐第,望见容貌甚伟,大悦,顾侍臣曰:‘此朕所亲擢也,真所谓俊义矣。自古未有人主自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邀使来见,曰:‘一见我,左右史可立得’,俊义不往,仅拜国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学博士。” (317) 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赵佶钦点状元(恩科),并赞赏其人品。俊乂持才居节,既不委身童贯,也不往谒蔡京。历任吏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后以直秘阁知岳州。著有《易说》10卷、《王俊乂文集》10卷。

李易(?—1142)字顺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科状元。《吕溱王昂李易传》云:“李易,字顺之,扬州人。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高宗驻跸惟扬,策试进士。九月御崇政殿唱第,易为第一。” (318) 《宋历科状元录》卷五载:“建炎元年,分路类试,以待亲策。是年七月,高宗驻跸维扬,策诸路进士叶广等于行殿。九月赐李易等四百五十一人及第。第一甲第一人授左宣教郎,第二、第三人授左宣议郎,第四、第五人授左儒林郎。余推恩有差。……李易,字顺之,江都人。举进士第一。授签书江阴军判官。金虏犯江阴,守臣胡纺谕易曰:‘吾曹义当死,城郭有君母,宜往避之。’易归告其母,母曰:‘吾去则无坚守之志,死生当与汝共之。’闻者感泣,既而虏疑备,亟引去。易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屡迁。” (319) 此科原本胡铨第一,因其策对言语过直,而选李易第一。举进士第一后,授签江阴军判官。绍兴元年(1131年)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太常少卿、知常州、起居舍人,给事事中兼侍讲,官至直秘阁、扬州知府,后为敷文阁待制等。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黄由 (1150—1225)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号寅斋。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状元。《宋历科状元录》卷五载:“黄由,字子由,长洲人。少有声太学,举进士。时甘升为入内押班,招权市贿二十年,与曾觌、王抃相结。由廷对及之,赐第一。吴自设科以来,由始冠多士。通判绍兴府,督行荒政,擅发米五万石赈民,除正字,迁著作佐郎。使金还,迁将作监、嘉王府赞读。……宁宗即位,累擢礼部侍郎。” (320) 及第后授绍兴府通判,因赈灾有功,除秘书省正字,迁著作郎,奉使金国还,迁嘉王府赞读。宁宗即位后,累礼部侍郎,以正议大夫知绍兴府,进浙东安抚使,除刑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及卒,追赠太子少师。正德《姑苏志》卷五十一有载。

卫泾(1159—1226)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状元,也是昆山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其先世为山东籍,唐末避乱南迁至华亭,后移居昆山石浦。《宋历科状元录》卷六载:“卫泾,字叔清,别号后乐,昆山石浦人。少有异操,从永嘉季去智学。季卒,为制服,人咸义之。淳熙十一年擢第一,年二十五。授承事郎,添差镇东军鉴判。” (321) 除秘书省正字,出为浙东、淮东二路提举,召为尚书郎、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出知扬州,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卫泾历事四朝,孤立自守,不畏权贵,忧国忘家,始终一节。死后赠为太师,封秦国公,谥文节。

蒋重珍(1183—1236)字良贵,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宋宁宗十六年(1223年)癸未科状元。《宋历科状元录》卷七载:“蒋重珍字良贵,号实斋,又号一梅老人。世居锡山之富安。读书一览辄记,举进士第一。签判奉国军。郡大水,与太守议荒政,不合,引疾丐祠。召为秘书郎。……端平初,以左史入经筵。……会边师议和战不一,重珍恳乞专意备守,不听。遂自劾,以刑部侍郎致仕。” (322) 蒋重珍于嘉定十六年(1223年)举进士第一,是无锡历史上首个状元。及第后,签判建康军,后改昭庆军签判,转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1229年),授宝章阁直学士,旋擢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以集英殿修撰身份任安吉知州,在刑部侍郎任上致仕。为表彰蒋重珍对朝廷的忠心,宋理宗赠其为朝请大夫,赐谥忠文。《宋史》有传。

阮登炳 (1219—1300)字显之,号石坡,菊存居士。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状元。《宋历科状元录》卷八引《苏州府学志》载:“阮登炳,字显之,其先由闽徙吴。淳祐六年,与计偕。咸淳初,免上南宫,赐状元及第。授绍兴府签判兼福王府教导官,改秘书省正字。以论公田抗言忤众,斥予宫观,入为秘书。元兵取临安,随例入燕。以病还乡里。年八十二卒。” (323) 阮氏祖辈以习《礼记》闻名,登炳自幼博览群书、精通经典。咸淳元年,考中会元。此科因新皇帝仍在守丧期间,照例不举行殿试,故以会试第一,赐阮炳登状元及第。史载:“癸亥,以谅阴,命宰执类试,阮炳登以下,依廷试例出身。” (324) 及第后,授绍兴府签判兼福王府教导,旋改秘书省正字。二年后起为添差建宁府通判,入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官到秘书监。遭贾似道斥责,归隐乡里。 

