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
元代大多数诗人都写过隐逸的内容。一是官场黑暗,蒙古人作威作福,一些人又溜须拍马,让许多刚直不阿的人没有机会晋升;二是官场险恶,一不小心动辄得咎,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官场中人常有退隐之心。还有更多普通读书人,基本没有机会进入官场,同时衣食无忧,所以是常年处于赋闲在家的状态,因此隐逸、隐居的主题就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
传说中的巢父、许由之后,真正的隐士有谁呢?屈指算来这样高人还真没有几个。当渔夫的严子陵,做农夫的淘渊明,尽情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在五柳庄上用瓷瓯吃饭、瓦钵喝酒,严子陵在七里滩前披蓑戴笠,风雨中垂钓。若问有什么好处,陶渊明隐居的地方充满大地芬芳,他们的美名也万古流芳。
卢挚《蟾宫曲·箕山感怀》:
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卢挚(约1243—1315前后)元代文学家,字处道,号疏斋,先祖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后世居河南。20岁左右,由诸生进身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从之臣,累迁河南路总管。大德初年,授集贤学士,后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京为翰林学士,后为贰宪燕南河北道,晚年客寓宣城。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虽然身为显宦,却时常向往闲适的隐居生活,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自然活泼,表现出元前期清丽派的特色,对散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贯云石评其曲“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阳春白雪序》)。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
远离城市的喧器热闹,走进山村的清幽恬适,沉浸其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野叟,铲除掉身上从前的官样,尝试一下田园牧歌,渔樵唱晚。
在老瓦盆边醉几场,再不走进那种名利网。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放弃功名追求岂能是痴呆?不用去学王粲登楼,也不用去学冯谖弹铗,赋诗归来走进那竹篱茅舍。从古到今,陶潜是人间一绝,不为五斗米弯曲自己笔直的腰杆。
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
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
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
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谖铗,赋归来竹篱茅舍。
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
汪元亨(生卒不详),元代文学家。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元至正间出仕浙江省掾,后迁居常熟。官至尚书。他生在元末乱世,虽然身居高位,但厌世情绪极浓。从散曲内容看,多警世叹时之作,吟咏归田隐逸生活。既表现出他对腐朽社会的憎恶感情,又反映出他全身远祸、逃避现实的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曾任衢州路吏,山东宪吏。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至元五年(1339年)曹德曾作《清江引》二曲讥讽权贵伯颜擅自专权,杀害忠良,延及无辜之事。大书揭于五门之上,因此名声大噪。明贾仲明称他“神京独赋《长门柳》(即《清江引》首句),士林中逞俊流,万人内占了鳌头”。因伯颜缉捕,乃南逃吴中僧舍避祸。居数年,伯颜事败,方再入京。
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已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先生大醉,书童扶着。有诗兴就写,没有酒再赊。山歌野曲也时时哼唱,尘俗之事就不去说了。向青天借一个松树挂明月,陪伴我今宵过夜。想此刻,长安城里醉生梦死,多少人间的豪杰,明日照镜发如雪,戴着乌纱帽也难遮。星星一般小的县令也难舍弃,晚年万事一场空,抱恨遁入寺舍。不如趁现在还没有低眉折腰,赶快效法陶渊明辞官归隐,还能落得一个美名称“靖节”!
薛昂夫(?—1345前后),回鹘人,维吾尔族,汉姓马,故亦称马昂夫。曾做过宫三衢路达鲁花赤(元时官名),晚年退隐杭县(今杭州市东)。身为官场中人,见惯了官场上为了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人,发现归隐都是说给别人听,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归隐。
薛昂夫《正宫·塞鸿秋》:
功名万里忙如燕,
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
林下何曾见,
至今寂寞彭泽县。依然是众人为了功名万里奔忙如燕,斯文丧失,光阴电逝,两鬓斑白。大家“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马致远《清江引·野兴》: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深山林泉隐居,谁还能到这里来呢,只有清风才是光顾这里的客人。真正懂得作山中宰相,就要完全不去管人间的闲事。何必去争那半张名利纸呢!
作者在此小令中对前人的所谓隐居产生了疑惑。他主张做真正的隐士,不要再管人间事情。林泉与清风会给隐居者多大乐趣啊!融入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不要在乎那名利追求了。
白贲(约1270—1330前),字无咎,号素轩,祖籍太原文水(今属山西),南渡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善画,能散曲,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南宋遗民诗人白珽长子。泰和三年(1203年)词赋进士,官岐山令。金亡后卜居滹阳。诗名与元好问相颉颃。元白为世契,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延祐年间由省郎出知忻州,忤逆监郡,去职。至治间起为温州路平阳州教授,历常州路知事,终南安路经历。是知名元曲家,《太和正音谱》以其曲为上品,称为“如太华孤峰”,据《全元散曲》,今存小令2支,套曲4套(其中残套1套),所作《鹦鹉曲》相当有名,和者颇多。
白贲《鹦鹉曲》:
侬家鹦鹉洲边住,
是个不识字渔父。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俺家就在鹦鹉洲头,俺是个不识字的渔夫。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自由飘流,在烟雨濛濛中睡去。醒来时天晴雨住,青山更加苍翠,穿着蓑衣抖擞精神回去。看来是从前错怨了老天爷,原来是根据我的个性习惯为咱设计了人生。
该曲不抱怨社会不公,不怨天尤人,就写一个不识字的渔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浪里来雨里去,在江南烟雨中酣睡,在满眼青山里回家,多么自然惬意。怎么从前会抱怨天公不公,不给我安排个好去处呢?其实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醒来,青山绿水,自由快乐,多好的去处。
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也只是做过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白贲发现,没有更多的机会做官发财,却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纵情山水的大好机会。
明代朱有燉《快活羊·题渔樵耕牧图乐府》4篇,通过对4幅图中渔人、樵人、耕人、牧人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村野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写渔人:
小小船儿棹沧波,其实的快活快活。打得鱼来笑呵呵。醉了和衣卧,醒后推篷坐。谁似我。与鹦鹉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提出了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渔人、樵人、耕人、牧人等等普通劳动人民都很快乐,读书人却经常愁眉苦脸,因为他们生活简单,没有更多奢求,所以他们不会抑郁,读书人因为身段拔高了,看问题总是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