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王黑旋风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其实更多的是一句玩笑话,怕你血气方刚,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就出手了。待到你经历了岁月磨砺,见惯了人间炎凉,也就不必像《三国》人物一样,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句俗话道出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对《三国》、《水浒》的由衷喜爱,《三国》人物中,百姓最崇拜的莫过于义胆忠肝的关羽,《水浒》人物中,最惹人喜欢的就是爱憎分明的李逵。早在元代,这两个人物就先后被搬上了舞台。
一、义薄云天,嫉恶如仇
说到关公,传说他的姓名由来是指关为姓。关公从小就讲哥们义气,一次为朋友两肋插
刀,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闯下了大祸,就打算潜出潼关,摆脱官府的搜捕。他风餐露宿,来到潼关时,天还没亮,关门紧闭。终于等到开关放人了,却又犯了难。当时,官府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报出真实姓名就露馅了。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天,目光又落到这高大威严的关门,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在关门前,他报上自己姓关。这是在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人员讲过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党史博览》2007年第2期 胡尚元文)。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但是可以看出百姓始终热衷于编撰关羽的各种故事。
在元代,写关羽的戏,除《单刀会》外,有关汉卿所写的《西蜀梦》、郑光祖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无名氏的《千里独行》、《单刀劈四寇》、《桃园结义》、《怒斩关平》等等。在多种“关羽戏”中,《单刀会》最有特色,成就最高。为什么会如此?因为这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却又没有那么多的人物,主要是敌我双方,矛盾冲突便于在舞台上展开。
我们还应该知道,在史书上,单刀会上的英雄其实是鲁肃。据《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载,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鲁肃仿佛是蔺相如再世,一番慷慨陈词,关羽理屈词穷,刘备也自觉理亏,于是以湘水为界,两国和解。
《鲁肃传》注引《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这里强调的是鲁肃主动地到关羽那里赴会,他大义凛然,要去开导关羽。期间“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而“羽无以答”。
但是群众才是创造历史、创造英雄的神奇力量,悲情英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高大伟岸,哪管他好色不好色——那是男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不管他先后两次被俘——谁没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关羽英雄形象在宋元时期便广为流传,《三国志平话》和宋元戏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关汉卿编写了赫赫有名的《关大王单刀赴会》。这些作品都从尊蜀贬吴的立场出发,对史实作了许多改动。突出了关羽的“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忠义大英雄形象。
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对黑肤色的人不歧视,反而认为他们公正无私,如黑脸似炭的包公。黑脸的李逵行侠仗义,肤色黝黑,性格暴烈,心粗胆大,是小说《水浒传》中人物,梁山108将之一。祖籍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又叫李铁牛,绰号“黑旋风”。
在家乡打死人后,李逵逃到江州,在戴宗手下做了一个看牢房的小卒。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戴宗照应。不久李逵也和宋江认识。后来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一起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去劫法场,逢人便杀,勇猛无比。李逵对宋江忠心耿耿,在他眼里宋江是忠义的完美化身,一旦知道宋江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则决不罢休,要和他大动干戈,结果发现是一场误会。
