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江苏科举活动

第三节 隋唐五代江苏科举活动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度。有关科举制度起源,学术界多有争论,但基本指向隋朝大业间。邓嗣禹认为:“炀帝大业二年,又师《周礼》,立进士科,其时举人春还秋往,略有后世科举考试之状。然诸事草创,未遑确定。门阀阶级之势,犹有存余。” (98) 范文澜认为:“607年(按即大业三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99) 《旧唐书》亦云:“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100) 上述观点虽有差异,但都认可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大业间这一事实。

一 隋唐江苏进士群体的分布

隋代科举刚刚起步,进士人数很少,仅房玄龄、温彦博、侯白、孙伏伽、张损之、杨纂、杜正仪、陈思道、苗裕诸人进士及第。 (101) 其中张损之为苏州吴县人,既是苏州第一位进士,也是江苏籍进士第一人。独孤及《河南府法曹参军张从师墓志》云:“从师祖损之,隋大业中进士甲科,位至侍御史诸曹员外郎。损之生烈考浤,以硕学丽藻,名动京师,亦举进士,自监察御史为会稽令。” (102) 另一篇《唐故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亦云:“初,公祖损之,隋大业中进士甲科,位至侍御史、尚书水部郎。损之生烈、考、浤(一作法),以硕学丽藻,名动京师,亦举进士,自监察御史为会稽令。文雅之庆,施于后昆。故擢秀才而衣绣衣者,及公三叶,君子以为荣。” (103) 对此,何忠礼《张损之并非隋代进士》一文认为,张从师与其祖损之的年龄相距过大。何文质疑有一定合理性,但这一切均建立推测的基础之上,并无相应的史料佐证。五代王定保更接近历史源头,在无新的材料可以推翻其真实性的前提下,暂且将张损之认定为隋朝进士。正德《姑苏志》卷五《科第表上》亦载:“隋大业中,张损之,进士甲科”。 (104) 《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中以《唐摭言》记载为基础,将张损之归为隋朝进士,并认定其状元身份。 (105) 从这个意义说,张损之是江苏有科举记录以来进士及第第一人。

有关隋唐两代江苏进士的情况,限于史料,无法作确切的统计。由于唐时地方志编纂尚未成型,记录唐代进士登科的资料未能留下一榜。史载,唐人封演撰《封氏闻见记》是一部较早存留唐代登科记录的私家文献。“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解褐多拜清紧,十数年间,拟迹庙堂……好事者记其姓名,自神龙以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良,发起后进也。” (106)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进入《进士登科记》所带来的荣光:“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姓名于旧纪末。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107) 这部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的唐代《进士登科记》,应该保存了当时登科原貌,可惜没有传下来。清人徐松撰《登科记考》20卷,是一部保存唐代登科资料的重要文献。当代学人陶易的《唐代进士录》、许友根的《唐代状元研究》在前者基础上对唐代进士群体进行更为深入的考证、梳理,是唐代科举活动的重要研究成果。

有关唐代进士总人数,因相关文献不足,统计口径不一,存在着争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一书中,录唐逐年及第进士人数为6700人,其中姓名、籍贯、朝代可考者567 (108) 人。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中绘制了《唐代前期的进士》和《唐代后期的进士》两张表,标出了前期275名进士、后期713名进士,共计988人。 (109)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附录二《唐五代进士登科人名录》共统计出311科7128人, (110) 然仅存姓名,籍贯不详。陶易《唐代进士录》中附“唐代进士科一览表”,指出:“本表数字据徐松《登科记考》统计,其中有九年缺载,另有三年仅取1人者疑误。唐代共取进士约7000人。” (111) 吴树宝《唐代进士群体研究》考查了唐代进士的籍贯分布状况,得出有确切籍贯记载的唐代进士人数为846人, (112) 但未列名录,无法考证。

有关唐代江苏籍进士,张学峰《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附“唐代江苏地区各州进士统计表”依据“所列入统计范围的进士,大多为姓名可考且事迹较详细的人物” (113) 原则,共收录唐代江苏籍进士111人,但未提供具体名单。民国编《江苏省通志稿》五《选举志》第三卷“隋唐宋元进士”载隋唐五代江苏可考者进士108人(其中“上官仪,来济人”,应为上官仪、来济2人)的科分、籍贯等资料,并附录“年份无考者”13人,共计121人。然而,这121名进士中夹杂了不少非江苏籍进士或其他科目人员。一是误将外省籍进士收入名录中。其中王昌龄、李磎、权皋、张正甫等4人,非江苏籍进士,应剔除。李磎非为扬州江都人,而为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为湖北籍进士。王昌龄的籍贯,新旧唐书所载不同,《新唐书》列为京兆长安人,《旧唐书》则定为南京江宁人。《唐才子传》对此有详细记载:“昌龄,字少伯,太原人……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 (114) 据此可知王昌龄应为山西籍进士,此误主要源于其曾任江宁令之职。《江南通志》与《江苏省通志》采用《新唐书》说,为误引。权皋为秦州(天水)人,自北方南迁润州丹徒,非润州籍进士。张正甫,河南南阳人。《旧唐书》本传载:“张正甫字践方,南阳人……父泚,苏州司马。” (115) 因其父任苏州刺史,故误录为苏州吴县人。二是误收明经、贤良等非进士科人员。如苏州归登(举孝廉高第、登贤良科)、苏州张诚(明经及第)、苏州归崇敬(才可宰百里)、苏州陈润(茂才异等、明经)、苏州张平叔(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5人非进士出身,也当剔除。除此两项,此间江苏可考进士应为98人。另据《登科记考补正》《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唐代进士录》《文苑英华》《广卓异记》《唐摭言》《宜兴旧志》《镇江进士研究》等文献考订,补录蒋挺、蒋兆、蒋至、蒋镇、蒋炼、蒋铢、刘延祐、刘知柔、刘知几、刘升、刘迥、刘湾、刘商、刘禹锡、刘邺、史翙、樊系、马戴、顾非熊、归仁泽、杨鉴、萧寘、萧俛、萧炼、萧杰、萧仿、萧禀、萧遘、萧邺、张萧远、归黯、刘希、蒋泳、崔璐、储嗣宗等,共计36人。故隋唐五代江苏籍进士可考者共134人,另有13人进士身份待考。

唐代进士分布总体呈现出由政治中心向周边分散的特征,北方的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是唐代进士密集区。长江以南,因远离政治中心,进士及第人数很少。依徐松6700名总数计,唐五代江苏进士人数为134名,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进士及第率极低,属于进士分布的“稀疏区域”。这130多名进士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其中苏州57人、常州23人、镇江22人、升州5人,计107人,占全省79.85%;苏中、苏北地区则集中于扬州(9人)、徐州(12人),其余7人,占全省总数20.16%。

从时代分布看,唐代江苏进士分布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唐前期(高祖—玄宗时期),江苏共有进士37人。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武德九年(626年)的9年间,朝廷共进行了6次开科(其中武德二年、三年、四年,不贡举) (116)  ,江苏却无一人及第。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此间江苏举子未参加科举考试,但无人进士及第却是不争的事实。直到贞观元年(627年),上官仪进士及第,才标志着唐代江苏科举活动的开始,填补唐初江苏无进士及第的空白。《旧唐书·上官仪传》载:“上官仪,本陕州陕人也。父弘,隋江都宫副监,因家于江都……涉猎经史,善属文。贞观初,杨仕恭为都督,深礼待之。举进士。太宗闻其名,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时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117) 从本传可知,上官仪(608?—664)原本是陕州人,因其父官江都(今江苏扬州),遂为江都人。贞观元年(627年)进士及第,高宗时供职门下省,升任秘书少监,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曾为高宗草废武后诏,招后者忌恨,下狱而死。上官仪的事例充分说明了魏晋以来北方士族的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在科举相对落后的苏中地区结出了硕果。

