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举与江苏武鼎甲
清代武举基本沿袭明末的制度,但考试的分级管理却更为完善。“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96)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武举的大环境较明代更为优越,于社会公众更富吸引力。武科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武举一如文科,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后获得武进士出身。《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三》载:“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如文科制。” (97) 武举考试也是三年一次,乡试时间在十月,会试在次年九月,殿试定在十月,具体时间均系临时具奏,请旨定夺。考试分四个层次进行:一是武童试。清制,童试前需要县令开明具结。依次在县、府、院进行,以院试最关键。童试分内、外三场试。外场两场,先试马步射,再试弓刀石三技;内场一场试策论。地点一般在县、府、州,由知县、知府或学政协助地方武职官员主持。通过者称“武生”或“武秀才”,取得乡试资格。二是武乡试。武乡试为武举考试第二关,在京师或省城举办。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逢庆典为恩科。具体时间为十月初九、十二、十四三天,各省乡试日期因天气等因素多有变更。参加武乡试者须有州县地方官出具印结担保,且由同省同考五人互保。乡试考试内容、程序和规制比武童试更严格,中者为武举人。三是武会试。乡试次年九月,具体日期先后略有变化。各省武举人会试京城,由兵部侍郎为知武举。武会试也分正科和恩科,录取名额各省均匀分配,考中者为武贡士。四是武殿试。武殿试是在京师举行的武科最高级别的考试,顺治十二年(1655年)始施行。《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九十三载:“谕兵部,国家选举人才共襄治理,文武两途,允宜并重。今科武举,中式二百二十名,应照文进士,一体殿试,朕亲行阅视。先试马步箭,次试策文。永著为例。” (98) 开启了清代武举殿试之制,殿试实行不黜落制,中式者称为武进士。
清代武科乡、会试内容基本相同。“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 (99) 外场试骑射、步射、技勇,内场试策论(后改“武经七书”)。较之于前代,外场考试增加了开弓、舞刀、掇石三项技能。“考试初制,首场马箭射毡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 (100) 凡会试中式者均可参加殿试,殿试内容、秩序与乡会试略有差异。分两日进行,先试策问,再试骑射勇技,中式者为武进士。武进士甲次则主要以马、步箭,弓、刀、石的水平高低为依据判定,体现着“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的指导思想。
武进士传胪典礼与文科进士大体相同,因皇帝亲自参加而显得极其隆重。“武进士传胪在太和殿,御殿典礼及胪唱行礼,第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均与文传胪同。” (101) 传胪之后,武进士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武进士初授职衔,一甲第一名授参将,一甲第二名授游击,一甲第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著为令。” (102) 参将为正三品,游击为从三品,都司为正四品,守备为正五品,署守备为从五品,除授职衔很高。到顺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又谕兵部:“今科武进士,经朕亲试选取,于国柱等二十三名,武艺可观,且系本朝初行殿试,宜加优异。第一名著授副将品级,第二名著授参将品级,第三名著授游击品级,第四名以至二十三名,俱照例授以应得品级。” (103) 状元升至从二品、榜眼升至正三品、探花升至从三品,一甲进士职衔达到了清代武科进士之最。雍正五年(1727年)又规定:“今科中式武进士,系元年所取,状元授为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为二等侍卫,二甲十三名授为三等侍卫,令戴孔雀翎。三甲记名三十六人,俱授蓝翎。” (104) 状元授正三品御前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正四品二等侍卫;二甲选前十三名,授正五品三等侍卫;三甲选三十六名授正六品蓝翎侍卫。清朝武进士所授官阶除侍卫外,皆非实授,“先行照品级给俸禄顶戴,俟满一年题请实授”。 (105) 总体而言,清代武进士授官较宋、明两代,品级有很大的提升。在清代,武进士除官品级要明显高于文科进士,这与前明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以状元为例,文状元照例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而武状元则授参将(三品大官)甚至副将(从二品),待遇相差悬殊。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清王朝注重武事,奉行‘以弓矢定天下’的指导思想有一定关系。” (106)
清代武会试,自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截止,共武科109次,其中正科86次、恩科22次、加科1次,共录取武进士8496余人。 (107) 由于没有“题名碑”制度,数据难以确认。《江苏省通志稿》5《选举志·明清武进士》所载,清代江苏姓名可考者共479人。此外,尚有康熙朝昆山叶豹文、陈雄略、谢时浸、黄维新、何铤、许潜、赵云龙等7人;长洲丁伟、张芹、宋振业、顾浩、汪萧;吴江黄元昌、王洽、杨允文、邢斌、费允伦、汝先标、陈元佐、周宇春、徐绶、王绍宗、曹鹏飞、王斌、李周郁;吴县胡芳世、周济、袁臣虎、施润等;常熟樊成章、陆于钟、王恪、谭绍隆;乾隆朝六合人常国庆、嘉庆朝泰州人朱联魁、朱联镳等93人,因及第时间不详,未列入总数之中。笔者以《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志·明清武进士》为底本,参校《江苏历代地方志全书》中各府、县地志所附武举资料,最终统计出清代江苏武进士为572人。