二、关云长变厚变黑
《单刀会》演绎了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
关汉卿笔下的鲁肃,为讨还荆州,他认为关云长年迈,虽勇无能:“他若与我荆州,万事罢论;若不与荆州呵,我将他一鼓而下。”费尽心机设下三计,一计是以赴宴的名义为庆贺孙、刘结亲,关羽不能不来;二计是把江上战船全部收起,让关羽走不了;三计是暗藏甲士,酒酣之际,击金钟为号,伏兵尽举,擒住关公,蜀兵必然大乱,于是乘势而下,直取荆州。
吴国的乔公总结了关羽的特点是坐下马、手中刀、鞍上将,奉劝鲁肃不要枉费心机: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了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剌剌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第二折里,鲁肃不听乔公规劝,又去请司马徽出山来陪客,没想到司马徽却说:“若有关公,贫道风疾举发,去不的!去不的!”司马徽感受到了风声鹤唳,所以力辞不往。
在前去送信的鲁肃手下黄文眼里,关公英雄长得就是一个“神道相”:“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斤。”说明当时对关公武圣人的崇拜已经开始。
关羽明知道鲁肃不怀好意设下重重机关,却坚信一条,即狭路相逢勇者胜:“大丈夫敢勇当先,一人拚命,万夫难当。”关羽就着领周仓单刀赴会,击楫中流,还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一派好水,好似去看社戏般悠闲:“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宴会上,鲁肃慷慨激昂,引经据典地痛陈:今将军全无仁义之心,枉作英雄之辈。关羽沉下脸来,你有三寸不烂舌,我有三尺无情铁:“我这剑戒,头一遭诛了文丑,第二遭斩了蔡阳,鲁肃呵,莫不第三遭到你也?”吓得鲁肃连声说:“没、没,我则这般道来。”关羽借着醉意,挟持鲁肃回到了船上,然后客气地感谢:“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
单刀会,改变了鲁肃学习历史上著名“渑池会”蔺相如凭借口舌之利完胜的结局。言辞再纵横也抵不过刀尖锋利。关羽反客为主,红脸的关羽此时变黑变厚,以鲁肃为人质,粉碎了鲁肃的阴谋,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化为无形,为关公的光辉形象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三、黑旋风不厚不黑
李逵长得黑,皮糙肉厚,为人却似明镜一般,不厚不黑,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正是老百姓喜欢他的主要原因。
剧中正赶上清明节,宋江放众兄弟下山,上坟祭扫。山下的一个小酒馆杏花庄里,老板王林迎来了两个游手好闲的泼皮宋刚和鲁智恩,两个人冒充宋江和鲁智深来酒馆混吃混喝,王老板听说是宋公明驾到,就让女儿满堂娇出来敬一杯酒,宋刚也敬王林一杯酒,并关心地说,你这老人家,这衣服怎么破了?把我这红绢褡膊与你,补这破处。然后鲁智恩告诉王林这是黑道的规矩:“这杯酒是肯酒,这褡膊是红定,把你这女孩儿与俺宋公明哥哥做压寨夫人。只借你女孩儿去三日,第四日便送来还你。”光天化日,如花似玉的女儿就这样被两个歹人抢走了。
李逵一出场并没有给人威武斗狠的感觉,在一个莺歌燕语、青山薄雾里蹦蹦跳跳耍出来:“那桃树上一个黄莺儿,将那桃花瓣儿啖阿啖阿啖的下来,落在水中,是好看也。”他像个孩子似的把桃花瓣儿放到小溪里,然后一路逶迤追赶着水中的桃花儿来到了渡口,走进了酒馆。外表粗犷的李逵,其实童心烂漫,淳朴无邪。这样的李逵眼里根本容不得沙子,对于伤天害理的事情更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店老板向李逵讲述了女儿被抢夺的经过,并举出红绢褡膊的证据时,李逵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宋江,这是甚所为,甚道理?不知他主着何意,激的我怒气如雷。”回到聚义堂上,宋江面对李逵劈头盖脑的质问一时摸不着头脑,李逵认为他在装糊涂,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原来梁山泊有天无日,挥起板斧砍向了杏黄旗,被众人拉住。李逵举出红褡膊作为显证。宋江说,我今日和你打个赌赛。若是我抢将他女孩儿来,输我这六阳会首;若不是我,你输些甚么?李逵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说,罢罢罢,倘若不是你,我情愿纳这颗牛头。二人立下军状,由学究兄弟收着。
众兄弟每都来听着![宋江云]你着他听什么?
[正末云]俺如今和宋江、鲁智深同到那杏花庄上,只等那老王林道出一个是字儿,你那做媒的花和尚,休要怪我,我一斧分开两个瓢,谁着你拐了一十八岁满堂娇!单把宋江一个留下,待我亲手伏侍哥哥这一遭。
[宋江云]你怎生伏侍我?
