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松弛症结膜组织病理学研究
结膜松弛症是由于球结膜过度松弛和(或)下睑缘张力高,造成松弛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眦部、外眦部之间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等症状的疾病。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中观察到球结膜基质变薄、筋膜萎缩,球结膜与筋膜及巩膜的粘合力下降。OCT测量球结膜、球筋膜厚度明显变薄,组织疏松,共聚焦显微镜活体观察结膜松弛症球结膜固有层纤维稀疏不规则,组织病理报告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增生,上皮下组织减少、疏松,筋膜萎缩,结膜及筋膜与巩膜结合疏松,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融解。电镜下见CCh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断裂、扭曲、排列稀疏、松散,部分缺失,成纤维细胞坏死。
早期文献曾报道弹力纤维的退行性变化,但病理学资料不足且有矛盾。通过溶血素染色、伊红染色以及瑞氏弹力纤维染色,没有发现弹力纤维的断裂或其他异常。弹力纤维变性是结膜睑裂斑、翼状胬肉及皮肤衰老的表现。弹力纤维变性被认为是由于光化学损伤引起的。
一、 球结膜组织变性
在结膜松弛症手术治疗中观察到球结膜基质变薄、筋膜萎缩,球结膜及筋膜与巩膜的粘合力下降。1998年Meller和Tseng提出了胶原纤维融解可能导致结膜松弛症的病理过程,弹力纤维的变性可能造成结膜松弛症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假说。张兴儒等报道结膜松弛症的结膜病理表现为结膜弯曲皱褶,鳞状上皮明显增生、厚薄不均、角化不全,松弛结膜固有层中弹力纤维显著减少,胶原纤维变性,(图1-15~图1-18)。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结膜松弛症球结膜组织弹力纤维减少,间质中见少量细丝状弹力纤维(图1-19,图1-20)。免疫组化Vimentin染色,结膜松弛症球结膜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图1-21,图1-22)。
图1-15 结膜松弛症上皮下组织减少、疏松,筋膜萎缩,结膜及筋膜与巩膜结合疏松(HE×100)
Francis等研究发现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球结膜组织出现以弹力组织变性、炎性浸润、胶原纤维融解为主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李轶捷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膜松弛症球结膜固有层细胞间质中含有较多细胞碎片,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局部点状变性、部分断裂,可出现局灶性融解缺失(图1-23,图1-24),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有较多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质膜下有较多衣小泡和吞饮泡,核-质比增大,胞质细胞器少。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融解、胞膜连续性破坏,周边胶原原纤维断裂、扭曲、排列稀疏、松散,部分缺失(图1-25,图1-26)。电镜下可见球结膜筋膜层胶原原纤维严重缺失,成纤维细胞呈细长梭形,胞突极长(图1-27,图1-28)。
图1-16 正常球结膜对照组(HE×100)
图1-17 结膜松弛症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Masson染色)
图1-18 正常对照组(Masson染色)
图1-19 CCh组弹力纤维减少,间质中见少量细丝状弹力纤维(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
图1-20 正常对照组(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
图1-21 CCh组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组化Vimentin染色)
图1-22 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Vimentin染色)
图1-23 对照组球结膜固有层富含胶原原纤维,纤维排列紧密、整齐、无扭曲、变性、坏死
图1-24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固有层胶原原纤维紊乱、局部点状变性、部分断裂,并出现局灶性融解缺失
图1-25 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核卵圆形,胞质细胞器丰富,细胞周边有胞突,周围胶原原纤维整齐排列
图1-26 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坏死,周边胶原原纤维断裂、扭曲、排列稀疏、松散,部分缺失
图1-27 对照组筋膜层细胞间质内胶原原纤维丰富,成纤维细胞呈梭形
图1-28 结膜松弛症的筋膜层胶原原纤维严重缺失,成纤维细胞小且胞突长,可见少量正常血管
(一) 结膜松弛症病理组织学观察
