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之歌手

第二节 山歌之歌手

长篇山歌或从农村歌谣发展而来的摊簧,由什么样的人歌唱呢?如果是四句以及篇幅并不长的中篇山歌,可能谁都会唱。但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故事情节的长歌之歌唱,就需要具有高超技术的那些人。

前文已列举了农村中山歌歌唱的场域之一——农业劳动,这种进行插秧等集体劳动时,所雇领唱者有半职业的歌手。前文所见的当时的青浦县,据当地人说,他们不仅在劳动时唱歌,也在夏日夜晚齐聚在桥边唱歌,所唱者有《私情山歌》《嫂捉奸》《切不断》等长篇山歌(《嫂捉奸》又名《严家私情》,《民间文艺集刊》第三集收录了这首传唱于当时的奉贤县的歌)。《切不断》正如其标题所示,篇幅相当长,须连着唱七夜,像章回小说那样,唱到精彩处时停下,请听众明日继续来听。唱这类长篇山歌的,多为领唱集体性山歌的领歌先生。一般而言,领歌先生虽然自己也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但一旦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就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而变为专职歌唱的半专业歌手。这些半专业歌手将身边的故事加以歌唱,吸引大家来听,他们在娱乐匮乏的农村社会应当是一种重要的存在。

即便是农村的歌谣,也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歌唱水平,而是以那些某种程度上的专业歌手或名人为中心。

江苏省南通传唱的长篇叙事山歌《红娘子》,则由名叫缪二银的民间艺人在公交车站台唱这首歌的时候,被民歌收集者贾佩峰发现。这位缪二银,或即所谓“半农半艺”的歌手之一。[2]

笔者1995年4月3日在上海市松江县张泽镇进行调查之际,听了张金松老人唱的山歌。上海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室编《松江县民歌集成》(上海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1993年)中有张金松老人的传记如下:

张金松生于一九一八年,家有一间破房,租种六亩破田,一家人难以度日。父亲靠打佃发卖艺赚点小钱,母亲靠帮佣补贴家用,他不满十岁,就给人家放牛割草。尽管人人劳作,仍落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张金松的父亲决定让十二岁的儿子学些手艺。

如此努力的结果,是张金松成了一名身怀多种伎艺的艺人。虽然他也从事农业劳动,但不可否认他和普通农民多少有些差异。“打佃发”为一种门口卖艺(沿门唱书),“敬大人”等为祝贺名门大户繁荣的内容。近年采集的各地山歌中,例如《海门山歌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开头的歌中有这样一句:

我唱山歌千千万来万万千。

这句歌的含义是自己能唱为数众多的山歌而感到骄傲。这些歌可以理解为由这种特别的专家唱的歌。山歌经由这些人而得以传承下来,也正是自然而然的事。

张金松老人唱的《栀子花开六瓣头》歌词中有如下一段:

栀子花开六瓣头,姐在园里采石榴,郎在外面丢砖头。(女)郎呀郎,要吃石榴采个去,想我私情磕个头。不识头啊不识头,哪有男子磕女子头。(男)姐啊,四方棺材买一个,四方棺材里有个七寸头。摆里借你梳妆台,早搬饭,夜搬酒,你哭我三声亲阿哥。(女)我不识头啊不识头,我手里捏把切菜刀,劈脱你个七寸头。劈脱你个七寸头,马桶里面丢一丢。(男)马桶里镜子多好看,大小姐蹲马桶,撩开裤子雪白屁股脱开来,尿拉下来七寸头好像游码头。

这首通篇由张老一人唱完的山歌,实际上形式为男女对唱,由双方轮流唱四句。在这首男女对唱歌中,正如冯梦龙《山歌》那样,出现了性格强势的女性形象,内容上亦有猥亵之处。这类山歌,多由张金松老人这样的经过特别训练的专门歌手而非一般民众、一般农民而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