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琵琶记

第六节 琵琶记

西厢记结尾,郑恒上场,报告崔莺莺母亲一个虚假情报:

那个张生?敢便是状元。我在京师看榜来,年纪有二十四五岁,洛阳张珙,夸官游街三日。第二日头答正来到卫尚书家门首,尚书的小姐十八岁也,结着彩楼,在那御街上,则一球正打着他。

事后证明,不过是郑恒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大家一场虚惊。却留给大家一个悬念:即书生成为状元以后,到底会不会变心呢?

民间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人得被雷劈死。这个挨雷劈的人就是蔡邕。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就有“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情节,蔡二郎应举,状元及第,却贪恋功名富贵,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赵贞女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蔡二郎不肯相认,竟放马踹踏赵贞女。致使天神震怒。最后是两败俱伤、伤心欲绝的惨烈结果:马踏赵贞女,雷轰蔡伯喈。

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文学母题,在宋代流行甚广。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官本杂剧、诸宫调、鼓词、话本、笔记小说中都有这类故事,主要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给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青云直上,进而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机会。到了元代,科举制度被废除多年,书生就成了戏剧中被可怜的对象。

《琵琶记》是南戏的代表作,最大特点是比杂剧演出的时间长了。《琵琶记》共有42出,南戏登场演唱的角色没有限制,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每个角色都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机会。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高明40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后来隐居在宁波。

《琵琶记》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两条线索各自发展,最后汇聚了牛府。

一、最懂事的人

杂剧或者传奇里,除了主角,丫环也常常出彩。当然,如果没有红娘穿针引线,崔莺莺和张生能否待月西厢下还不好说。如果没有春香的建议,杜丽娘可能就不会去游园,也就不会有生死离别了。丫环、嬷嬷们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常常说话无所顾忌。比如在牛宰相府中,这些丫环老妈子们聚到了一起,就开始扯老婆舌,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不休,这还不算,嬷嬷们竟然人老心不老,放肆地开着玩笑:

我虽然老便老,似京枣,外面皱,里头好。你不闻东村有个李太婆,年纪七八十岁,头光挞挞的,也只要嫁人。人问道婆婆你这的老了,又要去嫁人怎的,那婆婆做四句诗应得好。〔末〕如何说?〔净〕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去嫁人待何时。下了头髻床上睡,枕头上架两个大擂捶。〔末〕你有些欠尊重。

在这样的氛围中,牛府的丫环惜春也患上了类似杜丽娘的伤春病,感花落泪,对月伤怀,见残花败柳、梨花满地,就闷闷不乐,心中总似有着无限的愁苦与悲痛。

〔丑〕小姐,奴家名唤做惜春。见这春去了,便自伤春起来,教人如何不闷?〔贴〕贱人,有甚伤春处?〔丑〕小姐,我早晨里只听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细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转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奴家见此春去,如何不闷?〔贴〕春光自去,有什么闷来?我和你去习学女工便了。

牛小姐回答出乎人们意料,她并没有像娇小姐那样矫情,被丫环的伤春情绪感染,她有着朴素的天人相分的观念,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和人没有什么关联,她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了。

惜春无疑是戏曲中众多丫环形象里面最能言善辩的。她认为春天来了,猫开始叫春,狗开始伤情,少女也该怀春才对:

〔丑〕小姐,我伏侍着你时节,见男儿也不许我抬头看一看。前日艳阳天气,花红柳绿,猫儿也动心,你也不动一动。如今暮春时候,鸟啼花落,狗儿也伤情,你也不伤一伤。惜春其实难和小姐过活。

牛小姐依然不为所动,她有3个回答:

一是我花貌谁肯因春消瘦?二是纵有千斛闷怀,百种春愁,难上我的眉头;三是任他春色年年,我的芳心依旧。

大家看到这里,都心里明白,牛小姐是最适合做妻子的,而不适合做情人。但是因为她缺少了罗曼蒂克,所以大家记住了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杜丽娘,而不知道牛小姐为何许人也。

而作为父亲的牛宰相,对女儿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对于什么样对象适合自己女儿也心中有数:

自家没了夫人,只有一个女儿,如今不觉长成,未曾问亲。只一件,我的女孩儿性格温柔,是事实会,若将他嫁个膏粱子弟,怕坏了他;只将他嫁个读书君子,成就他做个贤妇,多少是好。

