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西厢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为什么成为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历来说法众多,比如孔子就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看过《西厢记》,回过头来,让人有了新的理解,因为《关雎》体现了千古文人的佳人梦。
一、从君子淑女到才子佳人
先秦时代一直文人做的是君子淑女梦,秦以后,逐渐变为才子佳人梦了。其中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元素,一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二是琴瑟友之,举案齐眉。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曲《凤求凰》,文君出奔,留下一段佳话,也留下了遗憾:
美貌娘,名家子,自驾着个私奔车儿。
汉相如便做文章士,爱他那一操儿琴,共他那两句儿诗。
也有改嫁时。(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卓文君的一首《白头吟》让人记住了薄情郎的残酷现实。
读书人如果长时间没有博取成功名,内心依然希望贤妻能够不离不弃,最凄惨最羞于言说的下场莫过于是被妻子抛弃,汉代的朱买臣就是典型案例。后世有《马前泼水》不断告诫人们。“买臣见弃于其妻”(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亦记载了这一史实。
到了唐代,元稹创作了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在丫环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张生则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称莺莺是“尤物”,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背义行为则是“善补过”。陈寅恪《读莺莺传》认为:“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该小说成为唐人传奇中的著名篇章,“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鲁迅)。因为《莺莺传》切中人们心目中的才子佳人美好组合,但是张生尽管在当时是正当行为,但始终是一大缺憾,正是补偿缺憾的心理让后代文人不断进行演绎、丰富、完善,使之日趋完美。在唐代就有诗人据此专门写诗,如杨巨源的《崔娘诗》、李绅的《莺莺歌》、晏殊词、苏轼诗、秦观和毛滂“调笑转踏”歌舞曲。小说有宋代话本《莺莺传》,罗烨《醉翁谈录》传奇类有载。《绿窗新话》卷上有《张公子遇崔莺莺》、明代冯梦龙拟话本《王娇鸾百年长恨》之类的才子佳人小说,均以此为原型。戏曲有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赵德璘《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阕。
到了宋金时代,出现了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由爱情、共同向封建家长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新的主题思想,批判了男子“始乱终弃”的男权思想以及“女人是祸水”的陈腐滥调,肯定了婚姻自主的正当性,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王实甫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精心改编:一是把讲唱文学改造成大型杂剧;二是老夫人被刻画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三是《董西厢》中崔张二人都看重功名,而《西厢记》中两人更看重爱情、轻视功名。《董西厢》的主题,张生乃尚书之子,莺莺乃相国之女,最后形成“才子”配“佳人”的组合;而《西厢记》中张生是清贫的书生,表现的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显然,主题更深化,人物形象更带有普遍意义。
二、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西厢记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让人如痴如醉主要是把爱情写出了精彩。因为爱情,有人为之疯狂,有人开始悲伤;因为爱情,对西厢记,至今还有人流连游荡,人来人往。
首先是惊艳的感觉,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两人在青灯古佛最不可能发生爱情之地发生了偶遇,爱情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张生仿佛忽然看到了仙女下凡,“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或许是前世姻缘“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他阅人无数却怦然心动,第一次才知道最爱的感觉:“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她似嗔似喜笑靥如花,特别适合用翠花钿来烘托,“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她感觉到了男人的目光,却任人欣赏,只把花笑拈。张生看得仔细,“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新月眉,樱桃小口,明眸皓齿,腼腆又娇羞,“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声音婉转,真个是体态婀娜,风情万种,“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娉娉婷婷,袅袅娜娜,妖妖娆娆。性感的身体曲线若隐若现,还有那含羞带怯的娇柔都会对男人产生巨大的诱惑力。
张生大脑一片空白,疯魔了一般,有了“我死也!”魂不守舍的感受。“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张君瑞为什么对那一双小脚估价如此之高?残红芳径,依稀留着步香尘底的鞋印,让张生对她站过的地方十分迷恋,仿佛伊人还不曾离去一般。脚印深深浅浅,步履婉约缓慢,“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
更要命的还在后面,“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只一眼,便迷狂,张生瞬间被秒杀。我们古人形容美女顾盼生情时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左顾右盼只是左右来回的流动,崔莺莺不能表示,又不能没表示,所以用的是秋波荡漾水汪汪这一转,于无声处见真情,说明心动了,包含着无限内容,也搅动了张生的春心。他豁然开悟:情引眉梢,心绪你知道;愁种心苗,情思我猜着。张生蓦然有了饥饿的渴望,“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一场风花雪月就此开始。
三、不枉“十年窗下无人问”
惊艳一场,更多的是张生的观察。二人在道场第二次相遇,莺莺眼里的张生是:“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着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眉目如画的青春年少,风流才子,开始扭捏做作,卖弄俊俏,眼神花俏撩人,释放着魅力,因为他已经把持不住自己了,迫不及待地要表现自己。
一见钟情能否长久还要看彼此的志趣是否相投,是否高山流水,是否红颜知己?于是有了吟诗抚琴。夜深人静,银河泻影,月色横空,在崔莺莺摆香案许愿之后,作为那23岁不曾娶妻的傻角张生在墙角吟诗: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月色溶溶,花阴寂寂,为何不见嫦娥下凡?