清代江苏武进士鼎甲及籍贯汇总表
(108)
(109)
资料来源: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史》(清代卷)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06—610页;王鸿鹏《中国历代武状元·清代武状元表》,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419页。
有清一代,共有109名武状元,为历代武状元之最。也有研究者认为是112位 (110) ,对此,王金龙认为“‘武举开科112次’的结论,可能是受了清朝文科会试开科112次的影响。但实际上清代武科会试较文科会试少开设3次,分别是顺治四年丁亥科、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和光绪三十年甲辰科。” (111) 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一书,也考证出清朝共举行武举考试109次,产生武状元109人,籍贯可考者95人。其中直隶28人、山东13人、浙江8人、江苏8人、汉军八旗6人、河南5人、山西5人、广东3人、福建3人、甘肃3人、满洲八旗3人、顺天3人、京卫2人、江西2人、陕西1人、四川1人、贵州1人。 (112) 武状元分布,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这与文科状元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不同。其中,河北省武状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武风素盛分不开,也与作为京畿重地的政治地位相关。八旗状元数量远超一般省份,共有9人,分量较重。这与“清代武学重视维护满族统治者的利益,重视保持满族骑射传统,清代八旗官学及各地驻军都强调武学考试和人才选拔”相关。 (113) 清代江苏共有8位武状元,占总数的7.33%,位于历史第二位;榜眼8人,占总数的7.33%;探花5人,占总数的4.59%。三鼎甲人数共计21人,占全国三鼎甲人数的6.42%。清人朱寿彭称:“文科鼎甲具详进士题名碑录及馆选录中,至武科则各书记载者极少,然一代抡才之典,文武并重,固不容歧视也。” (114) 虽然作者在《武鼎甲考》中力图恢复历史原貌,然所载甚是简陋,除科榜、籍贯、姓名外,余皆不详。现据《清实录》中相关殿试记录,参校《旧典备征》,将江苏籍武科鼎甲情况梳理如下:
李圣祥,长洲人。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武进士第二人。同治《苏州府》载:“顺治六年己丑金抱一榜,长洲人李圣祥榜眼。” (115) 《旧典备征》卷四载:“己丑状元金抱一,□□□□□。榜眼李圣祥,□□□□□。探花如罴,浙江山阴。” (116) 余事不详。
于国柱字石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武进士第一人。《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九四载:“戊午,赐殿试中式武举于国柱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己未,宴武进士于国柱等于兵部,赐甲胄、弓矢、银两有差……今科武进士,俱照文进士殿试大典,一体举行。朕思文进士有考选庶吉士,作养教习之例,武进士亦应简选教习。第一甲于国柱、单登龙、范明道……俱朕亲试,弓马、策问才技可取,著随侍卫学习骑射。” (117) 因此科系清廷初行殿试,除授优厚状元授副将品级(从二品),榜眼授参将品级(正三品),探花授游击品级(从三品)。另据同治《苏州府志》卷六十七载:“顺治十二年乙未于国柱榜。吴于国柱,石公,状元,台州副将。” (118) 武状元后曾外任,官至台州副将之职。
范明道,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回族。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武科榜眼。《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九四载:“第一甲于国柱、单登龙、范明道……俱朕亲试,弓马、策问才技可取,著随侍卫学习骑射。” (119) 榜眼及第后,授三品服俸,教习武进士。谈迁《北游录》载:“乙未。教习武进士。多尔机昂邦公遏必腾、头等虾马尔吉哈。进士。加授二品服俸宁远于国柱。三品服俸高密单登龙、上元范明道。四品服俸余姚邵一仁” (120) 。后授湖广荆州游击。余事不详。
林本直,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武进士第一人。《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三五载:顺治十七年五月乙卯,“赐中式武举林本直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戊午,赐一甲一名武进士林本直甲胄等物及诸进士银两如例……一甲一名武进士林本直率诸进士上表谢恩。”“庚午,谕兵部:武进士林本直、黄建中、武灏、谢文、王鼐、蔡昶、孙万茂、耿念祖、马成龙、张鸿元、杜量谦俱经朕屡试弓马,才技堪用。著照例随侍卫学习骑射。” (121) 状元及第后,历任山西太原镇总兵官,驻扎平阳府。后官至湖广提督。
张继善,直隶彭城卫人。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武科榜眼。《清史稿》卷四八八载:“善继,直隶彭城卫人。习儒,通孙吴兵法。康熙六年第二名武进士,授潮州城守营游击。” (122) 继善精通孙吴兵法,为人正直刚毅。康熙十三年(1674年),潮州总兵刘进忠应耿精忠叛变反清,李成功、张继善、林应璧等不屈而死。根据康熙三年(1664年)制定的武进士授官条例规定,一甲一名,授参将,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张继善榜眼及第后授游击。余事不详。