看到这里,给大家一个启示:女孩子缺少父爱是容易出问题的。比如说崔莺莺父亲去世了;杜丽娘的父亲自己太忙,不知道女儿每天做些什么,直到偶然问了丫环才知晓女儿做些什么:

〔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外〕甚么绵?〔贴〕睡眠。

杜太守这才明白女儿经常白天睡大觉,于是请来先生辅导女儿。这里告诉我们,缺少父亲关爱的女孩子,内心深处有一个弱者心态:强烈渴望被男性呵护,不管自己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结果却是,一失足而天下闻。

当蔡邕愚钝,面对媒婆提亲当面谢绝以后,牛宰相怕被人传笑话:你是相府公侯女,不能够嫁状元。牛小姐却不哭不闹,深明事理,认为婚姻本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百年姻眷,须教情愿。他那里抵死推辞,俺这里不索留恋。

强扭的瓜不甜,她不强求,不留恋,对感情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二人被皇帝钦点成婚以后,两个人琴瑟和谐,度过了甜蜜的蜜月。只是她注意到自己的相公总是闷闷不乐,问他原因,却总找借口遮掩过去,比如“相公,你为甚的下泪?〔生〕猛然心地热,透香汗,我欲向南窗一醉眠。”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于是进行了试探:

〔贴〕相公,你如保恁的会差。莫不是故意卖弄,欺侮奴家。〔生〕岂有此心,只是这弦不中用。〔贴〕这弦怎的不中用。〔生〕俺只弹得旧弦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贴〕旧弦在那里?〔生〕旧弦撇下多时了。〔贴〕为甚撇了?〔生〕只为有了这新弦,便撇了那旧弦。〔贴〕相公何不撇了新弦,用那旧弦?〔生〕夫人,我心里岂不想那旧弦,只是新弦又撇不下。〔贴〕你新弦既撇不下,还思量那旧弦怎的?我想起来,只是你心不在焉,特地有许多说话。

二人通过蔡邕弹琴的新弦与旧弦进行了心理沟通,蔡邕对旧爱撇不下,新欢又喜欢,上门女婿,寄人篱下,真的是进退两难。好在牛小姐能够理解他:

我这新娶的媳妇虽则贤慧,我待将此事和他说,他也肯教我回去。只是他的爹爹,若知我有媳妇在家,如何肯放我回去?不如姑且隐忍,改日求一乡郡除授,那时却回去见双亲便了。咳,夫人,非是提防你太深,只缘伊父苦相禁。正是:夫妻且说三分话,〔贴〕呀,我理会得了,你道是未可全抛一片心。好,好!你瞒我也由你,只是你爹娘和媳妇嗟怨你。

所以,牛小姐不仅是明白事理之人,而且是事情转机的关键之人,没有她从中斡旋,蔡邕难以向牛宰相祈求回家。她主动去找父亲替蔡邕游说:

[降黄龙]〔贴〕爹爹,须知,非奴痴迷,已嫁从夫,怎违公议?〔外〕孩儿你去也不妨,只是我没个亲人在傍,如何舍得你去?〔贴〕爹犹念女,怎教他爹娘不念孩儿?〔外〕孩儿,不是我不放你去,他既有媳妇在家,你去时节,只怕担阁了你。〔贴〕休提,纵把奴担阁,比担阁他媳妇何如?〔外〕便不然只教蔡伯喈自去便了。〔贴〕爹爹,那些个,夫唱妇随,嫁鸡逐鸡飞?〔外〕孩儿,他是贫贱之家,你如何伏侍他的父母?

牛宰相担心女儿跟蔡邕回老家会遇到麻烦,牛小姐却抛出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民间婚姻观念,说法很通俗,其实很实用。确定了主次,就有利于服从,也有利于建立一个和谐家庭。所以,牛小姐是剧中最难得的人物,如果牛小姐是个颐指气使的贵族小姐,那么蔡邕家里一定鸡飞狗跳,最后是鸡飞蛋打,一地鸡毛。

二、最懦弱的人

蔡邕无疑是剧中最听话的人,也是最被动的一个人。正值新婚蜜月,他乐于孝敬老人,沉醉于温柔乡里并不想去博取功名,但是父母非逼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不可。他和父亲因此展开了讨论:

爹妈高年在堂,无人侍奉,孩儿岂敢远离。实难从命。

卑陋,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早当驰骤。

蔡邕父亲蔡公认为:“你可上京取应,倘得脱白挂绿,济世安民,这才是忠孝两全。”见蔡邕总是强调要孝敬父母,父母在,不远游。蔡公总结出来了一个大孝的理论:

孩儿,你听我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你若是做得官时节,也显得父母好处,兀的不是大孝是什么?