同为江都人的来济(610—662)也是江苏早期进士及第者之一。《旧唐书》本传载:“来济,扬州江都人,隋左翊卫大将军荣国公护之子也。宇文化及之难,阖门遇害。济幼逢家难,流离艰险,而笃志好学,有文词,善谈论,尤晓时务。举进士。贞观中累转通事舍人。” (118) 进士及第后任通事舍人。因进言太宗处置太子承乾之败得法,后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高宗永徽间,擢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曾任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登科记考补正》卷一载:“承乾之败在十七年四月。似本年即为济知贡举。” (119)  知贡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首次开科,由考功郎中知贡举。这一点在《通典》有相应的记载:“武德旧令,考功郎中监试贡举人,贞观以来,乃以员外郎专掌贡举省郎之殊美者。” (120) 显然,武德中科举考试由考功郎中主考,贞观后改为考功员外郎主持省试,直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始以礼部侍郎充任。从来济以考功员外郎身份知贡举事实看,其应是在贞观初(627年)进士及第,具体时间不详。贞观(627—650)中,科举考试不兴,考功员外郎掌贡举不受重视,才使得出道不久的来济有此机会。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录中有来济事迹。 

唐代江苏进士总数偏低,但局部地区却呈现出兴盛格局。“唐朝前期科举出身的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江南道虽然也出现了不少人物,仅两《唐书》有传的就有六十三人,但多集中在润、苏、常三州。” (121) 特别是润州,进士及第的人物较多,成为江苏进士“高产区”。据严其林《镇江进士研究》一书统计,唐前期润州籍进士达17人,包括马怀素、蔡希周、蔡希州、丁仙芝、蔡希寂、储光羲、陶翰、樊系、张晕、谈戭、申堂构、包何、包佶、皇甫曾、皇甫冉等,占整个江苏省唐代前期可考进士人数的60.7% (122)

马怀素(659—718),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寓居江都。家贫苦学,“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123) 后历礼部、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开元初任户部侍郎、迁秘书监,奉诏编次四部群书。至顺《镇江志》载:“唐马怀素,字惟白,丹徒人。调露二年进士第,又应制举,中文学优赡科,补郿尉。” (124) 新旧《唐书》均有传。

蔡希周(688—747)、蔡希寂、蔡希州,润州曲阿(今镇江丹阳)人。“蔡希周,曲阿人,开元十二年举进士登第,官监察御史。希寂,希周弟,登进士第,终渭南县尉。” (125)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据嘉定《镇江志》载:“蔡希寂,曲阿人,进士第,渭南尉。”墓志铭所记“初射策高第,尉于渭南,与公并时焉” (126) ,指的即是与其兄同年进士及第事。至顺《镇江志》记蔡希寂是曲阿人(今江苏丹阳),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登进士第。《新唐书·艺文志》也称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为曲阿人。蔡希州仅见《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志》,疑为“蔡希周”之误。

丁仙芝,曲阿(今江苏丹阳)人。“丁仙芝,曲阿人,开元十二年进士第,余杭尉。” (127) 《唐诗纪事》卷二十四载:“仙芝,润州曲阿人。登开元进士第,为余杭尉。” (128) 嘉定《镇江志》称:“丁仙芝,曲阿人,进士第,官余杭尉。” (129)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引“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诗》注云:‘丁侯前举,予次年举。’又云:‘同年举而丁侯先第。’” (130) 据此考证,储光羲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及第,而丁仙芝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

储光羲(约706—763),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镇江历代志书均作如是说。“储光羲,延陵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第。又诏中书试文章,历官监察御史。” (131) 《新唐书·艺文志》载:“(包融)润州延陵人,历大理司直……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曲阿有余杭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潮、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戭,句容有忠王府仓曹参军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簿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处士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挺、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璠汇次其诗,为《丹阳集》者。” (132) 一说,兖州人。《唐才子传》载:“光羲,兖州人。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有诏中书试文章”。 (133)

樊系(?—783),润州(今江苏镇江)籍进士。《登科记考补正》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七引《定命录》载:“员外郎樊系未应举前一年,尝梦及第。榜出,王正卿为榜头。一榜二十六人。明年方举,登科后,果是王正卿为首。按开元中惟此二年进士二十六人 ,而无状元姓名,故载此俟考。” (134) 今查《元和姓纂》卷二“樊姓诸郡”目下有载:“谏议大夫樊系,润州人,吏部员外郎”, (135) 故樊系应为开元润州籍进士。

陶翰,润州(今江苏镇江)人。“陶翰,润州人。开元十二八年进士第,礼部员外郎。” (136) 《唐才子传》卷二载:“翰,润州人。开元十八年崔明允下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辞,与郑昉同时,官至礼部员外郎。” (137) 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云:“开元十八年进士及第,天宝文明载登宏词、拔萃两科,累陟太常十二、礼部员外郎。” (138) 陶翰是开元十八年(730年)润州籍进士,第二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制科),始被授职。

谈戭,曲阿(今江苏丹阳)人。“谈戭,曲阿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第。” (139) 徐松据嘉定《镇江志》著录:“谈戭,曲阿人,进士第,长洲尉。”列谈戭于《登科考》卷27《附考·进士科》。陶易《唐代进士录》“谈戭”条按:“唐人避武宗李炎讳,改‘谈’为‘谭’。” (140) 至顺《镇江志》卷十八也载其“开元二十年登进士第”。

申堂构,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南朝陈南徐州刺史申禺后裔。“陈有南徐州申禺,禺八代孙堂构,唐虞部员外郎,生稷。” (141)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云:“申堂构,丹徒人,进士第,武进尉。”《胡补》则据《至顺镇江志》卷十八载:“申堂构,开元二十二年进士第。”明万历《丹徒县志》也记申堂构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为武进尉。今暂录于此。

张晕,一作张翚,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官校书郎。《唐诗纪事》卷十五载:“晕,开元进士,萧颖士同年生也。” (142) 《登科记考》引《唐诗纪事》材料,定为开元进士,列入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条中。《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包融诗”条,也载张晕为曲阿人,曾任校书郎。

包何、包佶(728—792),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人,包融之子。兄包何,字幼嗣,天宝七年杨誉榜及第。《唐才子传》卷三载:“包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也。与弟佶俱以诗鸣,时称‘二包’。天宝七载,杨誉榜及第。” (143) 弟包佶,字幼正。“佶字幼正,天宝六载杨护榜进士。累迁秘书监。” (144) 嘉定《镇江志》与至顺《镇江志》均记的包佶为兄、包何为弟,疑误。

皇甫冉(717—770)、皇甫曾(?—785),兄弟二人在《唐才子传》有传,均为天宝进士。《唐才子传》称:“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来寓丹阳,耕山钓湖,放适闲淡……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调无锡尉。营别墅阳羡山中。大历初,王缙为河南节度,辟掌书记。后入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仕终拾遗、左补阙。” (145) 弟皇甫曾“天宝十二载杨儇榜进士。善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当时以比张氏景阳、孟阳……仕历侍御史”, (146) 大历后任阳翟令。《新唐书·艺文志》中有简传。

相比较而言,唐代江苏其他地区进士及第人数少得可怜,有的地方几十年才有一个进士及第,还有的地方一直都是空白。个中原因是多样的,既有科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唐仕宦途径的多元化的因素。据吴宗国统计,唐前期进入两《唐书》中的江苏籍高官,有32人,其中“高智周、陆元方、陆象先都做过宰相,归崇敬德宗时位至工部尚书,蒋镇德宗时也位至工部侍郎。科举出身的人数很少,做到高官的比重却高达50%。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147) 然检视其出身后发现,苏州归崇敬是明经出身,陆元方初明经,后举八科。陆元方之子陆象先,中制举入仕。宜兴人蒋镇举贤良出身。仅有常州人高智周是进士出身,科举出身的人数很少,这说明科举在唐代初期并非是士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唐朝中后期(肃宗—昭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史之乱”后,北方官员或世族,纷纷举家南迁,为江南科举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发达的经济为科举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私学的兴盛不仅成为传播学术文化的重镇,且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江苏科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繁荣的。唐代中后期,江苏共有56人进士及第,较前期有明显进步。作为科举重镇的苏、润、常三州进士及第数增加了,此间“见于两《唐书》的人物共41人,占江南道人物总数90人的45%”, (148) 其中进士出身的有23人,占入传总人数的56.1%。如润州的权璩是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权德舆之子,历监察御史、任中书舍人。宜兴的蒋伸,曾任宣宗朝宰相。懿宗即位后,先后兼刑部尚书、河中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太子太傅。其侄蒋曙,曾任鄂岳团练判官,除虞、工二部员外郎。无锡的李绅,相武宗,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苏州的归融,历迁兵部尚书、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后任京兆尹,位终山南西道节度使。苏州的杨发,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后为岭南节度。弟杨收,相懿宗。弟杨严,位至兵部侍郎,严子杨涉亦位至宰相。苏州的沈传师,历任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子沈询,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潞州长史,位终昭义节度使。苏州的顾少连,历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京兆尹,位至吏部尚书。子顾师邕,累迁监察御史,位至水部员外郎。苏州的顾况曾任著作郎,于公异曾任祠部员外郎,等等。这些入传的高官,多半为进士出身,这说明在唐后期科举已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渠道。前期没有出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科举考试日益成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入仕通道。

