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痉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四节 眼睑痉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眼睑痉挛指非继发性的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不随意的非节律性的强直性收缩的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不自主频繁地跳动,甚者引起面部肌肉及口角发生抽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通常临床诊断的眼睑痉挛主要为原发性、特发性和自发性眼睑痉挛,统称为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体征,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胞轮振跳”“脾轮振跳”“目”等范畴。

现代医学尚无口服药物治疗BEB有效的研究证明,有人建议采用氯硝西泮、巴氯芬、苯海索等治疗BEB,有报道使用唑吡坦有明显效果。目前注射A型肉毒素为主要治疗方法,该法作为治疗BEB的一线方法已经有20多年。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90%的BEB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抑郁症状。A型肉毒素的药效平均维持时间为3~4个月,局部注射法操作简单,可重复注射,副作用主要包括眼睑下垂、面瘫、口干、局部软组织肿胀等,但这些反应温和、短暂,一般持续1~4周自行消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复使用,A型肉毒素注射剂量需逐次加大,有些患者还会产生中和抗体,导致治疗抵抗,很多患者转而寻求中医治疗。

一、 病因病机

眼睑痉挛在古籍专著中就已有相关论述。《目经大成·睑废六十五》:“两胞经脉之间,为邪所中,血气不相荣卫,麻木不仁,而作此状。”《审视瑶函·胞轮振跳症》:“胞轮振跳,岂是纯风,气不和顺,血亦欠隆。”《目睛大成·目二十七》:“盖足太阴、厥阴荣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审视瑶函·目睛动》:“目者肝胆风木之所属,相火所乘,肝藏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睛为之动。”从这些文献看来,前人的观点是该病发于肝脾两经,由于两经气血不和,营卫不调,风火内生引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随着诊断及治疗经验的丰富,理论又有所发展。

姚芳蔚认为本病病变主要在于肝脾,特别当脾气衰败,卫阳不足,不能上达空窍,使胞睑失去升提开合作用,故而同时发生强直下垂。眼为肝窍,肝为风木之属,物从其类,故善病风。振跳动摇,即风的征象,提示本病发病的另一途径在于肝窍之虚,致风入于目。高健生认为,一方面久病或过劳内伤所致脾虚,脾气虚弱清阳之气不升,筋肉失养导致胞睑动;另一方面,血虚肝旺,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振跳。胞轮振跳多为虚证,脾虚胞睑筋肉失养动,及脾虚导致血虚生风,也形成胞睑振跳。王新志引经据典,《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证治准绳·七窍门》:“脾轮振跳,谓目脾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也强调了肝脾在眼睑痉挛中的重要,但更强调脾气升举之力,肺气升提之效,肝气的舒畅调达。

二、 治疗

1. 治疗原则·姚芳蔚以内治为主,辅以针刺。内治用药以调补肝脾、祛除风火为主,再据患者体征,辨别肝脾之虚,分别予以施治,内治归为肝血不足,风火内生者,治以养血益肝、散风火;为肝肾亏虚者,治以滋肾益肝;脾阳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升阳活血。高健生治以益气升阳,养血柔肝,认为常规疗法多难以奏效,以《东垣试效方》中的益气聪明汤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取得神奇效果。

王新志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单纯的以滋阴降火为治疗原则,只可缓解部分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尤其对于以精神压力为诱因,临床治疗应以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为治则,从而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王教授认为此类疾病与患者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多数因情志致病的患者,应多予以开导,从根本上树立自信,消除心理障碍尤为重要。

2. 治疗方法

(1) 中药内服:汪月红等认为该病在于肝脾亏损,筋肉失荣,治疗本病60例,治疗组以四物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味内服,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谷维素片、ATP片、葡萄糖酸钙片。在此基础上两组病眼局部均滴奥视明滴眼液及抗生素滴眼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有显著性差异(P<0.05)。艾正海、彭智谋等认为该病以抽动为特征,属于“风证”,分别用芍蝉汤(白芍、蝉蜕、炙甘草、僵蚕、全蝎、蜈蚣)、葛芪四物汤加味(葛根、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防风、白蒺藜、蝉蜕、全虫、甘草)治疗该病,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2) 针刺治疗:针刺在治疗该病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局部取穴为眼部周围穴位,全身取穴各有特点,但总体以调理肝脾为原则。周伟光选取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36例,针刺主穴:太阳、睛明、瞳子髎、丝竹空、攒竹、四白、阳白、头维。配穴根据灵龟八法,按时选取“八脉交会穴”八个穴位之一,并依据“八法交会歌”取相应对穴之一作为配穴同时使用,结果总有效率94.44%。

彭崇信将104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观察组以双龙戏珠针法(两根针方向相对应,分别沿上、下眼眶平刺,形成两根针上下包围眼球的状态。上方自攒竹刺入,透鱼腰、丝竹空;下方自瞳子髎下方沿眶下缘刺入,透承泣至眶内下缘交界或至鼻骨)治疗;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谷维素片、ATP片、葡萄糖酸钙片。总有效率:观察组88.46%,对照组42.30%。

