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二节 干眼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干眼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的质和量或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的异常,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常见症状有眼部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视疲劳等。干眼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岁以上干眼的患病率为30.05%,肖秀林等调查广西的10 687人中,干眼症患者1 179例,平均患病率11.03%,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 中医对干眼的认识

干眼在中医称为“白涩症”,《审视瑶函》曰:“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矇,名曰白涩。”《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渗于目。”津液在目化为神水,于眼外润泽为泪,于眼内充养为液,津液亏损而发为干眼。本病与肺、肝、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肝之津液不足是其发病主要原因;肺失宣降,燥伤肺阴,不能上荣于目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

二、 干眼发生的相关因素

视频终端综合征,是由于长时间的使用电脑、电视游戏机等终端屏幕,出现眼干、眼痒、视疲劳等症状的一组疾病。局部因素包括长期戴角膜接触镜、眼部手术及损伤史、眼局部用药史、眼局部病变;全身因素比如年龄、性激素水平、自身免疫性疾病、维生素A缺乏症、长期使用全身或眼部用药、环境因素等。

三、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发挥中医学的优势,运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干眼临床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指导。

何慧琴等对就诊的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36例痰瘀互结型干眼症者(目珠干燥乏泽、干涩、食少腹胀、便溏,或口干口黏,女性患者可有月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紫气,苔白或黄腻,脉濡数或涩等),采用活血健脾法中药治疗,口服鬼针草、赤芍、红花、茯苓、淮山药等为主方,和人工泪液滴眼相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染色和症状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S1T和BUT差异无显著性。

郝小波教授将干眼归纳为肺阴不足型(目珠干燥乏泽,干涩、涩痛,口干鼻燥,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夹湿型(目珠干燥,干涩、疼痛,视物模糊,眼眵呈丝状,口黏或口臭,便秘不爽、尿赤而短,舌红或舌边齿印,苔微黄或黄厚腻略干,脉细濡数);肝肾阴虚型(目珠干燥乏泽,干涩、畏光,视物模糊,视久疲劳,口干唇燥裂,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三个主要证型,分别予百合固金汤加减、三仁汤合二妙散加减、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而获效。

高卫萍等将56例 (112只眼)分为A、B两组,A组32例 (64只眼)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肺阴不足型(眼干涩,磨痛,口干,大便干,舌红少津),用养阴清肺汤加减;阴虚湿热型(眼干涩,疼痛,畏光,视物模糊,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腻),用甘露饮加减;气阴两虚型(眼干涩,眼疲劳,视物模糊,神疲乏力,头晕,腰酸,夜寐多梦,口干少津,舌淡红、苔薄),用生脉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结果有效50眼,无效14眼,有效率78.13%。治疗后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眼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傅彦江将41例 (82只眼)分为肺阴不足型16例32只眼(表现为目珠干燥无光泽,白睛微红,灼痒磨痛,眼眵干结微黄,口干鼻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用清燥救肺汤加减;阴虚湿热型14例28只眼(表现为目珠干燥无光泽,涩黏隐痛,胞睑重坠感,眵黏稠微黄,畏光,视力模糊,口干鼻燥,关节疼痛,便秘溲赤,舌红、苔微黄,脉数),用养阴清肺汤合三仁汤加减;气阴两虚型11例22只眼(表现为目珠干燥无光泽,涩磨畏光,眼极易疲劳,视力模糊,口干唇燥裂,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用四君子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结果治愈14只眼,好转51只眼,有效率79%,疗程最短26 d,最长120 d,平均55 d。

钟新娜等将干眼分为肺阴不足、肝肾阴虚、脾肺湿热三型,肺阴不足型(症见眼干涩不爽,泪少,久视易疲劳,甚则视物不清,白睛如常或少许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病势迁延难愈,全身伴有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苔薄少津,脉细无力);肝肾阴虚型(症见眼干涩畏光,双眼频眨,视物不清,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全身可兼见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等);脾肺湿热型(症见睑垂目涩,睑内红赤,粗糙混浊,白睛污浊不清,舌苔黄腻,脉滑等)。分别以养阴清肺、补益肝肾法,滋阴养血、除湿清热法及养阴润燥法治疗,并设泪然滴眼液作对照,治疗组40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36例总有效率61.11%。通过以上众多的研究表明,运用中药辨证论治的手段将干眼症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将各个证型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见表9-1。