为探讨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制,张兴儒对17例结膜松弛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17例结膜松弛症患者病变组中,男8例,女9例,年龄46~80岁,平均67.8岁。依据临床标准分级为:Ⅱ级2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对照组是随机年龄配对单纯性白内障手术患者。
1. 临床Ⅱ级病例·2例均表现为局部上皮轻度增生,少数中层细胞轻度水肿变性,灶性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淤血;1例间质为嗜碱性变(图1-29)。
2. 临床Ⅲ级的病例·10例病变显示多数结膜表面弯曲皱褶。9例鳞状上皮增生,上皮厚薄不均,一般为6层,最厚处达12层。个别病例上皮向下增生,有宽厚的上皮脚形成(图1-30)。3例表层细胞轻度角化不全,4例少数中层细胞轻度水肿变性,8例基底细胞有疏密不等的色素沉着(图1-31),6例鳞状上皮中夹杂少数杯状细胞。8例固有层血管淤血、扩张,5例间质灶性出血。3例间质中有少数散在或小灶性的淋巴、浆细胞浸润。1例间质嗜碱性变。
3. 临床Ⅳ级的病例·5例均表现为结膜弯曲皱褶,鳞状上皮不规则增生肥厚,上皮厚薄不均,一般为8层,最厚处达16层。表层细胞均角化不全。2例基底细胞局部色素沉着。3例上皮层中杯状细胞消失,仅2例局部残留少数杯状细胞。固有层浅层血管明显淤血、扩张并伴有水肿、血管周围片状出血(图1-32),其中1例新鲜出血中有含铁血黄素沉着。3例间质中散在较多的淋巴、浆细胞浸润,有的淋巴、浆细胞位于血管周围,其中1例血管周围还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17例结膜松弛症患者病变组织行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可见固有层弹力纤维明显减少,几乎消失,仅在个别病例中见稀少的弹力纤维(图1-33)。Masson三色染色和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示病变组2例固有层局部胶原纤维变性。
图1-29 上皮轻度增生,间质嗜碱性变(HE×200)
图1-30 上皮增生,上皮脚形成(HE×100)
图1-31 上皮基底细胞色素沉着,间质血管扩张(HE×200)
图1-32 上皮增生肥厚,轻度角化不全,少数中层细胞轻度水肿变性(HE×200)
图1-33 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示间质中极少量X形弹力纤维(HE×600)
图1-34 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示间质中成一簇状黑色弯曲细丝状的弹力纤维(HE×400)
4. 单纯性白内障患者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照组15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的球结膜除个别有轻度皱褶外,一般较平整。表面鳞状上皮在5层以下,少数病例上皮增生至7层。2例有局部少数基底细胞色素沉着,3例少数中层细胞轻度水肿变性,3例鳞状上皮夹杂少数杯状细胞。固有层浅层间质较疏松,9例血管轻度淤血,1例间质中有小灶性淋巴、浆细胞浸润。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可见固有层纤维组织中有簇状弹力纤维(图1-34)。Masson三色染色和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示胶原纤维未见异常。
5. 两组间上皮层和固有层主要病变对比情况·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上皮层和固有层的鳞状上皮增生、角化不全,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和固有层出血,弹力纤维减少的病变更显著(表1-5)。
表1-5 结膜松弛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较
注:*精确卡方检验。
张兴儒等研究发现结膜松弛症的结膜病理表现为结膜弯曲皱褶,鳞状上皮明显增生,厚薄不均,角化不全,基底细胞轻重不等的色素沉着。固有层间质淤血水肿,淋巴、浆细胞浸润。固有层病变随临床分级的上升而加重,甚至有片状出血。弹力纤维染色示弹力纤维明显减少,几乎消失。对照组为随机年龄配对的单纯白内障手术患者。结膜表现为上皮5层以下,个别病例上皮轻度增生和少数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结膜松弛症组上皮增生、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出血、炎细胞浸润、弹力纤维减少均显著。结膜松弛症的上皮增生,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血管扩张、出血及炎细胞浸润可能是结膜松弛症的继发性改变。而结膜固有层中弹力纤维明显减少可能是结膜松弛症发生的原因。弹力纤维减少可引起球结膜弹性下降、张力降低、易于松弛,应视为结膜自身改变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二) 结膜松弛症患者透射电镜观察
为探讨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制,张兴儒对4例结膜松弛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松弛结膜超微结构改变。4例结膜松弛症,男3例,女1例,66~80岁,平均75.8岁。按分级标准:Ⅲ级2例,Ⅳ级2例。对照组为随机年龄配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患者。