[正末云]我伏侍你,我伏侍你!一只手揪住衣领,一只手掐住腰带,滴留扑摔个一字,阔脚板踏住胸脯,举起我那板斧来,觑着脖子上,可叉!
[唱]便跳出你那七代先灵也将我来劝不得。
李逵可不仅仅是开玩笑,一身正气的他绝对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三个人下山的路上,李逵不断催促二人快行,他认为他们俩是故意拖延:“花和尚,你也小脚儿,这般走不动!多则是做媒的心虚,不敢走哩。(云)宋公明,你也行动些儿,你只是拐了人家女孩儿害羞,也不敢走哩?”
请王林辨认时,他还批评宋江:“你则合低头就坐来,谁着你睁睛先去瞧?则你个宋公明威势怎生豪,刚一瞅早将他魂灵吓掉了。”
三次相认都“不是”,李逵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持,羞愧的感情取代了正义感。羞愧而恼怒,恼怒而要打王林。回到山寨,李逵一直在琢磨自己这个头怎么打发,忽然有了主意:
(唱)怎发付脖项上这一块?山儿,你来了也,你背着甚么哩?哥哥,恁兄弟山涧直下,砍了一束荆杖,告呆哥打几下。您兄弟一时间没见识,做这等的事来。
事实说明李逵是一头黑牛,但绝不是一头倔牛,撞了南墙他该回头就回头。但是宋江不买账,喝令喽啰们把他带下聚义堂,斩了报来。他求学究哥,智深哥,你劝一劝儿!二人相劝,宋江还不为所动,李逵就不再求人,说到:罢罢罢,他杀不如自杀。借哥哥剑来,待我自刎而亡。
四、小说里的单刀会与李逵负荆
到了《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里,孙权派诸葛瑾前去索要荆州,并虚张声势,“召诸葛瑾老小,虚监在府”。诸葛瑾乃诚实君子,不知是计,见到诸葛亮就哭诉,刘备与诸葛亮虚与委蛇,声称分荆州一半还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由关羽交割,让诸葛瑾去找关羽。关羽也从曹操和刘备身上学会了厚黑学,告诉他,这是吴侯诡计,如何瞒得我过?瑾曰:“将军何太无面目?”云长执剑在手曰:“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关平告曰:“军师面上不好看,望父亲息怒。”云长曰:“不看军师面上,教你回不得东吴!”东吴差官前去三郡赴任,尽被关羽逐回。孙权大怒,要责备鲁肃,才催生出一个单刀会。鲁肃派人去岸边迎接,只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可惜关云长在元杂剧欣赏江上风光的桥段被删掉了。
宴会上,鲁肃举杯相劝,不敢仰视。云长谈笑自若。酒至半酣,鲁肃陈述了应该归还荆州的理由。关羽知道辩论不过他,索性厚着脸,顾左右而言他,“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鲁肃不依不饶,还在陈述,周仓在阶下听得不耐烦了,被关羽喝退去了岸边。关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鲁肃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原本是想劫持关羽做人质,如今反而做了关羽的人质。后人有诗赞关公曰:“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在《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里,李逵与燕青组成一大
一小一粗一细的搭档组合,这样李逵形象在燕青的对比映衬下,依然能够出彩。他二人夜里赶到了梁山泊北一家大庄院投宿,刘太公太婆不想接待他们,还躲到里面哽哽咽咽地哭。李逵心焦,那双眼怎地得合。巴到天明,跳将起来,问个究竟。听罢述说,李逵说,小乙哥,你来听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劝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在小说里已经会思考了,根据自己对宋江的了解,总结了宋江所作所为的可能性:“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小说里,李逵的行动更加迅猛,暴烈性格更加突出。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直到忠义堂上。李逵认定宋江做了亏心事,也懒得与宋江理论,直接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被众人慌忙拦住,夺了大斧,揪下堂来。宋江大怒,喝道:“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李逵气做一团,哪里说得出。李逵没有言语,只有行动,相当精彩,把李逵由爱转恨,爱之深恨之切,气愤填膺的样子充分表现出来。
燕青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宋江很疑惑:“这般屈事,怎地得知?如何不说?”
