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舞成相辞为有源头活水来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歌、舞、说、唱等。舞蹈、歌曲、杂耍、滑稽表演等起源很早,作为一个个支流,一直按照自己的轨迹在发展,直到宋朝产生了“勾栏瓦舍”这样一个平台,把各种技艺融会起来,演至元朝,形成了蔚然壮观的元杂剧。
说到舞蹈,就有相传是远古“葛天氏之乐”的“八阕”歌舞。在杀牛祭祀祈祷丰收的典礼上,三个人手持充满神性的牛尾,踏足而歌,载歌载舞。一曰载民,祭祀承载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赞美春天之神燕子;三曰遂草木,祝愿草木葱茏茂盛;四曰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祈愿老天风调雨顺;六曰达帝功,感谢天帝的功德;七曰依地徳,顺应自然的恩泽;八曰总万物之极,像动物一样纵情狂欢。八个乐章,构成一部农业丰产祭祀的原始戏剧表演(孙文辉《古乐〈葛天氏之乐〉的文化阐释》,《文艺研究》1997年02期)。有专家考证,“舞”字甲骨文形态就是舞者两手各执一个舞具,即牛尾巴。这是猎获物的象征,作为战利品来纪念。这个葛天氏之乐舞已经不是初民自发的单纯歌舞,而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歌舞(《说剧 中国戏剧史专题研究论文集》董每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页)。
安阳殷墟出土的3500年前的刻有鼓、龠、舞的甲骨文,表明当时的音乐歌舞已达到相当水平。降至西周王朝,2013年1月7日公布的清华简中有一则《周公之琴舞》,简文中首先是周公作多士儆毖九首的序曲,接着就是成王作儆毖,琴舞九遂,成王所作九首诗内容简文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表现的正是宫廷乐舞。孔颖达疏《益稷》“箫韶九成”曰:“每曲一终,必变更奏。故《经》言九成,《传》言九奏,《周礼》谓之九变,其实一也。”乐舞的目的是让君王自警、自戒。
说到歌舞,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九歌”,开创了后世歌舞大曲的先河。最早主张“九歌”为歌舞剧的是闻一多先生(历史学家赵俪生曾评论民国时期人物,认为真正能讲出东西的是闻一多),闻一多先生对“九歌”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迎神和送神的主题都是东皇太一,代表东皇太一的神尸庄严而玄默坐在祭坛上,扮演各种小神的男男女女,分为九班,依次走到坛前,唱着舞着,表演着哀情或悲壮的小故事,以“合好效欢虞太一”。他还把“九歌”编成了现代歌舞剧《九歌新编》:
首先是迎神曲,楚王率领文武百官排列在祭坛下,庄严肃穆。男声、女声独唱《东皇太一》诗句,拉开序幕。楚王上前三步,依次举行祭祀的仪式。演出开始。
鸡鸣报晓,太阳冉冉升起,日神“东君”赤面虬髯上场。男声独唱,众人合唱,乐器齐鸣,人们合着节拍唱诗跳舞,“展诗兮会舞,应节兮合律”,赞美万物生长离不开的太阳。
暮霭沉沉,斜阳夕照。“云中君”上场,女声合唱,赞美雨露滋润了大地。
湘君与湘夫人登场,女巫唱《湘君》,不远千里来赴约,见不到湘君,又在大江上下求索,怨湘君之不见,无限思念“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男巫唱《湘夫人》,痴情等待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两个人见又见不到,放又放不下。
主管生死的“大司命”追赶着美女,美女们惊慌逃避。人生死有命,离合无法主宰。“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
主管子嗣的“少司命”上场,与其中一美女眉目相交,心中暗许。无奈又要离去。“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河伯”跨着一口鼋,在水中露出半个身子。他溯流而上,浩浩荡荡来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却又开始怀念家乡的弯弯小河。
“山鬼”披戴各种鲜花,驾着赤豹,跟着山猫。她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脸色却变得凝重。她在等待着约好的情人。天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她一直孤独地伫立在高高的山岗上。
血色残阳,敌众我寡,我军伤亡惨重,“国殇”上演。妇人唱着庄严又凄凉的悼歌,颂扬战士们英勇杀敌,宁死不屈。战士英灵不泯,精神不死,“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送神曲。歌曲中出现过的人和动物又都出现在台上。集体合唱,祝愿幸福的生活就像花草一样茂盛,地久天长。
