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小结
第六节 小结
以上主要以四句山歌为对象,考察了它们在苏州的歌唱之“场”,主要结论可归结如下:
“山歌”本来是乡村祭礼场合所唱的歌谣,在劳动之际它们也被歌唱;而到了冯梦龙生活的明末时代,农村的不少乡民涌入苏州都市,农村山歌也随他们进入都市中,并形成了以山歌形式歌咏都市风俗的另一种山歌;此外,它也成了妓楼的游宴歌,许多文人都有戏作。这就是山歌流变的大致情况。冯梦龙编纂的《山歌》,可以说是捕捉到了处于当时时代最前端的潮流。山歌的歌唱之“场”,其构造可以图7直观表示:

图7 山歌的歌唱之“场”
如图所示,山歌是从下层逐渐流向上层,在每个阶段都被赋予新的要素,深受俗曲影响的卷六所收咏物歌等即是例证。然而另一方面,也有譬如卷二的《采花》那样,既是农村歌谣、同时又在妓女口中歌唱的作品,即下层的歌在上层未加改造,被原封不动地歌唱。如此,本是以农村祭礼之场为背景、对恋爱积极大胆的女性第一人称之歌,也原封不动地收录于冯梦龙的《山歌》。
冯梦龙在《山歌》编纂之际,将歌谣分为“私情”“杂歌”“咏物”等若干类别。大致而言,卷一至卷四的“私情四句”为农村及都市市井由来的歌,卷五特别是其后半部分为妓楼之歌,卷六“咏物”为文人戏作。这是他编纂《山歌》的一种大概倾向。
[1]关于莲花山花儿会,日本学界有山之内正彦参考剑虹《试谈“花儿”》(《民间文学》1955年第7期)而撰的《中国的歌垣》(日本文学协会编《日本文学》第5卷第8号,1956年)对其进行了介绍。另外笔者也在《東方》57号(1985年)发表了《参加甘肃花儿学术讨论会侧记——现存的歌垣与宝卷》,对之进行了简单介绍。中原律子《中国甘肃省的授子信仰》(《地理》第31卷第8号,1986年)中,关于莲花山花儿会,以授子信仰与与之相关的花儿为中心进行了探讨。星野纮《歌垣と反閇の民族誌—中国に古代の歌舞を訪ねて—》(创树社,1996年)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的歌垣”中也介绍了莲花山的花儿。
[2]关于松鸣岩花儿会,NHK《大黄河》中有报道,《大黄河》卷二(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6年)一书中也有介绍。
[3]参段平《花儿·民俗·宗教》(1985年甘肃花儿学术讨论会论文)、陈明《洮岷花儿产生的社会基础及民俗价值》(同前)等。其后出版的郗慧民《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十五章“所谓花儿会”中,罗列了关于花儿会与宗教之关系的诸多资料,反而推导出花儿会与庙会无关的结论。
[4]邢永臣《洮岷汉族移民小考》(1985年甘肃花儿学术讨论会论文)中,指出甘肃一带从明代开始,有很多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移民涌入,进而习俗等方面也多有与江南地区共同之处,不乏花儿是从江南传来的可能性。假如果真如此,那么花儿与江南苏州山歌之间存在一种兄弟关系。
[5]关于云南、贵州等地的歌会,可参考《中国民話の会会報》第27号云南、贵州特集号(1983年),《季刊 自然と文化》特集《亚洲的歌垣》(1990年夏季号),星野纮《歌垣と反閇の民族誌—中国に古代の歌舞を訪ねて—》(创树社,1996年),以及工藤隆、冈部隆志《中国少数民族歌垣調查全記録1998》(大修馆书店,2000年)等。特别是工藤隆、冈部隆志《中国少数民族歌垣調查全記録1998》,详细记录了云南省大理州的茈碧湖、石宝山等地白族对歌的歌词,相当贵重。
[6]藤井知昭所举例子中,其一为贵州凯里附近的香炉山每年六月十九日举行盛大的“爬坡节”。其详情,可参铃木正崇、金丸良子《西南中国の少数民族》(古今书院,1985年)和铃木正崇《中国南部少数民族誌》(三和书房,1985年)。笔者曾于1991年8月赴凯里,远望香炉山,可见其顶上有巨大的岩石矗立,形状确实像香炉,由此推想正是这样一种异样的山容,给了当地人以圣山的印象。香炉山的爬坡节为农历六月十九日举行,这一天也是观音菩萨生日,汉族很多地方都举行庙会。关于这一点,前揭铃木、金丸著作指出:“观音通常被认为是女菩萨,香炉山爬坡节形成的基础是苗族土地神信仰、山岳崇拜、岩石信仰,同时也融合了汉族的民间信仰。”(第220页)
[7]关于不丹,有丝永正之《不丹的“相闻歌”——通过交替唱歌进行的对面传达行动的预备研究》(《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調査研究報告 二一 文化接触の諸相》Ⅱ,1986年)等。