李逵说,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李逵当面揭了宋江的老底,归纳了宋江好色的行为逻辑,警告宋江后果很严重,这一段话酣畅淋漓,不改李逵爱憎分明的本色。诗曰:梁山泊里无奸佞,忠义堂前有诤臣。留得李逵双斧在,世间直气尚能伸。
李逵他叫上庄上的客人来辨认宋江,大家齐声叫道不是。李逵和燕青的对话也让人忍俊不禁:
燕青道:“李大哥,怎地好?”李逵道:“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燕青道:“你没来由寻死做甚麽?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李逵道:“好却好,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主意是燕青出的,李逵却不太赞同,因为不太符合他豪爽个性,但是李逵也是能屈能伸的汉子。却说宋江、柴进先归到忠义堂上,只见“黑旋风”脱得赤条条的,背上负着一把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杂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润色,到了更加完美的境界。
第五节 西游记前传
公元629年,唐朝僧人玄奘,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历经16年,于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被认为《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猴行者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末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戏文》讲述了师徒四人取经的前因后果和曲折过程。
一、《西游记戏文》折射出的社会寓言
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前8回讲的都是孙悟空如何横空出世、拜师学艺、下龙宫借金箍棒、上天庭闹蟠桃会等等,一个精力旺盛、精光四射、不畏一切的孙悟空已跃然纸上,激荡在人们心中。第八回之后,才讲述师傅唐僧的悲惨童年遭遇。
元代的戏文共6本。第一本共4出,讲的是唐僧父母赴任途中遇到强盗劫杀,唐僧刚出生即被放在江中漂流的这样一个飞来横祸。第一出之官逢盗,第二出逼母弃儿,第三出江流认亲,第四出擒贼雪仇。
唐僧的父亲是陈萼(字光蕊),母亲是大唐开国元勋兼宰相的殷开山之女。陈光蕊科举高中,奉命赴任洪州知府,在江边寻找渡船,陈光蕊买了一尾金色鲤鱼。其鱼忽然眨了眨眼。他听说鱼眨眼必龙也,就把鱼放生了。他们搭上了水寇刘洪的渡江船,船到江心,突然被刘洪推入水中,夫人欲投河,被刘洪扯住:
我单为你坏了你丈夫,你肯与我为妻,我将你丈夫宣命,依旧做洪州府尹,你依旧做夫人。倘若不从,一刀两段。
(夫人背云)我死不争,争奈有八个月身孕,未知是男是女,久以后丈夫冤仇,着谁人报得?罢!罢!罢!我且暂时随顺了他,待分娩之后,再作区处。
(对刘云)兀那刘洪,我随顺你,则要你依我两件事:等我分娩了身孕,男儿三年孝满,恰好孩儿三岁,我便和你做夫妻。
(刘云)好!好!且到晚夕商量。刘洪生平愿足也。(夫人做放声哭科)
观音菩萨对此的解释是“争奈陈光蕊有十八年水灾”。但对于刘洪劫杀陈光蕊的前世因果没有任何的说法。其实夫人怀着身孕,灰头土面并未打扮,却也让刘洪起了歹心,只能归咎于歹徒的穷凶极恶了。到了小说《西游记》里,则说:“那刘洪睁眼看见殷小姐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陡起狼心。”自然是红颜祸水理论的体现了。