王喆,句容(今江苏镇江)人。康熙十八年(1579年)己未武科榜眼。《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康熙十八年十月初十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殿试武举罗淇等一百一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123) 一甲一名罗淇、一甲二名王喆、一甲三名储埙,二甲一名顾从纶等27人,三甲一名郭镇邦等71人,分别赐武进士及第出身。王喆榜眼及第后授游击。余事不详。
李载,直隶彭城卫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武科探花。《圣祖仁皇帝实录》载:“上御太和门传胪,赐殿试中式武举徐宪武等九十六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124) 一甲一名徐宪武、一甲二名陈廷玺、一甲三名李载,进士及第;二甲萧彩等20名,进士出身;三甲张文机等73名,同进士出身。《旧典备征》卷四载:“乙丑状元徐宪武,直隶□□。榜眼□□□,□□□□。探花叶日芳,甘肃甘州。按日芳是否此科再考。” (125) 李世愉《清代武进士三鼎甲及其籍贯一览表》中考证此科探花为“李载,直隶彭城卫人”。 (126) 李载探花及第后授都司。余事不详。
林云汉,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戊辰武科榜眼。《圣祖仁皇帝实录》载:“乙巳,上幸瀛台,御黄幄,阅天下中式武举马步射技勇……丙午,传胪。赐殿试武举王应统等九十四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127) 一甲一名王应统、一甲二名林云汉、一甲三名吴开圻,进士及第;刘职等20名二甲进士出身;饶应贤等71名,同进士出身。林云汉榜眼及第后授游击。余事不详。
林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庚辰武科榜眼。《圣祖仁皇帝实录》载:“丙寅,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殿试武举马会伯等一百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128) 《旧典备征》卷四载:“庚辰武状元,马会伯,甘肃宁夏。榜眼林濬,江苏江宁。探花朱士植,甘肃灵州。” (129) 林濬榜眼及第后授游击。余事不详。
杨谦字豫先,仪征甘泉(今扬州仪征)人。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乡试解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武进士第一人。《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二七载:康熙四十五年冬十月“辛卯,武殿试传胪,赐中式武举杨谦等九十四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130) 以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赐头等侍卫。《养吉斋丛录·余录》卷九载:“杨谦,江都籍回回人。康熙乙酉、丙戌武科解、状两元。累官石匣副将。进方物至行在,命之射,连中四矢,上喜曰:‘不负钦定状元。’尝以御制《山庄晚眺》诗赐之。” (131) 又,《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二载:“谦入武庠,仪观甚伟。康熙壬午解元。……越四年,丙戌会试中式。廷试第一,授头等侍卫,历官天津总兵。勤训练,多仕绩,尤折节下士,与弟凯并称儒将。” (132) 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四十二《选举四·武举》载,杨谦中康熙壬午(1702年)而非乙酉(1705年)武解元。勤于职守,抚爱士卒,颇有儒将之风。历任石匣副将、天津总兵等职。弟杨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武进士及第。
韩光愈,扬州府泰州(今江苏泰州)人。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己丑武科探花。《圣祖仁皇帝实录》载:“癸卯,上御畅春园内西厂,阅试武举骑射技勇毕,选田畯等二十三人。复试以步射又选八人,再试以骑步射。召礼部侍郎胡会恩近前问曰:‘尔观会元田畯文章如何?’胡会恩奏曰:‘文章颇佳’。上曰:‘从前以武会元为状元者少,今田畯骑射俱优而文章又佳,其以田畯为第一名,官禄为第二名,韩先愈为第三名。’” (133) 韩光愈探花及第后授都司。余事不详。
李星垣,徐州府铜山(今江苏徐州)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武科探花。《世宗宪皇帝》卷三一载:“赐殿试武举马负书等九十八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上御箭亭亲试授一甲一名马负书为一等侍卫,二名韩锜、三名李星垣为二等侍卫。二甲万岱……为三等侍卫。三甲王宗国……为蓝翎侍卫。” (134) 雍正四年(1726年)规定,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为二等侍卫。李星垣探花及第后授二等侍卫。余事不详。
张兆璠字奂玙,号瑟若,泰兴(今江苏泰州)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状元。张兆璠出身官宦人家,是当地名门望族张政的第十世孙。《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二七载:“御太和殿传胪,赐武举中式一甲武进士张兆璠、温有哲、孙仪汤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刘纡青等武进士出身,三甲叶信等同武进士出身。” (135) 状元及第后,授职头等侍卫。任官宜君参将,晋升副将,擢兴汉镇总兵,转南赣镇总兵、陕安镇总兵、南昌镇总兵。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次出任南赣镇总兵。功绩卓著,堪称丰碑。后调永固任职,因病回乡,卒于家。
