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清商乐铁马冰河入梦来
曹氏父子在铜雀台上,听的是什么乐,看到的是什么舞?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听音辨曲的水平究竟有多高?曹操著名《碣石篇》用什么舞蹈来伴舞呢?请看动荡年代的清商乐和歌舞。
大动乱、大融合的南北朝,短命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动荡的岁月,只要有局部的相对安逸的环境,人们及时行乐的诉求就生发出来,很快就会生成一片歌舞升平。诗歌、舞蹈的发展也时断时续,少数民族的歌舞与中原歌舞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交融和升华。
以前说到曹操时,人们常说的是“说曹操曹操到”;说到曹丕曹植就会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曹氏父子在一起则是三个男人一台戏,在铜雀台上观看歌舞,听的是清商乐,看到的是清商舞。三人经常按照清商三调来填写能够歌舞的诗歌,曹丕还专门设立清商署,成为女乐舞坊。清商乐来自于汉代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古诗·西北有高楼》)王粲、陈琳、阮瑀、刘桢、徐干等一批文人,殊途同归,先后聚集到魏都邺城,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建安文人集团。他们经常会聚,饮酒赋诗,丝竹并奏,从事清商乐的创作活动。“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王粲《公宴诗》)清商的忧伤哀婉的曲调契合了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氛围,也反映了“建安风骨”中人生苦短、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唯才是举,求才若渴,手下人才济济,各类奇巧人士均是当时顶尖人物。医学方面有华佗,音乐方面有杜夔。杜夔早年因通晓音乐成为汉朝雅乐郎,后投奔刘表,又随刘琮一起投降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军谋祭酒,参与太乐署之事,令他创制雅乐。杜夔聪思过人,但歌舞非所长。当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统揽全局,仔细考究,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后来他被提拔为太乐令、协律都尉。他善长钟律,当时有一个铸钟工匠柴玉,心灵手巧,所铸作品被当时达官贵人所喜爱。一次,杜夔令他铸钟,却发现他铸的钟音色清浊大多不合法度,就让他毁掉重铸,柴玉非常不满,说杜夔是任意而为,拒不照办。两人相持不下,就到曹操面前告状,曹操经过反复试听,确定是杜夔精于乐,柴玉则是胆大妄为,就打发他和儿子们都去做了喂马士。
但曹丕即位以后,柴玉、左延年作俗乐新声被宠爱,杜夔被排挤,清商乐开始融入了新声俗乐。杜夔的弟子邵登、张泰、桑馥,后来都成为了太乐丞。杜夔也是一位出色的琴家,据《琴史》记载:杜夔最擅长演奏的是《广陵散》,嵇康就是从他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此曲的(《琴史》杜夔条:“或云:夔妙于《广陵散》,嵇康就其子猛求得此声。”)。
刘勰对曹操诗歌的歌辞及清商曲调的本质是这样评价的:“志不出于浩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说明清商乐中蕴含着下里巴人的情歌诗意。
司马炎称帝后,西晋建立。善于阿谀的荀勖主管乐事。荀勖通晓音乐,曾依《周礼》仿制古尺,依古尺铸造铜律吕,以校正音律。他故弄玄虚,一次是路上遇到赵国商人牛铃鸣响,找到了音乐的感觉。掌管乐事以后,调不准音高,说找到赵国牛铃就好了,下面的人把牛铃收集上来,还真就调准了。还有一次,荀勖与司马炎等人一起吃饭,荀勖说这碗饭一定是陈旧的木头煮的饭(估计是饭串味了吧),其他人都不信,问煮饭的人,那人承认是用木车破旧的车脚烧的饭,事后各人都特别佩服他的见识。这就是成语“食辨劳薪”的由来。直到他遇到了高人,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当时群众对他的认识还是公允的,认为他对音乐是“暗解”,暗,通“谙”,就是熟能生巧的水准。每到集会时,朝廷奏乐,他都亲自协调五音,韵律听起来无不和谐顺畅。阮咸的欣赏水平则极为精妙,人们认为他的音乐领悟能力已经出神入化,达到“神解”程度。每次集会奏乐时,他从心里认为音律不够协调,作为阮籍之侄,他也不臧否人物,所以从未说过一句肯定荀勖的话。这样的高人不肯定,那就是否定了。荀勖心里忌恨他,就把他调任始平作太守。后来有一个老农在田野里耕地,发现了一根周代的玉尺,这是天下音乐的正尺。荀勖试着用它来校正自己定音的各种乐器,律管都要短一粒黍米那样的距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时他才叹服阮咸神妙的见识。“勖作新律笛十二枚,散骑常侍阮咸讥新律声高,高近哀思,不合中和。勖以其异己,出咸为始平相。”(《宋书·志第九·乐一》)阮咸在文学方面未留下任何作品,后人几乎无法从文字去探讨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但是他精通音律,对音乐有着天才一样的敏感。他一生留给这个世界最动人的东西,就是他最喜欢弹奏的乐器“阮咸”,这或许是中国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乐器吧,“阮咸”就是一种圆形木面长柄四弦的乐器,因为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推崇,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白居易专门作了一首《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永嘉之乱以后,礼乐制度一时无人再问。至北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隋书·卷十四·音乐志》沛公郑译云)其将龟兹乐与七音输入到北周乐舞中,形成中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变革。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而创造的新曲目成为隋代正式定型的九部乐,依次为《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正是在这样一种胡汉等音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才出现了隋唐时期中国乐舞繁荣的高峰。
两晋之交的战乱更使乐师和乐器流离失所,散落民间。北魏孝文帝早年醉心于雅乐,但是当时竟然找不到一个通晓声律的人,以致乐部无法成立。后来孝文帝下决心实行汉化之举,使得汉族的文化完全融入到北魏,北朝的清商乐受北方民间音乐的影响,其风格较吴歌西曲也有了区别。
清商乐流入南方,与西曲、吴歌交融,促进了长江流域民间乐舞吴声、西曲等的发展,产生了南朝的“新声”。在《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分为3类:吴声歌曲、西曲歌舞、江南弄,以歌曲为主。
“始收其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魏书·乐志》)清商乐舞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它包括的内容愈来愈多,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又包括了江南新声。文献记载,吴声、西曲的曲调颇为动听。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人们喜爱,有些乐曲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同一曲调的众多变体。如吴声《子夜歌》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4种。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民间爱情是如此大胆和直白,长发披肩,婉伸郎膝,惹人怜爱,让人销魂。
清商大曲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有器乐演奏的序曲;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尾句,称为“送歌弦”;结束部分又分为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合奏,也可由笛子独奏。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其中最具特点的是拂舞,原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舞,指持拂而舞,拂的特点是一端持柄,一端系以麈尾或麻绳、旄朱尾等物。魏、晋年间被采选进入宫中用于宴享乐舞,盛行于梁代,后传至隋唐。舞者原都要手执拂帐,隋代时代之以彩绸起舞,唐代又加入清商乐伴舞。
拂舞歌诗的代表作是《碣石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硃生善琵琶,尤发新声。“清商乐用钟磬,到了隋、唐的九部乐、十部乐及清商乐、西凉乐仍用钟磬。清商乐一直维持着钟磬乐的传统。”现在眉户调、秦腔用的都是清商音阶。清商音阶在古琴上就是把第二弦——商弦提高半个音后用的音阶,所以叫“清商”(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文艺研究199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