魏汝贤(1216—1245),平江府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恩科特奏名状元。魏汝贤是吴江第一位状元,世居黎里,后寓居同里。据嘉庆《同里志》载:“状元街,在冷家洪南,南至富观桥,为宋魏汝贤里居,有状元坊,今祀,人称状元街。” (325) 嘉庆《黎里志》亦载:“状元坊,在学宫左,明洪武三年知县孔克中为宋淳祐四年甲辰榜特奏状元魏汝贤立。” (326) 曾官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 

陈知微(969—1018)字希颜,高邮军人。咸平五年(1002年)壬寅科第二人。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歙州。历知诰,判司农寺,官终纠察在京刑狱。《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载:“五年四月十八日,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王曾、第二人陈知微、第三人李天锡、第四人王随、第五人孙冲并为将作监丞,通判诸州。” (327) 《宋史》本传载:“陈知微字希颜,高邮人。咸平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歙州。擢为著作佐郎、直史馆,俄充三司户部判官。奉使契丹,迁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再为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迁右司谏,徙荆湖南路转运使。召还,拜比部员外郎、知制诰。……又判司农寺,纠察在京刑狱。” (328) 知微仪状甚伟,沉厚有才干。著有文集三十卷。子尧卿,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及第。

叶清臣(1000—1049)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作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二年(1204年)甲子科宋庠榜榜眼。宋庠、宋祁、叶清臣、郑戬同年登第,时人谓“天圣四友”。《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云:“八月,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宋郊为大理评事,通判庐州,第二人叶清臣、第三人郑戬为奉礼郎、佥书诸州两史判官公事。” (329) 《宋史》本传载:“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 (330) 授太常寺奉礼郎,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太平州、知秀州。后出任宣州知州,累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进直史馆。转两浙转运副使,旋改任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入擢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河阳知县。卒后赠左谏议大夫。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胡宗愈(1029—1094)字完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甲科榜眼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贡举二》云:“四年五月初三日,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刘煇为大理评事……第二人胡宗愈、第三人安焘为两史幕职官。” (331) 。授光禄丞、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贬真州通判,提点河东刑狱、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1086年)任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官拜尚书右丞,罢为资殿学士、知陈州,后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谥简修,一曰修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宋史》有传。

王居正(1087—1551)字刚中,号竹西先生,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榜眼及第,初授饶州安仁县丞,不赴。历官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累迁兵部侍郎,除徽猷阁直学士、知饶州。据《南宋馆阁录》卷八《官联下》:“史馆修撰,绍兴以后十三人……王居正字刚中,广陵人。何涣榜进士出身。四年十月以权中书舍人兼,五年四月除徽猷阁直学士知饶州。” (332) 《宋史》有传。

蒋芾(1117—1188)字子礼,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初年宰相蒋之奇曾孙。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科赵达榜进士榜眼。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二载:“高宗中兴以来,十放进士,其榜眼官职往往过于状头……二十一年赵达中书舍人,蒋芾为相。” (333) 授建康府推官,累迁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签书枢密院事,后任参知政事,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史(宰相)。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有《逸史》《荣敏奏议汉史》20卷。《宋史》有传。

洪湛(963—1003)字惟清,升洲上元人(今江苏南京)人。一作歙州休宁人(今安徽休宁县)。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梁颢榜进士第三人。“帝复御崇政殿亲试……又得进士洪湛以下七十六人,并赐及第……湛以文采遒丽,特升为第三人”。 (334) 该科先取进士179人,复试又取洪湛等76人。因湛文采出众,升正第三人。初授归德军节度推官。召还,授右拾遗,直史馆。端拱任寿、许二州通判,尝为知制诰,累迁比部员外郎、知柳、舒二州。有辩才,曾五次奉命出使西夏谈判。

郑戬(992—1053)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史》本传载:“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 (335) 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科宋庠榜探花。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越州通判。注释御制《三宝赞》、皇太后《发愿文》,升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汴,以右正言知制诰。在国子监选明经生讲解经义,改任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郑戬办事机敏果断,不畏豪强,屡有政绩。升三司使、官至枢密副使、陕西四路都总管、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终宣州北院史、奉国军节度使,判并州事。谥文肃。