刘荣庆(1762—1842)字崇弼,泰州姜堰(今江苏泰州)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科会元、状元。《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二一六载:“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武举一甲刘荣庆、李锡、卢廷璋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何之璞等五人,武进士出身。三甲杨荃等三十七人,同武进士出身。” (136) 刘国荣中状元后,授一等侍卫,正三品官衔。任官直隶宣化镇总兵、南瑞镇总兵、九江镇总兵,官至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道光二十年(1832年)九月,因平瑶寨山匪不力,被朝廷治罪,后“坐事遣戍伊犁”,再无音讯。
刘国庆(1769—1833)字沐园,泰州姜堰(今江苏泰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武科会元、状元。《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三四一载:“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武举一甲刘国庆、马承基、陈四安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吴三泰等五人,武进士出身。三甲毛秉刚等三十五人,同武进士出身。” (137) 状元及第后授头等侍卫,旋擢福建邵武城守营参将。嘉庆间赐状元及第御前汉头等侍卫加一级,晋贵州安义镇总兵。道光间任大同镇挂印总兵,进疆平叛。记名以提督用,卒于大同官署。钱泳《履园丛话》称:“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 (138) 兄弟二人先后高中武状元,在当时传为美谈。
林芳标,徐州府铜山(今江苏徐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武科探花。《仁宗睿皇帝实录》载:“乙丑,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武举人一甲马殿甲、成必超、林芳标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王之汉等六人武进士出身。三甲鲁大成等四十人同武进士出身。” (139) 探花林芳标授二等侍卫。余事不详。
徐开业(1788—1831)字健庵,号丹岑。阜宁县(今江苏盐城)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武状元。据《阜宁县志》卷一四《人物》载:“徐开业,字健庵,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以武科第一人及第,由侍卫任渲关协镇,抚绥训练,兵民协和。” (140) 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四亦云:“庚辰科殿试一甲一名,潼关副将。” (141) 嘉庆二十四年十月,“甲辰,试中式武举何明德等四十三人于太和殿前”。 (142) 殿试曾赐徐开业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榜眼秦钟英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探花梅万清,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三六三载:“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殿试武举一甲秦钟英,武进士及第。二甲杨录之等五人,武进士出身。三甲陈大魁等三十五人,同武进士出身。”“胪唱时,一甲一名武进士徐开业,一甲三名武进士梅万清,均未到班……本应全行斥革,念其究系草茅新进,徐开业著革去一甲一名,并头等侍卫。梅万清著革去一甲三名,并二等侍卫……其本科一甲一名武进士,即以秦钟英拔补,授为头等侍卫,一应宴赉,兵部照例给予。一甲二名三名,均无庸再补。” (143) 因传胪大典迟到,徐开业被革去一甲一名并头等侍卫,但保留武进士,任御前一等花翎侍卫。后任陕西都护府宜君营参将、潼关协镇。因军功卓著,授武功将军,晋封武显将军。卒于任上,年仅44岁。
解兆鼎,镇江府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武科榜眼。《德宗景皇帝实录》载:“甲子,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宋占魁、解兆鼎、何乃斌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桂芬等十七人武进士出身,三甲廖锦华等九十九人同武进士出身。” (144) 解兆鼎榜眼及第后,授从三品官、二等侍卫。差满,任广西郁林州参将。
卞赓(1850—1906)字虞卿,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一七载:“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卞赓、张连同、李连仲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仝云龙等二十人,武进士出身。三甲易国相等一百三十二人,同武进士出身。” (145) 金榜题名后,卞赓被留在清宫紫城看守神武门数年,后任两广秀将,负责镇守广州。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时,卞赓不忍“平乱”,恐朝廷怪罪,吞金而亡。广东大都督胡汉民念其对革命之举的仁义,特作厚葬。
张大宗(1872—1925)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直隶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武科榜眼。《德宗景皇帝实录》载:“壬申,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潘涛、武国栋、王熢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邹荣标等,武进士出身。三甲毛连彩等,同武进士出身。” (146) 据王金龙《潘涛武状元身份考辨》一文据“清代小金榜”及礼部组织编刊的“进士家状”考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武科状元,为直隶天津人武国栋,榜眼为江苏海州人张大宗,探花为福建大田人林宜春。 (147) 《旧典备征》卷四载:“乙未状元武国栋,直隶天津。榜眼张大宗,江苏海州。探花林宜春,福建大田。” (148) 张大宗榜眼及第,授从三品官、二等侍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二品衔放任山东济南府城守营参将。