上皮层超微结构:球结膜上皮细胞表层呈扁平状,中间为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立方形。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色素颗粒和吞噬体亦可见到。细胞间有桥粒连接,相邻胞质内有张力丝存在。结膜松弛症组与对照组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图1-35,图1-36)。
固有层超微结构: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有多个较长的细胞突起,无基膜。核卵圆形,常有切迹,偶见核仁。核内染色质均匀分布,在核膜下异染色质较密集。可见到线粒体、溶酶体、脂滴及细丝状细胞骨架成分等。结膜松弛症组成纤维细胞的胞质中有较多中等程度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胞质外周区有较多衣小泡和吞饮泡(图1-37)。对照组成纤维细胞高尔基体明显但粗面内质网未见扩张,衣小泡和吞饮泡少(图1-38)。两组的毛细血管网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
图1-35 结膜松弛症组球结膜上皮基底细胞超微结构图
图1-36 对照组球结膜上皮基底细胞超微结构图
图1-37 结膜松弛症组球结膜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图
图1-38 对照组球结膜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图
课题组证实结膜松弛症球结膜固有层中弹力纤维明显减少。利用透射电镜对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主要变化是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状态不一样。结膜松弛症组的成纤维细胞的胞质中有较多中等程度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胞质外周区有较多衣小泡和吞饮泡;而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未见扩张,衣小泡和吞饮泡较少,说明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较对照组活跃。
成纤维细胞是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除了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外,还合成和分泌许多细胞外基质成分。目前认为成纤维细胞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同时在合成和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整合素等黏附分子的表达。笔者认为,在体的结膜成纤维细胞同样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作用而影响其功能。结膜成纤维细胞功能状态的变化,必将导致这些细胞外成分的改变,影响了结膜固有层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平衡和稳定,而导致结膜松弛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提示胶原纤维融解可能导致了结膜松弛的病理过程,这一推测为眼球表面的炎症现象所支持。可以推测,胶原纤维融解和弹力纤维变性之间存在联系,其他眼表疾病如结膜睑裂斑和翼状胬肉也支持这样的联系。因此,弹力纤维变性和胶原纤维融解的交替出现导致了结膜松弛症的形成。
下球结膜和睑缘首先受损明显支持降解酶的来源是由于下穹窿部和泪阜部泪液的大量聚集。Jordan和Pelletier等用染色消失试验观察结膜松弛症患者荧光素停留时间,发现存在功能性泪液外流阻塞的问题。张兴儒等用99mTcO4-动态显像证实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排出延缓。泪液清除的延迟导致降解酶的大量堆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炎症和泪液清除延缓相关,泪液清除和结膜松弛症的形成相关。因此,泪液清除延缓导致了一个异常病理循环,而结膜松弛症则可能是泪液清除延缓的另一个原因,它进一步导致胶原纤维融解的加强。
在结膜松弛症的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时发现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中MMP-1及MMP-3过度表达,目前通过研究认为结膜松弛症患者成纤维细胞MMP-1及MMP-3的过度表达与蛋白水平、蛋白分解活性的增高有关。