到了元朝,有一个名叫阿鲁威的人善作散曲,《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篇称其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他作《蟾宫曲》16首,格调旷达豪迈。其中《蟾宫曲》前9首就是以楚辞9歌组成。
先是小令开头:
穆将愉兮太乙东皇,佩姣服菲菲,剑珥琳琅……然后是《湘君》:
问湘君何处遨游,怎弭节江皋,江水东流,薜荔芙蓉,涔阳极浦,杜若芳洲。驾飞龙兮兰旌蕙绸,君不行兮何故夷犹,玉佩谁留,步马椒丘,忍别灵修。辞藻华丽,婉约而浪漫。
《湘夫人》:
促江皋腾驾朝驰,幸帝子来游,孔盖云旗。渺渺秋风,洞庭木叶,盼望佳期。灵剡剡兮空山九疑,澧有兰兮沅芷菲菲。行折琼枝,发轫苍梧,饮马咸池……之后,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陆续登场演唱。最后是《山鬼》:
若有人兮含睇山幽,乘赤豹文狸,窈窕周流。渺渺愁云,冥冥零雨,谁与同游?只可惜渺渺予愁,自古佳人,不遇灵修。阿鲁威《蟾宫曲》前9首,保留了九歌的韵味,去除了原文的晦涩难懂,闻一多先生一定没看到阿鲁威《蟾宫曲》,不然不会另起炉灶编写歌舞剧。我也是偶然翻检元曲才发现的,“九歌”与杂剧表演暗合,证明了闻一多先生学术的敏感和惊人的洞察力,“九歌”的确蕴含着歌舞戏剧的萌芽。
楚国的民俗传统就是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悦诸神。
春秋时代的曾国是楚国势力范围之内的小国,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一个小物件上的漆画就体现了楚文化“信鬼而好祠”的歌舞习俗。
这个小物件就是曾侯乙墓鸳鸯形漆盒,是一只胖乎乎的鸳鸯,头部可自由转动。器表以黑漆为地,饰有各种花纹。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腹部左右两侧,分别绘有一幅展现巫术歌舞的乐舞画面,一幅为《撞钟击磬图》,一幅为《击鼓起舞图》。
《撞钟击磬图》画在器腹的左侧。画面中央是两个鸟型架,鸟嘴之间含着一根横梁,悬着一大一小两口甬钟,鸟腿之间连着一根横梁,挂着两个石磬。右侧有一个戴着鸟冠的乐师,手持长木棒拿捏着力度撞向甬钟。从画面里似乎可以听到像鸟语一样清脆、悦耳、动听的钟磬和鸣。
《击鼓起舞图》,画在腹部的右侧。画面中央为一怪兽鼓座,背上插着一面鼓。右侧一小巫师侧身而立,头戴高冠,手执鼓槌,有节奏地击鼓。左侧一大巫师正面而立,佩戴长剑,峨冠博带,长袖飘扬,踏着鼓点且歌且舞,表现了楚舞轻柔、飘逸、曼缓的特点。
鼓声舒缓有节,钟、磬、竽、瑟和鸣,“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东皇太一》)巫师们身穿漂亮的服饰,玉鸣锵锵,翩翩起舞。
说起说唱,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先秦时期的盲人乐师说唱词。先秦时代,盲人乐师并不算那个时代的残疾人,相反,一些世代传承的瞽矇是各个国家的受人尊崇的座上宾、国宝级人物,在人们用甲骨文刻记占卜卦辞、竹简刻记历史的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头脑做载体,一代一代用超人的记忆力记诵口传着远古的历史和传说。“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周礼·春官》)弹着琴瑟,吟诵着诗歌,讲述先帝的事迹,来讽谏君主。他们看不见人世间的林林总总,因而也超越了人间的是非烦恼,通过心灵感知天地风云变幻。“瞽献曲”、“矇诵”传唱历史,教诲君王是西周王朝的一项讽谏传统。他们在举行祭礼等重大场合,唱诵先王的光荣事迹,让君王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那么“瞽献曲”的曲是如何唱诵的呢?战国时代,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写了一个形式独特的文体杂言体“成相辞”,我们才得以一睹“瞽献曲”之真面目。
请看成相辞句式:“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相”是盲人乐师用来敲击伴奏的乐器,敲起“相”来您听我说,世上的祸乱,是愚昧黑暗不用贤良。君主没有贤良,就会和盲人没有了“相”一样茫然无助。没有人会想到战国时代的文学竟然如此通俗易懂,这样的朗朗上口。接着用同样的句式,正面讲述了尧舜等重用贤人的事迹,又举了周厉王、周幽王听信谗言,以及伍子胥被夫差所杀等最终国破家亡的反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重贤任能是国家兴旺昌达之路;反之,只能是咎由自取,自取灭亡。随着周王朝的王纲解钮,礼崩乐坏,掌握唱诵历史的瞽矇之人流落天下,成相辞也从西周宫庭流入民间。
可惜的是留下的成相辞仅此一篇,《汉书·艺文志》“杂赋类”著录有《成相杂辞》,但是内容阙如。个中原因,宋玉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分类可以成为一个注解,或许是成相杂辞内容趋于下里巴人不被看重吧?直到时间定格于公元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批竹简。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篇《秦简·成相篇》,原本是《为吏之道》的一部分,是用于培训官吏的手册。其主旨和句式与荀子所言极为相似。摘录如下:“凡戾人,表以身。民将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强调为官要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表率,否则将民心涣散难以亲近。我们来总结一下成相杂辞的主要特点:
一、倚声填词
二、口语化
三、长短句
四、一韵到底
五、三三七四四三句式。民间对这种三三七四四三句式进行了改造,留下了三三七句式开头,后面部分可以更加自由地组合了。如汉乐府民歌,因为汉代君臣醉心于歌功颂德、劝百讽一的汉大赋,对汉乐府能够网开一面,不像《诗经》那样进行修辞润色,把大部分诗歌变成整齐划一的四言体,因而保留民歌的原生状态。比如:
《汉乐府·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一场战争结束后的战场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尸横遍野,乌鸦哀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人对战争的残酷加深了认识。
《汉乐府·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从来劫匪都是恶人,这回劫匪想不到竟然是恶吏,他绑架了义公,敲诈勒索必须交钱百万外加两匹马。百姓心中流出血,回家要把牛犊也卖了,无辜的百姓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着汉灵帝末京都歌谣: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汉代末年,年幼的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汉少帝即位,已非昔日的“诸侯”,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不久就成为皇帝(献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他们俩被宦官段珪挟持,逃往黄河岸边,而“千乘万骑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车骑马解救了二人,并保护二人上了北邙山。现代研究者认为这是献帝即位后才被编造出来的,为的是愚民,以巩固统治地位。
《乐府诗集》第八七录《越谣》:
君乘车,我带笠,它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它日相逢为君下。如果将来你坐上了车,我还是戴斗笠的农民,有朝一日再相见,你可一定要下车跟我打招呼哦。如果将来你撑着伞,我骑着高头大马,有朝一日见到你,我也会下马来迎接你。体现“苟富贵毋相忘”贫贱之交不能移的心理期待和愿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戴笠,名字就出自这首词,历史也给出新的解释,叫戴笠的,并不是农夫,反倒是成为蒋介石的鞍前马后之人。
北朝民歌中也有著名的“三三七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天苍茫,地玄黄,天地之悠悠,没有古人,也不见来者,只有牛羊时隐时现地在草丛中悠闲地吃草。天地有大美,大美又无言。
到了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同样乐于借鉴一下乐府民歌的这一句式:
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林办东厨。(曹植《当来日大难》)
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东音。(晋·傅玄《杂言》)
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宋·鲍照《代淮南王》)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同样喜欢模拟一下乐府的句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将进酒》)在民间流行的通俗鼓词曲调,以道德教化为其内容,并用成相杂辞的方式传播到社会各层。《云谣集杂曲子》载无名氏所作曲子词:
洞房深,空悄悄,虚把身心生寂寞。待来时,须祈祷。休恋狂花年少。
淡匀妆,周旋妙,只为五陵正渺渺。胸上雪,从君咬。恐犯千金买笑。这里用直白的词语表达了女子描眉化妆等待情郎、祈祷幽会又怕男人花心的矛盾心理。
上王次郎
春雨微,香风少。帘外莺啼声声好。伴孤屏,无语笑。寂对前庭悄悄。
当初去,向郎道。莫保青娥花容貌。恨狂夫,不归早。教妾实在烦恼。这里是一个独守空房的情人面对外面的莺歌燕舞寂寞无语,她怨恨那个冤家不早点归来,叫人这么烦恼。
比较典型的是平旦寅(12首):
平旦寅,天渐晓,钟鼓满城惊宿鸟。
万户千门悉喧喧,九陌六街人浩浩。
或公私,或营讨,不拣高低皆扰扰。
一生多是聚眉愁,百年少见开颜笑。
只知生,不知老,忧活忧家常苦恼。
不信头中白发生,凭君自把青铜照。
