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上作曲的节奏和韵脚
学习写曲,首先我们面临一个宫调的问题,看到元曲的各种莫名其妙的宫调名称总让人困惑不解,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如果运用现代乐理知识把宫调来视唱练耳的话,它们就是E调、D调之类的调门,这样在演出及伴奏时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调了,而且在17宫调中,每一种宫调适于表达不同的感情情绪,吴新雷先生归纳总结了9种常用的宫调的色彩和调式:
黄钟宫富贵缠绵相当于F调
正宫惆怅雄壮相当于D调
仙吕宫清新绵远相当于G调或D调
中吕宫高下闪赚相当于D调或C调
南吕宫感叹悲伤相当于E调或C调
双调健捷激袅相当于B调
越调陶写冷笑近似于E调或B调
商调凄怆怨慕近似于B调或E调
大石调风流蕴藉相当于C调或D调
(吴新雷:《元人散曲导读》,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4期,第2页)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曲也必须押韵。说到押韵,在《琵琶记》里,蔡邕赴京赶考,就第一次遇到了填曲押韵的问题:
下官是个风流试官,不比往年的试官,往年第一场考文,第二场考论,第三场考策。我今年第一场做对,第二场猜谜;第三场唱曲。若是做得对好,猜得谜着,唱得曲好,就取他头名状元。
我唱一只曲儿,你末后凑一句,要押得韵着。〔生〕愿闻高音。
[北江儿水]〔净〕长安富贵真罕有,食味皆山兽,熊掌紫驼峰,四座馨香透。你押下韵。〔生〕奉与试官来下酒。〔净笑介〕妙哉,妙哉。
这当然是一个戏谑的情节,却说明了一个作曲的重要原则,即一定要押韵。但是曲的格律又和“平上去入”的平仄二元化诗词格律不同,是基于“阴阳上去”的格律,“入”归“平上去”。曲韵早已与现代汉语一样,取消了入声。将原来的入声字按照发音的实际情况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如入作平:十、实、狄、敌、及、读、仆、白等;入作上:魄、只、七、吉、国等;入作去:一、日、入、历、已、木、岳、落等。
元朝周德清为此撰写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原音韵》。周德清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六世孙,他在散曲的创作过程中,发现原来的韵书《广韵》已经不能反映元代当时的实际的语音系统,于是他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认为其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把当时曲子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照当时使用的官话语音(他称为“中原之音”)分成19个韵部,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摸、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王力先生对各韵常用程度做了一个统计:
占90首以上者:齐微;
占60首以上者:尤侯;
占50首以上者:鱼摸、萧豪、先天;
占40首以上者:家麻、皆来;
占30首以上者:庚青、江阳;
占20首以上者:歌戈、真文、寒山、东钟;
占10首以上者:支思、车遮、监咸;
不满十首者,廉纤、侵寻、桓欢。以“齐微”、“尤侯”、“鱼摸”、“萧豪”、“先天”等韵字数较多,经常使用,称之为“宽韵”;“寒山”、“支思”等韵字数较少;较罕用,故称之“罕韵”,也即是窄韵;“廉纤”、“侵寻”、“桓欢”、“监咸”字数最少;最罕用,故称之为“险韵”。
《中原音韵》流传以后,北曲用韵均以之为准绳。《中原音韵》总结出来作曲所特有的用韵规律,如用韵密、几乎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不避重韵等等。曲用韵的最大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而词只有极少数词调允许平仄互押。如:
《中吕·卖花声》: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首元张可久的《怀古》中:“岸”、“山”、“关”、“汉”、“炭”、“叹”押韵(属“寒山”韵部)。其中“山”、“关”是平声,“岸”、“汉”、“炭”、“叹”都是去声。这种平、仄通押的情况,在词中是很少见的(个别情况除外)。
与诗词相比,曲用韵更加自由,是对诗韵、词韵的一大解放。一韵到底,不可换韵,看似严格了,但由于平仄互押,选字余地大,实际却宽松了。看似板结了,但由于平仄的交错调节,实际却活泛了。
王力先生还发现:“一般地说,曲的每句(不管它是不是末句)的末一字的声调总是固定的,尤其是当它被用为韵脚的时候。”(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44页)同时曲的末句对声韵、平仄的要求也是较严格的。不但要求分平仄,而且有时要“平分阴阳,仄分上去”。