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从眼表和泪液中分离得到,可能引起结膜松弛症患者成纤维细胞培养时MMPs表达的增加。眼部炎症可能是结膜松弛症病理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松弛结膜皱褶内血管弯曲、变形,瞬目时眼睑挤压松弛结膜容易引起血管的破裂而出现结膜下出血。上皮增生,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间质淤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成为结膜松弛症的继发性改变。固有层弹力纤维明显减少可能是结膜松弛症发生的原因。弹力纤维减少引起球结膜弹性下降、张力降低、易于松弛,应视为结膜自身改变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张兴儒等提出结膜松弛症是部分老年人眼部组织随年龄增大而变化不协调,松弛结膜明显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内眦部、外眦部之间,形成皱褶,突出于眼表曲面,影响泪液的流动、分布、排泄,在松弛结膜上不能形成正常泪膜,而发生结膜、角膜干燥、充血、水肿,失去光泽,上皮角化,泪河变窄或残缺不全,泪液不能正常流动到泪湖区,泪湖不能聚泪,泪液不能进入泪点,使泪液排泄受到障碍,泪液清除延缓,导致大量降解酶的堆积,使胶原纤维融解,弹力纤维变性,引起眼表泪液异常病理循环。结膜成纤维细胞功能改变必将导致这些细胞外成分的改变,影响结膜固有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成分的平衡和稳定,可能又影响或(和)加重结膜形态结构的改变。松弛结膜皱褶内血管弯曲、变形,瞬目时眼睑挤压松弛结膜容易引起血管的破裂而出现结膜下出血。上皮增生,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淤血、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很可能为结膜松弛症的继发性改变。而结膜固有层中弹力纤维明显减少可能为结膜松弛症发生的原因。弹力纤维减少可引起结膜弹性下降、张力降低,易于松弛。
二、 结膜淋巴管受压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1. 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淋巴管扩张的临床观察·张兴儒等利用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AS-OCT)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结膜松弛症患眼球结膜淋巴管扩张情况进一步研究,探讨结膜松弛症发生发展与球结膜淋巴管扩张的关系。对眼科门诊60~80岁患者中,按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连续入选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0例作为临床对照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球结膜淋巴管扩张情况,采用OCT球结膜和筋膜图像扫描分析,手术切除淋巴管扩张区结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鉴定。
结果发现100例(183只眼)结膜松弛症患者中伴有球结膜淋巴管扩张者29只眼,占15.8%;对照组100例(200只眼)球结膜淋巴管扩张者8只眼,占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6,P<0.001)。按照结膜松弛症分级标准:Ⅰ级中球结膜淋巴管扩张为8.60%,Ⅱ级中球结膜淋巴管扩张为12.96%(图1-39,图1-40),Ⅲ级中球结膜淋巴管扩张为37.03%,Ⅳ级中球结膜淋巴管扩张为44.44%。各级结膜松弛症淋巴管扩张发生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1,P<0.001)。结膜松弛症等级与球结膜淋巴管扩张发生有相关性(r=0.271,P<0.001)(图1-41,图1-43)。OCT扫描淋巴管扩张多为球结膜上皮下,部分位于球结膜固有层,边界清楚,囊腔内充满液体,有单腔或多囊腔,未累及筋膜(图1-42,图1-44)。11例组织病理学显示球结膜固有层轻微的慢性炎症改变伴大量淋巴管扩张,扩张的淋巴管腔内充满粉红色淡染的淋巴液,淋巴管标记物证实扩张的管腔为淋巴管(图1-45,图1-46)。
因此结膜松弛症患眼球结膜淋巴管扩张的发生率随着结膜松弛症分级的增高而增加,并认为结膜松弛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下睑缘高张力所致球结膜淋巴管扩张有一定关系。Ⅰ~Ⅱ级无症状的结膜松弛症往往不需要特殊治疗,若存在明显眼表症状则可局部应用人工泪液以缓解症状。Ⅲ~Ⅳ级结膜松弛症需要手术治疗。
图1-39 眼前节照相见松弛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之间
图1-40 OCT可见松弛球结膜堆积在泪河区域,截面积增加,泪河残缺
图1-41 眼前节照相见睑裂区颞侧球结膜隆起一个大的透明囊泡(淋巴管扩张)
图1-42 OCT表现为球结膜上皮下大的囊腔,内为液性阴影,未涉及结膜固有层
图1-43 外眼像睑裂区颞侧下睑缘处球结膜多个透明囊泡(淋巴管扩张)
图1-44 OCT表现为球结膜浅层隆起,下方为液性阴影,可见隔膜将其分隔为若干囊腔
球结膜及Tenon囊组织的相对透明性使OCT能够提供球结膜及其下方组织的超微结构,形成一个较好的成像质量,从而可以确认结膜病变的性质及范围。OCT可见球结膜上皮下或结膜固有层单囊或多发囊腔淋巴管扩张,与下方筋膜存在明显界限。结膜淋巴管扩张裂隙灯检查与OCT扫描一致,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而确诊。结膜松弛症的结膜病理表现为球结膜固有层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融解与Francis及张兴儒的报道相一致。
图1-45 眼结膜下轻度慢性炎细胞浸润,可见较多扩张的淋巴管,其腔内充满粉红色淡染的淋巴液,另见少量小血管增生出血(HE×100)
图1-46 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见结膜下大部分管腔内皮细胞呈阳性反应,证实这些管腔为淋巴管(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100)