莺莺听到如此清新之诗,当即依韵作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语句清,音律轻,一字字,诉衷情,二人惺惺惜惺惺。“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
张生智退孙飞虎围困,解了困厄之后。红娘来请张生赴宴,在她眼里也对张生作出了正面评价:“衣冠济楚庞儿俊,可知道引动俺莺莺。据相貌,凭才性,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
老夫人作出张生和崔莺莺结成兄妹的安排,让张生情绪一落千丈,无计可施,红娘建议张生月下弹琴倾诉衷情。
莺莺一开始还寻寻觅觅,不知琴声来自何处,后来才明白是那痴情的傻角。当张生弹起了一曲如泣如诉的《凤求凰》,莺莺心生感动,爱意转浓: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别恨离愁,变成一弄。张生啊,越叫人知重。只因午夜调琴手,引起春闺爱月心。崔莺莺已心中暗许,只待时机成熟了。
张生害相思病重,茶饭不思,废寝忘餐,黄昏清旦,望东墙淹泪眼。红娘传书寄简,崔莺莺暗送款曲:“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喜上眉梢,进行了诗意解读:“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月照西厢,红娘告知小姐在湖山下,张生跳墙来到湖山边,却被崔莺莺劈头盖脸一番义正词严的训斥,个中原因则是怎想湖山边,不记“西厢下”呢?
这一情节让德国文学家歌德很有感慨地说:“中国的一对男女青年,他们在后花园谈了一夜的话,却谁也没有挨谁一下,这说明中国的爱情比西方来得更纯洁,更崇高。”(《歌德谈话录》)
张生越发病重,崔莺莺请红娘送来药方:“桂花”摇影夜深沉,酸醋“当归”浸。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张生崔莺莺终于银汉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被老夫人发现了端倪,万般无奈,只好告诉张生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啊,来见我;驳落啊,休来见我。
于是十里长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崔莺莺口占一首,但最能表达她内心想法的还是这句话:“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在崔莺莺看来,爱情高于一切,状元之类的功名无所谓。
张生考取功名以后,派琴童先回家报喜,崔莺莺修书一封,并未作诗,而是捎去几件物件。红娘对于捎带这些常见的东西很是困惑。崔莺莺一一解答:
你不知道。这汗衫儿呀,他若是和衣卧,便是和我一处宿。但贴着他皮肉,不信不想我温柔。
这裹肚要怎么?常则不要离了前后,守着他左右,紧紧的系在心头。
这袜儿如何?拘管他胡行乱走。
这琴他那里自有,又将去怎么?当日五言诗紧趁逐,后来因七弦琴成配偶。他怎肯冷落了诗中意,我则怕生疏了弦上手。
玉簪呵有甚主意?我须有个缘由,他如今功名成就,则怕他撇人在脑背后。
斑管要怎的?湘江两岸秋,当日娥皇因虞舜愁,今日莺莺为君瑞忧。这九嶷山下竹,共香罗衫袖口,
琴童,你见官人捎个口信,他那里为我愁,我这里因他瘦。到如今“悔教夫婿觅封侯”。
张生读了情真意切的书信,对于崔莺莺的字体也是特别赏识:“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芝,羲之献之。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四、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以前的研究常常说老夫人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却忽略了其开明的一面,更难以把握老夫人的特质。其实,60岁的老夫人的特质是善变。莺莺曾对悔婚一事就说“这的是俺娘的机变”。
一变:匪警一节,当军阀孙飞虎听说了有个倾国倾城的崔莺莺在普救寺借居,就率兵前来,欲掳莺莺小姐做压寨夫人。
无依无靠的崔莺莺心生一计:不管何人,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老夫人盘算着两害相较取其轻:“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于是派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才有了张生慨然应允,请来了救兵白马将军杜确。
二变:赖婚一节,匪患解除,老夫人又改主意了,于是宴请张生,把自己两难告诉张生:“先生纵有活我之恩,奈小姐先相国在日,曾许下老身侄儿郑恒。如若此子至,其事将如之何?莫若多以金帛相酬,先生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先生台意若何?”站在老夫人的角度,与其嫁个一个陌生的寒酸书生,怎么比得上知根知底的侄儿呢?于是老夫人作出了看似合情合理的决定:“将婚姻打灭,以兄妹为之。”但这个决定无疑要将两个有情人生生拆散,二人心中的懊恼无比:“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唧唧歪歪的事儿妈仿佛成了两人间移不动的泰山。