鼓励他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才是大孝。其实是用宏大的家族声誉、忠君报国、扬名后世等来劝服他,却无意中忽略了父子情、夫妻情等。然后张太公给他“扣帽子”:“恋新婚,逆亲言,贪妻爱,不肯去赴选。”父亲“打棍子”骂他“畜生,我教你去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许多说话。”在“幼而学,壮而行”的劝导下,蔡邕不得不赴京赶考。分别在即,蔡邕和赵五娘依依惜别:

[尾犯序]〔旦〕无限别离情,两月夫妻,一旦孤另。官人,你此去经年,望迢迢玉京思省。〔生〕娘子,莫不是虑着山遥水远么?〔旦〕奴不虑山遥水远。〔生〕莫不是虑着衾寒枕冷么?〔旦〕奴不虑衾寒枕冷;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

[前腔换头]〔生〕我何曾想着那功名?〔旦〕官人,你不想着功名,如今又去怎的?〔生〕欲尽子情,难拒亲命。娘子,年老爹娘,望伊家看承。毕竟,你休怨朝云暮雨,且为我冬温夏清。思量起,如何教我割舍得眼睁睁。

蔡邕担心赵五娘孤苦无助,赵五娘担心的则是如何伺候公婆,孝敬年迈的父母的重担就压在妻子的肩上。事情的发展出乎蔡公预料,儿子考中状元后,不仅没有为家里带来显著的变化,反而全家因为缺少顶梁柱而遭受苦难。几经磨难之后,蔡公对自己的小孝和大孝理论实践的结果感到后悔,悔不该逼迫儿子上京赶考,结果是“把媳妇闷得孤又苦,把婆婆又送黄泉路”。

蔡邕的考试竟然出乎意料的顺利,因为作家不想在这方面用力太多,于是史上最搞笑的状元选拔开始了:

下官是个风流试官,不比往年的试官,往年第一场考文,第二场考论,第三场考策。我今年第一场做对,第二场猜谜,第三场唱曲。若是做得对好,猜得谜着,唱得曲好,就取他头名状元。

我唱一只曲儿,你末后凑一句,要押得韵着。〔生〕愿闻高音。

[北江儿水]〔净〕长安富贵真罕有,食味皆山兽,熊掌紫驼峰,四座馨香透。你押下韵。〔生〕奉与试官来下酒。〔净笑介〕妙哉,妙哉,三场都好。这是个真秀才,且在东廊下伺候。

考官录取的有没有道理呢?仔细想来,还真有道理。比蔡邕才高八斗的人应该还有,但他们或者恃才傲物,或者风流不羁,蔡邕押的下韵体现了他的行事风格,他能够摧眉折腰事权贵,懂得如何巴结奉承考官,说明将来在官场一定吃得开,必定官运亨通。

果然,这样的状元也被牛宰相看中,派媒婆上门提亲,媒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告诉宰相:

恩官且听咨启:蔡状元闻说皱眉。忠和孝,恩和义。念父母八十年余,况已娶了妻室,再婚重娶非礼。待早朝,上表文,要辞官家去,请相公别选一佳婿。

蔡邕此时的表现可圈可点,而且豪气干云,为了父母和妻子,宁可辞官回家。但是,别忘了,考状元时他已经表现出身段柔软善于权变的特点,尤其是他已经是状元了,他岂能随便将状元拱手让出?所以我们来看他如何辞官:

[破第二]重蒙圣恩,婚赐牛公女。臣草茅疏贱,如何当此隆遇?况臣亲老,一从别后,光阴又几。庐舍田园,荒芜久矣。〔末〕老亲在堂,必自有人侍奉,状元不必忧虑。

我们看他诚惶诚恐向皇帝告白,理由里面根本没敢说自己已有妻子,父母在家的理由也比较牵强。

等到圣旨一到,讲得冠冕堂皇义正词严,蔡邕只有洗耳恭听,唯能服从不能反抗了:

皇帝诏曰: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其所议婚姻事,可曲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花。钦予是命,裕汝乃心。谢恩。

蔡邕总结自己其实是一个被动的人,“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强效鸾凰”。在自己欢乐的同时,倍感自责,“俺这里欢娱夜宿芙蓉帐,他那里寂寞偏嫌更漏长”。这样,蔡邕在《赵贞女蔡二郎》里著名的“三不孝”(即生不能养父母,死不能葬父母,葬不能祭父母)就被高明找到了理由“三不从”(蔡伯喈辞试,父亲不从;蔡伯喈辞婚,牛相不从;蔡伯喈辞官,皇帝不从)。天地君亲师,天地间,小小书生,谁的意见敢不听从?而且,对于皇帝和牛宰相的安排,他极有可能心中窃喜(因为他并不反感牛小姐),为自己找到了体面的台阶可下。对于赡养父母,和如何面对老妻,只能是在等待着寻找机会了。

三、最坚强的人

最正面的形象,也是最可怜的形象就是赵五娘了,好在她有一颗坚强的心。蔡邕父母逼迫蔡邕赴京赶考之时,他们还利手利脚,蔡邕走后不久,老人吃喝拉撒等等就都靠赵五娘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家里的钱所剩无几,而且又遇到饥荒。赵五娘好不容易领到一点儿救济粮又被人抢去,她走投无路,恨不得投井而死一死了之,“千死万死,终久是死。不如早死为强,此间有一口古井,不免投入死休”。转念一想,又不能死,“我丈夫当年分散,叮咛嘱付爹娘,教我与他相看管。苦,我死却,他形影单。夫婿与公婆,可不两埋怨?”千辛万苦不算苦,最苦的是蔡邕的父母不理解她:

[前腔]滴溜溜难穷尽的珠泪,乱纷纷难宽解的愁绪。骨崖崖难扶持的病身,战兢兢难捱过的时和岁。这糠,我待不吃你呵,教奴怎忍饥?我待吃你呵,教奴怎生吃?思量起来,不如奴先死,图得不知他亲死时。〔合前〕奴家早上安排些饭与公婆吃,岂不欲买些鲑菜,争奈无钱可买。不想婆婆抵死埋怨,只道奴家背地自吃了什么东西。不知奴家吃的是米膜糠秕,又不敢教他知道。便做他埋怨杀我,我也不分说。苦!这糠秕怎的吃得下。〔吃吐介〕

〔外、净上。净〕媳妇,你在这里吃什么?〔旦〕奴家不曾吃什么。〔净搜拿介。旦〕婆婆你吃不得。〔外〕咳,这是什么东西?

[前腔]〔旦〕这是谷中膜,米上皮,〔外〕呀,这便是糠,要他何用。〔旦〕将来堪疗饥。〔净〕咦,这糠只好将去喂猪狗,如何把来自吃?〔旦〕尝闻古贤书,狗彘食人食,也强如草根树皮。〔外净〕恁的苦涩东西,怕不噎坏了你。〔旦〕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净〕阿公,你休听他说谎,糠秕如何吃得?〔旦〕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外、净看哭介〕媳妇,我元来错埋冤了你,兀的不痛杀我也。

她给二老做饭,自己却不得不吃糠秕,才能维持一家的生计。老人则以为她暗地里偷吃好东西。真相大白以后才知道错怪了儿媳。对于公婆对她的猜疑和埋怨,她无怨无悔。

饥寒交迫,年老体弱,心情郁闷,两位老人相继去世,赵五娘家徒四壁,得剪下头发,卖几贯钞,幸亏有邻居张公接济一点钱,才把二老安葬。没有别人帮忙,赵五娘用麻裙拢土为他们筑坟。公公去世前,语重心长地跟五娘讲:

[青歌儿]媳妇,我三年谢得你相奉事。只恨我当初,把你相担误。天那,我待欲报你的深恩,待来生我做你的媳妇。怨只怨蔡伯喈不孝子,苦只苦赵五娘辛勤妇。〔旦〕公公,奴身不足惜。