从人才选拔机制看,朝廷实施科举的目的就是收回官员选用权,将社会各阶层都纳入国家体制之内,以稳定执政之基。因此,科举制本身并不排斥士族,相反六朝以来的世家大族还拥有庶族所不具有的经济、文化与教育优势。科举制给那些世家大族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制度化通道,使得士族又有了用武之地。以吴郡陆氏为例,在唐初以门荫为主之际,陆氏丹徒支最早兴盛起来。武后时期,科举遽盛,陆氏太尉支、侍郎支开始转型,成功地由门阀士族向科举家族转化。到了中唐德宗以后,进士科最贵,而陆氏后人几乎全为进士出身。陆氏从门阀世家到科举世家的转换,诠释了科举制的强大改造力。

中唐之后,进士出身成为官员的重要途径。苏州由于文化发达,科举业绩显著。唐中后期江苏共有92名进士及第,其中苏州就有49人,占全省总数的53.2%,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苏州进士主要集中在顾、归、杨、沈四大家族之中。与传统家族相比,新兴的家族发展势头更是锐不可当。其中,顾氏家族主要有顾况、顾少连、顾师邕、顾非熊、顾在镕等5人;归氏家族主要有归融、归仁晦、归仁翰、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蔼、归修、归系等10人;沈氏家族主要有沈传师、沈枢、沈询等3人;杨氏家族有杨收、杨假、杨发、杨严、杨涉、杨巨、杨注、杨乘、杨鏻、杨凝式、杨鉴等14人;陆氏家族有陆康、陆畅、陆亘、陆宾虞、陆环等5人。 (149) 这五家中,归、顾、沈、陆四家均为吴人,是土著的家族,杨氏是外地迁入的家族。这些家族共有37人进士及第,占此间苏州进士总数49人的75.5%,权重极大。

顾况字逋翁,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唐才子传》卷三载:“况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年,天子幸蜀,江东侍郎李希言下进士” (150) 。《唐摭言》卷八《入道》云:“顾况全家隐居茅山,莫知所止。其子非熊及第归庆,既莫知况宁否,亦隐于旧山。或闻有所遇长生之秘术也。” (151) 《唐诗纪事》卷二十八载:“况,字逋翁,姑苏人。至德进士。性诙谐,与李浑、李泌为方外之友。” (152) 进士及第后历任镇海军节度判官、校书朗,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

顾非熊,顾况子。《唐才子传》载:“非熊,姑苏人,况之子也。少俊悟,一览辄能成诵。工吟,扬誉远近。性滑稽好辩,颇杂笑言。凌轹气焰子弟,既犯众怒,挤排者纷然。在举场角艺三十年,屈声破人耳。” (153) 《唐摭言》卷八《已落重收》云:“长庆中,陈商放榜,上怪无非熊名,诏有司追榜放及第。时天下寒俊,皆知劝矣。” (154) 初历幕职,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长官,乃弃官隐茅山。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顾少连(741—803),字夷仲,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新唐书》载:“顾少连,字夷仲,苏州吴人。举进士,尤为礼部侍郎薛邕所器,擢上第,以拔萃补登封主簿。” (155) 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登进士第,以书判拔萃典校秘书,授登封主簿,历监察御史、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改京兆尹,擢吏部尚书,转兵部尚书,以东都留守致仕,有良吏之称。

顾师邕(?—835),字睦之,少连子。《新唐书》载:“顾师邕,字睦之,少连子。性恬约,喜书,寡游合。第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李训荐为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 (156) 因李训败,被流放崖州,至蓝田赐死。

顾在镕,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僖宗光启二年(886年)进士及第。洪武《苏州府志》云:“光启二年,陆扆状元,顾在镕登第。” (157) 余不详。

苏州杨氏家族由北方迁入,祖籍为同州冯翊,杨收“高祖悟虚,应贤良制科擢第,位终朔州司马。曾祖幼烈,位终宁州司马。祖藏器,邠州三水丞。父遗直,位终濠州录事参军。家世为儒,遗直客于苏州,讲学为事,因家于吴。遗直生四子:发、假、收、严”。 (158) 杨遗直迁居吴县后,以兴办私学为业,并未涉足官场,却培养了一批进士官员。

杨家四子杨收、杨假、杨发、杨严,全部进士及第。一门三代共11名进士、2位宰相,风光无限。长子杨发(?—约858),字至之,大和四年(830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迁福建观察使,位终岭南节度使。“发字至之,大和四年登进士第,又以书判拔萃,释褐校书郎、湖南观察推官,再辟西蜀从事。入朝为监察,转侍御史,累迁至礼部郎中。大中三年,改左司郎中……子乘,亦登进士第,有俊才。” (159) 发子杨乘,大中元年(847年)进士及第。《唐诗纪事》卷四七载:“(杨)乘,宣宗大中初登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160) 次子杨假,字仁之,开成五年(840年)进士及第。“假字仁之,进士擢第。故相郑覃刺华州,署为从事。从覃镇京口,得大理评事。入为监察,转侍御史。由司封郎中知杂事,转太常少卿。出为常州刺史,卒官。” (161)  三子杨收(816—869),字藏之,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及第。“收以仲兄假未登第,久之不从乡赋。开成末,假擢第,是冬,收之长安,明年一举登第,年才二十六岁……收子鉴、鉅、鏻,皆登进士第。” (162) 杨收及第后,屡屡升迁,历中书舍人、兵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迁门下侍郎、刑部尚书,相懿宗。杨乘与父杨发、叔杨收、杨假、杨严皆以文学登第,时号“修行杨家”。子杨鉴、杨鉅(?—905)、杨鏻,皆登进士第。四子杨严(?—878),字凛之,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及第。“严字凛之,会昌四年进士擢第。……咸通中,累迁吏部员外,转郎中,拜给事中、工部侍郎,寻以本官充翰林学士。” (163) 因其兄杨收任宰相相,请求外任,历官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团练观察使、邵州刺史、兵部侍郎等职。子杨注、杨涉(?—约916),亦为朝廷要员,杨涉曾位至宰相,相昭宗。史载:“涉,乾符二年登进士第。昭宗朝,累迁吏部郎中、礼刑二侍郎。……辉王即位,本官平章事,加中书侍郎……注,中和二年进士登第。昭宗朝,累官考功员外、刑部郎中。寻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召充翰林学士,累迁户部侍郎。辉王缵历,兄涉为宰相,注避嫌辞内职,守户部侍郎。” (164) 杨涉子杨凝式(873—954),唐哀宗天佑二年(905年)乙丑探花,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

杨氏一门才俊,是典型的科举世家。这里不仅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更有祖孙进士,这与杨氏数代以来形成的家风家教不无关系。根据杨收“自言隋越公素之后”可知,南迁吴郡的杨氏家族乃是隋朝弘农杨氏中最为兴盛的越国公杨素一支,族人或征战有功,或立帝有功,或营求谋业,经济优渥,贵宠莫比,在弘农杨氏家族中前所未有。

晚唐时期,江苏共有41人及第,并在苏南地区诞生了一批状元,扭转了江苏进士及第人数不足的颓势,提升了江苏在科举史上的地位。据李嘉球《苏州状元》一书统计:“自唐至清末,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自宋至清末,共出武状元115名。苏州一地共出文状元45名,占总数的7.55%。共出武状元5名,占总数的4.35%。尤其是清代,苏州共出了26名文状元,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占江苏省状元总数的53.06%,无论是平均数还是绝对数,均为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165) 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一带的文化底蕴追根究底是由于隋唐时期的经济抬头以及后来的强劲发展所衍生。这些状元绝大多数出身于书香门第、富贵之家。

