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液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 泪液异常性疾病
泪液异常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泪或少泪(干眼)。临床上的多泪包括4种现象:① 泪高分泌:临床上称为流泪症。这种流泪现象并不经常发生,寒风刺激下也不明显,一般仅发生于夜间、强光下或努力调节时。氯霉素尝味试验和第一荧光素染色试验阳性。② 泪溢症:由于排泪功能障碍引起。患者经常流泪,寒风刺激下更为显著。氯霉素尝味试验和第一荧光素染色试验阴性,可与泪高分泌的流泪症相鉴别。③ 继发于原发性眼病的反射性流泪:将随原发性眼病病情而增减或消失。④ 假泪溢症:基础泪液分泌低下(Schirmer试验湿长<10 mm),由于反射分泌的代偿作用,可引起泪溢。
根据病因,流泪可分为4种类型:① 原发性流泪:如反射泪腺的病变(囊肿、肿瘤和Mikulicz综合征等);使用拟副交感神经药物(氯化醋甲胆碱、新斯的明)。② 中枢性流泪(精神性流泪):情绪激动、癔症、额叶皮质、基底节、视丘病变或损伤,可引起流泪。③ 症状性流泪: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黏液水肿、帕金森病、早期脑炎、脑垂体肿瘤及脊髓结核的共济失调等,常伴有流泪。④ 神经源性流泪:包括周围感觉性流泪、视觉型流泪、泪分泌神经的刺激性损害、其他(如笑、呕吐、打喷嚏、吃酸辣食物等)。
临床上流泪现象很常见,眼科门诊有1/4~1/3的患者有流泪症状,泪溢症约为流泪症的2倍。
(一) 泪液高分泌
1. 泪液脂质高分泌(脂漏症)·常见于睑板腺炎,即沿着睑缘尤其是内眦部集聚白色泡沫状分泌物,后期睑板增厚,睑板腺管可挤压出黄色油脂样液或脓液,常继发皮脂漏性鳞屑性睑缘炎和慢性结膜炎。Zeis腺和Moll腺高分泌见于睑缘炎,在油脂性和干性睑缘炎时3种脂质腺常同时受累。泪膜一般无明显异常,但泪膜中脂质或碎屑增多,泪膜增厚,干涉色现象显著,偶见泪膜稳定性减退。
2. 泪液黏液高分泌·主要发生于结膜炎,尤其是细菌性结膜炎时。结膜细菌感染时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及泪膜碎屑增多,但泪膜稳定。
3. 泪液浆液高分泌·结膜浆液腺,尤其反射泪腺高分泌,是流泪的主要原因。
(二) 泪液低分泌
1. 泪液脂质低分泌·脂质层在防止泪液蒸发和维持泪膜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真正因脂质缺乏而引起的干眼尚缺乏报道。睑板腺是脂质的主要来源,即使睑板腺广泛病变或睑板腺切除,剩余腺体所分泌的脂质也足以满足泪膜的需求。Zeis腺和Moll腺低分泌常见于干性睑缘炎,一般不会影响泪膜的形态和功能,睑缘病变可引起角结膜损害。慢性睑缘炎的致病菌可分泌脂肪酶,水解脂质,释放出游离脂肪酸,使泪液脂质成分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有时可发生干眼。
2. 泪液黏液低分泌·黏液缺乏,泪膜极不稳定,往往不能形成。黏液缺乏的典型病例是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干眼病。维生素A缺乏时容易损伤黏膜上皮,结膜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补充维生素A后可迅速恢复。Reiter病常因结膜上皮角化性损害而引起黏液分泌减少。沙眼、眼烧伤、眼辐射伤、眼类天疱疮、Stevens-Johnson综合征、白喉性角结膜炎等以结膜损害为主的眼病,常以损害结膜的黏液腺为主,导致黏液分泌减少。普拉洛尔、碘依可酯常引起黏液缺乏。
3. 泪液浆液低分泌·反射性泪分泌障碍引起的干眼病以干性角结膜炎和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此外,先天性无泪症、泪腺发育不全、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Riley-Day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神经源性低分泌、泪腺肿瘤、药物中毒、手术破坏泪腺及导管等也可引起。
二、 反射性泪腺疾病