任联捷,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武科榜眼。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荣禄等奏请抛开武举,设立武备特科,戊戌变法开始。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变法失败,武科恢复旧制。此科成为武科考最后一科。《清实录》未载是科武进士数及一甲三名姓氏。《旧典备征》卷四载:“戊戌状元张三甲,直隶开州;榜眼,任联捷,江苏山阳;探花苏克敦,满族镶白。” (149) 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中亦持此观点 (150) 。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一方面,清朝武科制度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清武举考核内容与方式离时代要求却越来越远。在火药武器已经广泛使用于战争的时代,一味以考试马步弓箭刀石,选拔军事人才,已显得不合时宜。传统的武科举人,已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尽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十六日,皇帝谕曰:“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 (151)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的武科举,终于寿终正寝。在武科废止后不久,文科也永远停止了。
(1) 谭吉璁:《历代武举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70页。
(3) 参见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4) 王溥:《唐会要》卷59《尚书省诸司下·兵部侍郎》,第1030页。
(5) 许继莹:《唐代武举制度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24页。
(6) 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第10页。
(7) 潘孝伟:《唐代的武举》,《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43页。
(8)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第702页。
(9)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30《三府督护州县官吏》,第749页。
(10)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兵部尚书·员外郎》,第160页。
(11) 王溥:《唐会要》卷59《尚书省诸司下·兵部侍郎》,第1030页。
(12) 参见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下册,第710页。
(13)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兵部尚书·员外郎》,第160页。
(14)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5《选举三》,第354—355页。
(15) 刘昫等:《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第1835页。
(16) 刘昫等:《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49页。
(17) 谭吉璁:《历代武举考》,第1页。
(18) 陈志学:《唐代武举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96页。
(19) 刘琴丽:《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21、129—145页。武举及第者14人,包括董虔运、包思恭、李偘偘、夏侯杲、张嘉佑、马元玚、瞿坛譔、郭子仪、张晕、诸葛澄、□遂、王浚、廖汾、舒贺;制举武科及第者28人,包括张山舄、傅爽、娄师德、黄师、王敏、刘仁愿、王修福、王仁皎、赵洁、公孙思观、樊庭观、开承简、萧浮丘、臧怀亮、江璀、管元惠、袁仁爽、郭敬之、李(季)广琛、来瑱、崔圆、郭子仪、胡□、王翃、夏侯审、朱放、樊宗师、马季龙。另有吴思、李商卿2人籍贯不可考。
(20) 《大唐故念弥陀佛诵弥陀经行者包府君(宝寿)墓志铭并序》,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21) 郭虚巳:《唐故宣州溧阳县令赠秘书丞上柱国开府君墓志并序》,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5—1426页。
(22) 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第21页。
(23) 脱脱等撰:《宋史》卷157《选举志三》,第3679页。
(2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7“闰二月壬子”条,第8册,第2500页。
(25) 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卷5《武举更革》,第44页。
(26) 脱脱等撰:《宋史》卷157《选举志三》,第3684页。
(27)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七·武举一》,第9册,第5586页。
(28) 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第318页。