火宅忙,何日了,朽树临崖看即倒。
只忧闲事不忧身,蹉跎不觉无常到。
葬荒郊,安宅兆,古柏寒松荫荒草。
津梁险路一无凭,合眼沉沦三恶道。
大丈夫,自支料,不用教人再三道。
七十岁人犹自稀,何须更作千年调。
莫任运,要思忖,也须自觅些些稳。
如今一向为生涯,前程将甚为支准。
要慈悲,莫悭吝,小小违情但含忍。
听法闻经勉力为,持斋念佛加精进。
今日言,是衷恳,万计头头相接引。
就中孤露要安存,切是临危莫相损。
自知非,须识分,步步无常渐相近。
自家身事自家修,别人谁肯相哀悯。
抱忠贞,行孝顺,无利之谈休话论。
但将好事让他人,早晚偻罗胜百钝。
见师僧,要参问,莫慢身心须戒慎。
信喻之人若到来,为君雪出轮回本。《平旦寅》词原本是按照从平旦寅到鸡鸣丑十二时的顺序来传播佛教的一种通俗歌词,这里抄录的曲子词只是开头有一句“平旦寅”开头的升级版本,主要内容是劝人积德行善,这样的体制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宣传。
最有名的是《敦煌曲子词·练子》: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
吃酒则为隔夜病,愿身强壮早还归。
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
劝你耶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
辞父娘,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
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从体制上看,这首《捣练子》是用通俗的话语、成相杂辞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孟姜女送征衣的故事。成相杂辞转化为《捣练子》的面目再次引起词人的关注:
南唐·李煜《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院深,院静,小庭那么空,回忆那么凶,胸口那么痛。月亮静静照着帘栊,断断续续的风,时断时续的寒砧敲敲打打,长夜漫漫,难以入睡,孤独的少妇无奈地数着寒砧声思念远方的人。
南唐·李煜《捣练子令》:
云鬟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鬟如飞蓬,晚妆残留,眉间带恨,手托香腮,凭阑惆怅,潸然泪眼,终日谁来?此情须问天,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李煜还有《长相思》,也是这样的句式: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北宋贺铸作《古捣练子·望书归》,依然是寄送征衣的征夫与思妇的故事: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
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边关路途遥远,邮差的驿车也很少。今日夫君就会见到驿使,收到自己寄去的征衣吧,衬在里面披上铁甲就不会再感到寒冷了。夜里几回与夫君梦中相会,其实,明年能收到他的回信,也就心满意足了。
贺铸或许感受到了“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庾信《题画屏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的意境,进而创作了古捣练子组词:
《古捣练子·夜如年》: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古捣练子·翦征袍》:
抛练杵,傍窗纱,巧翦征袍斗出花。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古捣练子·夜捣衣》: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古捣练子·杵声齐》: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杵声响,思妇泪,贺铸《古捣练子》组词表现了思念征夫,但是很难引起共鸣,因为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陆游融入了自己悲欢离合进行创作,就完成了著名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陆游与唐婉之间欲说还休,无可奈何的感情通过成相杂辞的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千百年来让人不胜唏嘘。
到了元朝,这一成相杂辞的形式仿佛找到源头活水来,成为一种小令的形式在元朝风生水起。
有闺怨类型的,如白朴创作了[双调]《得胜乐》: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红日映晚霞,水天又相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画卷。忽然,一行寒雁从空中掠过,呀呀地叫着向遥远的南方飞去。为什么它一个字的消息也不给我捎来呢?
