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窦娥冤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常说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但我们不应该忽略了诗歌对人们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影响,即激起人们改变现实的愿望,进而去改变不合理的现实。比如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描写了一个婆媳有矛盾、婚姻要自主的中国家庭的典型矛盾,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安徽怀宁县小市镇的焦仲卿、刘兰芝之墓一直提醒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直到新社会,我们才可以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同样,中国人两千多年来,每年都在端午节隆重纪念屈原,为的是一个忠臣报国无门的满腹委屈;反映普通人冤屈的《窦娥冤》则聚焦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一个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窦娥一直存留于中国人心中,是因为普通人希望不再有冤案,弱者不再受欺凌,是对社会公正、正义的期盼。
一、源于东海孝妇
窦娥冤据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的一则传说:
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书中强调,庶女地位比苍耳草还低贱,然而依然可以上通九天。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辽远隐匿,界障险阻,其无所逃之,亦明矣。这个小故事竟然启动了中国人“天人感应”最高级别的天谴,说明人在做,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
一介平民女子在人间何事逼得她必须哀告上天呢?在高诱的“注”里点明,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小姑为了争夺财产而杀死亲母,却诬告了作为寡嫂的她。这个故事的地点是在齐国,要点是婆婆被小姑害死,却反而诬陷无辜的寡嫂。
到了刘向收集百家之言编撰而成的《说苑·贵德》里,庶女成了东海的孝妇,难能可贵的是她和婆婆没有矛盾,对婆婆十分孝顺。书中强调的是于定国之父被人称为于公,作为县里狱吏断案执法公正,从来没有冤枉过一个好人,生前就被百姓建立了生祠,称为于公祠。然而他遇到了自己无法阻止的冤案。东海之地有个孝妇,少寡,亡子,赡养婆婆尽心尽力,婆婆让她改嫁,她不肯。婆婆曾对邻居说,“这个孝妇特别孝顺,她自己过得十分清苦,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想总这样连累她浪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选择了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告到官府:“嫂子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严问拷打,孝妇屈打成招。案卷呈报上去,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婆婆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人。太守并不听从,于公进行争辩,但不起作用,于是怀抱狱词,在府上痛哭,告病辞去。太守最终决定孝妇伏法。
结果郡中大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占卜其中的缘故,于公说:“孝妇不该死,但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断案,这是大旱的根源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祀孝妇坟墓,天立刻降下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因此更加敬重于公。这里,东海孝妇的冤情是通过大旱三年来彰显的。
后来在《汉书·于定国传》正式记载了相同的事情,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东海孝妇”的故事更显得真实和神秘,孝妇名字叫周青,同时增加了周青血溅白练的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杀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
宋代《太平御览》引王歆《孝子传》也记载了此事,但宋杂剧是否上演过此剧目前还没有查到相关材料。
二、变为忠贞烈妇
到了元朝,关汉卿对这个普通人的悲剧倾注巨大热情,进行了改编和设计:
一是蔡婆婆是放高利贷的寡妇。楚州人氏,不幸丈夫早亡,只有一个男孩儿,年仅8岁。婆婆家中颇有些钱财。有一个窦秀才,去年向婆婆借了20两银子,如今连本带利共银40两。数次索取,窦秀才只说贫穷困难,无法还钱。他有一个女儿,今年7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婆婆有心看上她,想让她做儿媳妇,就准了这40两银子,两得其便。
二是窦娥父亲穷书生窦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读诗书。可惜时运不通,功名未遂。不幸妻子早逝,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3岁没了母亲,如今孩儿7岁。书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正赶上要参加科举考试,又苦于盘缠缺少。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了童养媳。
