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曲的特点
曲和词主要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杂剧体制都是四折一楔,一人主唱?元代书会是什么性质协会?看完本章你会有初步了解,关于宫调等内容放到了填曲一章。曲有南曲、北曲,明朝的王骥德在《曲律》中认为,涂山氏唱的“候人”歌,是南方音调的开始;有娥氏唱的“飞燕”歌,是北方声调的开始。像击壤、康衢、《诗经》的二南、汉朝的乐府,到了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的剧作,所写作的词虽有雅、俗的不同,但都是北方音调;像孺子、接舆、越人,以及戏文,都是南方音调。
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之乐,即唐朝所说的清乐,就成为后世南曲之所本。周齐北朝之乐,即唐朝所说的燕乐,为后世北曲之所本。
北曲主要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流行于中原和我国北方。演奏的乐器为古琴、琵琶、筝、笛、阮咸等,还有喇叭、唢呐,是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吹奏乐器。南曲则用笛、笙、箫、琵琶等演奏。“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南词叙录注释》徐谓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76页)由于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随之传遍北方各地。明代文学家徐谓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被之管弦,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浅俗可嗤,然其间九宫、二十一调,犹唐、宋之遗也。特其止于三声,而四声亡灭耳。”(《南词叙录注释》徐谓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24页)词至南宋,已渐由入乐变为不入乐,成为曲高和寡的一种诗歌体裁。曲则是老少咸宜,风靡一时。北曲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入声,因为曲韵以北方音为准,北方音则没有入声。
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应时而生。在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里,还有诸如《阿纳忽》《六国朝》之类曲牌,是特征明显的北方少数民族乐曲。还有北方俗曲如《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来源于军乐、酒曲、佛曲等等。融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方俗曲等为一炉,经过文人的融会贯通,元曲产生了,并且不断发展,成为整个元代主要的诗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