许必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一说镇江府金坛人。其父许叔微,曾为翰林学士,官显谟阁待制。后弃官归医,人称“许学士”。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乙丑科刘章榜探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三载:“上策试南省举头林机等于射殿……许必胜策言……有司拟章第三。及进呈,上亲擢为首,刚中次之,许必胜又次之。” (336) 历左奉议郎、知巢县,如试馆职。又,“左奉议郎、新知巢县许必胜并召试馆职。殿中侍御史汪澈言,必胜乃张常先之客,遂罢之。” (337)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冯京榜探花。《宋史》本传称:“钱公辅,字君倚,常州武进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第进士甲科。” (338) 中进士后,通判越州、集贤校理、同判吏部南曹、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明州。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英宗即位,上《治平十议》,谪滁州团练使、知广德军。神宗立,官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出知江宁府,徙知扬州,改提举崇福观。

邵刚,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省元,登癸丑科进士探花。《宋代登科总录》称:“常州宜兴人。神宗熙宁六年省元,进士第三人。历官朝奉郎,差除泗州通判。” (339)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贡举一》云:“六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学士曾布权知贡举,知制诰吕惠卿、天章阁侍制邓绾、直舍人院邓润甫并权同知贡举。合格奏名进士邵刚以下四百八人。” (340)

余松字茂老,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作洪州分宁县人。高宗绍兴二十年(1151年)辛未科进士第三人。《宋代登科总录》称:“余松,字茂老,洪州分宁县(一作平江府)人。良肱曾孙。高宗绍兴二十年进士第三人。” (341)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八《进士题名》:“绍兴二十一年赵达榜余松。” (342) 累迁文林郎、江东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

秦埙(1134—?)字伯和,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秦桧孙。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礼部试第一,殿试排名第一,士论不平,降至第三。《宋史·秦桧传》载:“三月,桧孙敷文阁待制埙试进士举,省殿试皆为第一,桧从子焞、焴,姻党周夤、沈兴杰皆登上第,士论为之不平。……帝读埙策,皆桧、熺语,于是擢(张)孝祥为第一,降埙为第三。” (343) 寻兼实录院修撰,进试尚书工部侍郎。桧死,夺进士出身。景定《建康志》载:“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榜秦埙。第一甲第三人,为系两府亲属,依第一人恩例。” (344)

丁时发字子章,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登进士第三名。《宋代登科总录》称:“字子章。泰州海陵县人。绍兴三十年进士第三人。” (345) 嘉靖《惟扬志》载:“绍兴庚辰梁克家榜 丁时发。泰州人。廷对第三名。” (346) 乾隆《江南通志》载:“绍兴 丁时发,泰州人。” (347) 乾道八年(1172年)除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九年,迁将作监。

丘崈(1135—1208)字宗卿,江阴军(今江苏江阴)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进士第三人。《宋史》本传载:“丘崈,字宗卿,江阴军人。隆兴元年进士,为建康府观察推官。丞相虞允文奇其才,奏除国子博士。孝宗谕允文举自代者,允文首荐崈。” (348) 《宋会要辑稿》载:“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木待问……第二人黄洽、第三人丘崈……并左文林郎、两使职官。” (349) 授左文林郎,建康府观察推官。丞相虞允文奇其才,奏除国子博士。历焕章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后知秀州,任江淮宣抚使。累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忠定。

赵发字达甫,江阴军(今江苏江阴)人。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未科蒋重珍榜进士第三人。《宋代登科总录》载:“字达甫,一作达父,江阴军江阴县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三人,授文林郎、观察判官。历秘书省校书郎、著作左郎。” (350)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贡举二》云:“十六年六月十四日,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蒋重珍……第二名蔡仲龙、第三名赵发并文林郎,节察推判官。” (351) 赵发善治诗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以太学博士召试馆职,任秘书省校书郎,同年八月辞去官职,后任著作郎。

邵世矩(1101—1167)字彦礼,徐州沛县(今江苏徐州)人。金代伪齐阜昌六年(1135年)乙卯状元及第。《中靖大夫邵公墓志铭》载:“先生讳世矩,字彦礼,其先幽州人。至石晋之乱,遂之于沛,因家焉……先生孤处乡中,多难剧贫,而无他念,惟务读诵,朝夕不辍。……曾不数载,以至精通。迨废齐阜昌六年开辟应试,作兖州解元,省试第二人,廷试第一甲第一人,时年三十六岁。” (352) 历承事郎单州佥判、禄州防判、冠氏县令、京兆府推官、朝城县令,累迁任河中府推官,以中靖大夫致仕。

陈祖仁(1314—1368)字子仁,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后迁居常州。至元二年(1342年)壬午左榜状元。《元史》本传称:“其父安国,仕为常州晋陵尹。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南方,有文名……明年会试,在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353) 据沈国仁《元代进士集证》考:“在常州,明成化时有状元坊内东偏,旧在猪圈巷。元至元辛巳,以陈祖仁侍其父居官讲学于此,遂魁廷试,故名。” (354) 据此可以判定,陈祖仁虽祖籍汴梁,参加科举却在常州。这与《元史》中“早从师南方,有文名”可证。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后任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历太庙署令、太常博士、翰林待制、山东廉访佥事、监察御史、山北廉访副使、翰林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治书侍御史,迁枢密副使,官至太常礼仪院使。弟宗羲为乡贡进士,任嘉兴守。