表9-1 干眼症辨证论治的分型情况

四、 专方专药

在干眼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过程中,众多专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研究出了有关治疗干眼的经验方,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秦杏蕊等将3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68例,各项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性。治疗组用爽目颗粒(生地黄、苏枳壳、白菊花、枸杞子、全当归、北柴胡、白芍、干石斛等)进行治疗。对照组用泪然滴眼液滴眼,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66.1%,爽目颗粒治疗干眼症的疗效优于泪然滴眼液。

朱莺观察45例(90只眼)口服杞菊地黄汤(枸杞子、菊花、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牡丹皮)合生脉饮(麦冬、玄参、五味子等),对照组41例(82只眼)用泪然滴眼液滴眼。结果观察组中治愈19只眼,好转47只眼,有效率73.3%,对照组中治愈3眼,好转17眼,有效率24. 9%。杞菊地黄汤合生脉饮治疗干眼症有促进泪液分泌,延长泪膜破裂时间的作用。

吕海江等用润肝明目汤(熟地黄、党参、当归、川芎、香附、茺蔚子、枸杞子、牡丹皮、生甘草)为主加减治疗45例(90只眼),结果治愈26只眼,好转52只眼,总有效率86.67%。

谭乐娟采用润目地黄汤(熟地、黄精、麦冬、山药、茯苓、车前子、枸杞、石斛、当归、生地、太子参、白术)治疗35例(70只眼)干眼症患者,总有效率88.57%。

于丽等观察120例干眼症,60例给予四物五子丸(熟地黄、酒当归、地肤子、白芍、菟丝子、川芎、覆盆子、枸杞子、车前子),对照组60例局部用泪然滴眼液滴眼,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71.67%。

赵志敏等用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芍、炙甘草)治疗36例(72只眼),结果治愈26只眼,好转32只眼,总有效率80.56%。

邢桂霞用四物汤加减(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防风、羌活、太子参、生黄芪)治疗干眼症108例,总有效率76.85%。薛红权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内服自拟滋阴润目方(生地黄、当归、白芍、沙参、枸杞子、桑葚、黄精、黄芪、牡丹皮、菊花、地骨皮),对照组用泪然滴眼液滴,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在用药后Schirmer Ⅰ试验和BUT分别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王鑫以玄参为主,配生地黄、北沙参、麦冬、石斛、决明子、木贼、密蒙花、枸杞子治疗干眼症的阴虚津亏型,得明显疗效。

陈燕将治疗组68例干眼症用滋水明目汤(生地、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天冬、知母、当归、白芍、制黄精、女贞子、墨旱莲、丹皮、密蒙花)治疗,对照组67例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2、贝复舒滴眼液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71.64%。

周婉瑜等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用滋阴润目汤药(熟地、生地、麦冬、枸杞子、石斛、玄参、菊花、鬼针草)和润洁局部点眼,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视疲劳改善优于对照组。

刘莹等将确诊的60例干眼症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补益肝肾中药(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桑葚子、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柴胡、升麻),对照组滴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0%。

叶晓群将60例干眼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用益气滋阴润目汤(太子参、生地、麦冬、当归、生黄芪、白茅根、白芍、知母、杭白菊、石斛、葛根、银柴胡)和单纯用0.1%透明质酸钠眼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66.7%。李点将治疗组35例(70只眼) 内服自拟滋阴润目方(生地黄、当归、白芍、沙参、枸杞子、桑葚、黄精、黄芪、牡丹皮、菊花、地骨皮),对照组35例(70只眼) 局部点润舒滴眼液,治疗组总有效率77.0%,对照组58.6%。

刘玉兰等治疗干眼症400例采用自拟保视丸(生地、熟地、白芍、川芎、夏枯草、麦冬、石斛、甘草、沙参、菊花、女贞子、决明子、桑葚),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0%。