夫人面对盗贼抢劫,求天天不应,为了来日方长只能忍气吞声,苟且偷生:
[中吕][粉蝶儿]满腹离愁,诉苍天不能答救,俺一家儿和你有甚冤仇?淹杀我儿夫,奸淫他媳妇,又待废他亲生的骨肉。那贼汉劣心肠火上浇油,不依从恐遭毒手。
无冤无仇,也无因果业报,只是强盗心狠歹毒。刘洪打算冒名顶替,来个名利双收。当夫人产下孩子,他不想要这个孩子,还想到要斩草除根,逼迫夫人把孩子放到江里去。
殷氏偷偷扯下一块布衫,咬破指头血书:“此子之父,乃海州弘农人也,姓陈名萼,字光蕊。官拜洪州知府。携家之任,买舟得江上刘洪者,将夫推堕水中,冒名作洪州知府。有夫遗腹之子,就任所生。得满月,贼人逼迫,投之于江。金钗二股,血书一封。仁者怜而救之。此子贞观三年十月十五日子时建生。别无名字,唤作江流。”
[尧民歌]儿呵,趁着这一江春水向东流,离子上源头则愿你有下场头。蒹葭寒水泛轻鸥,恰便似杨柳西风送行舟。(内做催科)休则管逼逐,别离几样忧,如摘下心肝上肉。
江流在江上漂流,被渔人拾到,送给了金山寺长老。小唐僧在金山寺生活了18年,成年以后,长老派他下山找到了自己母亲,然后长老和唐僧一起去官府告状,抓住了强盗刘洪,在江边尖刀剖其腹,俘献陈光蕊。没想到陈光蕊也被龙王送回来了,陈光蕊放生的那条鲤鱼还真是一条龙。
怎么解决这些横行霸道的强盗?唐僧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他赴西天取经,途中收编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和刘洪一样都是水上的强盗。孙悟空劫掠一个火轮金鼎国王之女,猪八戒把裴太公的女儿海棠摄在洞里,沙僧脖项上挂着九个骷髅,希望能吃上一百个人,所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本质上都是强盗。他们皈依佛门,暗示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寓意,希望用法力祛除他们的心中恶魔,感化他们,让他们弃恶扬善,改过自新。他们也一路降妖除魔,重新做人。
二、三位徒弟的前世形象
《西游记戏文》里孙悟空不叫齐天大圣,他叫通天大圣,是齐天大圣的弟弟,住的地方也不是水帘洞,而是紫云罗洞,而且他和猪八戒一样,喜欢女人:
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为我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
他把火轮金鼎国王之女摄在花果山中紫云罗洞里,为了心爱的女人他敢上九天揽月,专门跑到蟠桃会上偷了很多仙桃,还专门偷了一套仙衣送给她:
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
金鼎国王女并没有怨恨孙悟空,也没暗自垂泪,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只是见不着父母让她生出烦恼。
(金鼎国王女上,云)妾身火轮金鼎国王之女,被通天大圣摄在花果山中紫云罗洞里,怕不有受用;争奈不得见父母之面,好生烦恼人也呵。
孙悟空除了偷来仙衣之外,还偷来一顶仙帽期望能够掩饰一下自己丑陋吓人的相貌:
[油葫芦]王母仙衣无分着,金灿烂光闪烁,多管是天孙巧织紫霞绡。(行者云)银丝帽子,丑的带了便可喜。(金女云)大圣,你且先戴一戴。你去玉皇宫偷得银丝帽,抵多少琼林宴颁赐金花诰。
他们还都是做强盗的思维,只是想用偷来的东西打扮自己,然后过自己的日子。
孙悟空后来盗了太上老君炼就的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但是戏文里的孙悟空不会七十二般变化,武艺也不太高强,连哪吒他也打不过,诸神合力就把他拿住了,不用如来佛亲自出马,观音菩萨就把他压在了花果山之下:
(哪吒云)猢狲,恁爷爷等你多时也。(行者云)量你却到得那里!(哪吒云)你欺负我?我乃八百万天兵都元帅,我着你见我那三头六臂的本事。(做斗科,行者做走科)(天王上,云)兀那哪吒,那猢狲又走了。你与眉山七圣大搜此山,必要拿此猢狲,灭其形像者。(观音上,云)天王见老僧吗?(天王云)我佛何来?(观音云)老僧特来抄化这猢狲,与唐僧为弟子,西天取经去。休要杀他。(天王云)这厮神通广大,如何降伏得他?(观音云)将这孽畜压在花果山下,待唐僧来,着他随去取经便了。(众绑行者上)(观音云)将他压住,老僧画一字。你那厮且顶住这山者。
孙悟空被压在山下,并没有多痛苦,只是割舍不下心中对金鼎国女的相思之情:
[得胜令]金鼎国女娇姿,放还乡到家时。他想我须臾害,我因他厮勾死。他寄得言词,抵多少草草三行字。我害相思,好重山呵,扭不起沉沉一担儿。
这依然用的是人的相思,因为这里的孙悟空还不是石头变的。
待到唐僧途经此地,观音菩萨再次现身,送来三件宝贝,其中紧箍儿咒不光是让孙悟空头疼,而且如果不求饶,还可以乘机刺死猴狲:
与你个铁戒箍、皂直裰、戒刀。铁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兽身,戒刀豁你之恩爱,好生跟师父去,便唤作孙行者。疾便取经,着你也求正果。玄奘,你近前来。这畜生凡心不退,但欲伤你,你念紧箍儿咒,他头上便紧。若不告饶,须臾之间,便刺死这厮。
到了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红颜知己,所以也就没有送戒刀割爱的必要了,而且唐僧为人慈悲,他不可能会有刺死孙行者的念头了。
孙悟空、猪八戒都带有动物的特性,沙僧却没有动物的特性。沙僧被罚到人间是因为他喝酒思凡:“小圣非是妖怪,乃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带酒思凡,罚在此河,推沙受罪。”到了小说《西游记》里,他是因为在王母娘娘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被贬到了流沙河。
戏文中,猪八戒还没有达到天蓬元帅那么高的官衔,只是一个将军。“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显在白雾坡前。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
猪八戒似乎还颇知诗书,他为了骗取裴太公之女海棠的好感,是这样美化自己的,原本是个白净人,后来害相思变得黑瘦了:
(猪云)小生朱太公之子。往常时白白净净一个人,为烦恼娘子呵,黑干消瘦了。想当日汉司马、唐崔护,都曾害这般的症侯,《通鉴》书史都收。
一番为伊消得人黝黑,打动了一个纯洁少女的心。
更搞笑的是他还假斯文,除了美酒、美人还想听美声,自己是下里巴人却想听阳春白雪,虽然和孙悟空一样喜欢女人,但比悟空更矫情,所以很让悟空气不过:
兀那黑汉子,在山半腰里,伴着个人,又是妖物,我且听他说甚么。(猪云)姐姐,你唱一个,我吃酒。(行者云)这厮到受用似我。(裴女云)尊神,着我唱甚么?(猪云)唱个[念奴娇]。(行者云)念奴娇?我着你吃我一个大石头。(做打猪跌下科)(裴女唱)
猪八戒说想听“念奴娇”,心里恐怕想的更多的是美人如此多娇吧?一副猪头长相竟然想吃天鹅肉,不能不逼得孙悟空站出来打击他,未料到在外人眼里悟空的长相和八戒是半斤八两:
(行者云)小娘子,你那丈夫好丑脸。(裴女背云)则你也不可觑者。
孙悟空对猪八戒的艳遇是羡慕嫉妒恨,于是在裴家的闺房里就快意地戏耍八戒一番,恶搞到吐血:
(裴下)(猪做入,见酒果灯烛科,云)姐姐,你等我同来家,便先来了。(做摸科)呀!好粗腿也。(行者云)我唱一个与你听。
[双调][雁儿落]你想像赋高唐,我云雨梦襄王。咱正是细棍逢粗棍,长枪对短枪。
猪八戒当时并不怕孙悟空,他怕的是被二郎神的狗咬着,这也是其动物性的一种反应。他“又号黑风大王,诸佛不怕,只怕二郎细犬”。当孙悟空听说这一个秘密,就去请来帮手,猪八戒一开始还嘴硬,后来见到狗就了:
二郎神,我与你有甚冤仇,你来拿我?(二郎云)兀那魔军,我奉观音法旨,特来拿你。你若真心皈依我佛,与你拜告观世音,着你也成正果。若不皈依,着你死于细犬口中。
到了小说《西游记》里,师兄弟三人都变成了因为那个蟠桃会而出事,最后聚到一起。沙僧是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盏,猪八戒是喝多了要调戏嫦娥,孙悟空是偷喝酒,又飘飘然醉入了太上老君炼丹宫,像吃炒豆一般偷吃了仙丹。
小说里,猪八戒被升格为天蓬元帅,孙悟空也成为弼马温。有人说弼马温就是辟马瘟。甭管怎么说,大小也是一个官,是官就管用(汉代司马相如后来被汉武帝重用就是因为他一老乡狗监的推荐,明代唐顺之《送王生归蜀》诗:“狗监谁相荐?成都一布衣。”)为什么他们后来被贬之后,又能复出成为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徒弟,最后修成正果?这其实和他们在天上的任职经历有莫大关系,可见佛界也是乐于关照有官方背景的。
在小说《西游记》里,西行归来,孙悟空被加升正果为斗战胜佛,猪八戒成为净坛使者,沙僧升级为金身罗汉。
在戏文里,他们没能回中国而被留下成正果,如来佛的理由是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很牵强:“孙、猪、沙弟子三个,乃非人类,不可再回东土,先着三个正果。”成正果就是圆寂,三个徒弟的临别赠言属八戒最幽默,他说:“弟子也辞师父,朝天去也。猪八戒自幼决断,一路将师相伴。圆寂时砍下头来,连尾巴则卖五贯。”我们都记住了猪八戒的那副猪头猪脸,却忘了他还有猪尾巴呢,唐僧很是感慨和凄凉:“三个徒弟都圆寂了,贫僧与他作把火。四个西行一个归,三个解脱是和非。”
三、《西游记戏文》的低俗与粗俗
孙悟空在戏弄猪八戒时已经表现出了口无摭拦的特点,后来在剧中越发放肆,语言低俗乃至粗俗,这是戏文中语言粗俗的一个突出代表,显示着民间戏剧口耳相传相承的一种路径。比如在今天的一些东北小剧场演出的二人转依旧存在语言粗俗、荤话等特点。剧中,师徒四人来到女人国,见到了风情万种的女王:
(女王做抱住唐僧科)(行者云)娘娘,我师父是童男子,吃不得大汤水,要便我替。
这里倒不一定看出悟空语言粗俗,更多的是玩笑似的揶揄调侃。当唐僧脱身以后,关心地问三个徒弟的遭遇,悟空的回答就很黄很暴力了:
我且问你,我吃女王拿住,你们三个怎的脱身?(行者云)师父,听行者告诉一遍:小行被一个婆娘按倒,凡心却待起。不想头上金箍儿紧将起来,浑身上下骨节疼痛,疼出几般儿蔬菜名来:头疼得发蓬如韭菜,面色青似蓼牙,汗珠一似酱透的茄子,口口一似腌软的黄瓜。
过火焰山时,悟空去借铁扇不成,主要也是因为悟空出言不逊,惹恼了铁扇公主:
(行者做入见,混科,云)弟子不浅,娘子不深。我与你大家各出一件,凑成一对妖精。小行特来借法宝,过火焰山。(公主云)这猢狲无礼。我不借与你。
铁扇公主好言相劝孙行者,不要无理取闹,“休得要闲中寻闹也波哥,休得要闲中寻闹也波哥,则你那秃髑髅敢禁不得刚刀剁”。行者却恼羞成怒说,这贼贱人好无礼。我怕甚刚刀剁下我鸟来?(公主云)这猢狲好生无礼。我也不是你惹的。可见,孙悟空的问题是他并不了解女人的心理,谁也不会喜欢和这么丑陋的人说荤话。
更让人难堪的是悟空的这句暧昧无限的话:“泼婆娘,我若拿住你,也不打你,也不骂你,你则猜。”让公主勃然大怒:“忒轻薄也待如何?”
这些荤话反映了当时元朝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补充了元代社会的风土民情。媚俗的荤口,放肆的黄段子,是百姓田间地头打情骂俏在舞台上的延伸,目的是娱乐。体现了性在元代社会的自由度和包容度。观众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人性得到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