唐代长洲(今江苏苏州)归家,自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至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短短30余年间接连出现了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等5位状元,几乎囊括了全部唐代江苏状元,享有“天下状元第一家”美誉。

归仁绍的曾祖父归崇敬(712—799),字正礼,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自幼苦学,“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赞善大夫、史馆修撰、兼集贤殿校理,修国史、仪注。” (166) 历代宗、德宗两朝,任左拾遗、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归崇敬虽未中进士科,但博学多才,曾主修《通志》《礼仪志》等书。子归登(754—820),字冲之,“大历中,举孝廉高第。贞元初,策贤良,为右拾遗。……顺宗为皇太子,登父子侍读,及即位,以东宫恩超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复为皇太子、诸王侍读。” (167) 历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孙归融(?—853)字章之,“元和中,及进士第,累迁左拾遗。事文宗为翰林学士,进至户部侍郎。开成初,拜御史中丞。” (168) 归融元和七年(812年)进士及第,历监察御史、左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京兆尹、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归融有五子皆登进士第,是名副其实的“五子登科”,极其难得。在苏州这样的科举鼎盛之地,曾诞生过数千名进士,而能真正做到“五子登科”的,据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记载,仅有三家:一是唐代长洲的归融家,一是清代昆山徐乾学家,另一是清代长洲张孟球家。虽然后者也是“五子登科”,但只有三个进士,另两个是举人,“含金量”不如前两家(全部是进士及第)。归融长子归仁晦,为开成三年(838年)戊午科进士。《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一引洪武《苏州府志》云:“开成三年,归仁晦登第。” (169) 次子归仁翰,为大中十一年(857年)丁丑科进士;三子归仁宪,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进士(科名不详)。四子归仁绍(又作“召”),字文融,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己丑科状元及第。洪武《苏州府志》卷十三载:“十年,侍郎王凝,归仁绍,礼,文融。” (170) 《唐才子传》卷八《司空图传》:“图,咸通十年归仁绍榜进士。” (171)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三按:“元洪景修编《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甲集卷九:‘归融……子仁超,通三礼,咸通进士第一’。” (172) 孟按:“超”当为“绍”之误。归仁绍状元及第后,曾历官祠部郎中、度支郎中。乾符四年(877年)十二月为侍御史,中和年间(881—884)官礼部侍郎,后升兵部尚书等。五子归仁泽,唐懿宗咸通十五年,亦即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甲午科状元及第。洪武《苏州府志》卷十三云:“十五年,侍郎裴瓒,归仁泽,礼,第一人。” (173)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三按:“元洪景修编《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甲集卷九:‘归仁泽,习二礼,咸通进士第一’。” (174)  中和(881—885)年间,从僖宗于蜀中,历官观察使、礼部侍郎等职。子归黯景福元年(892年)壬子科状元,归黯子归佾光化四年(901年)辛酉科状元,子归系天祐二年(905年)乙丑科状元。30余年,一门兄弟父子五状元,堪称科举史奇迹。

归黯(?—892),归仁泽之子。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壬子科状元。《广卓异记》卷十九《父子状元及第》引《登科记考》载:“归仁泽,乾符元年状元及第。子黯,大顺三年状元及第。” (175) 按,咸通十五年(874年)十一月改元乾符,大顺三年(892年)改元景福,归黯状元及第。天祐初(904年)累任侍御中、登州司户。后唐同光初(923年),任尚书右丞、迁刑户二部侍郎,以太子宾客致仕。两个儿子归佾、归系又都中状元。《唐摭言》卷八《及第与长行拜官相次》云:“归黯亲迎拜席日,状元及第。榜下版巡脱白,期月无疾而卒。” (176) 陶易《唐代进士录》按:据《小知录》及《称谓录》,唐、宋时称户部为版部、版曹,所谓版巡系户部巡官之别称,非指地方之巡官。归黯早逝,事迹无考。

归佾,归黯子。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辛酉科状元。《登科记考》卷二十四云:“归佾,状元。” (177) 《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条云:“四年状元归修,苏州人。” (178) “归佾”误作“归修”。《唐代进士录》将归佾误作“咸通十年状元归仁绍之子” (179) 。其人事迹失考。归佾榜在科举史上称为“五老榜”,《唐摭言》卷八《放老》条云:“天复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亦皆年逾耳顺矣。时谓五老榜。” (180) 《容斋随笔》卷七《唐昭宗恤录儒士》条亦载此事,惟五老年纪与《唐摭言》所载略有不同。按,天复元年(901年)即光化四年,是年四月甲戌改元。

归系,归黯子,归佾弟。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乙丑状元。《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条云:“二年状元归系,苏州人,佾之弟。” (181) 洪武《苏州府志》卷十三载:“天祐二年,侍郎张文蔚。归系第一人。杨凝式,第三人。崔庸。” (182) 是年贡举在洛阳举行,礼部侍郎张文蔚知贡举。归系及第后仕履不详。《太平广记》卷四四〇引《闻奇录》载有其轶事一则,荒诞不经。

据许有根《唐代状元研究》一书统计,有唐一代全国共产生状元160名(10人年份无考)。其中江苏状元6人,分别是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和苏检 (183) ,全部来自苏州。除归氏为本土状元外,苏检则是外迁至苏而状元及第。苏检,字圣用,祖籍武功(今陕西武功),后徙家入吴,遂为吴(今江苏苏州)人。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九引《闻奇录》有“苏检登第,归吴省家” (184) 的记载。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甲寅科状元及第。《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条亦云:“乾宁元年,状元苏检。” (185) 《唐才子传》载:“乾宁元年,苏检榜进士,释褐校书郎。” (186) 《新唐书》卷一八二《庐光启传》载:“初,光启执政,韦贻范、苏检相继为宰相。” (187) 历官洋洲刺史、中书舍人等职。昭宗避乱凤翔,奔赴行在,拜中书舍人。天复二年(902年)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挟持昭宗还京,苏检后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环州,随之被赐死。

二 唐代江苏科举家族的形成

唐代江苏科举活动的兴盛,与各地世家大族密不可分。正是这些家族成员的相继登科,才改写了江苏科举波澜不兴的面貌。除了上文所谈的苏州顾、归、杨、沈四大家族外,常州宜兴蒋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堪称典范。钱穆先生说:“门第之盛与学业之盛并举,惟因其门第之盛,故能有此学业之盛,亦因其学业盛,才见其门第之盛。” (188)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族门第之盛、学业之盛都与科举之盛相关,科举是家族走向门第之盛、学业之盛的重要平台。

据《蒋氏楼王宗谱》载:“自东汉以迁,终全唐之世,代有闻人。” (189) 这其中既有蒋洌、蒋涣、蒋曙、蒋泳、蒋伸、蒋兆等进士及第,也有蒋镇举贤良及第、蒋俨擢明经第、蒋岑举明经、蒋凝应宏词科、蒋励己和蒋准擢书判拔萃科,为唐朝贡献了大批治国理政的专门人才。

蒋捷(挺),义兴(今无锡宜兴)人。进士及第时间不详。祖蒋子慎,父蒋绘。《旧唐书·高智周传附蒋捷传》:“绘子捷,举进士。开元中,历台省,仕至湖、延二州刺史。子贵,赠扬州大都督。捷子冽、涣,并进士及第。冽,历礼、吏、户部三侍郎,尚书左丞;涣,天宝末给事中,永泰初右散骑常侍……冽子炼,涣子铢,亦进士举。” (190) 孟二冬按:“捷”,当作“挺”。《登科记考补正》引《广卓异记》卷十九“一家六人并进士及第(蒋挺)”条云:“右按《登科记》:蒋挺二子冽、涣,挺弟播,播子准,冽子,一家父子孙六人并进士及第。” (191)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蒋捷为监察御史,累官司封郎中。十三年(725年),为国子司业、湖州刺史。十五年(727年),迁申王府长史。

