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梧桐雨

第三节 汉宫秋梧桐雨

同是帝王戏,《汉宫秋》和《梧桐雨》讲述的是汉、唐时代皇帝与女人的故事,两者有相同,也有不同。

一、谁说女人是祸水,谁说女子不如男

历史总有发展的节点,比如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中兴之主”,延续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缓慢衰落,但表面上还不明显。与此同时,好在匈奴由于内斗也开始衰败。

汉元帝“柔仁好儒”,维持着大汉王朝的惯性发展,匈奴单于依然不得不臣服于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汉书·元帝纪》中只是记载了一句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待诏掖庭”,意思就是在掖庭等待皇帝诏见的宫女。送出去这样待选的宫女是不会损失皇帝任何毫毛的,皇帝对这样的宫女也是不屑一顾的,弃之如敝屣。《汉书·匈奴传》中则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的身份已经是后宫的良家女子。到了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南匈奴传》,突出了王昭君备受压抑而采取了主动行动,“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给后代留下了想象空间。汉代出塞和亲的女子也有不少,而且大多是出身高贵的公主。但她们的为人行事,很快都随着历史流逝而烟消云散了,唯独贫苦人家出身的昭君事迹被不断地添枝加叶,一直在流传,反映了劳苦大众对出自本阶层的女儿命运的无限同情和关注。

东晋葛洪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王嫱》搭建了后世昭君戏的基本架构:汉元帝宫中美女如云,难以一一召幸,“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王嫱“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寻根追底,“画工皆弃市”。京师画工都被杀,其中有善于画牛马飞鸟的画家,还有善于画人形的画家叫毛延寿。毛延寿画画“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这里并没有直接指出毛延寿是罪魁祸首,因为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毛延寿和王嫱没有交集。宫女很多,画家也很多,毛延寿可能没轮上给王嫱画人像,无辜受牵连遇害。葛洪还记载了,五鹿充宗受学于宏成子,后来成为硕学。

唐代的《王昭君变文》里,昭君曾登山遥望祖国无语泪千行,“昭君一度登千山,千回下泪,慈母只今何在?君王不见追来”。无比痛恨画工:“良由画匠,捉妾陵持。”望断黄沙,悲连紫塞,长辞赤县,永别神州。因为恨积如山,愁盈若海,王昭君抑郁而亡,青冢寂寥,让单于和汉元帝都无限惆怅和悲叹。究其死因,既没有对单于的怨恨,也没有对元帝的思念,而是难以排遣的乡情,是对汉朝的思念。这自然是对于一个背井离乡被迫离开祖国的女人强烈思乡之情的充分想象和真切体认。

到了马致远笔下的《汉宫秋》里,汉朝与匈奴的力量对比被改写,匈奴方面十分强大,仗势欺人,气焰嚣张;汉王室则忍辱屈从,唯唯诺诺。匈奴的骄横霸道与汉王室的软弱无力同时搬上舞台。悲剧的主题就变得忧愤而深广,个人命运的不幸乃是因为国家的衰弱无能,把昭君出塞升华为整个民族的屈辱苦难,激起无数在元朝的汉人感同身受。剧中的毛延寿变成了大反派,五鹿充宗则成为传声筒的尚书令。

比如在戏中,作为尚书令的五鹿充宗不是去解决牛鼻子,而是送给皇上一个下马威:“如今北番呼韩单于差一使臣前来,说毛延寿将美人图献与他,索要昭君娘娘和番,以息刀兵;不然,他大势南侵,江山不可保矣。”紧接着,他又阐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外国说陛下宠昵王嫱,朝纲尽废,坏了国家。若不与他,兴兵吊伐。臣想纣王只为宠妲己,国破身亡,是其鉴也。”从先秦以来,一直都流传着一个女人是红颜祸水的论调,颠倒了主次关系,把女人作为替罪羔羊,对罪魁祸首的皇帝荒淫无耻、腐败无能却可以忽略不计。剧中的汉元帝无奈感叹:“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所谓天子臣,父母官,到头来都不过是一群窝囊废物。千人之诺诺,只有王昭君挺身而出,情真意切地说:“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王昭君的一番话撕下了所谓女人祸水的遮羞布,真可以羞煞一群道貌岸然、面不改色心还跳、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明人演作传奇,叙昭君上马之顷,文武跪送,昭君顾而长叹。其词曰:‘你看这文官济济中何用,便是那武将森森也枉然,却教我红粉去和番!’下语如铸,愧煞千古须眉。”

“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正是王昭君、花木兰、穆桂英等等前仆后继的巾帼英雄影响,男女平等在中国实现起来才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昏君离不开奸臣,庸才离不开昏君

尽管汉元帝、五鹿充宗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五鹿充宗不是那样无能,汉元帝也不是那样无助,大汉王朝与匈奴相比依然占上风。马致远并不想写一部真实的历史剧,他观照历史的角度,自然是不久前覆亡的金王朝和南宋王朝,历代王朝末日的种种情状,都成了他用心思考的对象。这就使他所塑造的角色充分典型化,舞台演出实际上成了封建社会末代王朝的真实写照。

毛延寿是这样的奸佞小人: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诌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诌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朝里朝外,哪一个不敬我,哪一个不怕我。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毛延寿摸透了皇帝的心思,极力巴结、讨好和迎合,主动满足皇帝的各种需要。主动为他创造条件提供各种美女,达成他的心愿。

当汉元帝感慨:“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

毛延寿马上为皇上献计:“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表面上都是为皇帝着想,实际上是狐假虎威借机敛财,正所谓“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