2.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淋巴管扩张的病理学观察·Watanabe等对44例结膜松弛症患者临床病理分析,发现有结膜淋巴管扩张症者占88.6%。眼睑的压力可能会压迫淋巴管,淋巴流动阻塞与结膜松弛症发生有关。De Almeida等通过印迹细胞实验进行结膜松弛症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细胞学研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结膜松弛症患病率为88.0%。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结膜松弛症发病率高于对照组,两者有相关性。
Murube对44例结膜松弛症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存在球结膜淋巴管扩张的患眼占所有患眼的88.6%。Watanabe等通过对结膜淋巴管扩张组织病理学研究,认为造成球结膜淋巴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下睑缘对球结膜的过度机械压迫造成局部结膜淋巴管阻塞。
结膜松弛症是球结膜变薄、弹性下降,球结膜组织发生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融解为主的病理改变后,眼睑与球结膜之间的机械性摩擦作用可逐渐损伤球结膜淋巴液的循环,导致淋巴液引流不畅,造成淋巴管扩张,使球结膜肿胀、充血以及球结膜前凸,影响泪河及泪膜形成,导致泪膜的不稳定,引起泪膜微循环异常,影响泪液动力学,泪液排泄延缓,使大量降解酶及炎性因子堆积,结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引起胶原纤维融解,弹力纤维变性,出现结膜刺激及泪溢等症状,最终引起结膜松弛症。结膜松弛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球结膜淋巴管扩张有一定关系。
三、 球结膜杯状细胞的改变
项敏泓等研究发现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羊齿状结晶显著减少,这提示结膜松弛症泪液中黏蛋白的异常。结膜杯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黏蛋白,黏蛋白是泪膜最内层的主要成分,对维持眼表功能起重要作用。当各种内、外源性因素引起杯状细胞数量或分泌功能改变时,可产生眼干、视物不清等眼部不适。为探讨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功能,张兴儒等采用PAS、AB和HE染色,对10例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男4例,女6例,66~79岁,平均72.8岁。按分级标准: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1例。对照组为随机年龄配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65~80岁,平均72.2岁。
1. 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结构
(1) 结膜松弛症组:球结膜鳞状上皮厚薄不均,为4~15层,一般为4~7层。上皮层中杯状细胞多少不一,大小形态相似,各层均有杯状细胞,在100个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约为2.75%。形态类似脂肪细胞,体积较大,随上皮细胞基底层向表层迁移,细胞形态逐渐变化,底层细胞呈圆形,表层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扁平,偏于细胞底部,核染色质细匀,胞质饱满,含有大量黏液,PAS染色杯状细胞呈红色(图1-47),AB染色杯状细胞呈蓝色(图1-48)。另见少数基底细胞色素沉着,固有层结缔组织疏松、很薄,血管扩张淤血,少数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2) 正常对照组:球结膜上皮较薄,为4~5层。上皮层中杯状细胞多少不一,形态与结膜松弛症组相似,在100个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约为4.64%(图1-49)。
图1-47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鳞状上皮为4~7层,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为(2.75±2.68)/100个上皮细胞,PAS染色呈红色(HE×200)
图1-48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AB染色呈蓝色,固有层结缔组织疏松、很薄,血管扩张淤血(HE×200)
2. 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比较·结膜松弛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0例鼻下方球结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密度。在200倍视野下计算在100个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的数量,分别3次计算不同视野100个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的数量,其平均密度为:结膜松弛症组为(2.75±2.68)/100个上皮细胞,对照组组为(4.64±3.25)/100个上皮细胞,但是,两组间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1.42,P=0.172)。