蒋播,蒋挺弟。《登科记考补正》引《广卓异记》卷十九“一家六人并进士及第(蒋挺)”条云:“挺弟播,播子准,冽子炼,一家父子孙六人并进士及第。” (192)

蒋冽,蒋挺子,高宗时宰相高智周外孙。天宝间(742—756)登进士第。玄宗开元七年(719年),为太子校书郎。后自大理评事,拜监察御史。天宝初,为考功员外郎。历礼、吏、户三部侍郎。天宝末,迁尚书左丞。《新唐书·高智周传》载:“挺,历湖、延二州刺史。生子冽、涣,皆擢进士……冽子炼,涣子铢,又有清白名。” (193) 又,《陆余庆传》载:“余庆于寒品晚进,必悉力荐藉……开元初,为河南、河北宣抚使,荐富春孙逛、京兆韦述、吴兴蒋冽、河南达奚珣,后皆为知名士。” (194) 子蒋炼、蒋镇,并以文学进。

蒋涣,冽之弟。天宝间(742—756)进士及第。《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载:“涣,仪凤宰相智周之孙,与兄冽皆第进士。涣永泰初历鸿胪卿,日本使尝遗金帛,不纳,唯取笺一番为书,以贻其副云。终吏部尚书。冽终尚书左丞。” (195) 历官吏部员外郎、郎中。天宝末(756年),官给事中。代宗永泰初(765年),累迁鸿胪卿。以尚书左丞致仕。

蒋至,天宝六载(747年)进士及第。《文苑英华》载有蒋至《魍魉赋》,是为本年进士。余不详。《登科记考补正》、《唐代进士录》有载。

蒋氏家族根深叶茂,从政者众多,仕途极为显赫。涌现出如蒋乂、蒋俨等一批官位显赫的家族成员,尤其是蒋系、蒋伸、蒋涣位列宰辅,素有“一门三相”的耀眼的光环。

蒋乂(747—821)字德源,常州义兴(今无锡宜兴)人。历官太常礼院修撰、右拾遗、史馆修撰,为德宗、宪宗两朝史官,终秘书监。“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 (196) 自蒋乂起,长子蒋系、次子蒋伸、三子蒋偕,蒋氏一门两代四人参与修史。史称“三世踵修国史,世称良笔,咸云‘蒋氏日历’天下多藏焉”。 (197)

长子蒋系(796—872)字太中,“系善属文,得父典实。大和初,授昭应尉,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传师、郑澣、陈夷行、李汉参撰《宪宗实录》。” (198) 历任工部、礼部、兵部郎中,同兼史职,懿宗时官兵部尚书,东都留守。次子蒋伸(799—881)字太直,进士及第。“大中二年,以右补阙为史馆修撰,转驾部郎中,知制诰。白敏中领邠宁节度,表伸自副,加右庶子。入知户部侍郎。九年,为翰林学士,进承旨。十年,改兵部侍郎,判户部。宣宗雅信爱伸,每见必咨天下得失。” (199) 唐宣宗初任户、兵二部侍郎,大中十三年(859年),任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懿宗即位,兼刑部尚书。咸通二年(861年),出为河中节度使,以太子太傅致仕。三子蒋偕,以父荫历任右拾遗、史馆修撰,调任补阙、主客郎中,后累任太常少卿、州官等。四子蒋仙、五子蒋佶,皆位至刺史,生卒年不详。 

蒋兆,蒋系之子,蒋乂孙。蒋氏世以儒史称,不以文藻为事,以惟蒋伸及蒋系子蒋兆有文才,登进士第。《新唐书·蒋乂传》载:“蒋氏世禅儒,唯伸及系子兆能以辞章取进士第,然不为文士所多。” (200) 大中年间(847—860)进士。《登科记考》有载。

蒋曙字耀之,蒋系子,蒋乂孙。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登进士第。《新唐书》载:“子曙,字耀之。咸通末,由进士第署鄂岳团练判官,除虞、工二部员外,改起居郎。黄巢之难,曙阖门无噍类,以是绝意仕进,隐居沉痛。中和二年,表请为道士,许之。” (201) 历迁鄂岳团练判官、虞工二部员外,改起居郎。其孙蒋防不仅是刺史,还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全唐诗》录有其诗,撰有著名的传奇作品《霍小玉传》。

蒋泳字越之,蒋伸独子,蒋乂孙。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与韩衮同登进士第。《唐摭言》卷十二《酒失》条载:“韩衮,咸通七年赵骘下状元及第,性好嗜酒……及杏园开宴时,河中蒋相以故相守兵部尚书,其年子(蒋)泳及第,相国欣然来突,众荣之。” (202) 《唐摭言》卷二载:“蒋泳以故相之子,少年擢第。时家君任太常卿,语泳曰:‘尔门绪孤微,不宜从世禄所为,先纳罚钱,慎勿以骡从也。’” (203) 僖宗中和(882—885)间,为考功郎中。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知礼部贡举,为朝廷选拔人才。

彭城刘氏和兰陵萧氏也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培养了不少进士。金滢坤在《中晚唐科举与社会变迁》第六章中“中晚唐五代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变迁”中,对中晚唐五代十四姓十七家大士族登科和入仕状况做了详细统计,可供参考 (204)

彭城刘氏家族显赫,人才辈出。在南朝后期完成了从武力强宗向文化士族的转化。唐代彭城房刘氏主要由刘德威、刘知几及刘瞻家族组成。其族人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多人及第、簪缨不绝,并先后有四人在朝中担任宰相职务。此外,名儒刘胤之、史学家刘知几、诗人刘商、散文家刘轲等,都是彭城刘氏家族中的文化名人 (205)

刘延祐(?—687)字允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伯父刘胤之,父刘行之。行之有三子,长子延祐,次子延庆,末子延绪。《旧唐书·刘胤之传》载:“弟子延祐,弱冠本州举进士,累补渭南尉。刀笔吏能,为畿邑当时之冠。” (206) 进士及第后,补渭南尉,后任右司郎中检校司宾少卿。《新唐书》有传。

刘知柔(649—723),刘知几兄,刘藏器长子。进士及第时间不详。《旧唐书·刘知几传》载:“乡人以知几兄弟六人进士及第,文学知名,改其乡里为‘高阳乡居巢里’。” (207) 历户部侍郎、国子司业、尚书右丞、工部尚书等职。《登科记考补正》亦按:“知柔为知几之兄,当即六人之一。” (208) 刘知几兄弟六人,仅长兄刘知柔,大弟刘知章可考外,其二弟、三弟、四弟均不可考。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永隆二年(681年)进士。《旧唐书》载:“刘子玄,本名知几,楚州刺史胤之族孙也。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弱冠举进士,授获嘉主簿。” (209) 《登科记考补正》云:“开耀元年年二十,惟其年进士一人,故载是耳。” (210)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历官凤阁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庶子、崇文馆学士等职,兼修国史。有子六人,皆知名于时。长子刘贶,博通经史,擢起居郎,历右拾遗内供奉。次子刘,博学多才,进士及第。历集贤院学士,兼知史官,终右补阙。三子刘汇,左散骑常侍,终荆南节度使。四子刘秩,历左监门卫录事参军事,迁宪部员外郎。五子刘迅,历京兆功曹参军事。六子刘迥(?—780)字阳卿,天宝中(742—756)进士及第。《新唐书》称:“迥以刚直称,第进士,历殿中侍御史,佐江淮转运使。时新更安史乱,迥馈运财赋,力于职。大历初,为吉州刺史,治行尤异。累迁给事中。” (211)

刘升(676—730)字陟遐。曾祖刘德威,祖刘审礼,父刘易。进士及第时间不详。《登科记补考证》按曰:“刘升卒于开元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享年五十五。以年岁推之,其擢第约在武后朝中。” (212) 《新唐书》称:“升,年十余岁流岭表。……景云中,特授右武卫骑曹参军。开元中,累迁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升能文,善草隶。” (213)

刘湾(?—749)字灵源。天宝(742—756)进士。《唐诗纪事》卷二五载:“刘湾,字灵源,彭城人。天宝进士。天宝之乱,以侍御史居衡阳。” (214)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刘湾”条按:“虽《元和姓纂》卷五岑校谓刘湾天宝‘十载尚未第,则天宝乱时当未至侍御史’,然其当由登进士第而入仕。今补入。” (215) 历官侍御史、职方郎中、黜陟使。