[8]柳田国男《民谣札记》(《定本柳田国男集》第17卷)之《山歌等札记》中,亦认为男女对歌是“了解或被了解各人的聪明才智的机会”。
[9]金田纯一郎《关于唱和方式的婚俗(上、中、下)》(《京都女子大学紀要》十三、十四、十六,1956、1957、1958年)中,主要从“无媒婚”这种结婚方式的视点出发考察从《诗经》至今日的对歌,本书参考了其观点。
[10]参白川静《詩経研究通論篇》(朋友书店,1981年)、《詩経——中国の古代歌謡》(中央公论社,1970年)等。
[11]关于同一问题,白川静《詩経研究通論篇》第一章“国风的地域性与诗篇的特质”三“郑、桧、王”中指出,郑国领地为殷的故地,是中原诸地中最先进的地域,“由于古老文化的传统和宗国的灭亡,承当单一行业的氏族内部进行的民众解放,孕育了此地极其自由的、都市性的气氛”,“郑风”中“女子的引诱诗很多”也正是反映了该地烂熟的社会状况。
[12]“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类似的表现,也见于李煜的《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或可说明此歌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甚为流行。
[13]关于盛泽镇的状况,本文参考了田中正俊《中国地方都市的手工业——以江南的制丝、绢织物业为中心》(《中世史講座》3《中世の都市》,学生社,1982年)、周德华《盛泽的会馆和公所》(未刊资料)及《明清时期的吴江丝绸》(未刊资料)。另外横山英《中国的商工业劳动者的发展及作用》(《歴史学研究》第160号,1952年)亦言及盛泽镇的山歌会。
[14]顺治《盛湖志》今未见。转引自前注《明清时期的吴江丝绸》。
[15]金元七见于冯梦龙所编笑话集《笑府》卷四《巫》。日语版翻译者松枝茂夫于其后附有如下注释(《笑府(上)》,岩波文库,1983年):“金元七总管之事迹见于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四、俞樾《茶香室三钞》十九等资料。长洲(苏州)人。元代时任扬州、杭州的达鲁花赤(相当知府的地方长官),因广施善政、造福乡民而被祀为神。其名曰利济侯,庙名曰总管庙,多在运河岸边,作为水神、漕运之神而广为民众所信仰。”盛泽镇的利济侯祠,确实也在水路沿岸。关于总管庙,详参滨岛敦俊《総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会と民間信仰》(研文出版,2001年)。
[16]参藤井宏《中国史上的新与旧——围绕〈织工对〉分析的诸问题》(《東洋文化》9,1952年)。
[17]参寺田隆信《苏州踹布业的经营形态》(《東北大学文学部研究年報》第18号,1967年)。
[18]日本民谣变成像现在这样兴盛,其背景中也有大正、昭和时期农村人口向都市移动这一要素(参竹内勉《民謡》,角川选书,1981年)。
[19]关于《月子弯弯》歌,秋山撰有《月子弯弯歌字句异同考》(《东方杂志》第26卷第20号,1929年),谭全基撰有《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的古今演变》(《民间文学》1961年第10期),本书参考了这些研究成果。
[20]《云颠公笔记》未见。此处所引,据秋山《月子弯弯歌字句异同考》(《东方杂志》第26卷第20号,1929年)。
[21]关于九姓渔户,可参傅衣凌《〈王阳明集〉中的江西九姓渔户》(《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一书之《九姓渔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曹志耘《浙江的九姓渔民》(《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秋之卷,总第17期)。
[22]参渡边三男《訳注日本考》(大东出版社,1943年;后又题作《新修訳注日本考》,新典社,1985年)和大友信一《〈日本风土记〉山歌考》(日本文艺研究会《文芸研究》第40集,1961年)。
[23]关于这首《耍孩儿》,冈崎由美《各处青楼解语花》(《節》第7期,1986年)中有介绍。
[24]关于冯梦龙与妓女,请参拙作《冯梦龙与妓女》(《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48号,1989年)。此外《散曲丛刊》中收录了吴梅作的《郁陶集》辑佚。
[25]赵孟頫赠管夫人语云云,见徐一夔《尧山堂外纪》卷七十“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