图1-49 正常对照组球结膜上皮较薄,为4~5层。在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为(4.64±3.25)/100个
上皮细胞,PAS染色呈红色(HE×200)
将结膜松弛症按临床分级为Ⅰ~Ⅳ级,共4组,分别观察不同程度结膜松弛症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的密度,在100个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的平均密度为:Ⅰ级3.9%,Ⅱ级2.96%,Ⅲ级2.05%,Ⅳ1.33%。发现结膜松弛症程度愈重,杯状细胞密度愈低。
3. 球结膜杯状细胞超微结构电镜观察
(1) 结膜松弛症组:电镜观察结膜松弛症鼻下方球结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可见杯状细胞顶面胞质内大量浆液性分泌颗粒堆积,颗粒不规则形,内含条纹样物,直径0.6~1.3 μm。细胞基底面富含粗面内质网,有少量线粒体,细胞核因挤压常偏于一侧(图1-50)。
图1-50 电镜下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质内大量浆液性分泌颗粒堆积,颗粒不规则形,内含条纹样物,细胞基底面富含粗面内质网,有少量线粒体
(2) 正常对照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鼻下方球结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可见杯状细胞胞质中充满高电子密度、大小不等的黏液小滴;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较为丰富;靠近细胞核上部有一个大的高尔基体;大量由膜包围的黏液(黏蛋白)小滴,可聚合成为巨大的顶端团块;细胞顶端有微绒毛(图1-49)。
在正常情况下,结膜上皮杯状细胞的数量比较恒定,一般不受外界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全部结膜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的总数约为150万个,所分布面积的密度为3 000~7 000/mm2结膜面积。在青壮年期,其绝对数量达到最高峰,在35岁左右,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水平。老年人则由于杯状细胞随年龄老化而逐渐萎缩,故其数量显著减少。结膜松弛症组(平均年龄72.8岁,共10例,10只眼)100个上皮细胞内杯状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75±2.68)/100个上皮细胞,对照组(平均年龄72.2岁,共10例,10只眼)为(4.64±3.25)/100个上皮细胞,虽然结膜松弛症组球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减少,但是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1.42,P=0.172)。将结膜松弛症按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后分别观察结膜松弛症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的密度,发现结膜松弛症程度愈重,杯状细胞密度愈低。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超微结构中可见杯状细胞顶面胞质内大量浆液性分泌颗粒堆积,颗粒不规则形,内含条纹样物,直径0.6~1.3 μm。细胞基底面富含粗面内质网,有少量线粒体,细胞核因挤压常偏于一侧。而正常对照组球结膜杯状细胞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有的扩大成池;大量的线粒体;有一个大的高尔基体;大量由膜包围的黏液(黏蛋白)小滴,可聚合成为巨大的顶端团块;细胞顶端仅有少许微绒毛。两者超微结构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图1-50)。
结膜杯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黏蛋白,黏蛋白是泪膜最内层的主要成分,有稳定泪膜、抗感染、润滑眼表、维持光滑的屈光界面等生理作用,对维持眼表功能起重要作用。当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时,均可使眼表受损,导致眼部不适和视力下降等症状。该研究显示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杯状细胞随结膜松弛症加重而减少,并有形态及超微结构异常表现。
王晓春对结膜松弛症患者23例(46眼)及年龄和性别与受试者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30眼)进行研究,发现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为(580±406)个/mm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的(1102±356)个/mm2(P<0.05)。并表明杯状细胞的变化具有与结膜松弛病情变化平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