刘商字子夏,刘德威家族四代孙。大历(766—779)中登进士第。《唐才子传》载:“商字子夏,徐州彭城人。擢进士第。贞元中,累官比部员外郎,改虞部员外郎。数年,迁检校兵部郎中,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辞疾挂印,归旧业。” (216) 擅长诗画,有《刘虞部集》十卷。

刘轲(?—约839)字希仁。登第时间不详。《唐诗纪事》载:“轲,字希仁。元和末,登进士第,卒于洺州刺史。与吴武陵并以史才直史馆。” (217) 《唐摭言》称:“刘轲,慕孟轲为文,故以名焉。……隐于庐山,既而进士登第。文章与韩、柳齐名。” (218) 徐松考证其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登第 (219) 。一生著述颇丰,有《隋监》一卷、《左史》十卷。

刘瑑(796—858)字子全。登第时间不详。《旧唐书》载:“刘瑑者,彭城人。祖璠,父煟。瑑,开成初进士擢第。会昌末,累迁尚书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大中初,转刑部侍郎。……十二年,累加集贤殿大学士。罢相,又历方镇,卒。弟顼,亦登进士第。” (220) 《新唐书》载:“刘瑑,字子全。高宗宰相仁轨五世孙。第进士。” (221) 陶易《唐代进士录》考证其于开成元年(836年)进士登第。 

刘瞻字几之,大中元年(847年)进士及第。《新唐书》本传载:“刘瞻,字几之,其先出彭城,后徙桂阳。举进士、博学宏词,皆中。” (222) 《旧唐书》载:“瞻,大中初进士擢第。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历佐使府。咸通初升朝,累迁太常博士。刘瑑作相,以宗人遇之,荐为翰林学士。” (223) 徐松《登科记考》、陶易《唐代进士录》考证其于大中元年(847年)进士登第。刘瞻先中进士科,再中博学宏词,历户部侍郎承旨、京兆尹、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官至宰相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位极人臣。

兰陵(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萧氏也是唐代的世家大族之一。李慈铭称:“唐之世家,自以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兰陵萧氏、博陵崔氏六族为最。” (224) 梳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可知,兰陵萧氏在唐代共产生了十位宰相,他们分别是相高祖、太宗的萧瑀,相睿宗的萧至忠,相玄宗的萧嵩,相肃宗的萧华,相德宗的萧复,相穆宗的萧俛,相懿宗的萧寘,相宣宗的萧邺,相僖宗的萧仿和萧遘。这在唐代世族也极为罕见,连史官也赞道:“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寖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225) 在唐代兰陵(常州)萧氏人才辈出,除了上述贵为宰相之外,还有一批由科场进入官场的家族成员,社会地位也极为显赫。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新唐书》本传载:“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 (226) 该年萧颖士、李华、赵骅三人同榜举进士,踏入官场。然而由于性格“褊躁无威仪,与时不偶,前后五授官,旋即驳落。乾元初,终于扬府功曹”, (227) 仕途坎坷。《唐摭言》卷三亦有相关记录:“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228) 历金坛尉、桂州参军、秘书正字、河南参军,以扬州功曹参军致仕。

萧炼字惟柔,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有关萧炼仕履,正史不详,仅在友人文章中有些踪迹。柳宗元《送萧炼登第后南归序》载,宗元幼年见萧炼于九江,仰慕其淡泊好学,以兄呼之。弱冠后又与萧相遇于学宫,而萧连举不第,身居陋巷,志不稍挫,“逾时而名擢太常”。韩注云:“贞元十二年,礼部侍郎吕渭知贡举,炼中第。”孟二冬引《汇编》中萧策撰《唐故天德君摄团练判官太原府参军萧府君(炼)墓志铭并序》:“公萧姓,讳炼,字惟柔……南兰陵郡人也。” (229)

萧邺字启之,进士及第时间不详。《新唐书》本传载:“萧邺字启之,梁长沙宣王懿九世孙。进士及第,累迁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出为衡州刺史。大中中,召还翰林,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判本司,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30) 进士及第后累迁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衡州刺史,任工部尚书,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荆南节度使,历检校尚书左仆射、剑南西川节度使、右仆射、山南西道观察使、户吏二部尚书等职。

萧俛(784—850)字思廉,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及第。萧俛是唐朝萧氏拜相第六人,祖父萧华、曾祖萧嵩和萧嵩的叔伯曾祖父萧瑀都在唐朝当过宰相,父萧恒任御史。《旧唐书》本传载:“萧俛,字思谦。曾祖太师徐国公嵩,开元中宰相。祖华,袭徐国公,肃宗朝宰相。父恒,赠吏部尚书。皆自有传。俛,贞元七年进士擢第。元和初,复登贤良方正制科,拜右拾遗,迁右补阙。” (231) 萧俛与令狐楚、皇甫鏄同年进士及第,历官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穆宗立,因同年令狐楚提携,晋升宰相之职。历穆、敬、文宗三朝,为官守正道同,嫉奸邪,舆论称之,以尚书左仆射致仕。

萧杰字豪士,萧俛弟。《旧唐书》本传称:“杰,字豪士。元和十二年登进士第。累官侍御史,迁主客员外郎。” (232) 大和九年(835年)十月,凤翔节度使郑注奏请萧杰任凤翔观察判官,不久,郑注被诛,萧杰遇害。

萧仿(794—874)字思道,大和元年(827年)进士及第。唐懿宗时宰相,萧俛从弟。《旧唐书·萧俛传》载:“仿,父悟,恒之弟也。悟,仕至大理司直。仿,大和元年登进士第。大中朝,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咸通初,迁左散骑常侍。” (233) 《新唐书·萧瑀传》载:“仿字思道,悟子。大和中,擢进士第。除累给事中。” (234) 历谏议大夫、给事中、迁左散骑常侍等职。咸通四年(863年),权知贡举,后迁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咸通末拜宰相。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以病求免,罢为太子太傅。为官廉洁耿直,为权近所忌。

萧廪(?—900)字富侯,萧仿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及第。《旧唐书·萧俛传》载:“子廪,咸通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尚书郎……子颀,亦登进士第,后官位显达。” (235) 《新唐书·萧瑀传》云:“子廪,字富侯。第进士,迁尚书郎。仿领南海,解官往侍。为人退约少合。” (236) 历尚书郎、中书舍人、京兆尹。乾符中(874—881),因父出镇南海,辞官随行。中和(882—885)中,召为中书舍人,再迁京兆尹,因敢于触犯权蒙上田令孜,被贬贺州司户参军。乾宁(894—898)中,襄王僭窃,廪宗举家避乱河北,镇冀节度使王镕厚礼。

萧寘(?—865),进士及第时间不详。唐懿宗时任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唐书》《新唐书》一般有宰相传,萧寘无传。《登科记考补正》(下)有载。子萧遘(827—888)字得圣。《新唐书·萧遘传》载:“遘字得圣,寘子。咸通中,擢进士第,辟节度府。入朝,拜右拾遗。” (237) 《旧唐书·萧遘传》载:“萧遘,兰陵人。开元朝宰相太师徐国公嵩之四代孙。嵩生衡。衡生复,德宗朝宰相。复生湛。湛生寘,咸通中宰相。寘生遘,以咸通五年登进士第。” (238) 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历右拾遗、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等职。乾符(874—881)中,擢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中和元年(882年),从驾蜀拜为宰相。为人恶权宦,尊师道,敢直言,有宰相器识。