落实到具体的小令写作上,可以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版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具体标号表示为:⊙可平可仄,●为仄,○为平,△为平声韵,▲为仄声韵。比如:
张可久《中吕·朝天子》:
寺前●△,洞天●△,粉翠围屏面⊙●○○▲;隔溪疑是武陵源●○⊙●●⊙△,树影参差见⊙●○○▲。石屋金仙○●○△,岩阿碧藓⊙○⊙▲,湿云飞砚边●○⊙●△。冷泉●△,看猿●△,摇落梅花片⊙●○○▲。
张可久还有两首代表性的《中吕·朝天子》:
山中杂书
醉余,草书,李愿盘谷序。青山一片范宽图,怪我来何暮?鹤骨清癯,蜗壳遽庐,得安闲心自足。蹇驴、和酒壶,风雪梅花路。
春思
见他,问咱,怎忘了当初话?东风残梦小窗纱,月冷秋千架。自把琵琶,灯前弹罢。春深不到家,五花、骏马,何处垂杨下。特别是这首《春思》,本曲韵押“家麻”,“他”、“话”、“纱”、“架”、“琶”、“罢”、“家”、“花”、“马”、“下”,句句押韵,用字明白如话,讲究格律音韵,把闺阁女子思念情人的寂寞、无奈、恼恨等等通过小窗、秋千架、琵琶、骏马、杨柳等表达出来。着力于炼字炼句,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清丽而不失自然。如果诵读中加重韵脚字的声音并延长,自然会体会到句句押韵的美之所在,可心领神会又不可言传。
我们看一下网友的习作。
山海樵夫《中吕·朝天子·这厮那厮》:
这厮,那厮,平日氤氲里。皆来玩物弄矜持,过惯逢场戏。见者趋之,闻者笑之,行尸殊不死。怪噫,怪噫,十足屌丝子。押韵还好,“氤氲”还有待推敲,把“屌丝”的“子”去掉,改成“十足的屌丝”可能会好一些。
快乐飞武《中吕·朝天子·小三》:
得权,得钱,全靠桃花面。如今憔悴好可怜,滴泪谁人见。落叶飞花,秋深归雁。恨风高一片残。问天,怨天,终是长嘘短叹。针对我们时代新生事物的“小三”,作者进行了总结,用词典雅,平仄押韵合理,是一篇佳作。
“朝天子”这一曲牌还经常用于嘲讽社会现象,著名的就有明代王磐抓住喇叭、唢呐这个载体,讥讽当时宦官当权,耀武扬威,吹捧官家,欺侮军民,直吹得真假难辨,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明·王磐《中吕·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此曲韵押“家麻”,通过喇叭由小见大,生动形象。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一些专家,不甘寂寞,夸夸其谈,误导群众,斯文扫地,以致出现了“宁信蛤蟆,不信专家”现象。
网友·儒雅生生《中吕·朝天子·叹》:
噪鸦,井蛙,欲领新文化。不堪寂寞各专家,心力皆费煞。口吐莲花,极尽喧哗,不知羞神鬼亦诧。自夸,互掐,争把斯文糟踏。近代音从元代至今未有大的改变,《中原音韵》到了当代被《诗韵新编》取代。
《诗韵新编》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诗韵新编》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目的是“不须拘守旧韵书,尽可灵活如《诗韵新编》等新韵”,也就是倡导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即宽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作曲时更加自由灵活。
《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十三辙。修订后的《诗韵新编》只取十八韵,并配有《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ɑ、uɑ、iɑ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ɑi、uɑ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ou、iu
十三豪,韵母 ɑo
十四寒,韵母 ɑn、iɑn、uɑ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ɑnɡ、uɑnɡ、iɑnɡ
十七庚,韵母 enɡ、inɡ
十八东,韵母onɡ、ionɡ我们今天很多通俗歌曲的歌词也是要押韵,这样才容易上口,这是歌曲得以流行的内在原因。如果你记不住十三辙、十八韵等,你把握押韵就可以了。比如:
enɡ(冷) inɡ(英) wenɡ(翁)onɡ(轰) ionɡ(拥) 《月亮代表我的心》
o(喔) e(鹅) uo(窝) 《小城故事》
ie(耶) üe(约) 《雾里看花》
i(衣) ü(迂) er(儿) 《同桌的你》
ɑi(哀) uɑi(歪)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ɑo(凹) iɑo(腰) 《我是一只小小鸟》
ou(欧) iu (优) 《让我欢喜让我忧》
en(恩) in(音) un(温) ün(晕) 《凡人歌》
ɑnɡ(昂) iɑnɡ(央) uɑnɡ(汪) 《梦里水乡》
韵母 ɑi、uɑi《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