夕阳、残霞、秋水、寒雁,这些王勃《滕王阁序》里唯美的意境,被作者一句话打破,抹上了一丝等待的凄苦悲凉。
贯云石《寿阳曲》:
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新秋刚到,人就离别。一弯残月,长江之水缓缓地流,画船悠悠地去。不思量,自难忘,让人辗转反侧了一晚上。
还有别开生面的,如贯云石另一首《寿阳曲》,描写了观钱塘江潮的壮观场面: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珠帘玉人如画。鱼在大浪里翻腾,雁在沙滩上翻飞,钱塘江潮起,杭州百姓成千上万争相来看奔涌的江潮。蓦然回首,阁楼上卷起珠帘中的可人儿,如同在西湖的画里一般让人惊艳。
王和卿《拨不断·大鱼》: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轻负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一个神鳌,下能压住惊涛骇浪,上能背负蓬莱岛。夕阳下,碧波万里,却能见到它巍峨高耸的华美脊背,它想要翻身,可惜东洋太小。姜太公怎么钓呢?
王和卿在文学史上塑造这样一个前所未有、力大无穷、无拘无束的形象,似乎寄托着元初一批文人内心无比强大,渴望自由自在,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
张可久《落梅风·春晚》: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西湖暮春小景,饱含着对春天归去的眷恋和惋惜。画面迷蒙、绚烂又和谐统一。语言活泼动感,韵味无穷。
卢挚《寿阳曲·夜忆》:
灯将灭,人睡些,照离愁半窗残月。多情直恁的心似铁,辜负了好天良夜。油灯将燃尽,人也困倦了,只有天上的残月静静地照进现实。多情的情郎真的是心狠似铁,白白辜负良辰美景。
白朴《得胜乐·夏》: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酷暑天,大热天。十里荷花扑鼻香,小船也懒得划了,系在垂柳下,这样的天气,只适合铺上凉席,面向凉亭敞开衣襟披散头发才能消暑散热。
“曲状元”马致远创作了多首成相杂辞形式的小令。
马致远《寿阳曲·从别后》:
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杀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儿不热。依然是司空见惯地描写思妇的爱情生活。要超越前人别出心裁,绝非易事。一些文人搜肠刮肚,也只能是矫情作态,结果反而失去了纯朴真切。元朝成相杂辞又回到了民间,民间的通俗泼辣、本色风情,再一次给这类作品灌注了生气。马致远一发不可收,又创作了多首同样句式的元曲。
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夜泊潇湘,梦中的客人被敲醒,一滴一滴的雨声把心敲碎。在离家万里的孤舟上,思乡的眼泪啪嗒啪嗒地落下,泪水模糊了一切,此时已经分不清了船外和船内。
马致远《四块玉·马嵬坡》: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杨玉环像海棠般在春睡时绽放,恨不得唐明皇把她捧在手心儿里赏玩。那个衣袂飘飘、风情万种的霓裳舞埋下了祸患,不因为这玉环,怎会引来那个安禄山,又怎么知道蜀道难。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有时候还真是个两难。
马致远《四块玉·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又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秋天的江水特别的冰冷,依然有疑似商女在弹琵琶,美女哦,你可知道客人是越听越愁,恍惚间,酒意浓,人忽然醒来,月亮更加明亮,原来是四周静了下来,今夕是何年?
马致远《四块玉·洞庭湖》:
画不成,西施女,他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西施的美是画不出来的,本来是倾国倾城其实却是倾覆了吴国。范蠡还是高明,功成身退要泛舟五湖,如果他不表态要做一个钓鱼翁,恐怕早让人把他变成了那个楚大夫了吧?范蠡西施是才子配佳人,他们是否真的成为了神仙眷侣呢?