唐代江苏进士分布很不平衡,个中原因,既有不同地区科举名额分配的问题,也有各地教育水平参差及对科举认识差异的问题。据《唐六典》卷三“功曹司功参军”条载:“凡贡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若有茂才异等,亦不抑以常数。” (239) 从制度层面来看,国家是本着区域平衡的原则来分配各州解额的。关内、河南、河北三道当然属于“上州”,得到的名额多,成为唐代进士的密集分布区,在情理之中。加之“若有茂才异等,亦不抑以常数”的机动条款的存在,使得政治中心长安周边地区解额屡屡被大幅度突破,“以致京兆解、同华解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诸解中以京兆等第解最为炽热,等同省试及第,这样就打乱了地区解额的平衡,最终导致了中晚唐冒籍就贡现象的普遍”。 (240) 江南道中属于“中州”,解额要少一些,能参加省试的概率自然要低一些,录取的进士数也会减少。玄宗天宝末年后,江南道的进士人数虽呈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不发达状态。这其中以苏州、润州、常州等州进士人数为多,占江南道进士总数的75%,是科举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亮点”。

科举制把读书与做官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士人提供了一条“读书——应考——入仕”奋斗模式,吸引着无数士人投身其中。科举入仕成为许多士人的终身追求,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特别是进士一科,俨然成为士人入仕的正途。《唐摭言》卷七载:“元和十一年,岁在丙申,李凉公下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241) 从诗中可见时人对进士及第的羡慕之情。据刘虹考证,有唐一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达50万人次 (242) ,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自武则天朝始,科举制已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士人进入权力核心的必经之路。唐代自宪宗朝后,历代宰相中进士出身者,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便是明证。据黄留珠统计,唐宪宗时宰相29人,进士占58.6%;穆宗时宰相14人,进士占57.%;敬宗时宰相7人,进士占85.7%;文宗时宰相24人,进士占75%;武宗时宰相15人,进士占80%;宣宗时宰相23人,进士占87%;懿宗时宰相21人,进士占81%。“进士出身者在宰相中占据多数,标志着科举制在选官中主导地位的完全确立。这无论在唐代科举制发展史上,抑或在整个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43) 寒士通过科举直接进入权力中心,改变了政权结构和吏治水平,不仅有利于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更有利于扩大科举活动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1) 宋大川、王建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第520—521页。

(2)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2《地官司徒·乡大夫之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16页。

(3) 孔颖达:《礼记正义》卷62《射义第四十六》,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87页。

(4)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总论》(隋唐五代卷),第6页。

(5)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第116页。

(6) 杜文澜辑,周绍良点校:《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5页。

(7) 曹操:《曹操集·文集》卷2《举贤令勿拘品行令》,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页。

(8) 房玄龄:《晋书》卷45《刘毅传》,第1274页。

(9)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23《苏绰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86页。

(10)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3《闵帝纪》,第49页。

(11)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7《选举志五》,第417页。

(12) 魏徵等:《隋书》卷2《高祖纪》下,第43页。

(13) 马端临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39《选举十二》,第2册,第1132页。

(14) 魏徵等:《隋书》卷3《炀帝纪》上,第63页。

(15)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中》,第343页。

(16) 魏徵等:《隋书》卷3《炀帝纪》上,第68页。

(17) 同上,第73页。

(18) 王定保:《唐摭言》卷1《统序科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9) 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帝王部六十七·求贤》(校订本),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715页。

(20)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第1178页。

(21)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101页。

(22) 李百药:《北齐书》卷44《儒林传·马敬德》,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90页。

(23) 邱浚:《大学衍义补》卷9《正丰官·清入仕之路》,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24) 刘昫等:《旧唐书》卷119《杨绾传》,第3431页。

(25)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26)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大唐》,第354页。

(27)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大唐》,第354页。

(28)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29)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大唐》,第354页。

(30)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第356页。载:“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其情形与现在考试中的“填空”相类。

(31) 所谓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等,是用于测试举子文学才华的。

(32)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7《选举五·杂议论中》,第419页。

(33)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第3页。

(34)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6页。

(35) 王炎平:《科举与士林风气》,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36) 刘希为:《唐代宰相制度初探》,《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37) 封演撰,张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3《贡举》,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页。

(38) 董诰:《全唐文》卷13《高宗皇帝书·严考试明经进士诏》,第161页。

(39) 王定保:《唐摭言》卷1《试杂文》,第6页。

(40)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4《礼部尚书一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09页。

(41) 封演撰,张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3《贡举》,第16页。

(42) 同上,第17页。

(43)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大唐》,第353页。

(44)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9页。

(45) 封演撰,张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3《制科》,第19页。

(46)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65“裴说”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第974页。

(47)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19页。

(48)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第252页。

(49)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50)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下,第1171页。

(51) 同上。

(52)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大唐》,第361页。

(53)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第512页。

(54) 魏徵等:《隋书》卷46《杨尚希传》,第1253页。

(55) 沈约:《宋书》卷54“史臣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40页。

(56) 魏徵等:《隋书》卷32《经籍志序》,第908页。

(57) 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卷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5页。

(58) 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标注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177“文帝开皇九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510页。

(59) 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标注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182“炀帝大业十一年”条,第5694页。

(60) 魏徵等:《隋书》卷75《儒林传·元善》,第1707—1708页。

(61) 魏徵等:《隋书》卷75《儒林传·王頍》,第1732页。

(62) 宋大川、王建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 隋唐),第240页。

(63) 魏徵等:《隋书》卷9《礼仪志四》,第181—182页。

(64) 魏徵等:《隋书》卷47《柳机传附族兄柳昂传》,第1277—1278页。

(65) 魏徵等:《隋书》卷75《儒林传·序》,第1707页。

(66) 魏徵等:《隋书》卷75《儒林传·刘炫》,第1721页。

(67) 魏徵等:《隋书》卷3《炀帝纪上》,第65页

(68) 陈乃林、周新国主编:《江苏教育史》,第107页。

(69) 魏徵等:《隋书》卷58《儒林传·柳辩》,第1423页。

(70) 刘昫等:《旧唐书》卷24《礼仪志》,第916页。

(71) 刘昫等:《旧唐书》卷189上《儒学》,第4942页。

(72) 同上,第4940页。

(73) 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标注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214《唐纪三十》“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条,第6832页。

(74) 刘昫等:《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第94页。

(75) 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韩昌黎全集》卷31,中国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1991年版,第398页。

(7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6《百官一》,第1191页。

(77)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30《儒学志》,第526页。

(78)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46《选举志》下,第4736页。

(79) 梁肃:《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序》,董诰:《全唐文》卷518,第5270—5271页。

(80) 梁肃:《昆山县学记》,董诰:《全唐文》卷519,第5275页。

(81)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下,第1159页。

(82)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133页。

(83) 王溥:《唐会要》卷35《学校》条,第635页。

(84) 刘昫等:《旧唐书》卷189上《曹宪传》,第4946页。

(85) 同上。

(86)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马怀素传》,第3163页。

(87) 刘昫等:《旧唐书》卷189上《儒学·曹宪》,第4946页。

(88) 刘昫等:《旧唐书》卷177《杨收传》,第4595页。

(89) 王定保:《唐摭言》卷7“起自苦寒”条,第48页。

(90) 张学锋、王亮功主编:《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78页。

(91) 刘昫等:《旧唐书》卷149《蒋乂传》,第4026页。

(92) 刘昫等:《旧唐书》卷163《王播传》,第4277页。

(93) 韦□:《唐故桂州员外司户荥阳郑府君墓志铭并序》,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7页。

(94) 刘昫等:《旧唐书》卷190《刘胤之传》,第4994页。

(95) 刘昫等:《旧唐书》卷189上《秦景通传》,第4955—4956页。

(96) 马令:《南唐书》卷23《归明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1989年版,第2页。

(97)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98)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53—54页。

(99)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页。

(100) 刘昫等:《旧唐书》卷101《薛登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38页。

(101) 有关隋代进士的记载,史书曾提及的不外乎房玄龄、温彦博、侯白、孙伏伽、张损之、杨纂诸人。多年来,人们一直将他们视作隋朝开创进士科的重要佐证。20世纪30年代,邓嗣禹先生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一文中考证,否定了温彦博、张损之的进士身份(载《史学年报》1934年第2卷第1期)。后又有何忠礼在《张损之并非隋代进士》一文进一步论证,发现上述六人,除杨纂一人因史籍记载甚缺,实在无法查证外,其他五人皆非隋代进士(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韩国学者河元洙在《进士科的神话:隋、唐初进士科的实态与后代士人们的认识试论》中进一步否认了房玄龄、温彦博、侯白、孙伏伽、张损之、杨纂、杜正仪、陈思道、苗裕诸人曾在隋朝进士及第(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10辑,2007年)。