(29) 潘孝伟:《唐代的武举》,《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48—49页。
(30)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七·武举一》,第9册,第5587页。
(3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9“六月乙巳”条,第8册,第2540页。
(3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九月辛亥”条,第18册,第6012页。
(33) 脱脱等撰:《宋史》卷157《选举志三》,第3682页。
(34) 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序》,第9页。
(35)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第667页。
(36) 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37) 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5页。
(38) 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第60—142页。
(39) 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28《武进士题名》,第420—421页。
(40)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7页。
(41) 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28《武进士题名》,第421页。
(42)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7页。
(43)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7册,第3587页。
(44)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7页。
(45)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六·武举》,第10册,第5608页。
(46)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7页。
(47)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8册,第4102页。
(48) 吴自牧:《梦粱录》,第275页。
(49) 黄之隽撰:乾隆《江南通志》卷152《人物志·武功》,第4册,第8页。
(50) 石韫玉等纂:道光《苏州府志》卷88《人物·武功》,《江苏历代地方志全书》(苏州府部)第18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258页。
(51) 孙云锦等纂:光绪《淮安府志·序》,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页。
(52) 陈文烛等撰:万历《淮安府志》卷15《仕籍传》,第735页。
(53) 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亲试二》,第9册,第5421页。
(54)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9册,第4903页。
(55) 杨譓纂:至正《昆山郡志》卷4《人物一》,清抄本。
(56)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8页。
(57) 龚延明、祖慧:《宋代登科总录》,第11册,第5642页。
(58) 嵇璜:《续文献通考》卷39《选举考六》,第3178页。
(59) 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卷2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323页。
(60) 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卷183,第2759页。
(61) 张廷玉:《明史》卷69《选举一》,第1690页。
(62) 陈文等:《明英宗实录》卷296“庚辰”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6310页。
(63) 叶梦珠:《阅世编》卷2《学校四》,《笔记小说大观》35编,第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30—31页。
(64) 刘吉等:《明宪宗实录》卷10,(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210页。
(65) 谭吉璁:《历代武举考》,第3页。
(66) 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135《兵部十八·武举》,第381页。
(67) 杨廷和等纂:《明武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818页。
(68) 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135《兵部十八·武举》,第383页。
(69) 张廷玉:《明史》卷70《选举二》,第1078—1079页。
(70) 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第154—155页。
(71) 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卷5《选举志·明清武进士》,第158—161页。
(72) 张廷玉:《明史》卷307《佞幸·许泰》,第7890页。
(73) 蒋冕等纂:《明孝宗实录》145“羽林左卫带俸署都指挥使许宁”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548页。