三变:老夫人近几日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心生疑问:莫不做下来了么?唤来红娘问罪,却被红娘一番抢白。老夫人不仅不恼,反而能够放下身段,认同红娘的说法:“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红娘唤那贱人来!”如果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家长还不勃然大怒,气急败坏,相反,她转变很快。
四变:等到张生来到面前,老夫人高瞻远瞩,充分施展了恩威并施,压担子、促成才的前辈手腕:“好秀才呵,岂不闻‘非先生之德行不敢行’。我待送你去官司里去来,恐辱没了俺家谱。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进一步,夫贵妻荣,退一步,人财两空。虽然充满了功利计较,但绝对是世事洞明的英明决定。
五变:当郑恒撒谎说,张生奉圣旨娶了卫尚书之女为妻,着崔小姐做次妻之时。老夫人怒不可遏,为了女儿的前程,她又变卦了:“我道这秀才不中抬举,今日果然负了俺家。俺相国之家,世无与人做次妻之理。既然张生奉圣旨娶了妻,孩儿,你拣个吉日良辰,依着姑夫的言语,依旧入来做女婿者。”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女儿的前途着想。
有老夫人这样的善变做保障,痴情的张生应接不暇,说什么也不敢变心了。
西厢记里有一句话:“佳人自来多命薄,秀才每从来懦。”张生却不是懦弱的儒生,虽说是书生,但在西厢记里很少见到他看书,更多的是机敏圆滑,比如说去拜访转行做了武状元的白马将军杜确,与寺庙里的僧人很快熟络,并且放肆地和僧人开着玩笑,跟长老说,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长老答:俺出家人那有此事?又道:既不沙,却怎睃趁着你头上放毫光,打扮的特来晃。终于让长老正色反驳:“先生是何言语!早是那小娘子不听得哩,若知啊,是甚意思!”在孙飞虎妄图强抢崔莺莺之时,他挺身而出,胸有成竹,终于搬来救兵。老夫人一悔婚,他的身上弱点立刻呈现,一是没有主见,靠着红娘出主意才走出困境;二是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是笼统地人云亦云地泛泛地想“欲往上朝取应”,老夫人给他指明了只有华山一条路,只有考上状元,才配得上崔莺莺。重赏之下,他成了勇夫;重压之下,他竟然金榜题名。尽管他在主观上反感老夫人所作所为,但客观上父母双亡的他需要老夫人指点。
崔莺莺拥有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有倾国倾城之容,美丽又温柔,最大特点是勇敢又矫情。惊艳一节,明明感受到了张生的目光,但她视若不见,当她要离去时,却果断地抛出“临去秋波那一转!”勾魂摄魄,让张生一下子魂不守舍,完美地展现“人生若只如初见”无限美好。明明心中惦记着张生,却又在红娘面前遮遮掩掩。红娘传简一节,红娘想到,“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我则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看他见了说什么。”果然,崔莺莺看到简帖儿,马上怒叫“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没想到红娘不吃这一套,不惯她毛病:“分明是你过犯,没来由把我摧残;使别人颠倒恶心烦,你不惯,谁曾惯?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崔莺莺只好软了下来,揪住红娘说:“我逗你耍来。”红娘不依不饶,“放手,看打下下截来。”又问:“张生近日如何?”回答:“我则不说。”只好说好话:“好姐姐,你说与我听咱!”当张生翻墙前来赴约的时候,崔莺莺竟然喊来红娘抓张生一个现形,让他出乖露丑,一则是张生会错了意,来错了地点,二则是红娘就在不远处。几番考验之后,在红娘的鼓励下,崔莺莺终于去赴约,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一步。
红娘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冰雪聪明、伶俐乖巧的丫环形象,崔莺莺自那一夜月下听琴之后,闻说张生有病,就想派红娘去书院里去看看,等红娘来到面前,她又拿捏起来,反问:“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来看我?”见她身体欠佳,红娘神经大条地问:“你想张……”崔莺莺马上抢白:“张什么?”只好囫囵回答了:“我张着姐姐哩。”
红娘正直无私,当张生企图笼络红娘,表示“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义正词严,直指要害,予以抨击:“哎,你个馋穷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资?”
