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后记
中文版后记
1981年,我完成了《冯梦龙研究序说》的毕业论文,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随后我成为东大的硕士生,在伊藤漱平教授的指导下写了硕士论文《冯梦龙及其“三言”研究》,1983年修完硕士课程,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对中国明末的“通俗文学之旗手”、以编集短篇白话小说选集“三言”而有声于世的苏州人冯梦龙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于以冯梦龙作为“展望台”的明末江南文化研究。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同贤先生编纂的总共多达四十三册的影印版《冯梦龙全集》,冯梦龙跨越经、史、子、集的全部著作展现于世人眼前。而在这些庞大的著作中,最最让我陶醉、预感将成为自己通俗文学研究之锁钥的,是苏州的地方歌谣集——《山歌》。关于《山歌》的存在及其意义,博士导师尾上兼英教授已再三耳提面命,我很想进一步窥探《山歌》之阃奥。
然而,正如本书序论所言,冯梦龙的《山歌》是用苏州方言、并且是距今近400年前的苏州方言记述的。如果是文言文,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训读的传统;或如果是白话文,也能根据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和理解。但是,既非文言又非白话的一个地方的语言——方言,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先行研究基础。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山歌》中常常会用到与表面文字同音的具有深层含义的双关语的表现手法,假如不知道苏州方言中一些表达深层意义的词汇,就完全无法理解这些歌谣。
从1984年9月开始的一年间,我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高级进修生)在复旦大学留学。此行当然是抱着诸多目的而来,而其中之一就是解读冯梦龙的《山歌》。在复旦大学,我的导师是江巨荣教授。我赶紧请求江老师为我讲读冯梦龙的《山歌》。江老师对这个厚颜的请求慷慨应允,每周一直单独为我讲解《山歌》,由此我得以步入《山歌》密室的大门。如果没有遇到江老师,我的《山歌》研究必定无法起步。除了江老师以外,还得到了复旦大学黄霖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孙逊教授、孙菊园教授,苏州大学石汝杰教授等多位方家的指教。
留学归国后的1986年,我被聘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助教。在担任助教的两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自己之前的《山歌》研究的成果。这个阶段除了文献研究以外,还尝试了尾上兼英教授、田仲一成教授所教导的实地考察研究的方法。1987年以及之后的1995年,蒙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姜彬先生的关照,我去当时的上海市青浦县和松江县、江苏省无锡县和南通市进行了民间歌谣调查。如此,才有了拙作《冯梦龙〈山歌〉研究》的问世(《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5册,1988年)。另外,我还向山之内正彦氏借阅了其毕业论文《冯梦龙与苏州的歌谣》,获得不少有益的参考。
1988年至1991年三年间,我任职于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此间,我成为从1989年开始历时三年的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国际学术研究)“东亚农村祭祀演剧的比较研究”(研究代表:田仲一成教授)项目组的一员,得以去江苏、浙江、四川、贵州、江西等地进行“傩戏”和“目连戏”的实地调查。
1991年,我回到母校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学研究室任教。从这时开始,在田仲一成教授的鼓励下,我着手写作学位论文。最终在1998年9月,我以论文《冯梦龙〈山歌〉研究》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其间指导及审查的老师有田仲一成教授、丸尾常喜教授、尾崎文昭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户仓英美教授、藤井省三教授(文学部中国文学),岸本美绪教授(文学部东洋史),松浦纯教授(文学部德国文学)等。其中尤为感激的是,田仲教授和松浦教授帮助我解读特佩尔曼(Töpelmann)氏用德语写成的研究著作。其间1993年我获得了作为文部省在外研究员(青年)在中国(复旦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在此要衷心感谢再次担任我导师的复旦大学江巨荣教授,以及哈佛大学的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
1998年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对《山歌》之内容、特征、来源、歌唱场域等的考证分析(即本书日语版“论考篇”的雏形)。虽然当时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冯梦龙《山歌》的全部日语译注而出版,但是仍有诸多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因此始终没有勇气出版。1999年开始,我在哈佛燕京学社做一年的访问学者,趁此良机,对论考部分及译注部分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修改。
2001年4月开始,我兼任于曾经当助教的故地东洋文化研究所,次年4月完全转职到研究所。我即刻提出了出版“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别册”的申请,获得了批准。此即本书日语版《馮夢龍〈山歌〉の研究——中国明代の通俗歌謡》,2003年由东京劲草书房出版。全书由第一部分“论考篇”和第二部分“译注篇”构成。此次出版的中文版,考虑到中国本土读者在对《山歌》的阅读理解方面定远比我准确和深入,“译注篇”已成蛇足,故果断删除这一部分。日语版出版至今已历十余年,在此十余年间我对冯梦龙及《山歌》的探索与思考、对自己既往相关研究的反思与检讨未尝停止,借此不揣浅陋出版中文版的机会,得以修正和弥补之前日语版书中的一些谬误与疏漏。此外,江巨荣老师为中文版赐序,令我备感荣幸与鼓舞。
纵然如此,对于冯梦龙的《山歌》,我仍然有诸多迷惑和不解。祈盼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2016年12月
作者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