毛延寿不仅是坏人,而且是坏人中的坏人。“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坏人》)当他索贿不成,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坏事做到底。“我本待退了他,(做忖科,云)不要,倒好了他。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把美人图点上些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我们要明白,“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坏人》)毛延寿去投奔单于,把王昭君也出卖给了匈奴:某是汉朝中大夫毛延寿。有我汉朝西宫阁下美人王昭君,生得绝色。前者大王遣使求公主时,那昭君情愿请行;汉主舍不的,不肯放来。某再三苦谏,说:“岂可重女色,失两国之好?”汉主倒要杀我。某因此带了这美人图,献与大王。可遣使按图索要,必然得了也。这就是图样。

当匈奴使者上门逼婚之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够站出来说抗击匈奴,剧中借《牧羊关》感慨: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

文臣只会“山呼万岁”,不能安社稷,武将只懂“诚惶顿首”,不能“定戈矛”。如果只出现一个奸臣,那可能是偶然的,当满朝文武都是胆小怕事,怯懦畏缩之人,那一定和皇帝有着必然的联系。

说到君主的能力要求有很多条,最重要的一条是有一双识人的慧眼,明辨忠奸善恶美丑。如果昏聩无能忠奸不辨,任用一批无能而贪婪的庸才佞臣,随之而来的,则是那些忠臣一定被排斥,被迫害,导致天下大乱。

作为昏庸懦弱治国无策的昏君,元帝沉湎声色,怠于政事,信用奸邪佞谄之人。五鹿充宗、毛延寿等文臣武将窃取高官厚禄,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一旦国难当头,或诿过卸责,或卖国求荣。这就是作家对导致民族危亡那些腐朽官僚们的揭露和鞭笞。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元代,而且明清以来的观众在欣赏《汉宫秋》一剧时,都因其中的人物情节反映了现实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皇帝也会被拉下马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对历代皇帝中杰出者做出的评价,普通百姓只能在心里祈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偶尔也会逞强一下,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其实没有几个人有那样的胆量去做这样的事儿,但心里艳羡皇帝的不在少数,做不了皇帝,看皇帝落魄倒霉就成了一种心理补偿。作为元朝人,对宋钦宗和宋徽宗那样苟且偷安、不思自强,断送了大宋江山的事迹更是了然于心。元朝军队能够长驱直入、称霸中原也主要是南宋皇帝苟且偷安偏安一隅所致。于是,演绎大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汉元帝与落雁之容的王昭君,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唐玄宗与羞花之貌的杨玉环的倒霉皇帝之风花雪月篇,就成为当时观众喜闻乐见的杂剧。

唐玄宗是人生最具有戏剧性的皇帝,曾经开创了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开元盛世,而晚节不保,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以声色为娱,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其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尤其令人震惊的是马嵬坡兵谏,让高高在上的皇帝形象一落千丈,由被人膜拜的神变成了普通人。众多军士因不满奸臣当道,爆发成群体事件,要求皇帝诛杀杨国忠:“国有奸邪,以致乘舆播迁;君侧之祸不除,不能敛戢医志。杨国忠专权误国,今又与吐蕃使者交通,似有反情,请诛之以谢天下。”杀了杨国忠,将士们还不满足,提出:“禄山反逆,皆因杨氏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望陛下乞与杨氏,使六军马踏其尸,方得凭信。”霸王别姬的时候,项羽还不算皇帝。而唐明皇身为天子,却也保护不了自己的爱妃,危急时刻,自身尚且难保,只能忍痛割爱了。此时,(旦回望科,云)陛下好下的也!(正末云)卿休怨寡人!

是说陛下真下得了狠心!

皇帝只是回了一句,不要怨恨寡人。

四、失去才知道珍惜

元帝挂图解闷,梦会昭君,听孤雁飞鸣而哀伤欲绝,与《梧桐雨》写唐明皇还京,供养真容,梦见贵妃,听梧桐雨声而抒发悲情相类似。《汉宫秋》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的戏剧冲突在第二折已达到高潮,第三折是个尾声。观众还愿意倾听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脍炙人口的曲子,细细品味第四折汉元帝被失偶孤雁唤醒后大段的抒情唱段。因为此时的皇帝已经落魄成了普通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这是爱情最感人的一种境界。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梅花酒》运用了顶真等写法,表现汉元帝走过宫墙,绕过回廊,走近椒房看见绿纱窗等等,睹物思人。每一处景物都唤起他的回忆,让他恍恍惚惚,倍感凄凉。

《收江南》里,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有伤心落泪的时候。汉朝这边挂着美人图,匈奴那边是银烛照红妆,对于君临天下的皇帝真是极大的讽刺。

唐玄宗回到长安之后,就退居西宫养老。唐明皇面对杨贵妃画像忧愁无法排遣,便去沉香亭闲行遣闷。沉香亭曾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御园小宴、啖荔枝、舞霓裳追欢逐乐的地方。同样是睹物思人,触景伤情:

[正宫·端正好]自从幸西川,还京兆,甚的是月夜花朝。这半年来白发添多少?怎打迭愁容貌?

[幺篇]瘦岩岩不避群臣笑,玉叉儿将画轴高挑,荔枝花果香檀桌,目觑了伤怀抱。(做看真容科)

(唱)[滚绣球]险些把我气冲倒,身谩靠,把太真妃放声高叫,叫不应雨泪嚎咷。这待诏,手段高,画的来没半星儿差错。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

[倘秀才]妃子呵,常记得千秋节清宫宴乐,七夕会长生殿乞巧,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命夭。(带云)寡人越看越添伤感,怎生是好?这里是直接抒情描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画像叫她的名字,但是无人答应。他的白发越来越多,他的心情越来越感伤。

但是他从没有扪心自问,他到底爱不爱她?其实,他并没有多爱她,他最爱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