哈剌台字德卿,色目人。世官溧阳,因为溧阳(今江苏溧阳)人。元泰定四年(1327年)丁卯科阿察赤榜进士第二人。《元代进士研究》称:“泰定四年丁卯科进士,右榜第二甲第一名。历徐州同知、方城县达鲁花赤。” (355) 元朝除了元统元年(1333年)科考一甲取三名外,其他科录取第一甲仅有一名。哈剌台考取二甲第一名,即相当于“榜眼”。授翰林编修,致仕家居。“至正二十七年,城陷,负母归里。明太祖定鼎南都,命录元列节诸人家族,遂以洪武三年(1370),起知常熟。固辞不受命。” (356) 兄普颜不花,至正五年(1345年)右榜状元,官至山东行省平章政事。兄普贤奴,至正二年(1342年)右榜进士,为蒙古万户,以战功闻当世。

(1) 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730页。

(2)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516页。

(3)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6页。

(4) 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纪闻》卷1“杯酒释兵权”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2页。

(5) 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纪闻》卷1“帝王之子当务读经书”条,第20页。

(6)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第2册,第171页。

(7) 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册府元龟的宗旨》引《玉海》卷54《承诏撰述·类书》录《景德册府元龟》引御制序,《册府元龟》(校订本)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8) 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续录)卷2,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页。

(9) 脱脱等:《宋史》卷256《赵普传》,第8940页。

(10) 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纪闻》卷1“武臣亦当读经书”条,第15页。

(11) 脱脱等:《宋史》卷275《刘福传》,第9384页。

(1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第2册,第150页。

(13)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第2册,第293页。

(14) 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续录)卷8,第76页。

(15)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第2册,第68页。

(16)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第2册,第68页。

(17)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17《晋家人传第五》,中华书局1974版,第188页。

(18) 脱脱等:《宋史》卷446《忠义一》,第13149页。

(19) 晁补之:《张穆之触麟集序》,《鸡肋集》卷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1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59页。

(20)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第2册,第336页。

(21)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第2册,第200页。

(2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第3册,第595页。

(23) 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纪闻》卷1“擢用英俊不问资级”,第15页。

(24)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第3册,第600页。

(25) 陆游(旧题):《避暑漫抄》,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26)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第2册,第30—31页。

(27)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6,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页。

(28) 王夫之:《宋论》卷1《太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页。

(29) 何忠礼:《试论南宋的社会政治生态及其成因》,《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3期,第20页。

(30)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第2册,第39页。

(31)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第5册,第1321—1322页。

(3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8,第12册,第3823页。

(33) 参见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第105—106页。“两宋总计则当为109950人,其中正奏名59598人、特奏名50352人。”张文中此数据包含“诸科”及第人数,为了提高可比性,本文仅以进士科榜均录取数作对比,朝代录取比与张文不尽相同。

(34) 脱脱等:《宋史》卷210—214《表·宰辅》,第5416—5661页。

(35)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第297页。

(36)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贡举杂录一》,第9册,第5285页。

(37) 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卷1,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38) 李世愉:《科举制度下的朋党之争》,《人民论坛》2006年第5期,第20页。

(39) 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卷5《殿试士人不黜落》,第52页。

(40) 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文史哲》2002年第6期,第108页。

(41) 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解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页。

(42) 吴自牧:《梦粱录》卷4《解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61页。

(43) 马端临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三》,第2册,第886页。

(44) 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解试》,第56页。

(45)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十·试官》,第10册,第5636页。

(46)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贡举杂录一》,第9册,第5291页。

(47) 苏颂:《议贡举法》,《苏魏公文集》卷15,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5页。

(48) 吕祖谦:《宋文鉴》卷48《奏疏·乞贡院逐路取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第135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09页。

(49)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全宋文》卷690,第32册,第291页。

(50) 曾巩:《本朝政要策·贡举》,曾巩撰,陈杏珍点校:《曾巩集》卷49,中华书局1984年版,658页。

(51) 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举业》,第57页。

(52)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一》,第3610页。

(53) 吴自牧:《梦粱录》卷3《士人赴殿试、唱名》,第158页。

(54)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开宝元年(968年)三月癸巳”,第200页。

(55)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绪论》(宋代卷)上册,第4页。

(56) 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卷1《氏族略第一·氏族序》,上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

(57) 同上。

(58)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十四·发解》,第9册,第5538页。

(59) 参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唐宋之际社会转变研究之一》,《唐宋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352页。