(102)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条,第3页。

(103) 独孤及:《唐故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董浩:《全唐文》卷393,第3992—3993页。

(104) 王鏊:正德《姑苏志》卷5《科第表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105) 侯福兴:《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06)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3《贡举》,第17页。

(107) 同上。

(108)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页。

(109)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2—23页。

(110)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第879—897页。

(111) 陶易:《唐代进士录》,第482页。

(112) 吴树宝:《唐代进士群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第2页。

(113) 张学锋、王亮功主编:《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第280页。

(114)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0—258页。

(115) 刘昫等:《旧唐书》卷162《张正甫传》,第4252页。

(116)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1,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17) 刘昫等:《旧唐书》卷80《上官仪传》,第2743页。

(118) 刘昫等:《旧唐书》卷80《来济传》,第2742—2743页。

(119)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1“贞观十八年甲辰(644)”条,上册,第27页。

(120)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23《职官典五》,第635页。

(121)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276—277页。

(122) 参见严其林《镇江进士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4页。

(123)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马怀素传》,第3163页。另见嘉定《镇江志》卷18《人物》,第42页。

(124)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8《科举·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6页。

(125) 卢宪纂:嘉定《镇江志》卷18《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022页。

(126)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考·进士》,下册,第1172页。

(127)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8《科举·土著》,第716页。

(128)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4,第368页。

(129) 卢宪纂:嘉定《镇江志》卷18《人物》,第43页。

(130)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7“开元十三年乙丑”条,上册,第273页。

(131)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8《科举·土著》,第717页。

(132)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60《艺文志四》“包融诗”条,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9—1610页。

(133)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1,第1册,第212—213页。

(134)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7“开元十七年己巳”条,上册,第297页。

(135) 林宝:《元和姓纂》卷2“樊姓”,金陵书局校刊,嘉庆七年(1802年)刊版。

(136)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8《科举·土著》,第717页。

(137)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2,第1册,第279—280页。

(138) 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董浩:《全唐文》卷528,第5366页。

(139) 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8《科举·土著》,第717页。

(140) 陶易:《唐代进士录》,第74页。

(141) 林宝:《元和姓纂》卷3“申姓”,金陵书局校刊,嘉庆七年(1802年)刊版。

(142)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15“张晕”条,第227页。

(143)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3,第1册,第460—461页。

(144) 同上,第464页。

(145) 同上,第562—566页。

(146) 同上,第570—571页。

(147)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275页。

(148)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275页。

(149) 唐代吴郡陆成员进士及第者共11人。此数不含今苏州行政区划范围外的陆氏成员。

(150)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3,第1册,第633—636页。

(151) 王定保:《唐摭言》卷8“入道”条,第61页。

(152)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8“顾况”条,第437页。

(153)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7,第3册,第351页。

(154) 王定保:《唐摭言》卷8“已落重收”条,第59页。

(155)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62《顾少连传》,第4994—4995页。

(15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79《顾师邕传》,第5325页。

(157) 卢熊纂:洪武《苏州府志》卷13《贡举题名》,第502页。

(158) 刘昫等:《旧唐书》卷177《杨收传》,第4595页。

(159) 刘昫等:《旧唐书》卷177《杨收传》,第4595—4597页。

(160)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47“杨乘”条,第723页。

(161) 刘昫等:《旧唐书》卷177《杨收传》,第4597页。

(162) 同上,第4598—4601页。

(163) 同上,第4601页。

(164) 同上。

(165) 李嘉球:《苏州状元·引言》,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6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64《归崇敬传》,第5035页。

(167) 同上,5038—5039页。

(168)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64《归崇敬传》,第5039页。

(169)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1“开成三年(838年)戊午”条,中册,第778页。

(170) 卢熊纂:洪武《苏州府志》卷13《贡举题名》,第501页。

(171)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8,第3册,第518页。

(172)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3“咸通十年己巳”条,中册,第958页。

(173) 卢熊纂:洪武《苏州府志》卷13《贡举题名》,第501页。

(174)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3“咸通十五年甲午”条,中册,第970页。

(175) 乐史:《广卓异记》卷19《父子状元及第》,《笔记小说大观》合订本第1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64页。

(176) 王定保:《唐摭言》卷8“及第与长行拜官相次”条,第60页。

(177) 徐松:《登科记考》卷24“光化三年至四年”条,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4页。

(178)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2《历代状元》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8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179) 陶易:《唐代进士录》,第445页。

(180) 王定保:《唐摭言》卷8“放老”条,第59页。

(181)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2“历代状元”条,第48页。

(182) 卢熊纂:洪武《苏州府志》卷13《贡举题名》,第503页。

(183) 许有根:《唐代状元研究》,吉林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19页。

(184) 李昉:《太平广记》卷27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5册,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9页。

(185)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2“历代状元”条,第48页。

(186)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4册,第325页。

(187)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82《庐光启传》,第5378页。

(188)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89) 蒋永成等:《重修楼王宗谱序》,《楼王蒋民宗谱》(浅绪堂)卷1,1940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190) 刘昫等:《旧唐书》卷185上《高智周传附蒋捷传》,第4793页。

(191)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考”条,下册,第1165页。

(192) 同上。

(193)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06《高智周传》,第4042页。

(194)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16《陆余庆传》,第4239页。

(195)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32“蒋涣”条,第505页。

(19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2《蒋乂传》,第4533页。

(197) 同上,第4535页。

(198) 同上,第4533页。

(199)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2《蒋乂传》,第4534—4535页。

(200) 同上,第4535页。

(201) 同上,第4534页。

(202) 王定保:《唐摭言》卷12“酒失”条,第93页。

(203) 王定保:《唐摭言》卷2“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条,第21页。

(204) 金滢坤:《中晚唐科举与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275页。

(205) 参见徐以纬《徐州唐代进士考》,《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7期。文中据相关史志文献,对唐代刘延祐、刘道积、刘知几、刘升、刘迥、刘湾、刘商、刘轲、刘蒙、刘瑑、刘顼、刘刺夫、刘瞻等13位徐州籍(郡望彭城)进士之生平、科年、仕宦、行迹、著述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206) 刘昫等:《旧唐书》卷190上《刘胤之传》,第4994页。

(207)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刘知几传》,第3171页。

(208)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考”条,下册,第1155页。

(209)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刘知几传》,第3168页。

(210)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开耀二年壬午(682)”条,上册,第87页。

(211)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2《刘子玄传》,第4524页。

(212)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考”条,下册,第1163页。

(213)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06《刘德威传》,第4055页。

(214)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5“刘湾”条,第374页。

(215)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考》,下册,第1184页。

(216)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4,第2册,第257—260页。

(217)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46“刘轲”条,第706页。

(218) 王定保:《唐摭言》卷2“反初及第”条,第79页。

(219)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18“元和十三年戊戌”条,中册,第759页。

(220) 刘昫等:《旧唐书》卷177《刘瑑传》,第4606—4607页。

(221)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82《刘瑑传》,第5372—5373页。

(222)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81《刘瞻传》,第5352页。

(223) 刘昫等:《旧唐书》卷177《刘瞻传》,第4605页。

(224)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225)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01《萧瑀传》,第3963页。

(22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02《萧颖士传》,第5767页。

(227) 刘昫等:《旧唐书》卷102《韦述传》,第3185页。

(228) 王定保:《唐摭言》卷2“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条,第20页。

(229)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14“贞元十二年丙子”条,中册,第586页。

(230)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82《萧邺传》,第5365页。

(231) 刘昫等:《旧唐书》卷172《萧俛传》,第4476页。

(232) 同上,第4480页。

(233) 同上。

(234)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01《萧瑀传》,第3959页。

(235) 刘昫等:《旧唐书》卷172《萧俛传》,第4482页。

(23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01《萧瑀传》,第3960页。

(237) 同上,第3960—3961页。

(238) 刘昫等:《旧唐书》卷179《萧遘传》,第4645页。

(239)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3《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卷三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48页。

(240)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第224页。

(241) 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卷7“好放孤寒”条,第49页。

(242) 参见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243)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