13年前,窦天章留下端云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婆婆改了名字,唤作窦娥。自成亲之后,不到二年,男儿害弱症死了。媳妇守寡,正在服孝。在第一折中,窦娥17岁成婚,到20岁因丧夫而守寡,独居空闺3年。青春的不幸,窦娥深感孤寂与凄凉,也曾因为鲜花盛开和月亮变圆而伤心感慨:“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月色挂妆楼。”
三是故事的缘起是赛卢医欠了蔡婆婆20两银子,婆婆向他取讨,谁想他骗婆婆到无人去处,要勒死婆婆,赖掉这银子。恰巧被地痞无赖张驴儿爹子遇上并解救下来。蔡婆婆刚离了虎口,又入了狼群,张驴儿爹子俩听说他家还有个媳妇,就提议:老子要了这婆子,儿子要了他儿媳妇。
婆婆开始还义正词严:是何言语!待我回家,多备些钱钞相谢。张驴儿马上威胁: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吧。婆婆很无奈,不依他,又要勒杀我。罢、罢、罢,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
窦娥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感叹:“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婆婆也,你岂不知羞!”旁白还有评论蔡婆婆:“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反衬出窦娥坚守妇道,绝不苟且的决绝。
蔡婆婆见窦娥坚决不肯,顺水推舟说:“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我如今拼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
张驴儿数次调戏窦娥,她坚执不从。后来窦娥鬼魂和父亲倾诉到自己的心曲:“好马不鞴双鞍,烈女不更二夫。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情愿和你见官去。”
三、铸成千古奇冤
第二折里,因为窦娥百般不肯顺从张驴儿,又赶上蔡婆婆害病,张驴儿就跑到赛卢医强要了毒药,想药死老婆子,让那小妮子好歹做他老婆。
蔡婆婆想喝羊肚儿汤,窦娥做好了汤,张驴儿尝了一口说,里面少些盐醋,你去取来。窦娥去取盐醋,张驴儿放了药,窦娥远远瞧见,说,这不是盐醋!张驴儿呵斥道:你倾下些。
羊肚儿汤端上来,婆婆忽然呕吐,不想喝汤了。推让张驴儿他爹喝;结果他爹才喝下就七窃流血被药死了。
张驴儿当时并没有去抢父亲喝汤的碗,见老爹已死。就乘机威胁说:“窦娥,你药杀了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怎生是官休?怎生是私休?”
张驴儿把自己如意打算合盘托出:“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
窦娥却十分倔强:“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楚州太守桃杌一出场,就表明:“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清查案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当张驴儿和窦娥、蔡婆前来告状时,他不问是非曲直,抬腿便跪,旁人问道: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他出人意料地说:“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心中窃喜:买卖上门来了。
张驴儿和窦娥都不承认下毒,桃杌开起来玩笑:“都不是,敢是我下的毒药吗?”二人争执不下,桃杌说出了“既定方针”:“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
打得窦娥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窦娥坚决不承认,桃杌计上心来,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吧,是我药死公公来。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到死囚牢里去。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说罢扬长而去。
张驴儿是典型的市井无赖,关汉卿塑造了这一个人物,切中普通人的烦恼根源,老老实实的普通人可能和官府不会有什么交集,因为平时很少敢去麻烦官府,但是他们很怕那些地痞流氓黑恶势力,这些地痞流氓无恶不作,没有底线,欺压百姓,百姓无法摆脱,又无法抗争。
官府的官老爷与黑恶势力常常沆瀣一气,互相勾结,互相利用,他们高高在上,阴险狡诈,欺上瞒下,草菅人命。
四、感天动地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是国人的信仰,在天地之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们总倾向相信苍天有眼。窦娥冤让人们对天地的终极信仰产生了动摇。请看在刑场上的经典篇章: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屈原曾经写过一首《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但窦娥这首问天问地,第一次直接把天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伪善本质揭示出来,把人们对天地更是对官府的公正信仰撕个粉碎,都是喜欢欺软怕硬,都乐得顺水推船,谁真正去关心是非好歹,谁关心百姓的小命死活呢?