(74)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10《羽林左卫带俸署都指挥使许宁传》,第4889页。
(75) 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14《科贡·附武科》,第290页。
(76) 陈文烛等纂:万历《淮安府志》卷2《人物表》,第250页。
(77) 张廷玉:《明史》卷212《尹凤传》,第5625页。
(78) 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14《科贡·附武科》,第290页。
(79)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8《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尹公凤墓志铭》,第4860页。
(80) 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14《科贡·附武科》,第290页。
(81) 同上。
(82) 张溶、徐阶等纂:《明世宗实录》卷402,“嘉靖三十二年九月己巳”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原北平图书馆所藏“红格本”,第7048页。
(83) 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14《科贡·附武科》,第290页。
(84) 同上。
(85) 孙云锦等纂:光绪《淮安府志》卷28《人物一·叶恩传》,第451页。
(86) 孙佩纂:康熙《吴县志》卷8《武科年表》,《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苏州府部)第30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
(87)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8页。
(88) 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14《科贡·附武科》,第290页。
(89) 同上,第291页。
(90) 同上。
(91) 张廷玉:《明史》卷269《陈于王传》,第6911页。
(92) 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14《科贡·附武科》,第291页。
(93) 参见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7页。
(94) 参见李晴《明代武状元地理分布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第130—135页。
(95) 郭培贵:《论明代科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明史学会会议论文集》,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108—113页。
(96) 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57页。
(97) 赵尔巽:《清史稿》卷108《选举志三》,第3171页。
(98) 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3“顺治十二年八月至九月”条,第734页。
(99) 赵尔巽:《清史稿》卷108《选举三》,第3171页。
(100) 同上,第3172页。
(101)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229页。
(102) 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29“顺治三年十二月庚寅”条,第243页。
(103) 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4“顺治十二年十月庚丙寅”条,第739—740页。
(104) 巴泰等:《世宗章皇帝实录》卷14“雍正元年十二月己巳”条,第254页。
(105)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卷72《选举略一》,第7180页。
(106) 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第70页。
(107) 邓洪波、龚杭云:《状元殿试卷大全·附录三历代武举登科表》(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1页。
(108) 王鸿鹏《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将此科状元武国栋作为榜眼,而将潘涛作为状元,原因是据《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77载:“壬申,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潘涛、武国栋、王三人武进士及第”而来,误。
(110) 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一文统计: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开科,到光褚二十四年截止,一共进行了112次,共产生了112个武状元。
(111) 王金龙:《清代武状元籍贯与地域分布》,《历史档案》2017年第4期,第93页。主张清代武状元共109人,直隶41,山东14,江苏、浙江、山西、汉军八旗各7,河南5,广东、甘肃、陕西各4,福建3,江西、满洲八旗各2,四川、贵州各1。对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状元的认定上,许有根认为秦钟英(陕西神木人),王金龙认为徐开业(江苏盐城人)。
(112) 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第140—157页。
(113) 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第331页。
(114) 朱寿彭撰,何双生整理:《旧典备征》卷4《武鼎甲考》,第81页。