徐莉选取17例患者,用25 mm毫针浅刺、排刺眼轮匝肌,针刺方向朝眼球,间距2~3 mm,上下各一排,每排5~7针。合谷、风池、太冲、阳陵泉施捻转泻法;三阴交、足三里施捻转补法;四神聪、上星、印堂施平补平泻手法。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4%。其中病程1年以内者6例,痊愈5例,有效1例;病程1~3年者8例,痊愈4例,有效4例;病程3年以上者3例,有效2例,无效1例。说明病程与疗效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林海平选取20例眼睑痉挛患者,上眼睑痉挛主穴取下鱼腰(鱼腰穴下0.1寸),下眼睑痉挛取承泣。配穴取双侧四神聪、合谷、太冲。主穴采用齐刺加浮刺法,3根毫针并在一起同时垂直刺入同一个穴位,进针0.1寸,进针后不行针,四神聪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合谷及太冲采用捻转泻法。总有效率为90%。

张仁等将70例眼睑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均取攒竹、鱼尾透鱼腰、睛明、四白、印堂为主穴。观察组采用益气通络针刺法,即选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愈显率77.1%;对照组总有效率91.4%,愈显率51.4%,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李兆宏选取患者33例,针刺主穴为鱼腰、承泣,配穴为翳风、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用浮刺法:上睑动者选鱼腰,下睑动者选承泣。配穴常规进针。治疗10次后,33例患者均在2~10次治疗后症状减轻,1周复诊31例眼睑动完全消失,痊愈率93.9%;有2例患者在停止治疗的1周内,偶有短暂轻微的眼睑动,针刺巩固治疗2次后症状完全消失,1周后随访无复发;治疗无效者0例。

(3) 针药并用:李淑波采用针刺、穴位注射、中药内服治疗本病30例。针刺:取穴以眼、面局部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局部取丝竹空、攒竹、太阳、四白、地仓、翳风,配合百会、足三里、合谷、太冲,局部轻刺激,远端穴强刺激。中药:自制中药制剂定风明视胶囊(主要成分黄芪、白芍、天麻、全蝎、防风、川芎、蜈蚣)10粒,每日2次口服。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结果总有效率为80%。

陈伟丽于门诊收集16例眼睑痉挛患者,中药以四物五子汤加减。针灸取穴:太阳、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内关。操作方法:除内关穴、合谷穴用30号1.5寸毫针,捻转泻法,余穴用30号1寸毫针刺入。经治疗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3例。

王真珍于门诊将200例胞轮振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汤剂加针刺,方用当归活血汤加减:当归、苍术、薄荷、羌活、熟地黄、川芎、白芍、黄芪、防风、甘草,辨证加减。针刺采用远近配穴法,近端取穴:太阳、攒竹、四白、丝竹空、阳白、翳风、下关、承浆、颊车、地仓,远端取穴:合谷、太冲、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面部穴位以取患侧穴为主,远端穴选取双侧;均用平补平泻的原则,近端取穴轻刺激,远端取穴强刺激手法,以得气为度。对照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总有效率:治疗组98%,对照组86%。

李晓华收集40例病例,予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龙眼肉、远志、当归、木香、酸枣仁、天麻、夏枯草、菊花)治疗,辨证加减,另口服甲钴胺片;针刺取穴丝竹空、承泣、阳白、脾俞、足三里(双)、合谷(双)。结果总有效率95%。

(4) 其他治疗:武保发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本病148例,主穴:眼、肝、枕、神门、交感。辨证配穴:风热相侵者配风溪、耳尖(放血);阴血亏虚者配心、脾;阴虚阳亢者配肾、结节穴;单侧贴压,左右耳交替施治。结果总有效率为94.59%。陈春丽用中药内服加叩刺法治疗38例眼睑痉挛患者,内服平跳汤(当归、熟地黄、羌活、防风、薄荷、甘草),根据基础方辨证加减药物;叩刺部位:眼周(上至眉弓上1 cm,下至眶下缘1 cm,内侧至鼻梁中部,外侧至太阳穴附近)及重点穴位(攒竹、鱼腰、太阳、睛明、上明、四白、球后,以上穴位均为患侧),总有效率92%。杨善康以体针配合耳针治疗65例,针灸主穴取太冲、合谷、膈俞、肝俞、脾俞、申脉。上睑跳加丝竹空、阳白、鱼腰、攒竹;下睑跳加承泣、四白、下关。太冲、合谷、申脉用泻法;膈俞、肝俞、脾俞用补法。耳针取脾、肝、眼、心、神门。总有效率为95.4%。李玉丽收集64例眼睑痉挛患者,予以心理疏导并予以耳穴贴压治疗,以心、肺、肌松、肾、三焦、新眼点、神门、盆腔、甲状腺等穴位为主穴,治疗1周后痊愈46例,好转10例,失诊8例。治疗2周后10例好转者痊愈6例,失诊4例。1个疗程后随访到52例,均痊愈。

从所查阅的文献中了解到,目前眼睑痉挛的诊治及疗效评价主要依靠患者对症状的主观描述以及医者的主观判断,并没有一个客观指标用于该疾病的诊断、分级和治疗后评估。符之瑄等最近研发了一种简易的客观准确反映睑缘张力的睑缘压强测量仪,并用该仪器测量杞精解痉方热敷治疗下睑缘张力增高型的结膜松弛症的下睑缘张力,客观地证实了该方可以降低睑缘张力。如果眼睑痉挛的诊断能采用客观的检查方法,并对治疗进行评估,相信会取得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综上,中医治疗胞轮振跳有多种方式,总体治疗原则在于调理肝脾,并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最终一般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长期、慢性、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采取中药、针灸、耳穴等方法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