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疾病的中医药学研究
结膜分为睑结膜与球结膜,《张氏医通》曾称其为白睛的“外膜”。其透明而脆嫩,实为黏膜,其上攀附络脉,与深部巩膜借助筋膜附着,疏松可移动,与深层色白致密而坚韧的胶原结构(巩膜)形成眼球之外壁。这是中医学对结膜的认识。结膜暴露于外,借眼睑闭合运动而时隐,与自然交互最多。自然万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外伤等曾经是结膜疾病最主要的致病源。
在人类长期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中医眼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案例,运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临症的症状和体征,如自觉的目痒、目痛、碜涩、生眵、流泪;肉眼可见的白睛红赤、浮肿、污浊、疱疹、睑内面红赤、粟粒丛生等,以天人合一的病因辨证思维,运用中医眼科传统的取类比象辨证方法,解读其分属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戾气等病因。
《银海指南·六气总论》:“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眦结,火则红肿壅痛。”
以传统的内外障辨证,归之为外障眼患,《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障,遮蔽也。内障者从内而蔽也;外障者从外而蔽也。”以轮脏对应的五轮辨证理论,视结膜为气轮、肉轮,内应于肺、脾两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审视瑶函·卷一目为至宝论》:“肺之精腾,结而为气轮……脾之精腾,结而为肉轮……”
以及脏腑功能、经络关联、气血津液等独特的中医眼科理论探解疾病的本质。以红、肿、热、痛、痒、涩、湿烂、眦泪、翳障等类似风热、热毒、湿热的临证外候特征,解释不同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过敏、外伤等在炎性病变过程中导致的共同的基本病理,即充血、渗出、水肿表象。病证亦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湿燥热等邪气侵袭,肺气失宣,脾经湿热;虚证则多由肺阴虚、肺气不足;脾虚失运等目失温煦濡养而致。并审因施治,从而衍生出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泻火通腑、除湿止痒、凉血退赤、祛暑解痛、养阴润燥、益气生津等诸法。
随着国家卫生防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感染为主的结膜性疾病已渐行渐远,临床代之眼表微结构异常的病症日趋增多,如结膜变性、胬肉、结膜松弛症、结膜下出血、干眼症、视疲劳等导致的眼表功能状态异常,给以视觉为生存状态的城市一族带来颇多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