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课题与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课题与方法
冯梦龙《山歌》自20世纪30年代重见天日以来,其相关研究就在上述几个方向进行,取得了一些进展(此外还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详见后述)。然而,仍有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课题。
《山歌》是冯梦龙将收集所得的歌谣编纂而成的集子。这些作品全部都经过冯梦龙的筛选,以书籍形式流传至今。冯梦龙《山歌》十卷各卷的标题以及收录的作品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山歌》各卷标题以及收录作品数量(*评语中那些仅记录一句的作品不包括在内。一个标题下收录数首作品的,按具体作品一一计数)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冯梦龙《山歌》是由多达386首作品组成的一大总集。从总体上来说,它大致由卷一至卷九的苏州山歌与卷十的桐城时兴歌构成。桐城歌虽然在明末当时也颇为流行,但它们是安徽地区的歌谣,所用方言并非吴语。从本质来讲桐城歌与苏州山歌的由来截然不同,因此它们被收录于全书最后的第十卷,数量仅有24首。
卷一至卷九为构成《山歌》之主体的苏州山歌。在编集这大约360首山歌时,冯梦龙首先依据作品的长度从形式上将它们分成了三类,即卷一至卷六各卷所收的“四句”(四句山歌)、卷七所收的“杂体”(中篇山歌)以及卷八、卷九的“长歌”(长篇山歌)。按形式作了这种大的分类后,他又根据作品内容将它们分为“私情”“杂歌”“咏物”等。
本书将遵从冯梦龙之分类,首先依据形式的差别,把《山歌》全体分为三部分:
卷一~卷六 四句山歌
卷七~卷九 中篇、长篇山歌
卷十 桐城时兴歌
然后对每一类中各卷所收的作品进行探讨,再分析“私情”“杂歌”“咏物”等分类的意义。
《山歌》所收作品的共同主题是“男女关系”或“性爱”(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例外)。其中“女性”是冯梦龙《山歌》之根本。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而不同的歌谣、不同的卷数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又有质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具体情况如何?它们又是怎么产生的?诸如此类课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各卷分别收录了什么主题的作品?各卷作品中刻画的女性性格有何差异?本书拟先究明这两点,然后再通过分析山歌作品之历史背景来探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笔者拟对四句山歌、中长篇山歌、桐城时兴歌分别进行上述考察,然后借由作品背景的考索来观照《山歌》世界的总体面貌。这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与方法。
最后笔者将尝试考察冯梦龙的编纂意图及《山歌》的总体文学特征,并回到为何明末时代会诞生如此特异的歌谣集这一问题上。而这正是所有考论的最原始出发点。
以上是在梳理冯梦龙《山歌》研究史、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拟解决的课题和拟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