(115)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48页。
(116) 朱寿彭撰,何双生整理:《旧典备征》卷4《武鼎甲考》,第81页。
(117) 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4“顺治十二年十二月”条,第737—738页。
(118) 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67《选举九》,第752页。
(119) 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4“顺治十二年十二月”条,第738页。
(120) 谈迁撰,汪北平点校:《北游录·纪闻·教习武进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9页。
(121) 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35“顺治十七年五月”条,第1042、1044页。
(122) 赵尔巽:《清史稿》卷488《忠义二》,第13481页。
(123) 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85“康熙十八年十月辛未”条,《清实录》第4册,第1079页。
(124) 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22“康熙二十四年九月至十月甲午”条,《清实录》第5册,第294页。
(125) 朱寿彭撰,何双生整理:《旧典备征》卷4《武鼎甲考》,第82页。
(126) 李世愉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下册,第606页。
(127) 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22“康熙二十四年九月至十月甲午”条,第493页。
(128) 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01“康熙三十九年九月至十月丙寅”条,第51页。
(129) 朱寿彭撰,何双生整理:《旧典备征》卷4《武鼎甲考》,第83页。
(130) 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27“康熙四十五年十月至十二月辛卯”条,第273页。
(131) 吴振棫撰,章正伦点校:《养吉斋丛录·养吉斋余录》卷9,第444页。
(132) 刘文琪、张安保纂: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32《人物·宦迹》,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502页。
(133) 朱轼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27“康熙四十八年九月至十月癸卯”条,第384页。
(134) 庆桂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乾隆元年十一月下乙卯”条,《清实录》第9册,第626页。
(135) 庆桂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7“乾隆十三年十月下”条,《清实录》第13册,第408页。
(136) 庆桂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216“乾隆四十九年十月上”条,《清实录》第24册,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第319页。
(137) 庆桂等:《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341“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下癸酉”条,《清实录》第25册,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第1182页。
(138) 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第355页。
(139) 戴均元等:《仁宗睿皇帝实录》卷269“嘉庆十六年十月乙丑”条,《清实录》第31册,第367页。
(140) 殷自芳纂:《阜宁县志》卷14《人物》,光绪十一年(1885年)本。
(141) 孙云锦等纂:光绪《淮安府志》卷24《贡举·武进士》,第352页。
(142) 戴均元等:《仁宗睿皇帝实录》卷363“嘉庆二十四年十月”条,《清实录》第32册,第791页。
(143) 戴均元等:《仁宗睿皇帝实录》卷363“嘉庆二十四年十月”条,《清实录》第32册,第793、795页。
(144) 陈宝琛等:《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33“光绪十二年十月甲子”条,《清实录》第55册,第145页。
(145) 陈宝琛等:《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17“光绪十八年十月己未”条,《清实录》第56册,第104页。
(146) 陈宝琛等:《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77“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上壬申”条,《清实录》第56册,第934页。
(147) 王金龙:《潘涛武状元身份考辨》,《中国档案》2018年第3期,第80—81页。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所附《清代武进士三鼎甲及其籍贯一览表》持相同观点,第610页。
(148) 朱寿彭撰,何双生整理:《旧典备征》卷4《武鼎甲考》,第87页。
(149) 同上。
(150) 李世愉:《清代武进士三鼎甲及其籍贯一览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下册,第610页。
(15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8《选举考五·武举》,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