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语言及其研究
第四节 《山歌》语言及其研究
正如武田泰淳所述,冯梦龙《山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是以吴语(苏州话)记录的。
十卷本《山歌》开头卷一的《笑》,冯梦龙加了自己的评论:
笑
东风南起打斜来,好朵鲜花叶上开。后生娘子家没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来。
※凡生字、声字、争字,俱从俗谈叶入江阳韵。此类甚多,不能备载。吴人歌吴,譬诸打瓦抛钱,一方之戏,正不必如钦降文规,须行天下也。[16]
评语中述及的“生”“声”“争”字,在《中原音韵》里属于庚青韵,并非属于江阳韵。然而在《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之“普通话、上海话字音对照表”中,“生”“声”的读音标记为“səŋ53, saŋ53”,“争”标记为“tsəŋ53, tsaŋ53”,分属两种不同的音。如果其读音为后者,那么它们都属于江阳韵。冯梦龙的评论中指出的是这个问题。
冯梦龙在这段评语里指出的是:《山歌》中若有不合一般韵书规定的发音时,是他根据“俗谈”(即口头方言)来记录的。换言之,他阐述了自己尊重本来就是口头歌唱的歌谣之自然状态这一记录方法的基本原则。接着他又说,吴人唱吴歌,同地方性游戏的性质是一样的,皆是率性而为,并非像皇帝发布命令,全国上下都去执行。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消极,但也明确主张了方言的价值,可谓是扬举方言文学之旗帜的重要宣言。
编者冯梦龙自称以“从俗谈”为原则来记录苏州民歌,言下之意是《山歌》语言的音韵自不必说,语汇、语法也与通用语(当时的官话)有差异。这一方面使我们感觉到《山歌》作为文献资料的贵重性,但同时也给我们对它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7]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学界已有一些与《山歌》有关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吴语。特佩尔曼(Töpelmann)著作之研究篇第四章有“关于语言”一条,收录了《山歌》中所用吴语的基础语汇。此外关于《山歌》之吴语词汇还有如下这些研究成果:
胡明扬《三百五十年前苏州一带吴语一斑》(《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章一鸣《〈山歌〉所见若干吴语语汇试释》(《语文研究》1986年第4期)
石汝杰《冯梦龙编〈山歌〉的虚词札记》(《花园大学研究纪要》第20号,1989年)
张洪年《冯梦龙山歌中“个”字的用法》(《九州学刊》第5卷第3期,1993年)
石汝杰《〈山歌〉的语言分析》(《北陆大学纪要》第19号,1995年)
它们可为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参考。下面这些《山歌》全书的词汇索引、语句注释著作也不容忽视:
石汝杰、陈榴竞《山歌索引》(好文出版,1989年)
张惠英《〈山歌〉注(一)》(《开篇》10,1992年)
张惠英《〈山歌〉注(二)》(《开篇》11,1994年)
张惠英《〈山歌〉注(三)》(《开篇》12,1995年)
张惠英《〈山歌〉注(四)》(《开篇》13,1996年)
笔者在写作此书时,从以上这些论著以及特佩尔曼(Töpelmann)的译注中获益匪浅。
近年还出版了花子金编著的《情经——明清艳情词曲全编》(广州出版社,1995年)一书。它辑录了《挂枝儿》《山歌》以及其他一些俗曲,并将它们悉数译为现代汉语,同时加以注释和评析。虽说作者号称将它们译成了现代汉语,但实际上基本上是照搬原文,未“译”的占了绝大部分。注释中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对吴语的错误理解。此外作品出处的记载也有欠明了,擅自删除的作品亦为数不少。尽管如此,该书作为《山歌》之现代汉语翻译的首次尝试,笔者在写作本书时有时也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1]关于《元曲选》之评价,参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四卷所收)序说四“元杂剧之资料”。关于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六种》,参赤松纪彦《关于南京图书馆所藏〈改定元贤传奇〉附〈陈抟高卧〉〈青衫泪〉校勘记》(《中国における通俗文学の発展及びその影響》,平成十~十二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书,2001年)。
[2]参岩城秀夫《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之流传》(《中国戯曲演劇研究》所收)、金文京《〈元刊杂剧三十种〉序说》(《未名》第3号,1983年)。
[3]Wilt L.Idema,“Why You Never Have Read a Yuan Drama:The Transformation of Zaju at the Ming Court”,Studi in Onore Di Lanciello Lanciotti,Napoli,1996,pp.765-791.小松谦《中国古典演劇研究》(汲古书院,2001年)Ⅱ《明代的元杂剧——读曲用文本成长的过程》第一章“明本的性格”(原题《内府本系诸本考》,刊于《田中謙二博士頌寿記念中国古典戯曲論集》,汲古书院,1991年)。