(60)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九·试官一》,第10册,第5621页。

(61)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5页。

(62) 脱脱等:《宋史》卷311《张士逊传》,第10216页。

(63)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乾德元年九月丙子”条,第2册,第105页。

(64) 同上。

(65)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五·发解二》,第9册,第5550页。

(66)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9页。

(67)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条,第11册,第3435页。

(68)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条,第16册,第5334—5336页。

(69)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第271页。

(70)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第3606页。

(71) 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3《特奏名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7页。

(72)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第3609页。

(73) 张希清:《宋朝贡举释褐授官制度述论》,《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第20页。

(74)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3《上宰相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75) 脱脱等:《宋史》卷287《杨砺传》,第9643页。

(76)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贡举杂录一》,第9册,第5286页。

(77)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第2015页。

(78) 乔卫平:《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宋辽金元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6页。

(79) 叶子奇:《草木子》卷4之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页。

(80) 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导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2年版,第2页。

(81)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7《吏部卷之一·典章七·内外诸官员数》,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82) 姚大力:《元朝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2年第6期,第58页。

(83) 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纪三》,第106页。

(84)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第2020页。

(85) 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导论》,第30页。

(86)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第2020页。

(87) 同上,第2021页。

(88) 参见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导论》,第31页。

(89)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265页。

(90)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第2020页。

(91) 同上,第2019页。

(92) 同上,第2020页。

(93)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第2020页。

(94) 同上,第2019页。

(95) 宋濂等:《元史》卷92《百官八·选举附录》,第2345页。

(96) 同上。

(97)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第2018页。

(98) 同上。

(99)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第2020页。

(100) 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101) 完颜纳丹等撰,方龄贵点校:《通制条格校注》卷5《学令·科举》,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0页。

(102) 张伟:《元代科举与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培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4期,第237页。

(103) 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第124页。

(104) 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35《上世祖皇帝论政事书》,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728页。

(105) 同上。

(106) 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35《贡举议》,第1763—1764页。

(107) 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导论》,第7页。

(108)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举战线》1986年第2期,第138页。

(109) 周必大:《文忠集》卷161《东宫故事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4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43页。

(110) 陈傅良:《止斋集》卷39《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3,第115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07页。

(111) 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卷5,第51页。

(112) 陈乃林、周兴国:《江苏教育史》,第125页。

(113)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第3604页。

(114) 范仲淹撰,李勇先等点校:《范仲淹全集》卷9《上执政书》,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87页。

(115)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7“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条,第11册,第3563页。

(116)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崇儒二》,第5册,第2763页。

(117) 范仲淹:《邠州建学记》,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386,第18册,第421—422页。

(118) 范仲淹撰,李勇先等点校:《范仲淹全集》卷10《上时相议制举书》,第202页。

(119)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26《学校二》,第617页。

(120) 范仲淹撰,李勇先等点校:《范仲淹全集》卷10《上时相议制举书》,第202—203页。

(121) 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范仲淹史料新编》2,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12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7“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条,第11册,第3563页。

(123) 同上,第3564页。

(124)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22《人物列传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125) 欧阳修:《胡先生墓表》,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749,第35册,第272页。

(126) 胡瑗:《松滋儒学记》,夏力恕编纂:《湖广通志》卷106《艺文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3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1页。

(127) 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一》,《黄宗羲全集》第3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128) 欧阳修:《胡先生墓表》,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749,第35册,第272页。

(129) 黄宗羲撰:《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一》,《黄宗羲全集》第3册,第57页。

(130) 钱大昕:《安定言行录》上卷,丁宝书辑:《丛书集成续编·史部》,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755页。

(131) 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一》,《黄宗羲全集》第3册,第56页。

(132) 同上。

(133) 乔卫平:《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宋辽金元卷)卷3,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134) 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一》,《黄宗羲全集》第3册,第56页。

(135) 季宣:《答薛士龙》,滕珙:《经济文衡后集》卷14《圣宋诸臣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70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3页。

(136)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第16册,第5372页。

(137) 脱脱等:《宋史》卷15《选举一》,第3604页。

(138)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十八·国子监》,第6册,第3758页。

(139)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7,第17册,第5773页。

(140)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十八·国子监》,第6册,第3757页。

(141)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1,第21册,第7328页。

(142) 脱脱等:《宋史》卷157《选举三》,第3662页。

(143) 杨仲良编:《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6《州县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118—2119页。

(144)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一》,第3622页。

(145) 同上,第3613页。

(146) 同上,第3613—3614页。

(147)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贡举杂录》,第9册,第5308页。

(148)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一》,第3618页。

(149)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3“绍兴七年八月戊申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832页。

(150)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儒学》,第427页。

(151) 陈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卷15《学校》,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288页。

(152)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25《学校一》,第585页。

(153) 季念诒等纂: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5《学校》,(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31页。

(154) 阿克当阿、姚文田等:《重修扬州府志》卷19《学校》,第1286页。

(155) 李心传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绍兴三十一年夏四月乙巳”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162页。

