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松弛症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第二节 结膜松弛症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10年,我国李青松等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60岁人群2 225名老年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实际调查的2 110人(4 220只眼)中有930例(1 762只眼)患有结膜松弛症,患病率占44.08%,其中,60~65岁35.29%;66~70岁40.45%;71~75岁45.83%;76~80岁43.39%;81~85岁44.31%;86~90岁38.5%;91~95岁48.57%;96岁及以上57.14%。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膜松弛症患者也明显增加。而且罹患结膜松弛症者的平均年龄是72.58岁,明显高于其他非结膜松弛症患者(平均年龄71.61岁)。该研究采用的是张兴儒等提出的结膜松弛症分级法,将943眼(53.52%)定为Ⅰ级,647眼(36.72%)定为Ⅱ级,162眼(9.19%)定为Ⅲ级,10眼(0.57%)定为Ⅳ级。结膜堆积常出现在鼻侧和颞侧结膜囊。在该研究中,未发现罹患结膜松弛症者与非结膜松弛症者在视力上存在差异。

韩竹梅等应用社区作基础的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抽取桂杨园居委会为调查点,对其中≥60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询问病史,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部检查,分别根据Mimura T和Zhang的两种不同诊断和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并确立结膜松弛症的等级。调查共580人,实际调查546人,受检率为94.13%。平均年龄(71.86±6.81)岁,平均生活视力为0.56±0.33,平均眼压为(15.36±3.4)mmHg。采用Mimura T的标准诊断为结膜松弛症416例(816只眼),患病率76.19%,其中,60~65岁66.79%,66~70岁70.56%,71~75岁76.08%,76~80岁80.24%,81~85岁85.27%。采用Zhang的标准诊断为结膜松弛症213例(410只眼),患病率39.01%(有临床意义的结膜松弛症患病率为17.88%),其中,60~65岁30.03%,66~70岁34.63%,71~75岁40.43%,76~80岁41.93%,81~85岁44.18%。两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采用Mimura T标准的患病率明显高于Zhang的患病率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1,P<0.05)。采用Mimura T的结膜松弛症诊断分级标准,Ⅰ级41.15%、Ⅱ级32.96%、Ⅲ级24.87%。采用Zhang诊断分级标准,Ⅰ级52.96%、Ⅱ级33.65%、Ⅲ级9.02%、Ⅳ级4.39%。证实Mimura T采用的结膜松弛症诊断与分级标准过于宽泛。本次调查支持了Zhang的结膜松弛症诊断与分级标准的合理性。

李小燕等报道在602名(1 204只眼)60岁以上老年人中,481只眼患结膜松弛症(39.95%)。曹永梅调查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55岁及以上2 032人中患结膜松弛症772例,结膜松弛症患病率38.0%。结膜松弛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眼病。

傅东红等对无锡市滨湖区50岁及以上人群结膜松弛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自2010年6~12月从无锡市滨湖区≥50岁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测量受试者的身高和体质量指数,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检眼镜检查等,并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睑、结膜、角膜、结膜松弛部位、下睑缘位置、睑缘张力、泪河、前房、瞳孔、晶状体等,采用李青松等的标准对CCh进行分级和分型。实际调查6 150人,其中确诊为CCh的患者856例1 667眼,患病率为13.92%。受检者随着年龄增大,CCh患病率逐渐增高。在确诊为CCh的1 667眼中,病变程度为Ⅰ级者987眼,占59.21%;Ⅱ级者468眼,占28.07%;Ⅲ级者202眼,占12.12%;Ⅳ级者10眼,占0.60%。CCh主要症状为干涩、泪溢和视物模糊,其发生率分别为22.63%、20.75%和15.64%。松弛的结膜主要堆积于下眼睑的颞侧+鼻侧、鼻侧和鼻侧+中央+颞侧。CCh眼下睑缘位置最多见为角膜缘上型,为980眼,占58.79%。对患眼的下睑缘张力进行分类,发现正常型1 378眼,占82.66%,而内翻型和内倾型者占11.64%,高于外倾型和外翻型的5.76%。CCh眼泪河异常的比例为87.69%,Ⅲ级和Ⅳ级病变者其CCh泪河均异常。CCh患者与非CCh者之间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体质量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1)。

表4-1 根据不同作者对不同人群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