反射性流泪在临床十分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核上部分和视觉、第Ⅴ对脑神经向心路病变都可引起反射泪腺分泌功能障碍,但一般非永久性损害。有些疾病既侵害反射泪腺,也累及基础泪腺。
如急性泪腺炎、慢性泪腺炎、泪腺萎缩、泪腺瘘、泪石、泪腺囊肿、泪腺肿瘤、泪腺外伤、先天泪腺异常等。
三、 基础泪腺疾病
干性角结膜炎、干燥综合征、睑缘炎、睑板腺炎、结膜炎、沙眼、眼表烧伤、维生素A缺乏性眼病、暴露性角膜炎、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四、 泪液分泌异常的治疗
(一) 泪液高分泌治疗
1. 病因治疗·常见而又容易忽略的病因有视疲劳、慢性角结膜炎、泪道或鼻感染,故应首先检查外眼、泪道、鼻腔、鼻窦、屈光及眼外肌情况,发现异常即予矫正。
2. 减泪药物治疗·如原因不明,可试用药物减泪,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拉洛尔、噻吗洛尔)、α受体阻滞剂(如双氢麦角胺)、神经节阻滞剂(如六甲溴铵、酚噻嗪)、精神药[如地西泮(安定)、氯丙咪嗪]、抗交感神经药(如阿托品、莨菪碱)、肾上腺素衍生物、抗组胺药等。
3. 阻断、破坏泪腺或分泌神经·如果所有疗法无效,泪多,困扰日常生活,可暂时麻痹或永久破坏反射泪腺或蝶腭节。
4. 加速排泪作用·如果流泪合并泪道阻塞,可行泪道手术。泪道手术有经结膜囊、经皮肤和经鼻腔三种方法。近10年来,经鼻腔用泪道镜做泪道检查和激光手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5. 中医治疗·祖国医学将流泪分为热泪和冷泪。热泪为继发于眼前段炎症的反射性流泪,由于外感风热、肝火炽盛所致,以祛风清热平肝为主,可用桑菊祛风饮加减。冷泪又分为迎风流泪和无时流泪,前者为泪溢症,后者为流泪症。中医认为泪生于肾,藏于胆,出于肺,若肝木不固,不能纳肾经之水,肺气不收不能止泪泉下流,于是流泪。治宜补肝益肾止泪,可用止泪补肝散(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木贼、防风、羌活、苍术、百蒺藜、夏枯草、炙甘草加减)。中医认为,泪为人体五液(汗、涎、泪、涕、唾)之一,若久流不止,能使眼昏暗难辨物色,甚至失明。自拟滋阴止泪汤(熟地15 g,女贞子15 g,山药25 g,菊花15 g,枸杞子25 g,知母10 g,五味子10 g,白蒺藜10 g,夏枯草15 g,木通10 g,苍术15 g,薏苡仁20 g,炙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一疗程。长期服用四物汤加减,可祛风补肾止泪。
(二) 泪液低分泌治疗
1. 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非常重要,如维生素A缺乏症时补充维生素A,眼表结构破坏者要手术恢复正常的眼表结构,睑外翻者手术矫正,其他如结膜移植、羊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结膜囊成形、睑缘缝合、腮腺管移植等。
2. 水液性泪液功能不足·治疗的主要原则是补充泪液、减少泪液丢失、增加泪液分泌、促进眼表康复。人工泪液自1908年Cantonet首次报道以来,取得了不少进展。欧美临床使用的人工泪液达172种。理想的人工泪液其pH、渗透压、生长因子和其他成分应与泪液相似。有人比较人工泪液的效果,认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在改善干眼的主观症状方面效果最好。也可用泪小点封闭保存残留的泪液;用泪小管栓子堵塞泪小管使泪液在眼表停留时间延长;或用眼罩减少泪液的蒸发。严重泪液缺乏患者也可用药物如毛果芸香碱、溴己新、新斯的明、环孢素、性激素等刺激泪腺分泌。
3. 脂质性泪液功能不足·清洁眼睑及热敷十分重要,同时要控制睑板腺炎症。脂质分泌不足可采用脂质替代疗法。
泪液低分泌治疗可用泪然和倍然。泪然是最接近生理泪液的人工泪液,由右旋糖苷70和羟丙甲纤维素2910组成。可减轻眼部干燥引起的灼热、刺激感等不适症状,保护眼球免受刺激,减轻因暴露于风沙或阳光下而造成的眼部不适。根据病情需要滴眼,每次1~2滴。倍然为复方制剂,由右旋糖苷70和羟丙甲纤维素2910组成,但不含防腐剂。是目前唯一同时含有碳酸氢盐和锌离子的润眼液,对于新生细胞的生长、分化及恢复角膜上皮的屏障功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