(156) 陈乃林、周新国主编:《江苏教育史》,第132页。

(157) 脱脱等:《宋史》卷157《选举志三》,第3670页。

(158)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学校》,第2032页。

(159) 宋濂等:《元史》卷172《程矩夫传》,第4017页。

(160) 李天石、潘婧:《江苏通史》(宋元卷),第361页。

(161) 苏天爵:《元文类》卷41《经世大典序录·宣圣庙》,下册,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52页。

(162)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31《儒学》,“禁搔文扰庙”,第1086页。

(163) 李天石、潘婧:《江苏通史》(宋元卷),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61页。

(164)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第427页。

(165) 陈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卷15《学校》,第288页。

(166)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27《学校三》,第640页。

(167) 陈文烛等纂:万历《淮安府志》卷6《学校》,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466页。

(168) 同上,第467页。

(169) 王昶:《金石萃编》卷134《京兆府小学规》,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第8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54页。

(170) 陶安:《总管视学诗序》,《陶学士集》卷1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2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35—736页。

(171) 柯劭忞:《新元史》卷36《食贷志三》,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342页。

(172) 参见陈乃林、周新国主编《江苏教育史》,第134页。

(173) 吴霞:《元代教学实践述论》,《民族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第75页。

(174)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学校》,第2032页。

(175)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学校》,第2034页。

(176)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蒙古子学》,第428页。

(177) 苏师道:《司空山记》,董诰:《全唐文》卷371,第3768页。

(178) 参见朱汉民、邓洪波、高峰煜《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79)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

(180) 朱熹:《衡州石鼓书院记》,《晦庵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50—651页。

(181) 吕祖谦:《东莱集》卷6《白鹿洞书院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50册,第54页。

(182) 张铉纂,王会豪等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9《学校·建书院》,第1182页。

(183)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页。

(184)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书院·茅山书院》,第471页。

(185)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7《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186) 姚文田等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43《宦迹一》,《江苏历代地方志全书》(扬州府部)第16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373页。

(187)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7《公署》。

(188) 李天石、潘婧:《江苏通史》(宋元卷),第358页。

(189)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版),第121页。

(190)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附书院·申义书院》,第473页。

(191) 卢宪撰:嘉定《镇江志》卷10《学校·书院》,第2885页。

(192)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附书院·淮海书院》,第462—463页。

(193) 嵇璜:《续文献通考》卷50《学校考·郡国乡党之学》,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1页。

(194)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书学校·附书院·濂溪书院》,第469页。

(195) 张铉纂,王会豪等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9《建书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9页。

(196) 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29《儒学志二·置书院》,《江苏历代地方志全书》(江宁府部)第1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508页。

(197) 张铉纂,王会豪等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9《建书院》,第1181页。

(198) 陈世镕等纂辑:道光《泰州志》卷8《学校·书院附》,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57页。

(199)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第1页。

(200) 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24《学校·书院》,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201) 转引自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第8页。

(202) 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24《学校·书院》,第361页。

(203) 曹允源、李根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27《书院》,(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412页。

(204) 陈宜中:《平江府学道书院记》,孙建胜辑:《陈宜中集》卷上,黄山书社2012年版,第72页。

(205) 嵇璜:《续文献通考》卷50《学校考·郡国乡党之学》,第3241页。

(206)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附书院·淮海书院》,第463页、469页。

(207) 宋濂等:《元史》卷4《世祖本纪一》“中统二年六月乙卯”条,第71页。

(208) 张铉纂,王会豪校点:至正《金陵新志》卷9《学校·儒籍》,第1207页。

(209)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学校》,第2032—2033页。

(210) 许有壬:《缑山书院记》,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8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211)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201页。

(212) 同上,第203页。

(213)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1《学校·附书院·濂溪书院》,第469页。

(214) 吴澄:《金陵王居士墓志铭》,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5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29页。

(215) 宋濂等:《元史》卷190《儒学二·程端礼》,第4343页。

(216)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4页。

(217) 黄之隽纂:乾隆《江南通志》卷90《学校志·书院》,第2册,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11年版,第661页。

(218) 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24《学校·书院》,第362页。

(219)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26《学校二》,第638页。

(220) 同上,第620页。

(221)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第15页。

(222) 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24《学校·书院》,第362页。

(223)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第14页。

(224) 虞集:《魏氏请建鹤山书院》,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6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225) 黄之隽纂:乾隆《江南通志》卷90《学校志·书院》,第2册,第665—666页。

(226) 邓洪波:《中国古代家族书院简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7页。

(227) 熊艳娥:《宋代书院记中的教育热点问题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6期,第128页。

(228) 杨万里:《杨万里集》卷78《〈益斋藏书目〉序》,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6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1页。

