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点
一、衬字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曲牌所规定的必须的字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在歌唱时可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
它的作用是填补正字语意的不足,使之语气连贯,内容更加完整,语言既丰富又生动,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契合。衬字常常是些无关紧要的字,“就音韵上说,衬字不能用于重音,因此,衬字不能用于句末,尤其不能用于韵脚。”(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87页)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徐再思《黄钟·红锦袍》:
(那老子)爱清闲主意别,
(钓)桐江江上雪,
(泛)桐江江上月。
君王想念者,
宣到凤凰阙。
(想着)七里渔滩,
(将着)一钩香饵,
(望着)富春山归去也。“那老子”这里指的是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也是好朋友。后来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公元25年,刘秀即位,多次延聘他,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最终他享年80岁,葬于富春山。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
加上衬字,小令读起来放松、亲切,一气呵成,加上了表现动作的衬字,严子陵也充满了精气神,跃然纸上。
刘庭信《双调·水仙子·相思》:
恨重叠重叠恨恨绵绵恨满晚妆楼,愁积聚积聚愁愁切切愁斟碧玉瓯,懒梳妆梳妆懒懒设设懒爇黄金兽。泪珠弹弹珠泪泪汪汪汪汪不住流,病身躯身躯病病恹恹病在我心头。花见我我见花花应憔瘦,月对咱咱对月月更害羞。与天说说与天天也还愁。本曲若去掉衬字,按照平仄的要求就成了这样的一首:
重叠恨满晚妆楼,积聚愁斟碧玉瓯,梳妆懒爇黄金兽。泪珠不住流,病恹恹在我心头。花应瘦,月更羞,天也还愁。这里的衬字在数量上超过了正字,在形式上更是运用了叠字(如“绵绵”、“切切”等)、反复(如“病身躯身躯病”、“与天说说与天”等)、回文(如“花见我我见花”、“月对咱咱对月”等)、顶真(如“重叠恨恨绵绵”、“积聚愁愁切切”等)多种修辞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情绪,絮絮叨叨、幽幽怨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恨绵绵、愁切切、泪汪汪、病恹恹、情深深的相思情状。
周文质《正宫·叨叨令·悲秋》: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剌落。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彪模登靠。这是一首以叠字和象声词构成的著名散曲小令。风铃声叮叮当当“乞留玎琅”的闹腾,蟋蟀啾啾唧唧不知疲倦地叫,细雨飘落“淅零淅留”地下,桐叶儿飘飘洒洒“失流疏剌”地落,风声雨声声声入耳,风铃声蟋蟀声听着闹心,哥真是睡不着觉,一个人孤孤零零迷迷瞪瞪靠在单枕上,坚强只是个传说。去掉衬字的话,就只剩下孤独了。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关汉卿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关汉卿如果不加衬字,大家还真不知道他这个豌豆有那么猴气、那么虎气、那么硬气!
二、俚俗
阿里西瑛《商调·凉亭乐》;
金乌玉兔走如梭,
看看的老了人呵。
有那等不识事的痴呆待怎么?
急回头迟了些儿个。
你试看凌烟阁上,
功名不在我。
则不如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且快活。
无忧愁,安乐窝。这首小令加入了“看看的老了人呵。有那等不识事的痴呆待怎么?急回头迟了些儿个”的通俗语句,仿佛是在鱼缸里放入一条鲶鱼,顿时生动活泼起来。
卢挚《双调·蟾宫曲》:
沙三伴哥来茶,两腿青泥,只为捞虾。
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
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琵琶。
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沙三、伴哥捞虾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杨柳树下,磕开西瓜,大快朵颐。不远处的小二哥看着他们,昔涎剌塔(现在称之为哈喇子,指的是口水)都流了下来。
三、鼎足对
对偶本是中国诗词里寻常的修辞形式。元代文人为了更自由舒服、更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在对偶运用上一举突破了平仄、句数、位置甚至字数等的限制,在元曲中产生了许多奇巧的对偶形式,比如说两句对、三句对、四句对、隔句对、重叠对、扇面对、救尾对等等,其中鼎足对这种形式大量涌现。有人认为,鼎足对远可追溯到战国散文,如: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在元散曲里达到巅峰。所谓“鼎足对”,就是以3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鼎的3条腿。
卢挚《黄钟·节节高》: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马致远《南吕·四块玉》:
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
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这里巧妙地接续上了“归去来”,而且“栽”、“来”两句用韵。
王实甫《鸳鸯煞》: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劳攘了一宵,月儿沉,钟儿响,鸡儿叫。畅道是玉人归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道场毕诸人散了。酩子里各归家,葫芦提闹到晓。月儿沉,钟儿响,鸡儿叫。表现了张生辗转反侧,寤寐求之,一宿没睡好。
白朴《庆东原》: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这里是3句都用韵,“贾”、“牙”、“华”构成三韵鼎足对。
张养浩《双调·沽美酒带》: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时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河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这里是3句也是都用韵,“畔”、“冠”、“汉”构成三韵鼎足对。
张鸣善《中吕·普天乐·咏世》: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3句尾如押同一韵字“也”,形似独木桥。
张养浩:
昨日尚书,今朝参议。荣华休恋,归去来兮。远是非,绝名利,盖座团茅松阴内。更稳似新筑沙堤。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其“有”字是领字,领起3句鼎足对。
马致远《双调·拨不断·菊花开》: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连用了3个鼎足对表现闲居野处的乐趣,吃着柑橘、品着美酒、啃着螃蟹,这般潇洒快活,你让屈原大夫情何以堪!