[4]金文京《〈三国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集刊東洋学》第61号,1989年)、中川谕《〈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毛宗岗本的成立过程》(《集刊東洋学》第61号,1989年)、上田望《〈三国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的一种考察》(《東洋文化》第71号,1990年)、中川谕《〈三国志演義〉版本の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等。
[5]太田辰夫《西遊記の研究》(研文出版,1984年);矶部彰《〈西遊記〉形成史の研究》(创文社,1993年),尤其是第十二章“明后期《西游记》之大成及其流布”。
[6]高岛俊男《〈水滸伝〉の世界》(大修馆书店,1987年)十三“最佳文本”。
[7]祁承《澹生堂藏书目》卷七《子类第三·小说家·记异》:“《六家小说》六册,六十卷,《雨窗集》十卷,《长灯集》十卷,《随航集》十卷,《欹枕集》十卷,《解闲集》十卷,《醒梦集》十卷。”
[8]关于冯梦龙之传记,参容肇祖《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岭南学报》第2卷第2期,1931年)、《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岭南学报》第2卷第3期,1932年),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冯梦龙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王凌《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傅承洲《冯梦龙与通俗文学》(大象出版社,2000年)以及小野四平《中国近世における短篇白話小説の研究》(评论社,1987年)第一章“关于冯梦龙”、拙著《明末のはぐれ知識人—馮夢龍と蘇州文化—》(讲谈社,1995年)等。
[9]传经堂排印本所附朱瑞轩《后记》有云:“明冯梦龙《山歌》十卷,歙县许甄夏先生藏,去年到徽州访书,得见此书,欣喜欲狂。因与许先生再三情商,请其让与。不意携归上海,即为汪云荪先生所见,要我再行转让。争持甚久,以不忍过拂其意,终于允之。”
[10]Chang-tai Hung,Going to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1]吴章胜《读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文学评论丛刊》第22辑,1984年,第331页。
[12]李宁《论冯梦龙的〈山歌〉》(《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1期)的引用作品依次为:卷一《月上》(约郎约到月上时)、卷一《看星》(姐儿推窗看个天上星)、卷一《看星》(小阿奴奴推窗只看个天上星)、卷三《无老婆》、卷二《偷》(结识私情弗要慌)、卷一《瞒人》、卷四《比》、卷二《有心》、卷二《干思》、卷一《睃》、卷三《哭》(姐儿哭得悠悠咽咽一夜忧)、卷四《姓》。该篇论文为《山歌》专论,引用作品范围甚广,而大部分为卷一、卷二的作品。游友基《〈挂枝儿〉、〈山歌〉浅论》(《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依次引用了8首《山歌》作品:卷一《月上》(约郎约到月上时)、卷三《嫁》、卷三《怕老公》、卷一《捉奸》(古人说话弗中听)、卷二《偷》(姐儿梳个头来漆碗能介光)、卷一《娘打》(吃娘打得哭哀哀)、卷二《偷》(结识私情弗要慌)、卷五《和尚》(天上星多月弗多)。周中明、吴小林、陈肖人主编《中国历代民歌鉴赏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总共收录了27首《山歌》作品,各卷分布情况如下:卷一8首、卷二1首、卷三6首、卷四1首、卷五3首、卷六2首、卷九1首、卷十5首(桐城时兴歌)。可见该书收录的作品大多位于《山歌》的前半部分。另外收录44首冯梦龙《山歌》作品的《中国古代民歌鉴赏辞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其所收作品分布如下:卷一15首、卷二11首、卷三4首、卷四2首、卷五3首、卷六1首、卷七1首、卷十7首(桐城时兴歌),与前者具有同样的倾向。
[13]将一部作品集中收录的作品分为“精华”与“糟粕”来评价,也见于以往学界对冯梦龙“三言”的研究中。关于这种方法的不足,参拙作《关于冯梦龙“三言”之编纂意图——以劝善惩恶的意义为中心》(《東方学》第69辑,1985年)。
[14]内田道夫《〈古今小说〉的性格——历史与小说》(《中国小説研究》,评论社,1977年)、福满正博《〈古今小说〉的编纂方法——关于其对偶构成》(《中国文学論集》第10号,1981年)、河井阳子《关于“三言”的编纂方法》(《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第1号,1998年)等。
[15]关于施聂姐(Schimmelpenninck)的这本书,笔者于《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第2号(东京大学文学部,1999年)曾有书评介绍。
[16]此段为冯梦龙评语,为便于区分,故加※标示。下同。
[17]武田氏在前揭《山歌》书评介绍文中举了一个实例,即卷一的《次身》:“姐儿心上自有第一个人,等得来时是次身。无子馄饨面也好,捉渠权时点景且风云。”然武田氏的断句为“等得来时次身是点子‘馄饨面’也好”,将本来应该断开的第二句、第三句连在一起;“馄饨面”当指馄饨与面,并非一物,因此武田氏的理解有误。武田氏指出《山歌》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吴语文学的新资料,然而要懂吴语(方言)并非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