(229) 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第12—13页。

(230) 司马光:《传家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1页。

(231) 李兵:《官学的替代机构——北宋前期的书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93页。

(232)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233) 范仲淹:《范文正集》卷7《南京书院题名记》,转引自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234) 朱汉民、邓洪波、高峰煜:《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235) 转引自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236)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9《学校贡举私议》,《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3页。

(237)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9《衡洲石鼓书院记》,《朱子全书》第23册,第3783页。

(238) 陆九渊:《与李宰》,《陆九渊集》卷11,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页。

(239) 邓洪波:《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33页。

(240) 朱熹:《朱子语类》卷13,《朱子全书》第14册,第415页。

(241)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4年,第131页。

(242)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一·学校》,第2033页。

(243) 同上。

(244) 李德林:《定颖记事》卷1《立义学详文》,道光六年(1826年)刻本,第8页。

(245) 杨亿:《南康军建昌县义居洪氏雷塘书院记》,《武夷新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0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6页。

(246) 黄榜元纂:《湖南省兴宁县志》卷16《艺文·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587页。

(247) 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248) 不著撰人:《都城纪胜·三教外地》,第12页。

(249) 刘宰:《漫塘集》卷30《故澹轩先生艾公及其妻李氏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7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92页。

(250)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一》,第3611页。

(25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5页。

(252) 此表所含进士包括正奏名和特奏名进士。由于按现行行政区划计算,此表各地进士数与第一章中“宋代江苏地区各州郡、进士统计表”中数据分布有些变化。

(253) 葛胜仲:《朝议大夫施公墓志铭》,《丹阳集》卷12,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3076,第143册,第69页。

(254) 史能之纂:咸淳《毗陵志》卷11《解额》、《科目·国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44、3047页。

(255) 同上,第3044页。

(256) 费兖撰,金圆校点:《梁溪漫志》卷6《大观廷策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257) 参见潘晟《宋代的常州——城市形态与科举的地理阐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4辑,第73页。

(258) 叶祖洽:《承奉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太常寺陈先行状》,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2271,第104册,第88页。

(259) 邹浩:《道乡集》卷35《中大夫直龙图阁知青州军州事王公墓志铭》,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2845,第132册,第40页。

(260) 曹允源、李根源:民国《吴县志》卷11《选举表》,第144—153页。

(261) 卢熊纂:洪武《苏州府志》卷13《贡举题名》,第493页。

(262) 胡瑗:《松滋儒学记》,夏力恕编纂:《湖广通志》卷106《艺文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3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1页。

(263) 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4《学校》,第28页。

(264) 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4《学校》,第29—30页。

(26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庚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05页。

(266) 严其林:《镇江进士研究》,第43页。

(267) 有关镇江进士数量严格其林在《镇江进士研究》中有几组数据,兹录下供参考:现存镇江最早的方志嘉定《镇江志》录宋代镇江进士7人,南宋又有咸淳《镇江志》,载18人,两者相加共25人。南宋人刘宰所撰《京口耆旧传》九卷,明确镇江府进士人数为80人。元代至顺《镇江志》记宋代镇江进士名254人,北宋125人,南宋129人。清《江南通志》与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均设选举志,前者录镇江进士226人,后者录镇江进士220人。第56—64页。

(268) 严其林《镇江进士研究》认为元代2人及第,未将色目人吉雅谟丁计入。

(269)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270) 吕肖奂、张剑:《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6页。

(271) 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第3606页。

(272)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咸平元年丙寅”条,第4册,第907页。

(273) 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46—47页。

(274)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第56页。

(275) 脱脱等:《宋史》卷298《蒋堂传》,第9912页。

(276) 脱脱等:《宋史》卷343《蒋之奇传》,第10915—10917页。

(277) 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54页。

(278) 蒋惟高等:《茗岭蒋氏宗谱》(贻谷堂)卷2,《先烈考》,宜兴档案馆馆藏。

(279) 脱脱等:《宋史》卷356《蒋静传》,第11211—11212页。

(280)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8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第95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6页。

(281) 脱脱等:《宋史》卷411《蒋重珍传》,第12352页。

(282) 脱脱等:《宋史》卷318《胡宿传》,第10366页。

(283) 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7《人物二》,第161—162页。

(284) 参见王晓刚《宋代常州胡氏家族研究》,《兰台世界》2017年第8期,第106—108页。

(285) 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附录一》第3册,第731页。

(286) 脱脱等:《宋史》卷314《范仲淹传》,第10267页。

(287) 魏峰:《宋代迁徙官僚家族研究——以两浙路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第17页。

(288) 吕肖奂、张剑:《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58页。

(289) 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卷1,《丛书集成》第3386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7—8页。

(290)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版,第241页。

(291) 杨镰:《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49页。

(292) 宋濂等:《元史》卷193《忠义传·合剌普华》,第4386页。

(293) 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苏天爵:《元文类》卷70,下册,第1021页。