《西厢记》里张生遇到挫折就颓废,在红娘眼里这些困难都不算个事儿,她总是办法比困难多。当老夫人变了卦,张生智竭思穷,顿感前途渺茫,灰心丧气地和红娘说:“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红娘对这个文魔秀士、风欠酸丁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当崔莺莺背立湖山下,红娘望见呆傻的张生潜身在曲槛边,不禁冒出了一句大白话——“那鸟来了。”这句话道出了红娘的身份,更表现出在劳动人民眼里张生那种可笑又可怜的、风骚又闷骚的呆鸟加笨鸟的状态。
红娘行动力强,优柔的崔莺莺与怯懦的张生在红娘来回穿梭,积极地鼓励和大胆地推动下,终于修成正果。当风云突变,老夫人发现问题,疾言厉色地训斥她“小贱人,为什么不跪下!你知罪么?”回答:“红娘不知罪。”红娘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未婚同居的经过,然后不客气地强调:“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点明了一个两难的抉择:“不争和张解元参辰卯酉,便是与崔相国出乖弄丑。到底干连着自己骨肉,夫人索穷究。”用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亲骨肉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了老夫人的心。
红娘也是善于学习、进步最快的人,等到郑恒上场滋事,红娘来摆平他,经过对比发现:“君瑞是君子清贤,郑恒是小人浊民。”郑恒始终觉得自己是官宦子弟,鄙视穷苦百姓,也因此遭到了红娘的鄙视:你道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见郑恒纠缠不清,红娘说,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郑恒不认为她的文化水平会提高这么快,就说:这小妮子省得什么拆白道字,你拆与我听。红娘唱到:君瑞是个“肖”字这壁着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是赞美张君瑞是“俏”字,郑恒也明白了红娘的意思:
木寸、马户、尸巾——你道我是个“村驴屌”。当下流行的屌丝的屌字,早就有了。
红娘是《西厢记》里的下人,她不同于书生,所以没有呆傻气儿;不同于小姐,没有矫情劲儿;不同于老夫人,没有功利心,她就是一个乐天派行动派,但是没有这个人穿针引线,没有这个人的果断勇敢、勇往直前的推动,张崔的美好爱情很难变成现实,她证明了卑贱者最聪明这一老话。
爱情是如此美妙,为了爱情人们要冲破一切束缚,换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把历代文人的才子佳人的梦想完美地实现了,对情窦初开的爱情描写出神入化,写活了张生的痴情疯魔、崔莺莺的温婉与矫情,红娘的聪明伶俐与直爽泼辣,老夫人的开明与机变。如果滤去漫长的历史,去掉他们的身份,把他们放到任何时代均是令人喜欢的,特别是张生崔莺莺因为爱情而未婚同居之举至今仍具有先锋前卫的意味。后来的李贽就说:“余览斯记,想见其为人,当其时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间者,故借夫妇离合因缘以发其端。于是焉喜佳人之难得,羡张生之奇遇,比云雨之翻覆,叹今人之如土。”(《焚书》卷三《杂述·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