马致远《四块玉·叹世三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犋牛,饱后休。摘点儿野花,拿着村酒,烦恼怎么可能涌上心头?有几人能够骑着高头大马,大块吃肉?种两顷田,养两头牛,吃饱喝足万事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虽然是有治国安邦的心,翻云覆雨的手,命里没有机会就不必强求。随时可以消遣何必为难自己。有几叶绵,一片绸,穿得暖就万事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在外披星戴月地奔走,饥一顿饱一顿孤苦伶仃地打拼。妻儿胖了咱却跑瘦了。睡觉时在忧愁,出行时总在忧愁,死后才知万事空。
马致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是积极入世的,总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一切,创造奇迹,散曲多为慷慨激越之音。二十年宦海浮沉,却发现什么也改变不了,人拗不过生活的时代,只能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人又何必总去追求什么?无欲无求,吃饱穿暖喝足,关心一下自己的家人,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怀抱那该多好。《叹世》三首就反映了这种情绪。马致远还把这句式推而广之,扩展成了重头曲。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春将暮,花渐无,春催得落花无数。春归时寂寞景物疏,武陵人恨春归去。
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
磨龙墨,染兔毫,倩花笺欲传音耗。真写到半张却带草,叙寒温不知个颠倒。
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儿不热。
从别后,音信杳,梦儿里也曾来到。问人知行到一万遭,不信你眼皮儿不跳。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休弄影,月沉时一般孤另。
八千里,愁万缕,望不断野烟汀树。一会价上心来没是处,恨不得待跨鸾归去。
研香汁,展素纸,蘸霜毫略传心事。和泪谨封断肠词,小书生再三传示。
实心儿待,休做谎话儿猜,不信道为伊曾害,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
江梅态,桃杏腮,娇滴滴海棠颜色。金莲肯分迭半折,瘦厌厌柳腰一捻。
思今日,想去年,依旧绿杨庭院。桃花嫣然三月天,只不见去年人面。
蝶慵戏,莺倦啼,方是困人天气。莫怪落花吹不起,珠帘外晚风无力。
他心罢,咱便舍,空担着这场风月。一锅滚水冷定也,再撺红几时得热。
相思病,怎地医?只除是有情人调理。相偎相抱诊脉息,不服药自然圆备。
心窝儿兴,奶陇儿情,低低的一声相应。舌尖抵着牙缝冷,半合儿使的成病。
香罗带,玉镜台,对妆奁懒施眉黛。落红满阶愁似海,问东君故人安在?
青纱帐,白象床,晚凉生月轮初上。谁家玉箫吹凤凰,教断肠人越添惆怅。
如年夜,人乍别,角声寒玉梅惊谢。梦回酒醒灯尽也,对着冷清清半窗残月。
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琴愁操,香倦烧,盼春来不知春到。日长也小窗前睡着,卖花声把人惊觉。
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这是马致远细腻描写了一个害了相思病的女子的内心活动,自从情郎离开了二人世界的桃花源,女子的心情就暗淡到了极点。自从分别,这个薄情郎音信皆无,你不来信,我就见人就念叨你,不信你耳轮不热;见人就说起你,不信你眼皮不跳;你以前动不动就说分手罢,如今“罢”这样的字眼儿还真让人害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今一穿衣服还真是瘦成了柳腰。桃花朵朵三月天,从前的情郎还没来,一时就病恹恹浑身无力,除非是相偎相抱,舌尖抵着牙缝,不用吃药也好了。相识的朋友总是相劝,如果朋友也了解我们之间的感情,一定也是花都谢了,心也憔悴了。
当然,这个句式最擅长的还是表现捣衣声声思妇思念之情的。
赵善庆《庆东原·泊罗阳驿》: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捣衣的砧声已停,蟋蟀的叫声急促。静悄悄紧闭房门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国事,无法排解。奔波劳碌,时光飞逝,人生如梦。驿站天上月,十年故乡情。
张可久《中吕·迎仙客·秋夜》: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雨刚晴,月澄明。秋色满园,三更时分,砧杵之声捶响千万,是谁敲碎了别离之情,也不管我这个悲秋之人想听不想听。
这个句式成为了元朝小令的来源之一,更多的小令则是根据唐宋以来民族融合以后新的曲调进行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