根据以上专方专药的文献,对干眼症治疗有效的方药进行统计,通过药物使用频率的强弱可以反映该药对本病治疗的重要程度。对专方专药中的48味中药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干眼症的前20味药物统计见表9-2。

表9-2 治疗干眼症前20味药物的使用频数

五、 局部用药

由于眼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除了全身用药外,还需采用眼局部给药,以便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许艳红等采用润目灵雾化剂(鬼针草、枸杞子、菊花)治疗干眼症25例(50只眼)超声波雾化器喷雾每日1次,每次20 min,疗程4周,对照组为注射用水组,结果润目灵雾化剂组与注射用水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和39.1/%。

周利舜等将治疗组40例干眼症患者口服自拟养阴润目汤同时配合自制中药外熏方熏眼,对照组30例患者局部用珍珠明目滴眼液滴眼。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66.7%。

六、 针刺治疗等

针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现代针刺治疗干眼所选穴位,多以整体辨证的穴位为主,眼眶周围的穴位为配穴。

针灸治疗干眼症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以及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等均说明了针灸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性和临床优势。针灸取穴的根本原则是有效控制其病程进展、改善视力、恢复正常眼表生理功能。

取穴一般以眼周腧穴为主,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百会、四白、太阳、瞳子髎等是治疗干眼症的常用穴。全身取穴则采用辨证取穴,一般认为干眼症多属肝肾亏虚、肺阴不足、脾虚郁热。治疗时除眼周穴位以外,根据证型不同分别配以不同的腧穴,如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等;肺阴不足者加肺俞、合谷、尺泽、列缺等;脾虚郁热者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通过刺激眼周腧穴,能直接改善泪液的分泌,提高泪膜的稳定性。灸法中的雷火灸采用独特的中药配方,通过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熏灸穴位,该法主要是在眼周穴位、耳穴等部位操作。可扩张眼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缓解干眼症状的目的。此外,其他疗法如中药熏蒸、按摩、敷贴、耳尖放血等,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刘志敏采用电针治疗干眼症20例,取穴:攒竹、睛明、四白、太阳、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池、翳风、太阳、百会、合谷、肝俞、肾俞,采用连续波,频率1.0~1.5 Hz,留针30 min,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5.0%。

张成涛等将60例确诊病例分为针刺组30例,泪然组30例。针刺组主穴取太冲、太溪,配穴取承泣。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83%,泪然组为80%,但针刺远期疗效较好且避免了长期应用人工泪液的副作用。

高卫萍等针对更年期干眼症观察了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将更年期干眼症84例(168眼) 分为3组。A组采用局部取穴针刺治疗;B组采用全身取穴针刺治疗;C组给予外用泪然滴眼液治疗。结果A组有效41眼,有效率73.21%;B组有效32眼,有效率53. 33%;C组有效31眼,有效率59. 62%。

魏立新等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78只眼),对照组40例(78只眼)。治疗组取穴:面部取睛明、攒竹、太阳、四白、百会、神庭、风池;远端取曲池、外关、合谷、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对照组采用透明质酸钠滴眼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1%,对照组为37.2%。

张艳超等将61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组,针灸组30例予取穴针刺及中药灸治疗,对照组31例局部点泪然滴眼液,结果针灸组疗效优于人工泪液组。

针灸疗法对治疗干眼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以针刺和灸法为主,此外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中药熏蒸、按摩、刺络放血、耳穴贴压敷贴等辅助治疗,以体现针灸治疗的个体化优势。

综上所述,干眼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视频接触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无论是从中医的辨证论治、专方专治、局部用药,还是针刺治疗等方面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对辨证论治的证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以肺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湿热型为主,对治疗干眼有效的专方专药的组方进行统计分析,地黄、枸杞、当归、白芍、菊花、麦冬、熟地组方频次较高,从而说明干眼多以阴虚为主。中医药治疗干眼是我国的特色,对于长期、慢性、症状较重的干眼患者可采取联合疗法。干眼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由多种潜在的因素造成,针对不同病因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随着对干眼症发病机制和诊疗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眼症的研究和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