[前腔]〔外〕媳妇,我死呵,你将我骨头休埋在土。〔旦〕呀,公公百岁后,不埋在土,却放在那里?〔外〕媳妇,都是我当初不合教孩儿出去,误得你恁的受苦,我甘受折罚,任取尸骸露。〔旦〕公公,你休这般说,被人谈笑。〔外〕媳妇,不笑着你,留与傍人道,蔡伯喈不葬亲父。怨只怨蔡伯喈不孝子,苦只苦赵五娘辛勤妇。

公公竟然提出希望来生做五娘的媳妇来报答大恩;甘愿受惩罚,让尸骨暴露于外。公公的这番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他还专门写下遗嘱,希望给儿媳一条生路,不要守孝耽误了自己:“写下遗嘱与媳妇收执,待我死后,教他休要守孝,早早改嫁便了。”

安葬了二老,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背着公婆画像,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一路乞讨,找到了牛府。她上门想做下人,问她会什么,“大则琴棋书画;小则针指工夫;次则饮食肴馔,颇谙一二”。其实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全能型主妇。

问她丈夫姓名,她心中犹豫:若直说出来,恐怕夫人嗔怪。若不和他说,此事又终难隐忍。聪明的赵五娘就把蔡伯喈三字拆开来告诉夫人:

贫道丈夫姓祭名白谐,人人都说道在牛府中廊下住,敢是夫人也知道?〔贴〕我那里知道?院子,你管各廊房,有那姓祭名白谐的么?

咳,丈夫,你若是死了,教我倚着谁人?〔哭介。贴〕可怜这妇人,你且不须愁烦,权住在府中。我着院子到街坊上访问你丈夫踪迹,你意下如何?

善良的牛小姐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只是动了恻隐之心,把她留在了府中。牛小姐又和赵五娘拉起家常,讲述个中缘由,是非曲直:

[前腔]〔贴〕道姑,愁人见说愁转多,使我珠泪如麻。〔旦〕夫人,你泪下为何?〔贴〕道姑,我丈夫久别双亲下,〔旦〕他怎的不回家去?〔贴〕他要辞官家去,被我爹蹉跎。〔旦〕他家有妻么?〔贴〕他妻虽有么,怕不似恁会看承爹妈。〔旦〕他爹妈如今在那里?〔贴〕在天涯,〔旦〕夫人,何不取他同来一处?〔贴〕教人去请,知他路途上如何?

牛小姐一直对于丈夫没能回家去把父母接过来一事很是自责,她对于如何与公婆、正妻相处也做好了打算。

[啄木鹂]〔旦〕听言语,教我凄怆多,料想他每也非是假。〔背说介〕我且把句言语来试他一试,他那里既有妻房,取将来怕不相和。〔贴〕道姑,但得他似你能挜靶,我情愿让他居他下。只愁他,程途上苦辛,教人望得眼巴巴。

赵五娘原本怕和牛小姐不和,没想到牛小姐情愿居正妻之下,赵五娘心中有了底,就主动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二人相认,却有了一个担心,因为人是会变的,怕蔡邕如今位高权重,腰金衣紫,面对糟糠之妇,褴褛丑恶,会不会觉得辱没了自己。于是就让赵五娘在公婆画像上题写了一首诗,蔡邕回来后看了画像,又看了题诗,就问牛小姐是何人所为,牛小姐试探地问他会不会休了自己的糟糠之妻?蔡邕的回答:“夫人,你说那里话,纵是辱没杀我,终是我的妻房,义不可绝。”

于是蔡邕夫妻终于相认,然后是知书达理的牛小姐主动向牛宰相请求:

孩儿有一事,拜复爹爹知道:娶妻所以养亲。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姐姐为蔡氏之妇,生能竭奉养之力,死能备棺椁之礼,葬能尽封树之劳。孩儿亦为蔡氏妇,生不能供甘旨,死不能尽躄踊,葬不能事窀穸,以此思之,何以为人?诚得罪于舅姑,实有愧于姐姐。今特请于爹爹之前,愿居于姐姐之下。〔外〕贤哉吾女,道得是,道得是!

至此,蔡邕家构建了和谐家庭,形成了大团圆的结局:一来蔡伯喈不忘其亲;二来赵五娘孝于公婆;三来牛小姐又能成人之美。一门孝义如此。赵五娘历经艰辛,终于圆满;牛小姐大度谦让,甘当绿叶;凡事被动应付的蔡邕最终收获齐人之福。

《琵琶记》也因此成为南戏之祖。所谓的幸福都是平凡的人委屈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