(294) 马娟:《元代高昌偰氏家族再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29—30页。

(295) 陈垣著,陈智超导读:《元代西域华人考》,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5页。

(296) 赵翼撰,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丛考》卷28《状元、榜眼、探花》,第550—551页。

(297) 侯兴福《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对“状元”概念如此解释道:“唐朝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显然,此“状元”所指与三甲之首“状元”不同。关于状元起源,商衍鎏认为源于唐代,其《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云:“状元之称始于唐,因唐制举人赴吏部试者,皆须投状,殿试第一为状元,意义如此。武后试贡士于殿前,故居首者曰状头,亦曰状元。”(故宫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何忠礼认为源于唐末五代,其《状元、榜眼、探花名称探源》一文认为:“唐代尚未有状元之称,当时人对进士第一人多称为榜首或状头。到唐末五代,状元之称始见于史册。进入南宋,状元才逐渐成了对进士第一人的专称。”(《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298) 龚延明:《状元、榜眼、探花之起源》,《文史知识》,2002年第3期第113页。

(299) 马端临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三》,第2册,第879页。

(30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戊辰”条,第394页。

(301) 祖慧、杨竹旺认为,宋代有文状元118人、武状元72人,合计190人。若加上徽宗朝12位贡士及第第一名状元总数达202人。参见《〈宋代登科总录〉与宋代状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302)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272页。

(303) 参见平川《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孝感教院学报》1998年第6期,第35—37页。

(304) 蔡薿,扬州仪征(一说河南开封)人,崇宁五年(1107年)状元;吴潜,南京溧水(一说安徽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现均按江苏籍状元计入总数。

(305)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22《人物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306)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3,第300—301页。

(307) 《宋史》《续通鉴》《续长编》《泊宅编》《东轩笔记》等均作“余中”,而《四库全书》本《江南通志》则作“畲中”。事近为实,此从《江南通志》。

(308)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4,第314页。

(309) 同上,第320页。

(310)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4,第321页。

(311) 同上,第322页。

(312) 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之8“蔡文饶馆李易”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41页。

(313) 侯福兴:《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314)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4,第323页。

(315)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22《人物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316)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4,第324页。

(317) 脱脱等:《宋史》卷344《王觌传附》,第10945页。

(318)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22《人物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319)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5,第326页。

(320)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6,第346页。

(321)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6,第347页。

(322) 同上,第360页。

(323) 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8,第369页。

(324) 脱脱等:《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4—895页。

(325) 嘉庆《同里志》卷5《建志下》“古迹”条之“状元街”,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同里司署刻本。

(326) 嘉庆《黎里志》卷3《表坊》“状元坊”条,徐达源清嘉庆十年(1805年)禊湖书院刻本。

(327)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贡举二》,第9册,第5266页。

(328) 脱脱等:《宋史》卷307《陈知微传》,第10135—10136页。

(329)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贡举二》,第9册,第5267页。

(330) 脱脱等:《宋史》卷295《叶清臣传》,第9849—9855页。

(331)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贡举二》,第9册,第5269页。

(332) 陈骙、佚名撰,张富祥校点:《南宋馆阁录续录》卷8《官联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6—127页。

(333)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2《高宗朝进士第二人官过大》,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26页。

(334)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亲试》,第9册,第5389页。

(335) 脱脱等:《宋史》卷292《郑戬传》,第9766页。

(33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3“绍兴十五年三月己巳”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68—2469页。

(33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5“绍兴三十年七月癸巳”条,第3107页。

(338) 脱脱等:《宋史》卷321《徐公辅传》,第10421页。

(339)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070页。

(340)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一·贡举一》,第9册,第5253页。

(341)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6册,2916页。

(342) 范成大撰,陆正岳点校:《吴郡志》卷28《进士题名》,第413页。

(343) 脱脱等:《宋史》卷473《秦桧传》,第13762—13763页。

(344) 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32《儒学志五·进士题名》,第572页。

(345)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6册,第3145页。

(346) 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19《人物志·宋进士》,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347) 黄之隽撰:乾隆《江南通志》第1册,卷120《选举志·进士·宋》,第3册,第310页。

(348) 脱脱等:《宋史》卷398《丘崈传》,第12109页。

(349)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贡举二》,第9册,第5276页。

(350)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10册,第4997页。

(351)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贡举二》,第9册,第5284页。

(352) 訾栋:《中靖大夫邵公墓志铭》,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卷87,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8页。

(353) 宋濂等:《元史》卷186《陈祖仁传》,第4272—4273页。

(354) 沈仁国:《元朝进士集证》下册,第430页。

(355) 桂栖鹏:《元代进士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189页。

(356) 沈仁国:《元朝进士集证》下册,第5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