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素练溅血,是冤屈太让人憋屈,所以能把血喷上去。苌弘化碧,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碧血丹心,光照日月,昭示冤情于天下。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邹衍尽忠于燕惠王,但惠王听信别人的坏话而把邹衍囚禁起来。邹子仰天而哭,正值夏天而天降雪霜。东汉王充《论衡·感虚》:“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三桩誓愿:第一桩,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系冤枉,刀过头落,一腔热血休滴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第二桩,三伏天,下三尺瑞雪,遮掩尸首;第三桩,着楚州大旱三年。
三桩誓愿看起来不可能,但又都曾经记载于典籍与传说里,就变成可能。血上白练,六月下雪,三年不雨一一应验。体现强大的民意气场,人们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让人愿意相信这一切会出现。
窦娥的鬼魂登场,表现鬼魂是很能见识作家功力的。因为鬼神不是人,似人又非人,如何描写鬼魂又怕人,又不屈不挠一定要争取公正才是看点。而且,鬼魂上场意味着杂剧终极手段的使用,成功与否在此一举,所以演到这里特别让人揪心。当正义的化身窦天章登场之后,窦娥化为冤魂前来诉冤,父女相见已是阴阳两隔,令人感慨唏嘘:
(做入见哭科,窦天章亦哭科,云)端云孩儿,你在那里来?(魂旦虚下)(窦天章做醒科,云)好是奇怪也!老夫才合眼去,梦见端云孩儿,恰便似来我跟前一般。如今在那里?我且再看这文卷咱。(魂旦上,做弄灯科)(窦天章云)奇怪,我正要看文卷,怎生这灯忽明忽灭的?张千也睡着了,我自己剔灯咱。(做剔灯,魂旦翻文卷科)(窦天章云)我剔的这灯明了也,再看几宗文卷。“一起犯人窦娥,药死公公……”(做疑怪科,云)这一宗文卷,我为头看过,压在文卷底下,怎生又在这上头?这几时问结了的,还压在底下,我别看一宗文卷波。(魂旦再弄灯科)(窦天章云)怎么这灯又是半明半暗的?我再剔这灯咱。(做剔灯,魂旦再翻文卷科。窦天章云)我剔的这灯明了,我另拿一宗文卷看咱。“一起犯人窦娥,药死公公……”呸!好是奇怪!我才将这文书分明压在底下,刚剔了这灯,怎生又翻在面上?莫不是楚州后厅里有鬼么?便无鬼呵,这桩事必有冤枉。将这文卷再压在底上,待我另看一宗如何?(魂旦又弄灯科)(窦天章云)怎么这灯又不明了,敢有鬼弄这灯?我再剔一剔去。(做剔灯科,魂旦上,做撞见科,窦天章举剑击桌科,云)呸!我说有鬼!兀那鬼魂:老夫是朝廷钦差,带牌走马肃政廉访使。你向前来,一剑挥之两段。张千,亏你也睡的着!快起来,有鬼,有鬼。兀的不吓杀老夫也!(魂旦唱)做了高官的窦天章,在审核窦娥冤案的案卷时,并没有发现什么疑点,说明从书面卷宗里是没有什么明显破绽的,所以窦天章三次都理所当然把卷宗放到最底下,说明要翻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不是窦娥的冤魂不屈不挠地争取,他的父亲决不会发现冤案。知道是窦娥以后,他没有表现多么激动,他首先本能地自觉地表明自己为官的身份,十分生动再现了封建官僚的做派:
我今日官居台省,职掌刑名,来此两淮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你是我亲生之女,老夫将你治不的,怎治他人?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虽然是来查处滥官污吏的,但是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更强调女儿要三从四德,自己要秉公办事,六亲不认,铁面无私。他不问是非,首先宣扬窦家三辈无男人犯法,五世无女人再婚,证明自己世系清白,对于有辱家族的则不问青红皂白应该扫地出门。认为窦娥辱没了祖宗,影响了自己清名,其实都是从自私自利出发,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还威胁窦娥如果说得有半点差错,就要罚永世不能变人,永远成为饿鬼: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文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面对这样不近人情的官僚真让人欲哭无泪,而他自己从没有意识到这些,因为他已经被官场异化、化石化了。至此,我们明白了,窦天章和桃杌也就是五十步一百步的区别,草菅人命的官府才是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
经过窦娥原原本本述说,窦天章才终于决定复审此案,为女儿窦娥报了仇。而窦娥还不忘嘱付爹爹,收养婆婆。而此时的桃杌已经因为政绩显赫、溜须拍马,荣升到高位去治理去祸害更多的百姓去了。
《窦娥冤》的结构是严整的。它完全按照元曲的“四本一楔子”的文学结构体制,在楔子中交代了主要人物与背景,后面的4折则按照故事的“起、承、转、和”(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构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窦娥冤》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世界悲剧中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君王的原罪、性格等矛盾导致的悲剧,没有如此描写普通人的悲剧。反而是喜剧《威尼斯商人》讲述了智胜高利贷者的喜剧。反观《窦娥冤》,窦娥7岁时,成了蔡婆婆高利贷的牺牲品,故事的发生也是因为蔡婆婆去向赛卢医讨债。《窦娥冤》在此告诉人们比高利贷危害更大的是黑恶势力,比黑恶势力危害更大的是官吏贪赃枉法,社会哪有公平正义。剧终有一句话点明了主题:“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